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六期 “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

    中华鲍氏网 2010年6月5日 鲍训钟


                                                        “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
                                                                       口鲍训钟
        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夏文化代表了我国最早的文明,特别是周代的礼制文化相当完善,奠定了此后三千年传统文化的基础。
“儒”的名称,早在商代就有了,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其职责是主持祭祀和接待宾客。与这两项职责相适应,儒要掌握那些与迷信掺杂在一起的古代天文知识和礼仪规则。在宗教与政治合一的时代,儒的宗教职责与政治职责是分不开的。但春秋时代的儒,已经不再是与政治结合的职教人员,而成为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出仕于朝廷,能够为公卿尽其忠顺;入居家中,能对父兄尽其孝悌。遇事尽量按“礼”的规定约束自己,不饮酒乱其本性。孔子具备春秋时代儒的修养,也做过儒的事情。但他不是一般的儒,而是一个有政治思想,且学问渊博的儒。
        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其思想文化经历两千多年,个中无数朝代的变迁,饱受褒毁和冲击,但儒家思想文化具有宽容的品格,不仅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还不断吸纳和消
融外来文化的成果,生生不息,足见她生命力的顽强。
        儒家思想,曾通过来华传教士传播到欧洲,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启蒙思想家向教会斗争的武器,这是传教士们始料不及的。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 - 1778)是中国文明的崇拜者。他依据中国儒家的道德
        理性来抨击欧洲宗教的非理性狂热;比伏尔泰更为激进的,是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认为孔子的学说,不谈奇迹,不谈启示.是与宗教对立的纯粹的伦理道德哲学和政治学。
        1988年元旦之后,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云集西方文明都会——巴黎,发表了一份庄严的宣言:“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
慧。”
        因此我们可以说,儒家思想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儒家思想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把“仁”提高到道德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系统的儒家学说,涵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两个最主要的内容。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里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讲的“仁”,又是同“礼”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才算有了仁德。
        “礼”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氏族。原始氏族是以血缘结合的群体。由于在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并没有像欧洲国家那样破坏血缘氏族组织,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为宗法制社会。
        《白虎通》说:“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就是说,在同一族中,被奉为祖先的代表为“宗”,持长者的权威而受族内所有人服从,并以宗法规定嫡庶,区别长幼,明确族内成员的权力和义务。这样的法则同样支配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这就是先秦宗法制社会结构。
家族是宗法制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族要负责组织生产,祭祀共同的祖先,教育后代,裁定家族内部纠纷。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社会,特别重视认祖归宗,尊祖敬宗,尤其看重血缘亲情,长幼有序。这里家族的扩大和延伸便是国家。家国一体,原本如此。
        那时,每个家族成员都非常重视国家利益,重视自己家族或家庭利益,而个人利益则置之于后。所以,家族的社会活动,无不以“礼”为先,尤其在祭祀祖先神灵时,有非礼者,是要受严厉处罚的。
        在家庭内部,礼涉及到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行为举止。父亲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
        他以礼统领家庭,实施道德教化。孔子认为,正是在家庭中,人们才能学会如何承担社会道德义务,养成普遍的社会德性,家庭所有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出自于内心服从于家庭权威的凝聚力,是社会公共德性的源泉。
        “礼”是家庭的原则,每个家庭都有维持社会和谐和安定的义务。
        儿女对父母有尽孝的义务,父母对儿女有慈爱的义务;臣民对统治者有服从与忠诚的义务;反之,君当使臣民以礼。商王汤是位开明的君主,他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于是商朝很快强大起来,而商朝最后的一个君主纣,是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他还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阶级矛盾因此空前尖锐。武王乘商政治混乱,伐无道,诛商纣,深得人心。这不能不是“礼”与“非礼”的一场较量和斗争。
        不能否认,礼是那时地地道道的社会政治秩序。礼必须支持家庭或社会的权威,也必须从各方面来支持王权的典章制度。西汉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推天道以明人伦,“三纲五常”由此而出。他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永远不变的天意。 “五常”——“仁、义、礼、智、信”,“礼”是其中的核心。董仲舒的高明之处在于“树君王之威,理家庭之序”,确定教化主张,使社会稳定,上下和睦,国家繁荣。他的理论体现了“兴国安邦”的决心,受到朝廷的欢迎。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又有人称他的墓为“下马陵”。
        儒家提出“礼”,是要引导统治者用一定的礼制规范社会秩序。董仲舒做为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其理论的出发点,一定,也只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甚至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充当奴役人民的工具。然而,就维护社会秩序,为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来说,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去思考,其合理性还是显而易见的。一切政治制度,首先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儒家倡导的“礼”,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管理制度,服务于历代封建朝廷是她的主要目的。但是,系统的管理制度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礼”确立了社会道德之规,全民行为之范。
        一种思想,一个观点,由于角度不同,认知的差异,从而作出不同的界定,这是常态。值得深思的是,世代教育,首推儒教。儒家思想文化的理论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人只能在社会的相互交往中才能生存发展。儒家道德教化,重视社会人的完美,讲究个体道德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完善。“为己之学”强调社会人要以为社会服务为前提,“博济施众”,推崇仁爱,注重整体和谐。儒家提出“仁者亲亲,仁者爱人”。      “仁”是礼的内在,而“礼”是仁的外化。她提出“忠恕”、“孝悌”、“信义”的行为要求,“夫子之道,忠恕而巳矣”。对国家,对家庭,讲求“忠”,尽己之力以事人;对他人, “恕”字为先,推及之力以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谅、宽容别人;尤为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思可以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对知识的结构探求得更明晰。当然,学习的态度也很重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诚实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增益智慧,弥补“不能”。
        当今,知识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最基本要素,不断学习是社会的必然要求。谁能顺乎时代的需要,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占得主动。古代有识之士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身、家、国三方面明确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时逢盛世,机遇与挑战并存,让先
        贤“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根植于我们后生的灵魂,让他们不忘我们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扎根我中国本士的儒家道德教育,始终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主流她培育了一辈又一辈的先贤,炼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的精魂。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今天,我们探讨并宣扬儒家经典中可贵的伦理品质,进一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高民族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
《论语》孔子子弟整理
本杰明•史华兹(美)《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分享按钮>>【沈氏名人】 唐代宗睿真皇后沈珍珠
>>鲍氏文苑第六期 鲍氏研究第二阶段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