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苑》第一期 敬叔公的一支回族后裔

    中华鲍氏网 2010年12月24日 鲍永臣


                                                             敬叔公的一支回族后裔
                                                                              口鲍永臣
    在北京的通州区(原为河北省通县,吉称潞河)有一支鲍姓居民是回族,户数不多,但历史渊源,据《通州志》载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六百余年。在此期间迁徙至北京,天津、开封、鞍山等地,子孙。繁衍,独树一支。我就是其中一员,生于l 934年。
    幼年听老人讲:“我们是明初随常遇春自安徽北上落户通州的”可是没有留下片字依据,参加工作后遇见过姓鲍的人,都是汉族,只在开封遇一回族鲍氏,他也不知原委。怎么回事呢?萌发了寻根的想法。
    一、先祖是怎样成为回族的,怎样来北京的
中国的回族,是源于中东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形成的。见于史书的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波斯人来我国广州、杭州、泉州等沿海地区经商而定居下来。生息繁衍,从原来的“蕃客’’(即侨民)变成中国籍的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人)。1 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时,从西亚中亚一带又带回大量的阿拉伯入,波斯人,在内地屯田、守边、经商、当官,与原来的定居于内地穆斯林融合,并与当地汉、维吾尔、蒙古等族通婚,于元末明初形成了中国境内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一回族。
    元末明初的安徽是回族较多的省份,同时也是鲍姓较多的省份,怀远县的鲍集‘和盱眙县的鲍集,还有颖上县城,更有歙县棠樾,都是鲍氏聚居的集镇。史载:“明朱起兵于濠泗"(即今安徽江苏淮河一带)正是回族集居之地,开国大业多仰仗回族将士,有“十大回将保洪武"之说,又称:“元朝末年很多回族人参加了朱元璋的反元起义军,明王朝建立后,一律都给以房屋、衣物、牛羊及田地、草场等,使之安居乐业"(均见由中央民族学院胡振华教授主编的《中国回族》一书),又据北京牛街地方志《岗志》载:“燕都之回回多自江南、山东二省分派来者,何也?由燕王之国,护卫军僚多二处人故也“。
    通州鲍氏“随常遇春来通州”,常遇春就是明王朝开国大将,安徽怀远常家坟人,是回族,其妻蓝夫人是另一位开国大将蓝玉的妹妹,是安徽定远王回岗人,当地的清真寺(回族礼拜的寺院),就是蓝玉所建(见吴健伟主编中国清真寺综览》。明史载常遇春于洪武元年随徐达北上,攻元大都,先克通州。由此推断,我祖先是军中一勇,已随常遇春信仰了伊斯兰教,而成为回族,这在回族的形成中是很多的。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也是有的,如安徽太和县,有许多汉族人信仰了伊斯兰教每日到清真寺内参加活动,其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但在户口册上仍是汉族,那是因为现在民族和宗教是两个概念了。
    另一种可能是我的先祖娶了回族女为妻,而信仰了伊斯兰教,’遂为回族。这种情况在回族的形成中更多,因为回族,(当时就是伊斯兰教),为了本民族(信徒)的发展,有个很严格的习俗,无论嫁男娶女,对方必须入教,还要到清真寺去请阿訇(教长)公证。记得我幼年,邻居一女青年嫁一汉民,未入教而被亲属活活打死。新中国婚姻法公布后,回汉结婚也要强调尊重回族的生活习惯,安徽颖上就有一鲍姓女嫁马姓回民而信仰了伊斯兰教,经常到清真寺去参加活动,但仍是汉民。
    上述各点说明,通州鲍氏来自安徽,.一有口传,二有当时的条件,是可能的。
    二、怀远寻根.
    怀远常家坟在县境之南,鲍家集在县境之北,两集相距约十公里。在常家坟见到了常将军的2 l代孙,74岁的常道先,他证实了一点:‘‘元末农民起义,随常遇春参加义军的同乡青年很多"。“至于姓氏名谁,只知道胡大海、蓝玉、沭英、郭英等上了明史的人物,别人可查不出来”。够了,只要常遇春不是光杆司今,鲍氏青年在其中是可能的。
    我到鲍集,拜访了一位,当地最年长的一位,名鲍同正87岁,我一见,出乎意料,老人的形貌、气质、五官、神态与我父辈是惊人的相似,虽不能说是孪生,也决不能不相信是亲兄弟,这是巧合吗?难道不是“基因”的作用吗?前述各点都结论为“可能”,难道这活生生与我父辈像貌相同的姓鲍的老人还是“可能”吗?不!我服了,我信了,根就在这儿。
    我给老人照了像,拿回给认识我父亲的人看:(我父已故廿年享年81岁)“这不是鲍老伯吗?你什么时候照的?”还找什I.{么过硬的依据,这就是活证。
    老人告诉我:“我们的祖先是从黄山脚下来的,什么朝代来的不知道。起初姓鲍的是个大户,这地方才叫鲍家集,人丁兴旺,这么多年兵慌马乱,天灾人祸,死走逃亡,现在人不多了,只有几十户,几百个人,都是种地的,没什么文化人,从来没听说过有家谱”。其他人还告诉我,明朝初年鲍集搬来一大户,姓宋,娶了鲍氏女为妻,都是有钱的大家,俩亲家为了相互走动,姓鲍的给修了三里地的一条大道,两侧植树遮阴,尽头为了饮马修一井,傍有饮马石槽,并以一大溏作为赔嫁,现在这三样都还在,只是井没了,只剩石槽,鲍氏女在宋家谱上有,她的墓也还在,我们都叫:“鲍老姑奶奶坟”。这一切我都去看了,无凝,早在明之前此地居住着一支来自黄山脚下的鲍氏族人,也就是我通州鲍氏的祖迁之地。
    三、《通州志》记载
    通州虽是大运河的北起端,历史上有名的重镇,但建志较晚,现存最早的县志修于1697年《康熙通州志》民俗记事较少,修于1879年的《光绪通州志》在194l重排了铅印本,比较全面。该志卷二宗教项:“城内回民旧有金、居、鲍、宛、杜、闵、康、蓝八大姓,县南枣林庄李、马二姓皆成祖战将而定居於此者”。
关于常遇春,志之卷二官师武功传:“常遇春洪武元年副大将军,徐达北伐,兵抵河西务,败元兵,进薄通州,又败之,遂入通州,禁侵暴,务安,辑人不知兵,市不易肆,皆爱载如父母……遇春卒于柳河川,榇过,通人皆罢市迎哭,太祖闻之,命立庙祀於通,今庙久废”。卷之十还载有’《重修开平忠武王庙碑记》全文,为明吏部尚书王直所撰。
    《通州志》科举表载:清雍正元年癸卯恩科有武举人鲍应祚;清嘉庆六年辛酉科有举人鲍克庄:清光绪十二年庚寅科有武进士鲍佑卿。除此别无记载。
    这是我多年来的收获,虽不能到此为止,但突破的可能也不大了。在源流分明,谱载齐全的宗亲眼里,也许视这些为笑谈,可我是努力了。祖系一勇之夫,延至清末,没把明白遗传下来,只留一个“鲍”字。不过我已结论:一有口传,二有来京条件,三有活证,四有志载,我回族鲍氏世居通州,祖籍怀远,源于黄山。敬叔公之后裔明矣。△

 

                                                            本期收到赞助款项清单
鲍加 400元         鲍时宜 300元        鲍诗度 500元    

平阳、苍南(鲍琦青汇寄) 2000元     鲍傲梅100元              

鲍永臣300元      鲍树民150元         鲍亦芳、鲍亦骧 100元
合计                    3850元

 


分享按钮>>萧炎章先生任中华姓氏网之中华萧氏网第二任站长
>>续〔xu〕姓氏源流与分布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