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11期 家乡绍兴的“霉文化”

    中华鲍氏网 2010年4月4日 鲍世行



                                                                  家乡绍兴的“霉文化”

                                                                              □ 鲍世行
据家乡人说,绍兴的传统食品都与防灾抗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作主食的糕干(香糕),可以佐餐的霉乾菜……如此等等,均可作救灾时的食品。此说不无道理。估计古时绍兴一带多水患,于是把城市选在山区与平原之间。城中原有小山七座,这些也可能与常闹水灾有关。
但是,我认为绍兴饮食中最显明的特色是“霉文化”,什么霉豆腐、霉千张、霉毛豆、霉苋菜梗……,好像不少东西放入霉菜坛中,其味就会增色不少。绍兴人离不开霉菜坛,犹如四川人离不开泡菜坛一样。我离开家已经六十余年了,至今回想起来,仍然会垂涎三尺。
霉制食品中印象最深的当推霉苋菜梗了。苋菜最易生长,是最大众化的蔬菜,吃过的苋菜把它的根栽在土中,仍能生长,它的粗梗就可以泡制霉苋菜梗。霉制时,选用比大拇指粗的苋菜梗,洗净,切成五六厘米长的段段,放入霉水中,不数日即可蒸食,吃时如能淋上一点麻油更美。佐餐时用牙齿一挤,苋菜梗中的肉和汁水便随一股奇异的鲜味一起入口,至今记忆犹新。
那年回家乡,绍兴市建委领导陪同我参观一个“霉文化”的展览,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当问及是否可以买到这些食品时,答复却是否定的。据说近年来不少霉制食品都早已不再生产,使我感到十分遗憾。回到杭州,在妹妹家里谈起此事,在旁的保姆听得有心,次日居然专程为我回家乡肖山购得霉千张。中午蒸好后淋上麻油,就成了热腾腾的香酥鲜嫩的一道菜,这顿饭才真的解了我的“馋”。
霉制食品中,最普及的应该是霉豆腐了。霉豆腐各地叫法不同,北方称“酱豆腐”,南方叫“豆腐乳”(学名“腐乳”),家乡称“霉豆腐”。霉豆腐品种很多,有“醉方”,有“棋方”,还有红霉豆腐。吃完后,汤可以煮肉,别有风味。
说起霉豆腐,当然会想到“闻闻臭、吃吃香”的臭豆腐。到了家乡满街飘着油氽臭豆腐的诱人香味。它会使我回忆起幼时,台上唱着社戏,台下叫着“面粑粑”和“臭豆腐”的情景。臭豆腐色泽黄灿,一股臭到尽头反是香的香味,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会使人不禁驻足前去品尝。在街头行担和小摊边站立的顾客中,甚至还有打扮入时的小姐和女士,在这时她们甚至顾不上观瞻和身份了。绍兴人不吃辣味,可是在吃油氽臭豆腐时,往往要抹上一点辣椒酱,这也可算是一种特色。
说到霉豆腐和臭豆腐,还要说说臭霉豆腐。这是一种黑色发臭的霉豆腐。记得六叔亦皆和大哥世本年轻时都十分喜欢吃这种臭霉豆腐。手捧一大碗泡冷饭,再加一块臭霉豆腐(据说还要加一点醋),食欲就会大增。
绍兴的臭霉豆腐,比起宁波的臭冬瓜来就逊色多了,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记得有一年在普陀山开会,回来经过宁波。宴会上把菜端走后,最后端出一盘“臭冬瓜”来,为我们品尝。主人说,不会吃臭冬瓜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宁波人,就象不会吃豆汁就不能算真正的北京人一样。据说,这道宁波的“名菜”建国后不久就失传了,还是港商包玉刚回家乡问起这道菜,才恢复起来的。
霉制品是在原料上繁殖一种食用的霉菌后形成的。它有开胃、助消化和增进食欲之效。每百克霉豆腐含有维生素B1210克左右。而缺乏维生素B12是使大脑老化,引起老年性痴呆症的病因之一。我虽非“逐臭之徒”,但在吃食方面奉劝大家,适当吃些霉制品,这对预防此症会大有益处。
 


分享按钮>>文苑11期 贺复兴兄紫砂陶治印获艺术突破
>>滑 氏 子 孙 清 明 祭 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