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古代名人】鲍照从游写华章

    中华鲍氏网 2013年3月28日 范然


 

                                   鲍照从游写华章

                                      范  然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甫评价南北朝庾信和鲍照诗作的名句。鲍照,字明远,本是上党(今属山西省)人,后来迁于东海(今山东省郯城一带)。晋“永嘉南渡”,元帝司马睿建都建业,乃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侨置徐州、兖州,统辖侨郡县南东海等。鲍照本人的出生地点当是在京口,生活的年代约为义熙十年(414)至泰始二年(466年)。他家世贫贱,出生寒微,自称是“北州衰沦,身地孤贱”。虽然如此,鲍照仍然十分自信:“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学雀相随乎?”故其一生“释担受书,废耕学文”,造谒公侯,以求名世。他“少有文思”,20多岁时,献诗于临川王刘义庆,得到赏识,被任命为临川国侍郎。在赴任途中,他把沿途所见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写信告诉妹妹鲍令晖,这就是至今仍广为传诵的骈文名作《登大雷岸与妹书》。这时,他还写了《游思赋》。他在刘义庆幕府共六个年头,继而可能在衡阳王刘义季的幕下呆了一段时期。大约在元嘉二十四年(447),他向宋文帝刘义隆献了一篇《河清颂》。这篇文章写得典雅庄重,评家大加赞许,《宋书》本传还全录此文。鲍照曾在宋文帝刘义隆之子始兴王刘濬幕下任侍郎之职。大约在元嘉二十八至二十九年(451——452)间,鲍照离开了刘濬。刘濬和杀死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刘劭是同谋,合称“二凶”。鲍照在孝武帝时,曾任海虞令、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秣陵令、永嘉令等职。孝武帝刘骏于大明五年(461),改封第七子刘子顼为临海王,任广州刺史,同年又改任荆州刺史。鲍照任他的行参军,到荆州后又任刑狱参军。后来,在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中,他被乱兵所杀,年50余。仲嵘的《诗品》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鲍照死后,所著诗文大部分散佚。直到南齐武帝永明年间,才由虞炎奉文惠太子萧懋之命,搜集遗文,编成《鲍照集》。据虞炎说,当时所能搜罗到的作品,仅有半数。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骈文都有名作,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诗歌,今存200多首。历来评家把他与颜延之、谢灵运并列为“元嘉三大家”。其实,其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谢灵运要丰富得多,而颜延之也不足以与他相提并论。《拟行路难》18首及《拟古》8首是其代表作。这些诗歌,有抒发少年壮志者,如“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有控诉门阀士族摧残压抑人才者,这类诗篇感慨的内容,即诗人所说的“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鲍照还有大量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作品,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拟古》其三、《代东门吟》等。自《诗经》、汉乐府以来,虽有征人行役之诗,但像鲍照这样集中抒发报国之志,表现边塞风光、沙场征战、征人边愁的诗人,的确不曾有过。从此以后,古代诗词中边塞的题材范畴基本确立,这是鲍照对诗歌题材开拓的一大贡献。除此之外,把征人思妇之苦,融入边塞题材,也是鲍照诗的一大特色。

    鲍照体气豪迈,内心又多强烈冲突,更兼受南朝尚美文风的薰陶,故其诗俊逸雄迈,华而不弱,声情气势,贯注全篇。鲍照又是七言歌行的创制者。他学习汉魏乐府,于杂言中寻找规律,又变曹丕《燕行歌》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终于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他善作五言乐府正合歌行之体,一些五言古诗更渐趋律化,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鲍照也擅长作辞赋和文章。他的《芜城赋》是继曹植《洛都赋》之后又一篇抒发乱世之恨的作品。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不仅叙事抒情,更以赋体手法,对自然景物作了大量描绘,这又是前所未有的。这篇文章句法骈整,在骈文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也是很有地位的。

    刘宋王朝建都于建邺(今南京市),鲍照寄身于亲王幕府,常常跟从亲王往来于帝都,途经京口。他曾经随始兴王刘濬出镇京口,因此写下了不少歌咏京口山水的诗作。京口是宋武帝刘裕的发祥地。因此,刘裕的父亲与诸妃死后,都葬于京口。鲍照曾于“孟冬十月交”随从拜陵于京口东郊。“晨登岘山首,霜雪凝未通。息鞍循陇上,支剑望月峰。”他挥笔写下《从拜陵登京岘》的诗作,描绘了京岘山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自己“衰贱谢远愿,疲老还旧邦”的感慨。

    元嘉十七年(440)十月,宋文帝刘义隆诏临川王刘义庆徙镇南兖州(今扬州市)。当时,在刘义庆幕府的鲍照途经京口,游历至京口城东45里的古竹里。古竹里俗名苦竹里,山高路险,行人号为“翻车岘”。但是,鲍照不畏路途艰险,登上“高山绝云霾,深谷断无光”的峰顶,写下了《行京口至竹里》的诗篇,描绘了沿途初冬时的景象。诗中“复涧隐松声,重云伏云色”二句,形象鲜明而新异,实在是难得的隹句。

    元嘉二十六年(449)十月,征北将军始兴王刘濬为南徐、兖二州刺史,出镇京口,鲍照随侍始兴王也来到这里。刘濬出镇京口时文武两千人相随,四处浏览登眺,甚为得意。刘濬在浏览京口城西的蒜山后,特命鲍照写诗。才华横溢的鲍照欣然命笔,写下了《蒜山被始兴王命作》的诗篇。他们登上山巅,东观日出,北览长江,歌吹弹唱,赋诗作文,真是神仙之乐。鲍照的从游之作,生气灵动地描绘了蒜山美丽的风光。

                               鲍令晖“拟古尤胜”

    梁代诗歌理论批评家钟嵘认为,南北朝两代能够写诗文的杰出女子,只有鲍令晖、韩兰英两人。钟嵘说:“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兰英绮密,甚有名篇。”鲍令晖曾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今已散佚,仅存诗6题7首;韩兰英的诗文则全部佚失。因此,鲍令晖就成了宋、齐两代唯一留存有著作的女文学家了。

    鲍令晖,祖籍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她的先世在晋代永嘉年间便渡江到江南,侨居于丹徒县京口里。她是刘宋时期杰出诗人鲍照之妹。《小名录》记载说:“鲍照,字明远。妹字令晖,有才思,亚于明远。著《香茗赋集》,行于世。”他们兄妹俩出身于寒族家庭。鲍令晖生卒年月史载不详,只能根据鲍照的生活年代略加印证。鲍照在《请假启》中说到:“天伦同气,实惟一妹,存没永诀。不获计见,封瘗泉壤临送。私怀感恨,情痛兼深。”由此可见,鲍令晖先于鲍照离开人世。鲍照生年约在公元414年,死于466年,享年50余岁。鲍令晖的寿命大约最长也只有40来岁吧。

    鲍令晖同另一位女文学家左芬可以说是无独有偶,她们的哥哥都是一代文学巨匠、诗歌圣手;兄妹之间同样是相互友爱、相互推崇。

    鲍照的文集中有一篇相当出色的写景散文《登大雷岸与妹书》,即是他26岁时在旅途中写给鲍令晖的家书。鲍照对左思、左芬兄妹的文才是很仰慕的,并自谦说不如。他曾经对宋武帝刘骏说:“臣妹才自亚于左芬,臣才不及太冲(左思字太冲)尔。”左思,是晋太康文坛上的重要作家,曾以他的《三都赋》而使洛阳纸贵”。左芬是左思的妹妹,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写有《离思赋》、《啄木鸟》等诗文。鲍照在这里虽然是自谦,却把鲍令晖与左芬相提并论,并为有像左芬一样有才华的妹妹而自豪。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家父子、兄弟、夫妻为文学家的多有,如左思兄妹一样同为文学家的则罕见。从现存作品来衡量,确实也难分出左芬和鲍令晖的高下来,恰如左思、鲍照各有千秋一样。

    鲍令晖存诗7首,载于《玉台新咏》。清人钱振伦在《鲍参军集注》中附鲍令晖的诗。她的诗多为恋歌,情意绵绵,委婉含蓄,别开生面。“崭绝清巧”一语很能概括她的诗风。她与鲍照朝夕相伴,所以兄妹之间亲爱异常。鲍照曾写有抒发自己离家羁旅惆怅情怀的《代东门行》,表达对鲍令晖深切的怀念。他在“超绝笔墨蹊径”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中,详细地向鲍令晖诉说了自己旅途的所见所闻,并谆谆告诫妹妹:“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为我念。”这些情意深长的文字,传到鲍令晖的手中,使她如睹鲍照的艰难旅程,于是写下了《题书后寄行人》的答诗:

                   

                   自君之出矣,临轩不鲜颜。

                   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

                   帐中流熠耀,庭前华紫兰。

                   物枯识节异,鸿来知客寒。

                   游用暮冬尽,除春待君还。

    鲍令晖在诗中向鲍照诉说:自从你离家后,自己从来没有欢畅过。坐在窗前,望着你离家的路,忧思更甚。夜晚不敢启动砧杵,如一用砧杵就勾起深切的思念,只好早早关闭家中的大门。帐中,流萤作伴;庭中,紫兰为友,从草木的枯萎,知道时序的变化。信使带来你的信,知道客行者的寒冷。只盼着暮冬一过,你将随着春天的脚步一起到来。鲍令晖在诗歌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如《寄行人》:

                   桂吐两三枝,兰开四五叶。

                   是时君不归,春风徒笑妾。

    清代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夫之)很看重这首诗,赞许说:“小诗本色,不嫌迫促。”他认为,唐代诗人贾岛“松下问童子”即《寻隐者不遇》等篇,“盖从此出”。也就是说,它开了唐人五言绝句的先声。对于一位女性作家的一首爱情小诗来说,这一评价不可等闲视之。鲍令晖不愧为一位由古体诗到近体诗过渡时代的优秀女诗人。她在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鲍照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地位相仿。她同鲍照一样,也是善于从民间歌谣中汲取营养。虽然当时她的诗差不多都是一些思妇之辞,但写得不同流俗。按照当时处于诗坛领袖地位的颜延之批评汤惠休诗的说法,这也要算是“委巷中歌谣”了;钟嵘所谓“唯《百愿》淫矣”,无非也是这个意思。其实,鲍令晖这些抒写爱情的作品感情还是真切的,内容还是健康的,实在是无可指责的。她的《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二首》,曾被人誉为“亦是《子夜》之流,颇有隽致”;《题书后寄行人》中的隽句:“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容华一朝改,惟余心不变”,则更能代表她“崭绝清巧”的风格。颇值得口味的还有她的两首拟古诗,一首是《拟青青河畔草》: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堂中。

             明志逸秋霜,玉颜掩春红。

             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另一首《拟客从远方来》可以视为姊妹篇:

             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

             要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

             终身执此调,岁寒不改心。

             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

    这是两首写得很精彩的拟古诗。钟嵘称道鲍令晖的诗作“拟古尤胜”确也独具慧眼。名曰“拟古”,实际上并非全是模拟,而是借旧题以寄托新意,这就是她胜人一筹之处。从诗的形式来看,对仗工整,音韵的谐。可以说,她已将五言诗推进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比起同时代一般贵族诗人所写的浮艳绮靡的宫体诗,鲍令晖的创作,在南朝的诗歌园地中,不啻是一枝独立开放的奇葩。

 

    本文收录在镇江文化从书《镇江名人》内(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第一版)

 

作者:范然,1951年生,大学本科学历,曾任市建设局党委副书记、市政协文卫卫委员会主任。现为镇江名城研究会副会长、镇江诗词楹联协会会长。先后出版专著《金山诗词》、《北固山诗词选》、《焦山诗选》、《鸦片战争镇江之战》、〈〈镇江的名胜故事〉〉、〈〈名人与镇江〉〉等。

 


分享按钮>>【鲍氏古代名人】“孤游”离京口,“疲老还旧邦”
>>【鲍氏古代名人】南朝京口杰出的女诗人鲍令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