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家谱源流】徽州鲍氏后裔的发展与历史贡献[1]

    中华鲍氏网 2013年3月5日 周怀宇


 

                          徽州鲍氏后裔的发展与历史贡献[1]

                                  安徽大学 周怀宇 

 

    摘要:鲍叔牙的后裔,很多繁衍在今安徽徽州。其中歙县棠樾和长塘两大鲍氏宗族以“慈孝”闻名,是徽州众多鲍氏中突出的望族。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益方面有很多贡献。在继承孝道方面,有很多建树,这些对于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孝文化与徽商经济结合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鲍叔牙 徽州  棠樾鲍氏 长塘鲍氏 孝文化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陆路交通不便,少兵焚之虞。中国历史上,由于中原地区战乱,曾出现过三次人口大规模南迁高潮,中原大族多迁至此。徽州宗族不断发展、繁荣,成为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正如清代学者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故老杂记》中所说:“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他们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开发徽州山区。

明清时期,外出徽商大量出现及壮大。歙县长塘、棠樾鲍氏宗族,以慈孝闻名于徽州,他们在徽州繁衍发展的轨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上的贡献值得认真总结,这对于我们今天“五位一体”的战略思想如何在社会基层贯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鲍叔牙后裔徽州繁衍的轨迹

    鲍叔牙的后裔迁至今安徽徽州地区,历代皆有。尤其是三国以后,越来越多。明清时期已经成为开发徽州、发展徽州、建设徽州的的重要社会成分。下面简略梳理其历代迁移徽州地区、成为土著居民的轨迹。

    1、徽州鲍叔牙后裔繁衍的历史轨迹

    鲍叔牙,出生今安徽颍上县。晋张处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颍上即今安徽省颍上县。

    鲍叔牙的父亲,鲍敬叔,夏禹的后裔,仕齐,有采邑曰“鲍”,“因氏焉”(《元和姓纂·鲍》)。鲍敬叔仕齐之前,曾仕“杞国”,故而有“杞国封邑”,称谓“鲍邑”。可见,鲍敬叔并非一开始就仕齐。最早应该活动在颍上一带。鲍叔牙出生在这里。

    鲍敬叔仕齐,鲍叔牙仍然在故里颍上,他和管仲成为挚友,合夥经商,即开始在这一历史时期。大约因为鲍叔牙的父亲鲍敬叔在齐国为官,管鲍也一同归齐。从此,鲍叔牙居于齐国,后裔繁衍于泰山一带,史载“望出东海泰山、河南”。[2]

    鲍氏后代名人辈出,明代著名姓氏学人凌迪知编纂《万姓统谱》,是一部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很高的史书,其中鲍氏后代入选的名人很多,达54人。

    “鲍牵,为齐卿”(齐惠公时期);“鲍牧,齐大夫,与诸大夫立公子阳生”;齐桓公、齐惠公以降,鲍氏后代繁衍发展,移居全国各地。

    汉哀帝时期,“鲍宣,字子都,渤海髙城人,好学,明经,举孝亷,为郎,累官谏大夫,董贤用事,抗论不已,哀帝以宣名儒,优容之,后地震,宣复上书言灾异,拜为司隶校尉,寻以罪下廷尉,太学诸生千余人守阙上书,乃减罪,王莽秉政,宣遇害。”

    东汉,鲍氏后裔在全国各地为官,居住地逐渐变化。“鲍永,字君长,屯留(今山西长治)人,性至孝,更始中迁尚书仆射。”其中鲍骏一姓向南发展。“鲍骏,九江人,与桓荣齐名。” 九江郡,秦朝建置,治所今安徽寿县。“鲍轲,广东提刑,皇佑中,侬智髙反,轲驻南雄,击贼有功。”“鲍靓,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为南海太守。”

    2、三国两晋南北朝向河南淮南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鲍氏一部分后裔向南迁移。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盘踞江南,开发山越,建置“新安”,土著山越人民,迅速走向山外,也有大批中原人民迁入新安。

    鲍氏家族在这一历史变迁中,进入今徽州地区。梁武帝时期,步兵校尉“鲍行卿,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梁元帝时期,博涉史传,有文笔的通直侍郎“鲍泉,东海人。” 鲍昭、谢灵运并称的鲍昭,也是东海人。

    3、宋元时期向东南和徽州发展

    宋元时期,鲍叔牙后裔,大批迁徙到东南沿海地带,包含今安徽徽州地区。

    宋代,“鲍云龙,字景翔,歙人。幼嗜书,至忘寝食。长博通经史,易学尤精。从师闵后甫,试郡庠。踰年分革,当升职。云龙乞以让其师,郡。博士嘉之,遂两升焉。乡试中亚选,偕同里郑芭待试国庠,将入棘闱,郑疾卒,云龙不就试。倾赀护芭丧以归。闻者义之,居乡教授生徒,潜心理学,有《天原发微》若干卷。”(《万姓统谱》卷84)

    元代,“鮑同仁,字國良,歙人。泰定元年试蒙古翰林院,授全州学正,屡转巢县、南康县簿。至正九年,升承事郎,邵武泰宁尹,以承事郎会昌州同知致仕。凡所至皆有治迹,性慧巧,旁通针砭之术。凡四末受邪瘫疽瞶?治无不中。終于家,得年八十。有《通玄指要》等,《二赋注》及《经验针法》藏于家。子深。”(《万姓统谱》卷84)

    “鲍寿孙,歙人。至元丙子,盗起,与父皆被获。父子争相代死。贼哀之,忽大风起丛林间,贼疑兵至,骇散。父子俱免,称为慈孝鲍家。”(《万姓统谱》卷84)

    “鲍元康,字仲安,歙人。少嗜学,自经籍子史及百家之书,无不研究。及从郑玉游,得闻正学,尤尽心于《易》。好收恤遗孤,赈济穷乏。至正间,郡中被蕲黄贼乱,元康倡义兵,从官军克复,以劳卒。” (《万姓统谱》卷84)

    “鲍深,字伯原,婺源人。至正间,红巾贼乱,深倡义捍御。未几,官军至,逻卒执深等至军门,欲杀之,深从容言曰:‘山林遗民,亦举义图全耳。’将军奉命行师,奈何用不以律,掠民而槩杀之,主将为动容,咨以安徽之策。至正末,为‘师山书院’山长。卒,乡人祀之。” (《万姓统谱》卷84)

    4、明代徽州鲍氏的繁衍与发展

    明代,鲍氏流寓徽州的后裔,繁衍昌盛。

    “鲍颎,字尚絅,歙人。元山长深之子。从学乡先正张子经、胡孟成、郑彦昭诸先辈。洪武初,荐入尚宾馆编修《元史》,授博士厅典籖,改除编修官,升翰林修撰、承直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出为耀州同知。洪武四年秋。西安府经厯常达坐事,诬指逮颎,卒于狱。” (《万姓统谱》卷84)

    “鲍宁,字廷谧,歙人。少诵《小学》、《四书》,辄能领其要。于是通习《经》《传》,旁及子史诸书,日开月进。大夫士之贤者,咸相礼焉。正统初,御史李公、郡守崔公相与荐之,力辞不就。景泰甲戌,朝廷下命纂修《郡志》,邑请从事,晩年著《天原发微辨》二十五篇。于诗文不事藻饰,有《谧斋集》。至阴阳、地理、医药诸家之说、无不究。尝谓《祀先之礼》《家礼》,于所载以西为上。朱子尝欲定议,复昭穆之制,而未成。乃酌古制更其式而行于家。庶不乖夫事生事存之理。方拟著笔,以疾卒。” (《万姓统谱》卷84)

    “鲍弼,字以忠,歙人。好义,能诗。尝游宋梁吴越,偕李空同、孙太白结社谈文,逺近称为梅山先生。著有《梅山集》。又尝捐粟设策,御姚源寇乱,郡人德之。” (《万姓统谱》卷84)

    “鲍象贤,字复之,歙县人。嘉靖己丑进士,厯官戸部尚书。” (《万姓统谱》卷84)

    “鲍道明,字行之,歙县人。嘉靖戊戌进士,厯南京户部尚书。” (《万姓统谱》卷84)

    二、棠樾鲍氏和长塘鲍氏宗族发展脉络

    鲍叔牙后代迁移徽州,徽州鲍氏家族的“统谱”“会谱”“宗谱”“族谱”“家谱”中均有记载。

    根据《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序》记载,棠樾鲍氏的祖先是青州人,因西晋青州大乱,携子孙迁至新安。棠樾鲍氏来自“青州”。古代青州,《禹贡》中的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半岛,“海岱惟青州”,含今泰山到沿海地带。

    “至宋,文学荣公建别墅于棠樾。越四世,而居美、居安二公,自州之西门徙焉。二公之弟居仁公徙蜀源,传五世,而昌孙公徙岩寺镇。”[2]因此,荣公、居仁公以及昌孙公分别为堂樾鲍氏三族的祖先,而断自荣公为始祖。

    自宋代,鲍氏宗族的始祖荣公迁徙至歙县棠樾,经过百余年的繁衍与发展,不仅人丁兴旺、经济繁荣,而且名人辈出,成为徽州地区的名门望族。

    鲍廷博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得闲居士。祖籍安徽徽州府歙县西乡长塘村。以父祖经商于浙江而寄寓杭州,并出生于斯土。迨父母离世,即迁居浙江桐乡乌镇杨树湾,而鲍廷博始终以徽人自命。父亲鲍思翊、长子鲍士恭,都是著名藏书家。家族繁衍兴旺。

    孝文化在维系是上述两个望族的繁衍发展中,成为内在的精神力量。

    宋元之际,盗贼四起,有鲍氏父子遇贼,争相为死,贼受感动,将其二人释放。[2] 父子二人“争死”的慈孝事迹在乡人间传颂,也被载入《宋史?孝义传》中。

    明初,永乐皇帝亲自制赞诗二首于碑上,并敕建“慈孝里坊”,予以旌表。棠樾鲍氏宗族从此以“慈孝”美名远扬。明代棠樾鲍氏宗族的名宦鲍象贤,嘉靖己丑(1529)中进士,授四川道监察御史,历云南副使,累迁陕西巡抚,官终至兵部左侍郎,卒后,明王朝加赠兵部尚书。[3]鲍象贤不仅官位显赫,其事迹在《明史》中有记载,《江南通志》、《陕西通志》、《云南通志》、《徽州府志》等志书中都有记载。

    清代乾、嘉年间,大盐商鲍志道、鲍启运、鲍漱芳相继而起,皆富比王侯。他们在经商富裕后,为自己的宗族捐义田、修祠堂等,多行义举,这样不仅促进了鲍氏宗族的经济发展,还提高了棠樾鲍氏宗族的社会地位与声望。

    三、长塘鲍氏文化事业的贡献

    徽州长塘鲍氏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十分突出,表现在学术研究、文献整理、刊刻图书、兴办教育、科举考试各个方面。其中值得称道的是鲍氏在收藏、整理、刊刻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上自鲍廷博祖父,下及鲍廷博的儿孙鲍士恭等,一家几代人,收藏图书、编纂“丛书”、搜集流徙海外遗书,填补国内缺失,并且为编纂《四库全书》做出了突出贡献。

    1、鲍廷博向《四库馆》奉献图书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祖居歙县邑西之长塘,世称长塘鲍氏。其父鲍思翊,其母杭州顾氏。鲍廷博少年补“诸生”,秋闱不中,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父亲在外经商,鲍廷博在家孝顺祖父,深得祖父喜爱。父亲鲍思翊喜欢读书,深刻影响鲍廷博,常不惜重金,购求各种珍本秘籍。访书、购书,数十年如一日,“见秘籍必典衣购之”。[3]其所藏之书,多为“海内宋元古本”和“善本”,[4]长期积累,藏书“博极群书,家藏万卷”。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2)编修《四库全书》,诏求天下遗书,鲍廷博命儿子鲍士恭聚家藏图书622种,呈送朝廷。被《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者250种,入《四库全书存目》129种,列私人献书四大家之首,鲍氏藏书精富,堪称大藏书家。

    《四库全书》,是乾隆时期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共收书3503种。鲍廷博鲍士恭父子以所藏精本626种进献,内多为宋元以来之孤本、善本,居私家进书之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首记载乾隆三十九年“上谕”:“今阅进到各家书目,其最多者,如浙江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之马裕四家。为数至五、六、七百种。皆其累世弆藏,甚可嘉尚。因思内府所有《古今图书集成》为书城巨观,人间罕觏,此等世守陈编之家,宜俾专藏勿失,以示留贻。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马裕四家,着赏《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以为好古之劝。”[5]并赏赐《古今图书集成》、《伊犁得胜图》、《金川图》等永为世宝。进呈之书,经朝廷著录后,复奉诏还给鲍氏。其书内《唐阙史》及《武经总要》皆乾隆专门题御制诗以资鼓励,诗首有“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之句。

    2、鲍廷博祖孙编纂《知不足斋丛书》

    鲍廷博,一生酷爱书籍,毕生搜求珍本图书和秘籍,加以整理,刊刻了《知不足斋丛书》。[6]取《礼记》“学而后知不足”之意,名其藏书楼为“知不足斋”。

    鲍廷博勤奋好学,在校勘、版本、目录学方面有显著成就,治学勤奋,“一编在手,废寝忘食,丹铅无已时,一字之疑,一行之缺,必博徵以证之,广询以求之,有得则狂喜如获珍贝,不得虽积思累岁月不休。”[7]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元在浙常常见君,从君访问古籍,凡某书美恶所在,意旨所在,见于某代某家目录,经几家私藏,几次抄刊,真伪若何,无不失口而出,问难不竭。古人云,读书破万卷,君所读破者奚数万卷哉!”[8]

    《知不足斋丛书》共计30集,每集8册,共计240册,226种。鲍氏将题有御制诗的《唐阙史》冠于一集之首。该书编修至27集时,,病逝,享年86岁。嘱咐其子鲍士恭踵而成之。

    《知不足斋丛书》刊出,嘉庆皇帝“龙心甚喜”,嘉庆十八年(1813)谕旨:“鲍廷博年逾八旬,好古积学,老而不倦。著加恩赏给举人,俾其世衍书香,广刊秘籍。”[9]

    《知不足斋丛书》选择经史、考订、算书、金石、地理、书面、诗文集、书目、医学等方面专著,涉及领域很广,价值很高。[10]例如《世善堂藏书目录》是著名文献学家陈第依据自家私藏编修,均是善本珍本,在目录学占有重要地位。《勿菴历算书目》是梅文鼎的历算丛书书目,对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论语集解义疏》是魏时经学家何晏首创注释集解之体,保存了汉魏古注,兼有补阙纠缪之功,宋代吴缜《五代史纂误》,宋代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清代钱大昕《新唐书纠缪》等都是考辨史书的名著。还有很多海内罕见的著作。后人有刊刻《续知不足斋丛书》和《仿知不足斋丛书》、《后知不足斋丛书》等,足见影响之深远。

    3、鲍廷博苦心孤诣海外搜集《古文孝经》

    前文已述,乾隆时期,乾隆皇帝亲自发起,并推动的《四库全书》编纂工程,费时15年,倾全国之文化资源,聚集全国顶尖的学人400余人,编纂了3503种中国历史文献的大型综合性丛书。其中《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乃是徽州长塘鲍廷博奉献。

    据《四库全书》提要:这个本子是汉代孔安国作《传》,日本学人太宰纯《注音》,乾隆丙申(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歙县鲍廷博新刊奉献。

    乾隆编纂《四库全书》,为什么收入鲍廷博收藏的《古文孝经》?难道皇家缺少《古文孝经》这部图书?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梳理《孝经》流传史。相传,孔子、曾子编纂《孝经》,,流传到汉代,经过孔安国“传注”,被称之为《古文孝经》。但是,唐代唐玄宗两次“御注”,又刊刻《石经孝经》,立于国学。推动历史上“孝经学”发展。唐玄宗“御注”《孝经》,采用郑玄的注本,被视为《今文孝经》,成为“孝经学”发展的主流。此后,《古文孝经》,渐渐“淡出”历史,在社会上很少流传。到了乾隆编纂《四库全书》,《古文孝经》渐渐失传“亡佚”于国内。

    毕生致力于收藏图书的鲍廷博挽救了这一重大损失。他收藏了这部“亡而复得”的海内“珍本”《古文孝经》。鲍廷博向朝廷奉献这部由他私人刊刻的《古文孝经》的《跋文》中详细叙述了搜集并且收藏这部分文献的历史背景。

    依据鲍廷博的叙述,这部《古文孝经》是“其友汪翼沧附市舶至日本,得于彼国之长﨑澳。核其纪岁干支,乃康熙十一年所刊,前有《太宰纯序》,称古书亡于中夏,存于日本者颇多。昔僧奝(音diao)然(938-1016年)适宋,献《郑注孝经》一本。今去其世七百余年,古书之散逸者亦不少,而《孔传古文孝经》全然尚存,惟是经国人相传之久,不知历几人书写,是以文字讹谬,鱼鲁不辨。纯旣以数本校雠,且旁采他书所引,苟有足征者,莫不参考,十更裘葛,乃成定本。”由上而知,这部文献是宋代日本僧人奝然传送到中华。但是在唐宋“今文孝经”的主流学术中,仍然不占主要位置而失传。

    乾隆年间,鲍廷博通过其友人汪翼沧,在日本经商,获得这部文献。鲍廷博重新刊刻并撰写《跋》文,记载了刊刻这部《古文孝经》,背景。

    乾隆皇帝得到这部文献,十分高兴,奖励鲍廷博《古今图书集成》、《伊犁得胜图》、《金川图》等最新的皇家藏书。这是当时的殊荣,尤其是鲍廷博奉献的这部《古文孝经》被收入《四库全书》,这也是对鲍廷博刊刻这部《古文孝经》予以学术上的肯定。

    值得指出的鲍廷博向乾隆皇帝提供的这《古文孝经》,不仅是文献学史上的成绩,也是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上的成绩,其中有日本学者太宰纯费时10年,“十更裘葛,乃成定本”的艰辛耕耘。此外,也是鲍氏家族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积极贡献。

    4、棠樾鲍氏在文化上的贡献

    鲍漱芳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他平生搜集的宋元古籍、法帖、绘画、墨砚等物很多。中年时,他在当代名家的帮助下,精选唐宋以来书法墨迹珍品,汇编成《安素轩法帖》,并于1799年聘请著名刻工党锡龄钩摹镌刻。《安素轩法帖》是清代影响较大的书法丛帖,流传甚广。

    四、棠樾鲍氏商业经济方面的贡献

    鲍漱芳(约1763~1807)清代著名徽商。字席芬,一字惜分,安徽徽州歙县棠樾村人。自幼随父鲍志道在扬州经营盐业,聚资百万,颇富声誉。

    清嘉庆八年(1803),川楚陕三省乱平,漱芳集众商输饷有功,被任为盐运使。嘉庆十年,洪泽湖堤涨决,淮黄继发大水,漱芳集议公捐米6万石、麦4万石赈济,使数十万人获救。此外,还先后为抢险护坝、疏浚河渠等集众输银300万两,为疏浚江都芒稻河鲍漱芳独捐银6.5万两,受到清廷的一再优叙晋级。漱芳于乡里亦多施善行,兴里社,筑水坝,置义学,修道路,周济贫困、婚葬,并遗命其子鲍均捐修府学,重建忠义祠。现存歙县棠樾牌坊群之一的“乐善好施”牌坊,就是嘉庆皇帝为旌表鲍氏父子而立的。漱芳尤酷爱书画,所居斋名“安素轩”,多藏宋元书籍、法帖、名墨、佳砚、奇香、珍药、古器物等。毕生搜集唐宋元明诸贤书法墨迹,经鉴定评跋,选其精者,汇为《安素轩法帖》,于嘉庆四年(1799)邀请扬州著名篆刻家党锡龄钩摹镌刻。逝后,其子继承父志,至道光九年(1829)刻成,为清代著名书法丛帖,流传甚广,影响颇大。 

    五、棠樾鲍氏政治和公益方面的贡献

    棠樾鲍氏家族世代经商。鲍漱芳(约1763~1807)即是著名徽商。字席芬,一字惜分,徽州歙县棠樾村人。自幼随父在扬州经营盐业,聚资百万,颇富声誉,在两淮官商中具有较大影响。是当时扬州著名的富商之一。鲍漱芳热心参加社会活动,也比较有政治头脑,1803年在川、楚、陕三省的最后平乱中,他组织富商们捐输军饷有功,被任命为盐运使,成为握有两淮盐业大权的显要人物。嘉庆时期,鲍漱芳多次捐款为朝廷济困。

    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灾,洪泽湖决堤,他先后捐米6万石,捐麦4万石,赈济了数十万灾民。改六塘河从开山归海,他集众输银300万两;疏浚芒稻河,他捐资6万两。由于鲍漱芳屡次捐输,深得嘉庆皇帝的赞赏,获得清廷从优议叙、加十级的嘉奖,并特赐在故棠樾修建"乐善好施"牌坊。

    鲍志道(1743—1801),原名廷道,字诚一,自号肯园,歙县棠樾人。读过几年私塾,后家道不济,11岁,因家道中落弃学去鄱阳学会计。

    数年后转浙江、江苏经营盐业。20岁后独资为盐运商,井以“资重引多”出任两淮总商20年。在此期间,倡议“一舟溺,众舟助”,受到商界推崇。

    鲍志道虽巨富,但生活勤俭,重礼好义,为世人称道。在扬州铺设康山以西至抄关抵小东门砖石路面;建12门义学,供贫家子弟就读。放货物。在本县,捐银8000两,作为补助城南紫阳书院的经费;并同曹文埴一起倡议复建古紫阳书院,独自捐银3000两;还出资建鲍氏世孝祠,增置祀田,捐资建东河(富资水)水射,修造古虹桥等。

 

                              2012年12月6日成稿于安徽大学鹅池蔽庐

 

作者:周怀宇

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

职称:教授

住址:安徽大学教师宿舍163幢105室

电话:0551-5107891

信箱:zhhytt@163.com

 


{1}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州孝文化研究”(项目号:09BZS049)。项目主持人周怀宇,1946年12月生,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 

[2](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84《鲍注》。

[3]徐世昌《请儒学案》卷一百二十五《思适字案·鲍先生廷博》。

[4]石国柱《歙县志》卷十《人物志·士林》。民国刻本。

[5]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一《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奉谕旨》。

[6]林申清《明清著名藏书家·藏书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版,第115-117页。

[7]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朱文藻序》清嘉庆刻本。

[8]阮元《研经室二集》卷五《鲍以文传》清道光刻本。

[9]阮元《研经室二集》卷五《鲍以文传》清道光刻本。 

 


分享按钮>>【侯氏网新闻】侯春看當選虎中傑出校友
>>【贡氏网新闻】《中华儒商始祖——子贡》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