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寿县鲍家湾情况的介绍

    中华鲍氏网 2011年5月17日 鲍继恒


                       关于寿县鲍家湾情况的介绍
                                                                 鲍继恒
    古城寿县(历史上又称寿州、寿春、寿阳)是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中国豆腐的发源地,八公山雄峙城北,瓦埠河、淮河绕城东流,城四周有完整的古代城墙,其防洪抗水的功能至今仍然造福于城内的广大百姓,再大的洪水只要城门一封闭,老百姓就可以在城内安居乐业,高枕无忧。城内有状元府、孔庙等古建筑;城外有报恩寺、珍珠泉等著名景点。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古城寿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曾是楚国的都城,汉淮南王的封地,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即来源于此,唐宋之战、赵匡胤困南塘就是这个南塘寿州。寿县悠久的人文历史蕴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国家的栋梁之材。
    鲍家湾鲍氏家族是寿县几十个大姓中的一个,位于寿县城以东瓦埠河以西,北依淮南市,南邻王家荒,中有兴隆集蚂蝗集,横跨城关镇、九龙乡,人口约两万余人,分居几十个村庄,从一世祖鲍琥至今已有23世,在世的尚有9世人,已排至方字辈。鲍氏家族人才辈出,清朝有鲍传昌,号小璞,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攻占山东威海时,他就在此,隶属统领戴小候部下任职,头戴三颗珠子的插翎官帽,神勇威猛,军训比武时以20发子弹为准,赛后由钦差大臣赐名“神枪"鲍小璞,并赐书对联“三百步此方最难中靶、拾柒枪神击不爽分豪"以资鼓励。鲍汝刚(鲍刚),抗日时期任国民党四十一军军长,鄂豫皖边区总指挥。鲍汝澧抗曰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1 9 40年任国民党六十二师师长,49年起义后任解放军5 1军2 1 2师师长,河南大冶军分区司令员。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鲍氏族人在合肥、淮南等地工作的县处级以上干部就有数十人之多。
    鲍氏家族宗族观念较深,《鲍氏宗谱》明代两修,清时一续,其原始资料因年代久远和社会动乱多已丢失。第四次修谱,只好摄拾于灰烬之余,访问于遗老之口,历经三代人数十年努力,终于由鲍兰标、鲍传羽、鲍祝山等人主持,于民国九年(1 9 20年)主编修制成谱,为上党郡慈孝堂本。共计1 6部,每部1 2卷,分别豳鲍瑞麟等人保管,而该谱又大都遗失,阁前仅寿县、长丰县、凤台县各有一部。2008年,淮南市农委退休干部鲍继恒等人,为了使这部宝贵的历史资料能够留存长远,又出资复印了5部,1部由北京全国鲍氏研究会会长鲍世行先生转给国家图书馆,1部存淮南市档案馆,两馆均颁发有收藏证书。其余3部分别由鲍继恒、鲍广昌、鲍广富收存。后台肥鲍士刚、淮南鲍士传也都各复印1部。目前,正在进行第五次修谱,主要是由鲍继保、鲍广全、鲍广强、鲍士刚、鲍继恒、鲍士传、鲍广廉等人发起。自2009年1 2月份在寿县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以来,来自寿县、凤台、长丰、定远县和合肥、淮南市的宗亲们态度十分积极,进展比较顺利,第一阶段宣传、填表、登记工作已基本结束,下一步主要是整理资料和编写工作,预计20 1 1年上半年可以定稿成谱。此次修谱主要依据就是第四次修谱的成果,谱中所载鲍家湾的~世祖即为原籍山东济南的鲍琥。其于元末之乱从军金陵,隶宣宁万户侯曹良臣麾下,累著战功,明定鼎后,论功封千户侯。洪武四年(1 3 7 1年)从良臣北征,良巨战死,千户搴其柩归葬寿县戈店乡井亭村,隐居不仕。后买宅于寿县东南十余里的鲍家老圩孜,又逐步扩展周围张家圩、朱家圩、鲁家圩等十几个村庄,现在,这些村庄基本上都是鲍氏子孙,所以外界统称寿县鲍家湾。一世祖鲍琥卒于洪武2 6年(1 3 9 3年),配夏氏卒于永乐2年(1 404年)合葬于当地老岗嘴孜,至今已有6 C》o余年,墓基现在还有明显痕迹存在。另据谱载,琥公迁寿至五世派分三支,统综公世居鲍家湾,泉综公迂鲍家桥,试综公后裔于康熙年间先后迁庄墓桥,迎河集、隐贤集、方家坂孜、凤台县王集乡鲍家楼,怀远县上窑,定远县炉桥,蒙城县、阜阳颍上县等地。原谱所立辈字排序为:心传汝继广、士宪裕正方、文治培光显、崇德法善昌。
                                                                                    20 1 0年1 O月1 0日
 


分享按钮>>鲍 大 宣 议 兰 溪
>>江 西 鲍 氏 状 况 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