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琐记...

    中华鲍氏网 2010年8月30日 鲍志成


                                边度往来                                              《鲍氏文苑》总第三期(2001年九月)
                                           编 后 琐 记
承蒙贤伦、复兴和世行等宗亲长辈的信任,我自庚辰岁末接手《鲍氏文苑》第三期编辑事宜,至今辛已金秋,已经历时大半年。期间,我参与了《鲍氏文苑》第三期的组织、编刊等活动,较全面系统了解了鲍氏族系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增强了宗族宗亲观念,结识了很多鲍氏宗亲,收益匪浅。由于在终校清样时因病住院,考虑到很可能不能参加11月中旬在歙县棠樾的宗亲聚会,就在这里把原本打算到会上向宗亲们汇报的有关情况写出来,名之为“编后琐记",算是我参加本期《鲍氏文苑》编刊工作的一个交待,请广大宗亲和读者们指教。
一、本期《鲍氏文苑》是在前两期成功编刊的基础上和广大鲍氏宗亲的协力支持下编辑出刊的。
北京宗亲编刊的《创刊号》,在办刊宗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安徽宗亲编刊的第二期,在内容的深入开掘和栏目的设置上有成功的探索。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第三期的编刊工作有了很好的借鉴和参照。
我们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作为族人内部交流刊物应坚持的办刊宗旨、原则,防止、纠正不良倾向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思路设想,我遵贤伦、复兴的嘱托,已在“卷首寄语"中作了必要的说明,并在谋篇布局中力求体现出来。卷首目录所标示的“联络国内海外宗亲”、“开展家族历史研究"、“弘扬优良传统家风"三句话,正是有关办刊宗旨的概括。在栏目设计和文章取舍上,我们在面向全国同时,还力求体现、反映浙江鲍氏的历史和现状。为体现学术性,除刊发资料性、研究性、探索性文章外,还开辟了“鲍氏论坛",以期成为研究成果和不同观点争鸣交流的园地。
本期《鲍氏文苑》能顺利编刊,还在于得到了全国各地广大宗亲尤其是浙江宗亲的支持和协助。贤伦主编虽身在北京中央党校进修,却一直心系《文苑》,每次回杭都会商指导。复兴先生更是成了总联络人,凡宗亲来访、约稿催稿、组织开会诸多事务,都是他做“东道主",提供了许多方便。北京世行先生、安徽树民先生等都在电话或面谈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杭州、绍兴、温州、宁波等地的浙江宗亲,都把浙江宗亲承担编辑《文苑》第三期作为一件族内大事,纷纷开会联络,撰稿投稿,筹款集资,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绍兴世济老人,不仅撰写了长篇的研究绍兴鲍氏发展历史的文章,多次来杭就有关问题与我等交换意见,还捐资5000元,作为《文苑》编刊之用。温州各地宗亲在平阳琦青老人的组织发动下,专门在萧江鲍辉祠召集族人开会,研究《文苑》组稿、集资事宜,共筹集资金1.6万余元,为《文苑》的印刷出刊提供了经费保障。北京、江苏、安徽等地宗亲,也纷纷撰稿投稿,大大丰富了本期《文苑》的内容。记得在3月1 O日召开编委会议时,我们还对稿源和经费心存后顾之忧,后来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这充分说明,鲍氏族人是有凝聚力的,是有能力、有实力办好这本刊物的。愿《文苑》这朵鲍民族人的小花,在众宗亲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开出更艳丽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二、关于入编人物传述的几个问题。
发掘、整理、载录、研究鲍氏数千年发展历史长河中涌现的名贤名人事迹,是《文苑》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之一。古人修史纂志,都有“生不立传"的原则。作为族人内部交流刊物,《文苑》能否参照这一原则处理人物入编问题?值得思考,审慎对待。我想,《文苑》既非正史地志,亦非正式出版物,在人物入编问题上,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这些原则,但也不能没有原则地胡编乱收。本期《文苑》中有关人物的文章,主要有人物简介(传略)、人物表(如县令表、进士表)、综合性人物汇编等。其中大多是已经作古的历史人物,也有少部分是至今仍健在的族内尊长贤达、专家学者。我在处理文稿时,主要依循的是如下几条原则:
1、凡古今人物,不管生死与否,只要名迹已经载录于各类公开出版的人物辞典、史志及各类著作中的,概予入编。
2、生平事迹见之于各类媒体报道的,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或成就的,获得县级以上表彰的,酌予入编。
3、因特网是一种新的电子媒体,凡在因特网上能搜索到的各行各业的鲍氏人物,其生平资料也有选择地予下载入编。
4、对迄今未曾见之于任何出版物和媒体记录的人物传录,只要有突出详实事迹可写,采取“以事系人"的方法予以入编,重事不重人。
5、对历史上曾经因政治问题被定性、处分、判刑的人物,如“鲍彤"等不予入编。
以上原则当否,还待后来者和宗亲评议、修正、完善。
三、关于加强族史研究、提高《文苑》学术品位的问题。
本期《文苑》明确提出了加强族史学术研究,弘扬优良传统家风的办刊宗旨,其意义主要在于防止封建宗族不良倾向抬头,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但要贯彻这一宗旨,却有不少困难。我感觉最大的难度,就在于缺少高质量的学术性较强的论文。本期文章大小有107篇之多,大多数是一事一人或一地一景的简介。当然也有北京亦冈、永臣、世修和绍兴世济、世绅等宗亲研究性较强,观点鲜明的好文章。我认为,学术研究包括很多方面,基础资料的整理,实地调查采访,纵向族史探讨,横向比较研究,具体人物事件宗谱的研究,综合性的概括论述,乃至文物古迹、宗祠祖墓、碑碣铭文等等,都是值得去整理、发掘、探索、研究的内容。关键是要用正确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和认真求实的态度,否则,就很难撰写出高水平的文章。应该说,《文苑》工作才刚起步,要培养一批有较高学术素养的族内外研究队伍,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我相信,有诸多鲍氏前辈的倡导鼓励和身体力行,我们的这个愿望是能够实现的。
四、关于版面设计、图文并茂的问题。
本期《文苑》的内文版式设计,力求美观大方、简洁明快,体现一定的学术品味。在标题的字体、字号上,力求统一中有变化。版顶加书眉,标刊名、期号和栏目名称。据版面情况,随文插图十多张,以求图文并茂。封面采用了平阳鲍辉墓景照片,因原照中建筑物体量厚重,色彩繁杂,特对之进行了电脑处理,抹掉了屋顶旗杆和门前梯子,加铺蓝天白云,把底图像素淡化后覆加淡棕黄色,处理成旧照片效果,刊名和要目用朱红色,以体现宗族特色。封二“江泽民主席视察棠樾”图文,使本期《文苑》增光添色,惜无专文介绍这一吾族胜事。封三“图片报道"主要刊登了近一年来鲍氏宗亲活动和《文苑》编辑的一些场景。封底“遗迹追踪”选刊了杭州、绍兴、温州等地的鲍氏遗迹。本期还增加了彩色内插四版,分别介绍当今鲍氏族人中四位优秀的书画艺术家鲍加、鲍贤伦、鲍复兴和鲍诗度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值得说明的是,本期封面的设计制作历时二月有余,五易其稿,反复修改,最后经贤伦、复兴亲自审定后,才正式出片打样,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刊物的重视。
最后,请允许我汇报一下我所做的几方面工作。
《文苑》的编刊工作,占去了我大半年的业余时间。本着认真负责、尽己所能、对得起鲍氏列祖列宗,不辜负诸位宗亲厚望的态度,我承担了《征稿通知》的拟订,栏目内容的设计,文字稿的编辑修改,封页内文版式设计,内文排版及委托印刷等具体事宜。此外,我还撰写、整理了20多篇文稿。其中,有的是贤伦、复兴嘱托的必写之作,如“卷首寄语"一文,有的是在编刊过程中有感而写的,如《“叔牙精神"与“鲍氏家风"》、《说古道今话宗族》等文,有的是不经意中编辑的,如《看今朝鲍氏风流》一文和“艺苑撷英"中的一组短文,是上网时搜索“鲍”字而意外发现下载编辑成文的,也有的是寻根访祖中有感而发的,如《<富春鲍氏宗族>简介》、《寻根问祖话宗亲》等,而有的则是因读书读报所得随手辑录的,如《浙江部分鲍姓村落地名》、《祖上姓什么,基因告诉你》等等。另外,我因参加《文苑》编刊活动,参加了绍兴、温州、北京等地宗亲的聚会活动,赴富阳和棠樾寻根访祖,结识了许多宗亲,加深了对宗族宗亲和本族历史、现状的了解,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我编好《文苑》,可谓善莫大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文苑》进入三校清样的九、十月间,由于我公务繁忙,几度外差,终至疲劳过度,得疾住院,世绅老人慨然帮助我部分校对工作,分担了不少工作量,在此我谨表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对宗族疏于研究,学识水平有限,时间精力不足,加上一些手写文稿“书焉不详”,对文稿的编辑处理肯定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我只负责了一校的部分和清样终校,对二、三校中可能存在的校对问题心中没底,而现在时间已十分紧迫,身体又十分虚弱,无暇再仔细核对原稿,只能再读一遍,因此,存在的错讹一定不少。在此,谨请宗亲、读者指正、批评。
(鲍志成二o o一年十月廿三日识于病榻)
 


分享按钮>>《鲍氏文苑》第四期征稿征订启事
>>方玉老先生信函和所整理我祖明左都御史轩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