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家谱源流】琥公迁寿略考

    中华鲍氏网 2013年5月21日 鲍广东


                               琥公迁寿考略

                                      鲍广东

    琥公为鲍氏迁到寿州(即寿县,民国年前称寿州、寿阳、寿春等,以下简称寿州)之始祖,民国九年鲍氏宗谱(以下简称老谱)中记载很明确,在第二卷卷首介绍琥公时原文为“公原籍山东济南,元末之乱从军金陵,隶宣宁侯曹良臣麾下,累著战功,明定鼎后论功封千户,洪武四年从良臣北征,良臣战死,千户奉其柩归葬安丰。买宅于寿春东南十余里,隐居不仕。逾年,妣氏携二子来,是即由山东迁寿之始,而鲍家湾之名亦即滥觴焉。迄今数百年,子孙蟄蟄,支派繁衍,公之遗泽长也!”

    这段话共计120个字,简单叙述了琥公原籍、从军简历、官爵、迁到寿州原因、妻子与儿子简要情况等。家谱记载的时间是从洪武四年(1371年)开始,而民国九年(1920年)修谱距离琥公迁寿年代久远,已有550年时间。寿州鲍家湾“明代两修、清时一序”的家谱,由于明、清朝代更替,太平军、捻军的战乱都遗失了。民国九年家谱中明代的资料和清代咸丰之前的资料,大都支离破碎,向上接谱的依据为同治十年的墨谱。是锦春公“掇拾于灰尽之余,访闻于遗老之口,辑而修之。”的。清末民初,在资料不全,信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能修出今人看来仍体例非常严谨、考据非常清楚的家谱,是非常不容易的。

    笔者在明代的几种正史中,如《明史》、《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大明会典》、《明通鉴》等,目前未查到关于鲍琥的相关记载,在相关地方志如在嘉靖《寿州志》、光绪十五年《寿州志》、乾隆年山东《历城县志》、《续修山东历城县志》、道光《济南府志》、光绪《凤阳府志》中仍没有发现鲍琥的蛛丝马迹。   

    只有从鲍琥参与的第二次北征、曹良臣生平事迹等史料入手,就琥公迁寿时间、琥公大致年龄以及隐居不仕原由做出推论,与民国九年家谱不同之处,并不是对祖先的不敬,而是上依史料,下据家谱,进行推论,还原族史之真相,抛砖引玉,引导后继者对家谱的更深入研究。

    一、琥公迁寿时间

    说到琥公迁寿时间,首先要弄清曹良臣之死和李文忠的第二次北征。

    1、历史背景

   (1)曹良臣记载

    《明史》(卷133)对曹良臣有以下记载:“曹良臣,安丰人。颍寇起,聚乡里筑堡自固。归太祖于应天,为江淮行省参政。……洪武三年封宣宁侯……,明年从伐蜀……,明年从副将军文忠北征,至胪朐河,收其部籓。文忠帅良臣持二十日粮,兼程进至土剌河。哈剌章渡河拒战,少却。追至阿鲁浑河,敌骑大集。将士皆殊死战,敌大败走,而良臣与指挥周显、常荣、张耀皆战死。 事闻,赠良臣安国公,谥忠壮,列祀功臣庙。子泰袭侯,坐蓝玉党死,爵除。”《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四也记录非常清楚,“复进至阿鲁浑河,虏兵益众,摶战不已……是役也,宣宁侯曹良臣、骁骑卫指挥使周显、振武卫指挥同知常荣、神策卫指挥使张耀俱战没。”上文中说的“安丰”,即是今日寿县安丰,第一次“明年”为洪武四年,第二次“明年”为洪武五年,阿鲁浑河即是今天蒙古国的鄂尔浑河。《明史纪事本末》提到曹良臣战死时,除了引用《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原文外,另加入“孤军深入,败没”。可以看出曹良臣轻敌冒进,孤军深入,大战而死。也是明朝北征中阵亡职位的最高一员大将。

    (2)李文忠东路北征

    朱元璋对北元势力总计进行了八次北征,第二次北征以及与其相近的第一,第三次北征整理表格如下:

 

    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母亲是曹国长公主),十二岁丧母,由朱元璋抚养长大。喜爱读书,作战骁勇,尝下令擅入民居者处死,应该说治军是很严明的。明史称“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他19岁率亲军,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开始,初建战功。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李文忠参与的第二次北征。洪武五年(1372)正月,因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军常南下骚扰,朱元璋决定出师北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由中路出雁门,趋和林;李文忠为左副将军,由东路自居庸出应昌;冯胜为征西将军,由西路出金、兰,取甘肃。三道并发,共15万人。三道并进,原计划是:中路徐达出雁门,实际上是虚张声势赶往和林,而实际上并不着急,而是吸引敌人至近边决战,最后击破敌人;东路李文忠由居庸关出应昌,再次奔袭元廷,以掩其不备,必有所获;西路冯胜由金兰趋甘肃,以为疑兵,让敌人摸不清虚实,从而起到迷惑和牵制之效,以配合中路。以下是三路军的行军计划路线图。

 

    图1:三路军行军计划路线图

    但是东路的李文忠最后并没有按原计划行事,他首先率军出居庸关, 直趋和林, 他率领的东路军先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闻讯而被吓跑了,斩获了许多牛马辎重,然后挺近哈刺莽来(今蒙古洪戈尔),敌军四散奔逃,又进军到胪朐河(即今克鲁伦河)。李文忠留部将韩政守辎重,由于这时贪功心切, 亲率大军轻装急进,每人携带二十日粮食,迅速赶至土剌河(即今蒙古国土拉河, 是下面提到的鄂尔浑河的支流)。元太师哈剌章率领部众全部渡河,他一面命将士在土剌河南岸严阵以待,一面令将士们将妻子、儿女都留在土剌河北岸不远处,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列阵以待。李文忠率军进逼, 大战数回合后,敌军才稍微退却。然后又到达阿鲁浑河(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时,两军开始决战。阿鲁浑河过去就是色愣格河,这两条河是鞑靼与瓦剌之间最大的两条河。其中阿鲁浑河在鞑靼的控制之下,而色愣格河则在瓦剌的控制之下。要过了阿鲁浑河很快变可以到达瓦剌的势力范围了,这时敌军逐渐增多。李文忠的马中了流矢, 他下马之后, 手持短器, 继续战斗。指挥李荣将自己的战马交给李文忠, 而自己则夺乘敌军战马。李文忠重获战马, 众将士更加殊死作战, 终于将敌军打败。

    这一战役, 两军胜负相当, 不过东路军也受了极大的损失,其中宣宁侯曹良臣至阿鲁浑河,孤军深入,战死;骁骑卫指挥使周显、振武卫指挥同知常荣(是常遇春的再从弟)、神策卫指挥使张耀等皆战死。李文忠率师追至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元兵又重新聚集,李文忠见元军气势甚锐,乃敛兵据险自固并张疑兵,元军也害怕伏兵,不敢逼近,遂引军而去。洪武五年七月,李文忠以所获的故元官的家属、子孙以及及军士,共计有一千八百四十余人送到京师。下图2是李文忠实际进攻路线

 

    图2:琥公随曹良臣李文忠北征路线实际图(蓝色为计划路线,红色为深入大漠路线)

    洪武五年(1372年)十一月,因塞外苦寒,一时难以作战。朱元璋命令中路军徐达、东路军李文忠班师。由于东路军损失多名大将,因此朱元璋并没有给予李文忠赏赐。 

    2、时间推论

    从以上第二次北征史料可知,曹良臣战死时间应为洪武五年七月份之前,由于使用的是天干地支记日法,《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李文忠以所获的故元官的家属、子孙以及及军士,共计有一千八百四十余人送到京师的时间是洪武五年七月乙未。而《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是洪武五年七月己未。究竟哪个史料记载正确?需要推算一下。从洪武五年六月丙子朔可知,即六月丙子是初一,丙子到乙未间隔十九天,还不到七月份,并且从洪武五年秋七月丙午朔可知,七月初一是丙午,应该是对的,推到己未是七月十四。所以《明史纪事本末》此段话应该错了。即七月十四日送到了京师,如果曹良臣死后,这些“元官属子孙及军士家属”才送至京师,肯定没有这么快。应该是口温之战,元军闻讯而逃,获牛马辎重无数后,开始送往京师的,口温(今蒙古于锡林郭勒盟查干淖尔)距离南京为1500公里左右,我们按照相关史料,明代身负武器、甲以及三日军粮,半天能走“百里”(相当于现代的30公里)的速度,遣送家属子女应该不快,估算一天行走20公里,应该需要3个月时间,推测时间应该是4月份开始押送,而曹良臣之死应该在洪武五年5月到6月之间。

    从今日蒙古国鄂尔浑河到寿州安丰井亭(今天迎河戈店乡井亭村),按照明代驿站路线,估算有3600公里左右。见下图3琥公运柩假想路线图。而由于是运送灵柩,速度也不可能很快,我们按照琥公运曹良臣灵柩每天行走30公里推算,从鄂尔浑河到寿县安丰要120天,即4月,这样,琥公到安丰最快要到洪武五年9月-10月,如果遇到大雨、道路等其它情况等还要推后,安葬曹良臣后,原路返回到鲍家湾应该在洪武五年11-12月。

    老谱说洪武四年从良臣北征战死,应该是错误的,实际应该在洪武五年正月从良臣跟随李文忠北征,洪武五年年底到达寿州定居;另外,根据老谱,“逾年,妣氏携二子来”,如果此句话正确,山东济南历城现在的政府到寿州鲍家老圩,按照现在主要从高速行走的路程为588公里,如果明初驿路比这远一些,应该在650公里左右,如果每天平均行走20公里推算,只需要33天就可到达。加上琥公把信息带到济南的时间假如也是33天,琥公定居后先稳定的再带信息时间假如为两个月,这样推算,从琥公定居鲍家湾到夏氏携子到达,顶多会四个多月,即洪武六年上半年应该是夏氏携二子从济南到达寿州。

 

    图3:琥公运柩及迁居假想图

    结论:琥公迁寿日期应是洪武五年年底11月到12月。

    二、琥公年龄推测

    老谱中并没有记载琥公年龄,只知道他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癸酉四月初八辰时去世,其妻夏氏在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三月初三日辰时去世。下面推断一下琥公在世大致时间。

琥公在寿州定居时,在山东已经有两个儿子,即老大赞廷公和老二赞纪公,洪武二十年,赞廷公奉父命,携二子绪存、绪生与次侄绪远回籍扫墓未回。即琥公从洪武五年迁居寿州,到洪武二十年三个孙子回去扫墓,为十五年时间。另老谱记录琥公第二个儿子赞纪公的妻子袁氏是“原籍人”,整个家谱只此一例,“原籍人”应该为山东济南人,下面第三代绪汶之妻常氏写为“寿州人”,很可能此时赞纪公从山东济南来时已经携带其妻常氏同来。按照古时结婚年纪大概为16-25岁左右推断,赞纪公洪武六年从山东来寿州时应在20岁左右,赞廷公稍大,赞纪公的次子绪远回山东年龄应该在十岁左右,否则路途遥远,年龄太小比较困难。推测琥公在洪武五年时应在40-45岁左右,琥公在洪武二十六年去世,在寿州生活了21年,琥公在世年纪大概在61-66岁左右,为估算更准一些,年龄区间在两边再放大五岁,即推论琥公应该在56-71岁去世。琥公之妻夏氏族于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三月初三日辰时去世,晚琥公11年去世。

推论:琥公在世年龄应在56-71岁之间。

    三、关于“隐居不仕”

    为何琥公会放弃仕途而隐居?老谱中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可以从明代定鼎后朱元璋的一些滥杀无辜看出一些端倪。朱元璋是历史上记载杀人最多的皇帝之一,杀人手法十分酷论并且多样,即使把朱元璋放到暴君行列,似也不能算是过份。不过,朱元璋也是一个持续了276年的大明帝国的创建者。下面表格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杀有功之臣的情况。

表2:朱元璋杀有功之臣简易表

    另外,朱元璋还滥杀平民,作为一位由社会最底层升至社会最高层的皇帝,朱元璋既有高度的自尊,又有强烈的自卑。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2《明初文字之祸》中收集了许多例子。一次,朱元璋在京城微服私访,有一老媪指着他称“老头儿”,朱元璋大怒召来士卒,一声令下,籍没民家甚众。老媪未必能猜出微服出访的朱元璋是当今皇上,称老年男性为老头儿,乃民间常用之语,似不为过,竟至勾起朱元璋施虐本性的一次大发作。

    又记载,南京人好做灯谜,明朝某年元宵节晚上,朱元璋微服出巡,碰见一淮人以猜谜为戏,旁边挂着一幅画,画的是一赤足妇女,怀抱大西瓜,众人哄然大笑。朱元璋不解其中意思,回朝后,有人告诉他谜底,为“怀(淮)西(瓜)妇人好大脚“(即淮西妇人好大脚),朱元璋认为这是在嘲笑他的马皇后不缠足,马皇后是淮西人,那时淮西妇女一般不缠足。次日“令军士大戮京民,空其室”。朱元璋及其功臣宿将多为淮西人,这里与江南相比,文化程度低,江南人对淮西人的粗野无文颇为鄙视,对江南人的看法,朱元璋当然清楚,建国后利用强权多所摧抑,这次做灯谜者无意中勾起朱元璋新仇旧恨,遂致血流成河。

    琥公是千户官职,相当于现在军队团级军官。虽官职不大,琥公开始隐居可能并不一定是真正的隐居,较可能是深感战争残酷,戎马一身的劳累,先休养生息一番,毕竟寿州离当时的国都南京不远,但后来的发展对有功之臣威慑很大,连开国第一元勋徐达都被赐死;朱元璋的亲外甥,也是琥公随其北征东路的“总指挥”李文忠朱元璋对他都不放心;自己上级曹良臣的儿子曹泰也被坐死;胡惟庸案牵连致死者达三万人;蓝玉案牵连被诛者达一万五千多人。最后可以说“隐居不仕”是最好的方法,否则琥公也可能被株连,也没有今天的鲍家湾了。

     四、琥公军旅生涯

    民国九年家谱中并没有写琥公简历,只简单提到“原籍山东济南,元末之乱从军金陵,隶宣宁侯曹良臣麾下,累著战功,明定鼎后论功封千户,洪武四年从良臣北征战死”短短几句话,从“累著战功,明定鼎后论功封千户”来看,推测琥公在在1368年之前已经参与了多次战争,但具体何时从军?参与了哪些战役?老谱也未明确记载。我们可以从曹良臣经历来推测一下。

    曹良臣“归太祖于应天,岁壬寅率所部来附”,即1362年,即朱元璋夺下南京后的第六年,曹良臣乃才投奔的,琥公投奔曹良臣应在1362年之后 ,应该参加了曹良臣归附后的多次战役。简述如下:

    洪武元年取河北、入元都、攻永平,洪武二年奉诏守山西行省,率兵出大同,击元将孔兴;洪武三年, 击元王保保于定西、三不剌川,还京;洪武四年从伐蜀,克归州山寨,取容美诸土司。会周德兴拔茅冈覃垕寨,自白盐山伐木开道,出纸坊溪以趋夔州,进克重庆。洪武五年从副将军文忠北征,至胪朐河,收其部籓。兼程进至土剌河,追至阿鲁浑河。直至曹良臣战死,奉其灵柩归葬寿州安丰,后买宅定居目前寿州东南十余里,即目前泛指的鲍家湾。 


分享按钮>>【饶氏名人楷模】饶汉祥
>>【鲍氏网新闻】寿县鲍家湾情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