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网新闻】悼念《鲍氏文苑》创始人之一鲍亦骧先生

    中华鲍氏网 2013年9月11日 鲍研会


                                 鲍亦骧先生生平

 

    在引进《电视学》、《经济管理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学者、鲍氏族史研究会发起人之一鲍亦骧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8月7日去世,享年77岁。

    鲍亦骧先生1936年11月10日生于绍兴直乐泗,1955年毕业于绍兴中学,考入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通讯广播专业学习。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赴苏联学习《电视学》,回国后参加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的研制和中央电视台建台工作。1959年秋,因母病获准调南京邮电学院任教。1960年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组建工作,并经常到上海电视台指导毕业设计。1970——1973年赴上海参加全国“彩电会战”,后又赴广州参加邮电部开通“京广彩色电视会议”工作。1982——1989年参加世界银行提供的第一期大学项目贷款支持的“技术招标”学术交流,,并在世界银行进行了短期工作交流。回国后被聘为教育部顾问,多次参与国际谈判。他历任南京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科教电影电视协会副理事长。他编写教科书和讲授“经济管理学”、“技术引进和国际招标管理”等课程,培养了一批才俊,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6年12月退休后,鲍亦骧先生积极投身鲍氏族史研究工作,是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2002年先生负责《鲍氏文苑》杂志第四期的编辑工作,多方约稿、精心撰稿,在杂志编纂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2006年,为表彰他在族史研究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鲍氏族史研究会授予他“《鲍氏文苑》杰出贡献奖”。在鲍氏族史研究中,鲍亦骧先生呕心沥血、潜心钻研,多次实地考察、搜求史料遗迹,为我们鲍氏族人做出了榜样。

    鲍亦骧先生一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生追求进步,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在鲍氏族史研究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永远怀念他!

    鲍亦骧先生安息吧!

                                 鲍氏族史研究会(鲍世行鲍荫华撰文)

                                         2013年9月5日

附 鲍亦骧书信摘抄

                            鲍亦骧书信摘抄

 

编者按 鲍亦骧先生作为一代学人,著作颇丰。在鲍氏族史研究中也多有建树。仅1998年3月至1999年1月间,与族史研究会长鲍世行先生,为研究家族历史的通信就达七封之多。且篇幅甚巨、涉猎既广、联络多多;其敬宗穆族之情,弘扬鲍氏文化之心跃然纸上。特于此摘抄其中的段落,庶几领略亦骧先生拳拳之心也。

 

一、1998年3月11日的书信摘要:

世行贤侄:你好?

    日前贤侄来电,我正在广东东莞,虽迄今从未和贤侄谋面,但心仪久矣。去年堂侄世绳送我《万卷楼通讯》,其中有贤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是查找令祖父芗谷堂伯父的《生圹记》,而在浙图找到曾有先父绍九公保存的,1932年由荫馀伯父重修的新版《五思堂总谱稿》,世绳、世绅弟兄俩从中摘抄了不少内容。贤侄在另一篇文章中翔实地介绍了歙县棠樾村鲍氏牌坊群、祠堂及其风水的情况。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也促成了我们去年十一月间与台湾堂侄世绪夫妇的棠樾寻根拜祖。

    曾听世绪侄谈起,数年前贤侄曾随大陆城市规划学术交流去台。世绪为人爽直热情对鲍氏家族历史沿革既有兴趣,且又做了不少工作。他与上海世远侄常交换信息。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的鲍亦珊同志,曾于1986年回绍寻根。去过高车头寻找祠堂,曾要绍兴市人大找几个鲍氏宗亲聚谈,终因“气候”尚未现实开放而未果。

    前几天台湾的世绪侄曾由其幼子其浩带来口信:现台中央研究院院士、毕业于斯丹福、从事动力工程学的鲍亦兴先生将于本月中旬前来南京讲学。亦兴先生故乡在江苏东台,祖居地也是歙县新馆。

    歙县棠樾宗亲鲍树民父子与我常有书信往来,他的高祖、曾祖辈也是当时颇负盛名的文学家,著述颇丰。但在解放后著述均毁于政治运动之中。因此他要我在南京图书馆及古旧书店中代为寻找踪迹。它对于我们出自棠樾存有疑虑,说是这些年海内外鲍氏后裔不少去棠樾寻根,都说是出自歙县,但究竟出自歙县何村何屯都说不清,包括贤侄前去棠樾寻根,绍兴鲍氏究竟何时外迁,在棠樾荣公以后的家谱中也无记载。他曾向我等提出两个观点:一是由棠樾先迁一地,又迁绍兴;二是其祖父辈在歙县,个别人外迁,家谱中无记载。

    四月初我打算回绍,因逢生父绍九公百岁阴寿,健在的姊妹议决清明集体上坟。生活在杭州、宁波、南京的后代都回去相聚,以便增加家庭的凝聚力。北京世绍侄虽与我年龄相距不远,但他在绍中初中毕业后即去杭州求学,所以迄未见过面。他的长兄世纶今秋将回大陆探亲,已来信欲去棠樾寻根。届时又将有浩浩荡荡宗亲团去歙了。

二、1998年3月27日的书信摘要:

    近年来联系了众多的同宗人士,了解了不少家族史实,寻找和阅读了不少相关资料,常常希望有机会与同宗亲友面对面进行交流。

    先寄上济南聚会的表格,同时也推荐几位鲍姓人士。

1、鲍熙炎歙县小堨塘人,1963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为南京xx厂副总工程师。是他首次向我们介绍了歙县棠樾。

2、鲍思明:江苏扬州人,其父鲍汉卿,党内屈指可数的文物专家,其祖上也是歙县棠樾人。

3、鲍家声:著名建筑学家。

4、鲍亦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我从歙县志得知,歙县鲍氏家族自宋以来一直从事盐业生意,到尚志公迁绍亦然。盐业兴衰牵涉鲍氏兴衰。据族人介绍到炳南公时绍兴鲍氏盐业已在浙闽赣皖交界处达24个销售网点,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抗战前夕。盐业在清朝乾嘉之前是实行“纲盐制”。恰如宋时生辰纲、花石纲一样。即朝廷一纸纲令,同意你运销食盐,不限量、不交税,盐商敛财颇丰。从这次寄上寅初公所撰像联中所指,九世元贞公(起正公)在清初就是“充绍所甲商”,也就是在尚志公之前就在浙东制盐运盐。“绍所”可能指的是“稽东制盐所”。“致巨富”然后由长孙曾尚公(尚志公)在绍兴管理盐业,而落户于高车头,子孙得以繁衍生息。当时朝廷见盐商敛财太甚,常以一纸命令予以抄没,扬州大盐商们常被抄没。但鲍氏盐商一直没被抄没。如扬州的鲍志道赚了钱之后,常以捐朝廷百万金充军饷,再就是修桥铺路兴学,做“乐善好施”事。同时在故乡歙县建祠堂,济贫助困。清乾隆帝以“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来称誉,并赐予功德碑。乾嘉之后朝廷见抄没盐商不是善法,而改为“票引制”。即以票引牌同意盐商应销食盐数量,并交税、规定运销路径。我们绍兴鲍氏在浙西盐产中亦以“引”为单位,作为每“房”本金所占比例,以决定每年分红数。票引制一直延续到抗战前夕。因为食盐乃国计民生所必需,国民政府根据国际惯例改票引制为专卖制。制盐批发均由国家专权,只有零售允许个体经营。

三、1998年4月10日书信摘要

   无意中于外孙女幼儿园读物中看到关于叔牙公屈己荐贤、和管仲一起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丰功伟绩。用绍兴土话说:别人没有铜锣还借着铜锣敲,我们鲍家英雄豪杰人才辈出,却宣传得不利。这不是有铜锣而不敲吗?今后要在各种场合广为宣传。

    《鲍太史公诗集》付梓的问题,我以为应该像保护古迹那样“修旧如旧”保留原汁原味,还要增加注释。特别是里面引用了许多古籍、典故,还有繁体字和冷僻字,不能只从字面上作解释,要深刻了解寅初公的历史,其时、其地的心境。后面我引用《三潭映月》短诗一首,就很值得商榷。但即使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后代有责任研究它、剖析它!我想贤侄一定会有同感,这本诗集与《东使笔记》有不同处。诗集的时代跨度大,诗人所经历的家事国事很多,确需费一番工夫。

    附寅初公诗《三潭映月》

月到西湖得最多,清光十里镜新磨。

人间谁可心心印,欲向潭中问素娥。

    正如贤侄所说,“盛世修志”这是每个朝代的必然。在“焚书坑儒”、“批大儒”的时代是不会允许修志的。我觉得现实修谱必须要注意记述该人的著述、论著,还有家庭的经济状况。女性入谱也是值得肯定的。现代家谱要有现代的特色,不能只成为职称表和通讯录。

四、1998年6月9日书信摘要

    4月17日收到歙县棠樾鲍树民兄来信称,“近阅鲍倚云《寿藤斋诗集》述祖德诗有序曰……四良公为迁西王村支祖,五受公为迁新馆支祖……”信中所说受公(字德彰)为我新馆始祖,尚志公为其第十三世孙。信中又说“上述可与《著存堂宗谱序》”所述互为佐证,史实不谬。去年11月我们往访棠樾时树民兄与我们座谈说道棠樾鲍氏没有行辈排行,我们既然有严格排行,疑为迁自别处鲍氏?今年我与他交流《著存堂宗谱》后,他也努力探求考证。他对于族史的探求极为严谨,值得钦佩。

    尚志公迁自新馆村,我急切的想了解新馆村的近况。4月底,由歙县邮电局的方晓东陪同,驱车十五公里,在歙县城东北找到了新馆村。新馆地处“芜湖——绩浮——歙——屯溪公河”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新馆村很大,分上下新馆村;房舍也很大,但已破败不堪,经济情况不佳。村中鲍氏“德、亦、世、其”辈都有。德辈最年长的德明叔回忆说:“早年绍兴本家常在清明结伴来新馆祭祀扫墓,祭祀时每个男丁都发和合饼——绍兴鲍氏称徽饼,每人还发10个铜板。1945年绍兴本家出资托在徽州的鲍咏松(德辈)重修著存堂祠堂,历时三年焕然一新。祠堂于94年改建为新馆小学。现德金弟还保留着一套家谱,平日不示外人。”他还告诉我们:新馆鲍氏支系乃明洪武时以受公为始迁祖,第四代天祥公开始按行辈排行(按:天、文、一、木、善、元、应、锡、光、曾……,到第7代木辈有六个兄弟:集、棠、宋、橐、概、檀。我们绍兴支系为老大“集公”之后。

    贤侄为获得和整理寅初公的《东使笔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去年11月在台湾世绪侄与我等一行回绍时与亲友们团聚谈及此事,大家都觉得整理印行寅初公的著作,不仅是直乐泗支系的精神财富,也是鲍氏家族的共同财富,更是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使其发扬光大留存后世,实乃我们这些年逾花甲的子孙们应迫切完成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著存堂宗谱》有两篇序言为歙县外迁支系的状元进士出身的宗亲所作。一为和州状元鲍源深;一为祖籍歙县岩镇、时在四川奉节的鲍康。奉节还有一个鲍超,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得力干将,曾三进三出徽州地面,杀人如麻。因而在洪洋之乱后,寅初公、勖斋公访新馆时,该村破败不堪,鸣歧公只能用三块木板床招待这两位远道而来的从侄。可见战乱之后该地的惨状。寅初公诗集中也反映了这一切。

五、1998年7月29日书信摘要

    随信附上底片四张,是翻拍于《著存堂鲍氏宗谱》。9#为敬叔公画像,10#为叔牙公画像,11#为新安始祖弘公画像,12#为新馆始祖受公(德彰公)墓图。从著存堂宗谱中寅初公所写的说明可知,这是勖斋公(令叔高祖)亲手绘制。可见寅初公兄弟不仅都有文才,而且绘画技能也佳。

诸位宗亲筹办济南祭祖活动很是不易。谨对诸位致以敬意。

六、1998年10月29日书信摘要

    刚从绍兴回来,又逢重阳。我们乘兴去登临紫金山,在步步登高时,感悟人生恰如登山。需一步步地往上爬,即使走捷径,也仍需攀登,到达顶峰后再一步步的向下走。这就是人生。登高是要付出力气和勇气,克服自身体力上的艰难,如勇气不足则会半途而废。人生数十年每做一件事时都要克服诸多自然和人为的困难。若知难而退则会一事无成。贤侄多年从事山水城市系统工程的研究,可以告慰的是南京钟山的发展和保护还是不错的。当漫步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时,看到掩映在树林丛中的诸多名胜古迹时就会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的重要。

七、1999年1月16日书信摘要

    近日我购置了一套电脑主要是因为寅初公遗著和笔记这些文档需要处理,日后打算在购一套扫描仪和泼墨打印机,这样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将这些遗著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台湾世绪侄府上已有电脑,他有事发来伊妹儿和我通信,最近我已将这两遗著的复印件寄去台北,他已让女儿先将晓光君和贤侄校点的《笔记》稿打印成直排繁体字。我还有个想法和贤侄商量:记述安徽和绍兴鲍氏的兴衰史较为有代表性的是《著存堂宗谱》和《五思堂宗谱》,日后一定要设法搞到存入电脑磁盘之中。既为付梓用,亲友间也可拷贝磁盘。只花很少搞得钱就可在电脑屏幕上阅读。用现代化手段来处理这些文档,可做到事半功倍!未知贤侄是否有了电脑?我等此生虽无所作为,但也觉得一生中有些事儿可以记述下来。电脑用熟,速度还是较快的。我有些老友虽年过七旬,但常用电脑做事、写信,至今反应能力很快,脑子没有衰退迹象。电脑虽不是药,倒也是延缓脑细胞退化的“良策”。

    寅初公已是录入《辞典》专条的了。另外我想起绍兴鲍氏后裔中还有一位似可进入《辞典》,那就是八士桥支系的亦荣兄,可惜早一年春节前后不幸过世。他是位税务专家,有专著,是台湾税务总局原局长。与大陆税务局长金鑫很熟识,李鹏总理曾数次接见过他。大陆现实实行的国税和地税的分税制就是接受了他的意见而设定的。台北世绪与他很熟识。

    待贤侄收到此信后欲与贤侄通一次电话。三九隆冬,望保重身体。

             祝阖府

冬安

                                  愚叔亦骧手草  99、01、16

 

 

 


分享按钮>>【法氏网新闻】常州“法氏家谱”面世
>>【何氏网新闻】“沙漠渔夫”何延忠的“绿色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