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古代名人】阅读照公年谱的启示

    中华鲍氏网 2013年3月28日 鲍善平


                               

                              阅读照公年谱的启示

                                  鲍善平

    2012年金秋,我有幸参加了在安徽寿县召开的第十三届鲍氏文苑座谈会年会时,得知2013年将在湖北黄梅县召开下一届年会,而会议的中议题是纪念高祖鲍照公诞辰1600周年。闻此讯,我是既感到兴奋,也感到惭愧。兴奋的是,我又有一个学习祖先优秀文化遗产和品德的好平台。惭愧的是,由于我十四岁参军,文化基础差,虽然经过努力获得了高级工程师的职称,但是古文基础比较差。好在我于1997年退休后上了镇江市老年大学时恶补了一番,才学了一些古文知识和诗词格律方面的知识。2007年,我买了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黄节诗学选刊《鲍参军诗注》,翻了一翻,还很难读懂,只好束之高阁了。所以,对祖先的生平、以及诗词文赋几乎不了解。

    2008年,长兄鲍善本和妹夫张政权发起编撰《镇江鲍氏名人诗词合集》,我参与了校对工作,从而激发了我要认真阅读鲍皋公等祖先遗作的心愿。五年来,我先后把《合集》阅读了三遍,现又开始第四遍通读。近来,我又将放在书橱内的《鲍参军诗注》拿出来学习,竟然理解了其中的大部分意思,内心十分欣慰。总的感觉照公的诗词文赋是一部史诗,如《拟行路难》共十八首,就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统治者子弑父、兄弟相互撕杀的血腥历史。若不了解照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历,则很难理解他的作品内含和深远的意义。于是,我委托儿媳施群从互联网上购买了一本由丁福林主编的《鲍照年谱》。我如获至宝似的,一口气就把整本书通读了一遍。然后,我又认真地细读一遍,并列出照公的生平简谱、注明其每首作品的时间和历史背景。通过这种方法去阅读他的作品,不仅内容好懂,而且也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年谱》中记述了照公最早的诗词,就是《行路难》中的部分作品。当时,他刚二十岁就外出闯荡谋求仕途,在途中触景生情,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社会问题的诗词作品,让上层统治阶级和文坛有识之士刮目相看,更是一鸣惊人。照公生于寒门,家境十分贫寒,根本没有钱去读书。然而照公的如此博学多才,只能靠自学成才。这个结论,我是阅读《镇江鲍氏名人诗词合集》部分作品后得到印证的。新安鲍氏二十四世祖鲍皋公(1708——1765),自幼聪慧过人,出口成章,有奇童之称。年仅十七岁就随父亲参皖幕僚,在登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时才惊长者。清乾隆年间,他成为江苏京口三大诗人之一。当时的桐城派文坛大师刘大櫆称其“天才鸿丽,山峙泉涌,放恣飘飘,极驰鹜之能,不劳纪律部伍而自中于法度”。皋公夫人陈蕊珠也是一名才女,八岁那年隔屏听家父私塾授课时便能诵读课文,久而久之即熟读四书、毛诗,并旁及史传文选、唐人诗律,且能缀韵成篇,出语新颖。她与皋公结缡后,生有二子三女,均由她口授诗书,教督之力甚多,子女均有大量诗作传世。皋公的侄孙文逵(1765——1828)是遗腹子,由母亲周素贞苦节抚孤授课成材,有《野云诗抄》十二卷传世。我联想到镇江鲍氏的一门风雅,与照公的遗传基因是一脉相承的。

    祖先们所留下的诗词文赋,不仅是他们对当时社会的真情实感,也反映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眷恋。照公出生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市(古称京口),他十分热爱自己的故乡,单是颂扬京口的诗词赋文就有十多首(篇)。二十岁的年轻人,当他独自离开故乡踏上求仕征途时,心中难免有些依依不舍,当到达安庆大雷时,就给在家的妹妹鲍令晖写了一篇烩炙人口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的游记散文式的家书,相传一千五百多年。照公三十六岁时游广陵城(今扬州市)时,眼前战乱而导致的满目疮痍,断垣残壁,不竟心中的悲愤油然而生,当即写下了一篇流传千载的名赋《芜城赋》,以其鞭挞战争狂人。

    从鲍氏祖先所流传下来的诗词文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多么的爱国,以及拳拳的报国之心。他们对当时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以及对平民百姓的苦难于不顾,既愤世疾俗,又无能为力,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来作武器,以诗词文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如照公四十二岁时(公元457年、大明元年),写了一首《採桑》诗,以讽刺孝武帝之宫闱淫乱的作品。他们对社会陋习深恶痛绝,敢于直言上疏。最典型的是公元435年年末,照公当时才二十岁,就献诗给临川王刘义庆。据《南史.宋临川烈武王道规传附鲍照传》云:“照始尝谒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辩,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义庆奇之,赐帛二十匹,寻擢为国侍郎。”照公这种仗义执言的秉性,对于我们鲍氏家族的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二十五世祖鲍之钟在清朝乾隆年间与大贪官和珅同朝为官时,因不想与其为伍,断然拒绝和珅聘请为其子做家教,从而得罪了位高权重的和大人,让之钟公在郎中职位上十五年不得擢升。

    照公家世贫贱,才秀人微,史不立传,五十一时被乱兵所杀后,其诗文被后人搜集整理成集,经千余年来各个时期的学者研究和考证,评价“诗篇创绝,乐府五言,李、杜之高曾也”。而照顾公自己却谦逊曰:“臣妹才自亚于左芳,臣才不及太冲而。”我阅读了丁福林先生的撰写的《鲍照年谱》后,深深感到丁先生为这本著作的问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历时二十多年的辛勤调研和反复考证,对每一个事件的史实均用多方面的史料进行论证,力求结论慎密无误,这种务实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我作为鲍氏家族的后人,则更应该好好研究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我们于2003年重修的《新安鲍氏陈凤派支谱》,其中对照公的生卒之年与《年谱》差距较大。《支谱》为419年生,461年卒,享年42岁。而《年谱》为416年(414?)生,466年卒,享年五十一岁。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证,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镇江有部分学者撰文,提出照公不是外乡人,先祖已移居京口,照公与令妹令晖均出生于京口。纵观中国历史,东晋时期因战乱而大批北方人渡过长江,其中有不少人移居京口。然而,照公的先辈迁居京口的史料记载与其出生年月则无法考证了。这些都是我们后人十分关切的事啊!至于照公在诗词文赋方面对历史的贡献,更是我们需要用毕生的心血加以深入研究。

                                2013年3月

 

 

作者:鲍善平,江苏省镇江市人,1937年生,中专学历,高级工程师。1951年参军,1982年转业,曾任麻纺织厂书记、厂长。1997年退休,先后创作诗词二百多首发表,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镇江诗词楹联协会理事。

 

 


分享按钮>>【庄氏名人楷模】庄则栋
>>【鲍氏古代名人】诗话寿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