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名人楷模】追憶鮑振平:一生為民的好支書

    中华鲍氏网 2014年5月27日 李闊楊坤


  人民網界首5月23日電(記者 李闊 楊坤)鮑振平去世三個月了,村室懸挂的鮑氏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會名單上,他的名字依然保留著。在村東頭,60歲的鮑振平靜靜地長眠在麥田裡。每天清晨,陽光溫柔地拂過,凝視著那片他用心血澆灌了半個世紀的熱土。

  2014年2月15日。農歷正月十六。晴。皖北大地寒風凜冽。這一天是安徽省界首市王集鎮朱庄村總支書記鮑振平積勞成疾突然離世的第10天,也是他遺體下葬的日子。

  數百村民從四面八方趕來,那些他幫助過,爭吵過,為之淌過眼淚的,所有他熱愛的,他們都來了……鄉親們捧著自家蒸的大雁饃,滿含熱淚送別他們敬重的老書記。

  “當書記,民心可鑒,憑德而選﹔數政績,宗宗利民,家談戶贊。”群眾自發寫下挽聯,用朴實的話語訴說著對一生為民的好支書鮑振平的熱愛。



  不倒“金剛”累倒在崗位上

  時間倒回20天前,當時,村裡沒有人覺得鮑振平這一走就是永別!

  1月25日晚,村“兩委”干部會議上,正布置工作的鮑振平,較往常有些不同。“臉色鐵青,聲音沙啞,最后是邊說話邊喘氣,像拉風箱一樣。”朱庄村黨總支委員朱廷發后來才知道,此前鮑振平因身體不適,在界首市醫院已連續吊水十多天,一直未見起色。

  醫生勸鮑振平住院觀察,但他以春節臨近、還有很多工作未安排為由,執意要去上班。“上午在醫院吊水,下午就讓家裡人架著去村部上班。”跟隨鮑振平30余年的老伴朱月華一直想不明白一件事:“他一個村干部哪來那麼多事要干?有啥比他的命還重要?”

  老鮑的病情並非沒有預警,早在幾個月前,朱月華就發現平時愛說愛笑的老伴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從不睡懶覺的他,每次回家就倒頭就睡。“我去問他咋了?他說頭疼,不舒服。”朱月華催老鮑去體檢,老鮑總說太忙,從2013年9月拖到了2014年1月。

  朱月華也知道自己的每次抱怨,鮑振平都不會聽進耳朵裡。“不管多累,他總有辦不完的事,就是一位不倒的‘金剛’。”

  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1月26日下午,不倒“金剛”突然倒下了。“當時他路都走不穩了。他向我保証,等把病治好了就立即回來工作。沒想到,這次卻成了我們最后一次見面。”那天,老鮑由家人駕著去鎮裡向鎮長桑起請假,准備去深圳兒子那裡看病。這天,也是他最后出現在村裡。

  1月27日,鮑振平趕到了深圳,經深圳北大醫院檢查,他不幸患上了腦椎動脈堵塞。在深圳住院的日子裡,鮑振平仍然牽挂著村裡的事情。經常打電話給給千裡之外的村兩委干部,詢問土地流轉進展,商量美好鄉村建設規劃……

  直到上手術台的時候,鮑振平的手機還在身下,對於鮑振平來說,村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永遠的牽挂。2月6日,鮑振平經搶救無效去世,離開了他時刻牽挂的朱庄村。



  想讓村民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老鮑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人?老伴朱月華說他:“醬油瓶倒在地上都不會扶一把,家裡事不問,盡忙些村裡事”。兒子也常挖苦他:“才當多大的官啊,把你忙得連孫女都沒時間看?”村干部有時也因為老鮑的工作嚴格而私下發牢騷……

  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人不理解:老鮑為何要如此這般拼命工作?“他是窮怕了,看不慣村裡人受苦,一心想讓村裡人過上城裡人的生活。”與老鮑一起生活30多年的妻子朱月華很懂他的心思。

  鮑振平兄弟姊妹四個,他是老大,1954年出生。上世紀六十年代,自然災害時期,皖北遭遇大旱,家家食不果腹、衣不遮體。

  那幾年,鮑振平一家8口人擠在兩間泥巴房子裡,下雨天屋頂漏水,冬天下雪漏風。沒有床,兄弟姊妹們就縮成一團,擠在灶台邊取暖。

  16歲那年,為了養家糊口,已考上高中的鮑振平不得不輟學,體弱年少的鮑振平拉著板車趕到100多公裡外的河南虞縣拉煤販賣。兒時的窮苦生活給鮑振平留下了太深的記憶,以致長大后,他發誓要改變窮鄉村的面貌。

  22歲那年,作為村裡少有的文化人,鮑振平被推舉為鮑庄大隊青年書記,此后擔任鮑庄村大隊副書記、書記。2006年,鮑庄村等幾個村合並成立了朱庄行政村,鮑振平擔任副書記,2011年,他全票當選朱庄行政村黨總支書記。

  “他年輕時干過磚廠、養過鵝、種過蔬菜大棚等,幾乎農村能干的,他都嘗試了。”在老伴朱月華眼裡,老鮑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人,正因為這份能干,他們家成為村裡首個致富成功的家庭。

  致富后,老鮑沒有忘本。幾十年來,他一直帶領村民探索致富之路。朱庄村位於皖西北,有10個自然庄、5760口人。該村是阜陽1745個行政村的縮影:這裡人多地少,僅有的農田被切割成分散的豆腐塊,大型機械在這裡無法機動﹔村庄遠離公路和集市,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以致全村無一家像樣的加工企業﹔隨著大批青壯年的外出打工,村裡大片土地面臨無人可種的尷尬境地……

  作為一名村支書,鮑振平深知“群眾怨的,就是他要改變的,群眾盼的,就是他要干的”。為了讓村民過上城市般的生活,沒有路,他借錢墊資修路﹔農村電壓低,他前后數十次不厭其煩地跑到市供電部門爭取農電項目﹔發展農業缺技術,他就抱病前往山東拜師學藝引進雞腿菇種植技術,成立專業合作社……

  “說了算,定了干,再大的困難都不變”這是鮑振平對村裡人的承諾,為了兌現諾言,他把最后的生命都奉獻給了這塊土地。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在當時仍吃商品糧的時代,鮑振平曾有好幾次回縣城工作、生活的機會,但鄉土情結讓他放棄了無數人羨慕的機會。

  他有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后都去了深圳發展,並開了自己的公司。兒子幾次打電話邀請父母去深圳看孫女,享清福,可老鮑總有干不完的活,一直不肯去常住,直到重病在身,需要動手術他離開朱庄村去深圳。



  把群眾當親人他無怨無悔

  農村條件艱苦、情況復雜、矛盾集中,村干部不好當。有人曾勸鮑振平:“你家又不愁吃、不愁穿,每月就拿800塊錢,把你累成那樣,你圖啥?”有幾次,鮑振平在處理村裡矛盾時,被村民氣得跑回了家,嚷著說不想干了。可第二天,他又一大早跑去把矛盾化解。

  “他就這樣的人,閑不住,每天早上4點起床,中午顧不上回家吃飯,晚上不到天黑透都不回家。”朱月華說,小到婆媳矛盾、吵架斗嘴,大到地頭糾紛、村民械斗,老鮑都要去管。

  2012年4月,朱大村村民朱銀峰騎摩托車,行至朱庄村於文彬家門前,由於車速快沒注意,把於文彬的狗撞死了,於文彬的妻子見狀,責怪朱銀峰,因此發生口角。

  於文彬之子於彬,聽到吵架聲,從屋內跑出來,也和朱銀峰吵了起來,話不投機,沒多久便?打起來。被人勸開后,不久,朱銀峰找來艾滋病人,把他拉到於文彬家,住著不走,要讓於文彬家給他看病。於文彬家對他們也沒辦法。

  鮑振平知道后,主動到當事雙方家裡做工作。講政策,說道理,就事論事,明確責任。最終,雙方坐了下來,心平氣和地解決了矛盾。

  “隻有心中裝著村民,老少爺們才會聽咱信咱,”把群眾當親人,鮑振平總是無怨無悔。

  趙翠芝是村裡的特困戶,老伴患有半身不遂、腦梗塞,常年臥床不起。兒子過早離世,撇下了兩個年幼的孩子。她平時靠著撿破爛維持開支。

  趙翠芝家的房子破舊不堪,一到下雨就漏水,但苦於沒錢,一直沒能翻修。得知有舊房改造資金,鮑振平立即幫著她家張羅,最終申請下來一萬塊錢,幫著把她家房子翻修了。

  有村民生病,他就幫著墊醫藥費﹔村小學沒錢修復校舍,他就主動捐資助學﹔土地流轉、成立合作社,村民怕擔風險不願入股,他就打電話給深圳經商的兩個兒子,要來18萬全部借給村民入股,還自擔風險……

  群雁高飛頭雁領,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村支部書記,鮑振平一直克己奉公,他總說:“當干部要公道清白,不能讓群眾戳咱脊梁骨”。

  鮑振平三拒母親吃低保的事情在當地家喻戶曉。按照政策,村裡8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吃低保,每年有幾百塊錢的補助。

  有一天,老母親與村裡老人聊天,得知許多老人都吃了低保,就跑去找鮑振平要求解決。被拒后,老人又跑到村部找村干部,村干部准備按政策給鮑振平母親辦低保時,被他知道后,狠狠地批評了村干部。

  后來,鮑振平被母親罵,被親戚指責不盡人情,面對家人的不理解,鮑振平始終態度堅決。

  “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擔任村干部數十載,鮑振平不僅未拿公家一分錢,還經常貼補村裡貧困群眾。大公無私,心地仁厚的性格讓老鮑深受村民愛戴。近年來,朱庄村因為有老鮑在,一直保持“零上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和諧村”。



  未盡的遺憾將由老伴完成

  老鮑去世那天,特困戶趙翠芝哭得最傷心。此前,電話裡,老鮑說他手術后,年初六就能回到村裡,那一天,趙翠芝專門跑到集市上買了兩條鯽魚,准備等老書記回到家,給他燉湯補養身體。然而,世事難料,年初六那天,老鮑在回家的途中撒手人寰。

  老鮑去世時,隻有大兒子陪在身邊。那天,老鮑急著趕回來就是想看看即將娶進門的小兒媳,想在有口氣的時候,將拖了三年的小兒子婚禮給辦了。小兒子鮑文帝很傷心,父親沒能趕回來,而自己多年在外打拼,又未盡到孝道。

  傷心、遺憾的還有阜陽市委書記於勇。“我后來聽說老鮑去世的消息時,心裡咯?一下,我們失去了一位非常好的農村基層干部,”對老鮑非常熟悉的於勇這樣評價他:敢於擔當、敬業愛民,是化解基層矛盾的行家,帶領群眾致富的能手。

  鮑振平走得倉促,生前唯一留下的遺言就是死后將自己的骨灰埋在村東頭的一塊田地裡。這裡背靠村庄,面朝雞腿菇溫室大棚,他想漠漠地注視著村庄的變化,期望后人能實現他致富鄉村的夢想。

  5月暮春的朱庄村麥苗長勢良好,大棚裡的雞腿菇已經結果,村民們正忙著採摘,路通了、電壓穩了,客商也來村裡投資了……鮑振平生前一直牽挂的土地流轉,也完成了70%,以鮑振平名字命名的專業合作社已重新選舉出朱月華為新的理事長,如今鮑振平肩上倒下的發展大旗,將由老伴繼續幫他扛下去!



分享按钮>>明代廉吏钱琦及铭言
>>三千年前史书未记载古曾国揭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