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八期 和州鲍氏是从何处迁徙而来?

    中华鲍氏网 2011年3月3日 鲍诗圣


                              和州鲍氏是从何处迁徙而来?
                                                               口鲍诗圣
    2005年夏我收到武汉哲民叔转寄来的,北京永臣宗亲复印给他的,先祖源深公为庐江鲍氏支谱所撰写的《序》。阅读之后,顿感诧意。
    该《序》是源深公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其时源深公在金陵讲学),应庐江鲍氏继训公为其续修支谱而作。《序》中写道:“吾族自春秋敬叔得姓以来,历周秦两汉,朝代递传,森然可考。及至两晋,伸公以户部尚书为护军中尉镇守歙州,宏(弘)公任新安郡守,始迁居焉。传至棠樾我祖荣公七世孙伟公迁吴溪,又传至十一世道保公,复由歙之吴溪迁休宁蕉充。道保公生社师公、南师公,继训与源深皆社师公裔孙。继训高高祖延裕公,始由蕉充迁庐江。源深太高高祖启忠公,始由蕉充迁和州。人称之鲍世者,往往区庐江、和州而二之。而不知吾鲍氏迁庐、迁和之祖者,固至亲分也。”这段文字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庐江鲍氏与和州鲍氏同祖同源;二是和州鲍氏始迁祖启忠公是从休宁蕉充而来,此说与《和州鲍氏谱略》的记载,是从歙县东村迁和相悖。
    和州鲍氏于康熙初年迁居和州,始迁祖之一启忠公,卒于清康熙十五年丙辰十二月二十三日酉时,葬歙县东村右塘头。(见《和州鲍氏谱略》世糸录,西梁山派启忠公条)在《中丞公致歙族代为立碣书》中,源深公亲笔写道:“…一附开柏槐台暨东村塘头二处茔地,先世讳号、山向,如能分余闭代为立竭,并感荷无既,谨呈纹银三十两,以作刊碑之费,并乞检收,示复为叩。”光绪五年十一月源深公亲笔书写《祭祀祠墓规条》,文中写道:“……我族尚有歙县祖茔数处,每年年例贴看茔费三两六线……前年两次修茔亦系深前后寄银数十金,托塌田我崇叔偕本村东原叔办理,……明年拟一人前往歙邑拜扫兼修坟墓。”
    源深公于同治六年丁卯季秋月,应淮安鲍氏子丰公之请,为淮安谱作序,其中写道:“……余先世自东村迁和及今九世。……。”又于同治十一年季夏月,应会稽鲍氏寅初公存晓之请,为会稽著存堂谱作序。在序中写道:“余之先祖由鲍屯迁东村,历十余世,于康熙年间自东村迁和州。……余于丁未(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通籍后,假旋至歙,瞻觐祠墓之余,询访所谓二十九族者,仅得八、九。即东村本族不满百人,其时尚未经兵燹,而寥落荒凉固已如此。”东村在歙何处?我曾函询棠樾鲍树民宗亲。树民宗亲说历经兵燹已荡然无存,不知其地。我又函询歙县图书馆,该馆查阅《歙县地名录》,在该县摔子里镇有个东村,其时有39户142人。此说与源深公所述基本吻合。
    从以上史料来看,均与休宁蕉充毫无瓜葛,可见和州鲍氏确从歙县东村迁和。同时,在歙二十九派中,未查到吴溪支派。不知源深公何故在为庐江鲍氏续谱作序中,提出蕉充之说。与其先前年问,或后来年问的记述不符,望同源于徽州的宗亲们释疑解惑。而宏(弘)公的后裔、其先祖皆固至亲分也,是毫无疑问的。


相关链接:
                         潜川(庐江古名)鲍氏支谱序(原标题为:《上党续修支谱序》)
    谱之作也,所以沿流溯源,维宗法於不替也。先王之世,以亲睦教天下,立宗法以收族姓。世次虽远,而冠婚丧祭必相赴告。上不失乎蒸尝,下不紊乎昭穆,此王道所以隆也。吾族自春秋敬叔得姓以来,历周秦两汉,朝代递传,森然可考。及至两晋,伸公以户部尚书为护军中尉镇守歙州,宏公任新安郡守,始迁居焉。传至棠樾祖荣公七世孙伟公迁吴溪,又传至十一世道保公,复由歙之吴溪迁休宁蕉充。道保公生社师公、南师公,继训与源深皆社师公裔孙。继训高高祖延裕公,始由蕉充迁庐江。源深太高高祖启忠公,始由蕉充迁和州。人称之鲍世者,往往区庐江、和州而二之。而不知吾鲍氏迁庐、迁和之祖者,固至亲分也。前代之谱皆与蕉充从合,今继训与余同寓金陵,继训谓余曰:“吾自廷裕公迁庐以来,今二百余年矣。前继训高高祖至继训,凡春露秋霜,必亲至蕉充祭扫历代先茔。至今又相传数世,生齿日繁,世渐甚远,将来遂为庐人。若不修支谱,接续蕉充宗谱,则后之子孙日失其序,必不知先代所由来,恐遂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之说。即以迁庐之祖为始祖,遂忘其迁庐之祖之所自出之祖也。将何由端水源木本之思,敦仁孝亲爱之意哉,不几与先王之法相悖谬乎。盖人有宗祖身所由来,人有子孙所自出,人不知宗祖,不可以承先也。知宗祖而不知宗之有宗,祖之有祖,其於承先之道犹未尽也。人不辨子孙,不可以启后也。辨子孙而不令子之子,孙之孙,各辨其远近之祖、大小之宗,其於启后之事,不犹有所未尽乎。今与继绪、继火英诸弟议修支谱,接续蕉充宗谱,使异日者子孙睹兹谱系,朔厥流传,虽历千百年之久,不由然亲亲一本哉,请为序。”夫家之有乘,所以敬宗收族,因流溯源,仁人孝子之用心也。而余和州之派,支谱未修,有志乎此久矣。通籍后又以久寄京师,不获亲梓里聚诸父老一黝其役,未审吾志之慰,更待何时,既以自憾,而因益有慕於继训、继绪、继火英诸君,不愧为上党之裔也。谨序。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记名御史,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太常寺卿、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兼提督盐政,经筵、日讲起居注官,上书房行走,咸丰壬子科顺天乡试殿试同考官,贵州、广西、江苏、顺天学政,同治戊辰科复勘会试试卷大臣,庶吉士、散馆、阅卷大臣,浩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上党后裔源深敬撰。 
                               光绪四年岁次戊寅仲春月上浣之吉

注:《港川鲍氏支谱》共八卷,是庐江鲍德文宗亲提供给北京鲍永臣宗亲的。本序由诗圣标点。传笏校正。
 


分享按钮>>文苑八期 《棠樾三族宗谱》修编经过
>>文苑八期 评《和州鲍氏谱略》及《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