发挥余热 奉献家乡--记退休干部鲍万贵

    中华鲍氏网 2010年2月26日 摘自网络


 

                                    发挥余热 奉献家乡
                                             ——记退休干部鲍万贵

鲍万贵自2001年在青龙满族自治县退休后,仍然全身心关心山区教育事业发展,2002年以来,通过美国滋根基金会先后引进项目资金100多万元用于扶持乡村教育事业,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他的一个学生亲自到家找他去山海关驾校工作,月薪2000元。正在这时,以前因工作关系认识的美国滋根基金会会长杨贵平女士从美国给他打来电话,要聘请他为滋根义务联络员。两者之间,何去何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他最终还是选择当义务联络员。因为他知道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虽然自己退休了,但家乡的教育事业还需要他奉献余热,而且,滋根项目也正是一项专门扶持农村教育的公益事业,于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做滋根义务联络员,他觉得这样能为家乡教育事业做点儿贡献是值得的。
几年来,鲍万贵同志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2005年8月,他请来了1972年曾受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过的美国朱迪老师等四名外教,特意为青龙县英语教师免费培训20天。为了搞好培训,他一个月没有休息过一天,认真做好培训前和培训中的各项准备工作,最终使培训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了参训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河北日报、香港商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2006年 1-6月份他累计工作102天,平均每月17天。为了总结2005年项目和申报2006年项目,他从2006年1月1日就开始整理打印材料,到6月底前,已将引进资金项目申请全部报出。几年来,他先后接待了来自联合国、美国、台湾、香港、北大、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大、北师大、社科院等34个单位来青龙讲学的各方面有关人员计63人。为了工作方便,他购买了手机,还自学了摄影,现在正在自学使用微机、打印机,并且已经能够打印简单材料。
为了做好滋根项目,鲍万贵同志认真做好项目的申请、报批、实施、资金管理、档案管理、总结、汇报等工作。他深知一个项目能否得到批准,申请很重要,因此在项目申请方面,他本着急需急用,少花钱多办事,受益面广的原则,每年年末,他将滋根在全国各省资助的项目资金与青龙县相比较,确定下一年应报项目。2004年为青龙引进滋根项目资金,在全国位居第三位。其中学生课外活动占全国55.5%、成人教育占100%、农村社区发展占49.6%。2005年申报的35项,目前已批准完成24项,资金达46万元,全部到位。
为了把项目做实做细,他克服了很多困难,坚持到学校实地考察,发现问题,认真进行解决。他到隔河头乡界岭小学,发现该校校园仅400平方米,教师餐厅、厨房仅有12平方米。于是就与总校共同商定学校综合改造项目,项目实施后,使校园活动区扩建后为1200平方米,解决了自建校来师生无法上两课一操和开展文体活动的难题。同时新建了宿舍、厨房、餐厅、水井、自来水塔、停车棚、厨窗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他到隔河头中学考察时,发现因资金紧缺,师生取暖设备、食堂改造、饮用自来水、学生用床、图书、体育器材及开展乡土艺术课等方面条件差,于是就与总校协商确定申报上述6个项目,于2004-2005年引进资金15.55万元,目前该项目已经实施,使该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几年来,鲍万贵同志为县教育局、满族中学和隔河头、官场两个总校等11个项目单位,在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教师和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等方面,累计申报42个项目,引进资金57.8万元。青龙教育信息、青龙电视台、秦皇岛电视台、秦皇岛日报对此均进行了专题报道。
为贫困学生入学,他也多方奔走,了解情况,掌握底数,积极扶持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几年来,共引进资金31万元,受助学生506人。其中小学157人,初中287人,高中(职高)62人。通过资助贫困中小学生入学,实施“零”收费,使父母离异的学生17人、父或母去世的学生24人、孤儿4人、家庭遇天灾重病的学生117人、其它原因特困生44人,累计206人,无一人失
学;受助学生原来32人不能入学,现在按时入学了;失学学生69人现在也已重返校园;面临失学学生41人现在终于安心读书了。被资助的211名初中学生和3名高中学生,全部完成了学业,其中有2名高中学生考入了大学。原高中受助学生陈志余、王志伟,2002年每人受助2000元,因当时无合同,2003、2004年不与资助。他得知情况后,亲自调查,写了请求报告,并去北京与会长当面会谈,在该生离校时得到了答复,将每生4000元资助费送到学生手中,使学生和家长深受感动。2004年,学生陈志余考入大学,在他写给滋根基金会信中说: “没有滋根的资助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和明天。”
青龙县隔河头乡大森店村是他的出生地,为了回报家乡父老乡亲,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为家乡从国内外社会各界引进资金20多万元,圆了他回报家乡的梦。
此外,鲍万贵同志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把自己工作中多年来积累的,全县从1946年开始扫盲到1998年国检验收合格期间的扫盲工作材料,于2004年以《光辉一页》为题,写成青龙满族自治县扫盲工作史,亲自交到县档案局、县志办、教育局存档,受到有关领导高度评价。
鲍万贵同志能够在退休之后,为山区教育事业发展不懈的追求,忘我地工作,并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是老干部的楷模,更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然而鲍万贵同志自己却这样说道:“我虽然做了一点小事情,但与组织的要求还差得很远。今后,我有决心有信心,在我有生之年,为家乡教育事业继续做好我想做的事,永远做一个老黄牛”。


分享按钮>> 东台鲍氏大楼被列入江苏十大名人故居工程
>>固定读者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