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前观巷鲍氏八字家风的粗浅理解

    中华鲍氏网 2012年6月20日 鲍亦秋


欣喜获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际,绍兴前观巷鲍氏家族适时地于1 0月2 1~23日在杭州西子湖畔举办了第九次亲人聚会。到会的包括绍兴前观巷鲍氏亦、世、其、荣、.
昌五世同堂子孙及许多鲍氏亲族等七十余人。在一片浓浓亲情的气氛中,热烈地讨论了我
们的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对经过漫长岁月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咱们绍兴鲍氏家
族前观巷族支的具有鲜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优良传统,群策群力概括总结了八个大字:勤
学、自强、仁厚、创新。这八个大字既继承了我们祖先的优良品德和作风,又有与时俱进、
发扬光大,对我们后代子孙的教育培养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现对这八个大字的粗浅理解阐述如下。错误、不足之处,请亲人们指正、补充。
“勤学”:勤奋不断地学习。我们鲍氏祖先都是勤奋好学的读书人,绍兴鲍氏始祖尚志公第三个宏愿就是:“让子孙读书入学"。 绍兴鲍氏祠堂旁就有义塾馆,让孩子们去义塾上
学。终于到了寅初公(存晓)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考中戊辰科进士,被钦授翰林院编
修。前观巷鲍氏始祖遗唐公(存经)在前观巷修建万卷楼,铭刻《万卷楼记》碑文,提出
精辟论断,“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期望子孙后代“读书明理,期于体立而用行也……”。
万卷楼子孙没有辜负祖先的期望,建立了联合图书馆,在读书明理的理念基础上,与
时俱进,以革命的先进文化进一步武装自己,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整体地投入了革命的高潮中,且影响了众多的亲友和同学,成为一颗深巷火种,播及全国各地生根开花。
“自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绍兴鲍氏始祖尚志公第二个宏愿就是:“认引地为配商”。
由于尚志公初迁绍兴时,家境十分贫穷,从事盐业生产(即为引地),是当时社会地位极为低下的“灶丁",世代为奴,不得翻身。尚志公立志奋发图强,要让子孙后代从食盐生产者变为食盐经销者——盐商(即为配商)。经三、四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由熊占公和风占公得以实现。到寅初公、遗唐公时期,家业大振。遗唐公从高车头村迁至前观巷,建造起了前观巷一号大台门,芗谷公继承祖父(遗唐公)遗志,建造了前观巷二号大台门,家丁大兴。一号、二号两个大台门合二为一,共有七十余口人丁。
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侵占了中国大部分国土,绍兴亦沦于日本人之手,芗谷公誓死不
当汉奸,不当亡国奴。拒绝为日本人做事,家境虽然败落,但万卷楼的子孙后代牢记祖宗
教诲,努力奋斗,寻找光明前途,终于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投身于革命洪
流中,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然从前观巷始祖遗唐公起到现在已经有整整八代人了(存、诚、德、亦、世、其、荣、昌八个辈分),虽不能说大富大贵,但绝不是穷困潦倒之辈。在这样一个社会巨大改革和动荡时期,没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人免不了被时代所淘汰。可见万卷楼的子孙们始终将“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到的是:经过艰苦磨难,在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下,努力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有所成就的代表人物是:鲍伟权、鲍其纹、鲍其亚……等,他(她)们的事迹在过去《万卷楼通讯》中有过介绍,然而我还认为应该再详细系统地作以介绍和宣扬,是有必要的。还有其他优秀人物也应该多加以介绍。从他(她)们身上可以体会到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气馁,不退却,不怨天尤人,而是发愤图强,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终于创出一片小天地。在这里我想起了古人孟子的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与我们万卷楼人共勉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仁厚”:仁爱、宽厚,包含了诚信、朴实之意。绍兴鲍氏始祖尚志公是个品德非常高尚的人,具体事例在《万卷楼通讯》中均有记载。尚志公之良好德行得益于他的祖母,母亲的严格要求、谆谆教诲,所以尚志公为感恩二位太夫人的教导,并使良好家风代代相传,立下第一宏愿是“为二代建功表",故清乾隆御批《彤管双辉》牌坊留存于今。绍兴万卷楼人秉承祖先遗风,个个和蔼友善,有仁爱之心,以宽厚待人。七十余口人的大家族住在一起,十几个小家户之间,从未有过争吵,相亲相爱,知书达礼。与历来其他大家族相比,实属少有。不仅家庭内部如此,对待亲友均是礼让往来,诚恳相待。直至今日,万卷楼子孙遍及全国各地,仍亲密无间,连续九次大聚会,出刊二十六期《万卷楼通讯》,浓浓亲情,溢于言表。这样一种巨大的凝聚力确确实实是来源于“仁厚”家风的传承。
“创新”:具有改革、开放、开拓、包容之精神。使优良传统(或优良家风)永葆青春活
力,代代相传,且不断发扬光大。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必须在动态状态下才具有生命活力,才能生存下去。所谓“生命
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即是,而静止的事物, “闭关自守", “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如一潭死水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一种优良文化不仅需要言传身教,而且需要采取各种方法,不同形式适应各个不同时代特点,因势利导,不断推陈出新,吸收新鲜血液。
前观巷鲍氏子孙从尚志公迁绍以来已经有十一代了,几百年的漫长岁月,经久不衰,欣欣
向荣,传承着和发扬了优良传统实属少有。这正是我们鲍氏家族上自尚志公起,世世代代,
下至其、荣,昌的小辈们具有一种创新基因的活力。始祖尚志公本人就是一个极其富有创
新进取精神的人,仅从他的三个宏愿(本文前面已分散提到,详见《万卷楼通讯》第26期
亦冈《绍兴前观巷鲍氏族支家风初探》一文)就可知晓,尚志公之后的各种形式加以宣扬,
如以堂名形式:五思堂、尚义堂等;屋名:如“万卷楼", “余青轩"、 “顽石点头处",
“退一步居"等, (见《万卷楼通讯》二十期世燏《说说革命火种的文化渊源》一文)还
采用在墙上悬挂富有哲理思想的各种字画,如:《朱子家训》等等不一而语。这些都是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子孙后代。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世字辈的成员几乎以每年3~6个迅速递增,这一新生代之间的
人际关系开始形成,不知是哪位提出了“太"和“姑"的称呼,这一简单、亲切的称呼,更使这个大家庭的人际关系增添了欢乐、祥和、团结、热闹的气氛。在《万卷楼通讯》26期中,鲍其采、吴金申一篇文章中称我们鲍氏家族聚会“首屈一指’’,我想!“太”和“姑”的称呼,亦可谓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高智慧的创造发明。
联合图书编的建立,除了从革命书籍中获取了新文化、新知识,而通过各种丰富多彩
的活动,如:读书会、座谈会、办报刊、唱歌、跳舞、墨刻版画、文艺晚会……等等,不
仅使万卷楼子孙受益匪浅,更使万卷楼人的思想突破了一个家族的范围,思维更开阔、更
广泛。近二十年来多次大聚会,又创办了《万卷楼通讯》期刊,使古老优良传统家风之花,开得更加鲜艳,更加丰富多彩。没有“创新”精神的家族,能够做得到吗?综上所述:“勤学、自强、仁厚、创新”作为我们家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贴切的,是名副其实的。
“勤学、自强、仁厚、创新”八个字,四部分内容,既各有独立的含义,又相互关联,
相互融合,是一个整体。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人要立足于社会,要融合于社会最基本的要素是要具有较强的力量和较高的智慧,这个力量和智慧由先天和后天两部分组成。而勤学则是后天获取较强力量和较高智慧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充满着争斗和竞争。缺乏自强精神,容易作为弱肉被人强食。自强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生存下来,生活得更美好,以免作为弱肉被人强食,绝不是要奴役人,压迫人,去强食其他的弱肉。而是要有一颗仁厚之心,善于待人,使大家都快活,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再者,一个优良文化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功,必须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几代人的努力,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一再实践,经过各个不同历史时代的考验,逐渐潜移默化而形成,就必须要有一种创新精神作为持久发展之动力,使优良文化永葆青春活力。因此,可以这样说:勤学是立人之根,则自强是生存之道,仁厚是做人之本,即做人的道德准则;创新是优良文化传承之源,即作为持久动力,使优良文化源远流长。
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
一个基本单元文化。愿绍兴前观巷鲍氏家族这样一个优良文化继续承传下去,并广为传播,
突破家族范围,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优良文化增添光彩。
(鲍世济供稿)

 


分享按钮>>绍兴高车头鲍氏支系棠樾寻根之旅
>>太平天国首领韦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