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鲍莉萍

    中华鲍氏网 2010年3月1日 鲍氏文苑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鲍莉萍

鲍莉萍是南京市政协委员、金肯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
她出身贫寒,父亲在印刷厂当工人,母亲没有工作,6个孩子中她是老大。为了分担家庭困难,从小学五年级起,鲍莉萍每天凌晨3点多钟就起床和妈妈到两里外的地方兑菜,然后由妈妈拿到集市上去卖,她自己则匆匆赶回家为弟妹烧早饭,一切忙完后才能去学校上课。放学回到家,或是照看弟妹,或是帮忙糊信封和火柴盒,糊上一万个才能得到4元加工费。
童年时的鲍莉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她的成绩优异,经常得到老师表扬,可惜因为家境实在困难,当她上到初二的时候就被迫辍学了。身为长女的她被父母托人改户口、改年龄去打工。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自学、进修,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她一定不会放弃,她的心中一直埋藏着深深的教育情结。
艰苦的童年历练出鲍莉萍坚强执著的品质。1969年鲍莉萍到安徽一家省属汽配公司工作,她用辛劳换来业务成绩的蒸蒸日上。就在80年代初,她在改革开放大潮的鼓舞下,勇敢“下海”,自己做起了汽配生意。
1998年,在商海拼搏多年的鲍莉萍放弃了自己得心应手并且日益红火的汽配生意,毅然将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到了民办教育事业中,在铜山脚下建起了一所学校--金肯学院,只为心中那个深深的情结。
办学的历程是坎坷的,为了办学申请早获批准,鲍莉萍从镇里、区里、市里、省里,一直跑到教育部。谈起那段经历,她说:“我看够了别人的白眼,也受够了别人的鄙视和嘲讽,有的人挖苦我是搞建筑的,根本没有能力办教育,他们越是这样讲,我一定要办像样的大学。
凭着这种倔强和勇气,加上一次次亲自登门邀请与执着,她的拼搏精神感动了以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朱万福教授为首的一批知名学者,大批钟情于教育事业的专家学者们凑到一起,经过努力,在2000年6月,金肯学院终于获得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资格。
然而,一直在坎坷中努力拼搏的鲍莉萍在自己钟情的教育事业刚刚起步,一向支持她的丈夫在学院工地上因搬奠基石引发脑溢血撒手人寰。鲍莉萍带着无尽的悲痛和全部的希望,一心扑到了民办教育事业上,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向人们展示了金肯学院非凡惊人的崛起速度。而今,金肯学院从过去的几百学子已经达到几千人,资产也过亿,鲍莉萍成功了。
侃侃而谈中,动情处,鲍莉萍的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开心时,她的嘴角便泛起微笑。这样一个有故事的人却不张扬也不掩饰,就像一本写满苦辣酸甜的书,因为丰富,所以耐读;因为耐读,所以坦诚。
对于创业的成功,鲍莉萍从未把功劳揽在自己一人身上,她想感谢的有很多。她说:“我之所以能办一所民办大学,应该感谢党支持民办教育的政策、感谢帮助过我的江宁政府及各部门、教职员工,如今,只要在我能力范围内能做到的,我都尽量去回报社会。因为,我感恩!”
连续几年,鲍莉萍从未间断过给铜山敬老院的老人们送钱送物,并一次性出资20多万元,为敬老院改造了住宿条件,使30多间老人宿舍都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崭新的卫生间,给老人们准备了收音机、被褥、毛毯、医疗卡,凭着她发放的医疗卡,每位老人可以在金肯学院的职工医院每月可以享受240元的免费医疗。每年春节前,她都要照带着礼品和现金上门慰问魏庄村的6个特困户。困难群众的生活境况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她把自己刚拿到的2万元奖金送到了32个特困户的家中,帮他们度过年关。
并不相识急需救助的病患者也能让鲍莉萍动恻隐之心,当她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叫陈洁的小女孩因患脑肿瘤急需手术而向社会求助的消息后,她立即让女儿代表自己送去了9000元治疗费,两个月后,她自己又亲自送去5000元为陈洁办理了出院手续。
白下区五老村敬老院有鲍莉萍送来的衣物和食品;下关区残疾人学校有她送来的电脑和复印机;2002年,她购买了1200件衣服和被褥送到了苏北灾区;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她又主动捐款5万元……
作为一名南京市政协委员,鲍莉萍说,她感到光荣和责任,她觉得,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要“有为”,要对得起这份光荣和信任。具体说来,就是当好群众与政府的桥梁,在做好民主监督的同时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
江宁铜山原来是一片荒凉之地,鲍莉萍把校址选在那里,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这座占地500多亩,硬件设施一流的高校在校师生员工有近6000人,而整个铜山只有几万人,镇上只有3000人。学校火旺的人气拉动了当地的吃、住、行,增加了当地税收,解决当地就业人员300多人,使这个以往穷困的地方逐渐变得富有生机。当地的百姓没有人不知道“鲍莉萍”这个名字的。
身为政协委员,鲍莉萍是个闲不住的热心肠。政府根据发展的需要,把一个公路收费站迁移到了禄口镇境内。当地的老百姓不理解,不少人要去政府讨说法,有的甚至阻挠施工。鲍莉萍知道情况后,马上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她一边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边找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政府免收当地车辆的过路费,得到交通部门的采纳,使这个矛盾得到了化解。
针对农民文化生活单调的情况,鲍莉萍投入近百万元,组织学生成立了主要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学院艺术团,并亲自参加排练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经历过失学之苦,现在又是办教育的鲍莉萍格外关注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她向政协提交过一份关于下岗职工家庭因为经济困窘孩子上大学难的提案。鲍莉萍呼吁政府放宽政策解决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能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从70%提高到90%,让更多的孩子跨入高等教育的门槛。生源的丰富可以让更多民办院校腾出财力空间,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以更加优惠甚至是免费的条件读大学。此外,鲍莉萍还了解到,农村有很多家庭孩子上不了大学,她说,城乡差别一时难以改变,但抓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当前教育的关键,她希望不仅是她这样办学的人出力,建议政府出台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虽然仅一个金肯学院固定资产就已经过亿元,虽然事业已经是蓬勃红火,可鲍莉萍仍然朴素生活,为工作忙忙碌碌。为了学校的再发展,鲍莉萍把利润都投入到学校的再建设中去了,她没有留钱给自己奢侈享乐,每月跟其他员工一样,按岗拿工资。“鲍董的心态很好!”她手下的许多员工都这么评价她。
近几年来,有多家媒体报道她的事迹,有她辛苦奔波的记录,有她获得的各项荣誉。
当问到鲍莉萍这么忙忙碌碌感到幸福么?她微笑着回答:“我只希望能继续办教育、做事业,为社会,为百姓多做些事。其实人的幸福感绝对不是钱财和权力来决定的,而是那种付出爱心做出贡献后得到的那种回应才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
经历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体验过困苦与辉煌,历练多了,反而使鲍莉萍愈发透露出一种洗尽铅华的朴素之美。拨开纷繁诱惑,一心向善,淡定看人生。


分享按钮>>书画家鲍审的艺品和人品
>>..抗日英烈鲍巨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