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文化古迹】朴诚勤谨爱荆庄

    中华鲍氏网 2019年4月22日 鲍碧香


朴诚勤谨爱荆庄

鲍碧香 鲍氏族史研究会 2018-12-29

爱荆庄, 也称美祚寨,位于同安镇洋尾村。1832年,由鲍美祚修建,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建造这座爱荆庄,主人鲍美祚夫妇白手起家,奉行“朴、诚、勤、谨”的家风,夫妻同甘共苦,家道日兴。他们在管理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家风家教故事,传颂至今。一
鲍美祚,是永泰三洋鲍氏东祠始祖淑明公第十四世孙,生于乾隆乙未年(公元1775年)。祖辈非殷实之门,据族谱载:“美祚兄弟四人分居之日家境中落”,1794年左右娶李氏为妻。李氏出生财主家庭,聪颖智慧,自嫁入鲍家,家境悄悄发生了变化。她经营家庭的智勇和胆略,至今成为家族的美谈。在还没发家之前,她通过养母猪、养母鸭等家庭副业来增加家庭收入;她那条陪嫁裙子一直舍不得穿,每当到了家庭开支告急时,拿去典当些钱物度过难关;在温饱难以解决的那些年代,大家庭几个月都闻不到肉味,美祚嬷在操持伙食时,用红糟煮冬瓜,酷似“糟肉”,孩子们感到自己就是在吃肉。美祚公夫妇秉承 “一言不苟、粒谷必珍”之理念,“甘劳劳而食力、克勤克俭,备历艰辛越数年,家产颇丰” ,田园产业创置多端。据家族保留的阄书记载:“农田有240处,田产总计313亩6升;山场合计21处;水牛、黄牛超过100只”;农田、油茶、山林分布整个三洋,建有自己的油茶加工厂,俗称油坊;“道光中年买置牛栏壑厝屋十余间,于道光十二年(1832)复买置走福坪厝全座十五营,建爱荆庄土堡。”到建造爱荆庄时,可谓富甲一方了,他们依然保持勤劳俭朴的风格:庄寨的建筑材料以就地取材为主,5米高的墙基用的是乱毛石,两边的墙基据说是后山开挖的毛石;天井的大青石条,是从距爱荆庄7公里的 “马竹港”处开挖(现仍存一大石坑遗迹);隔音墙体用芉的茎秆编成篱网,再涂上草泥浆。整个庄寨建筑风格朴素。    鲍爱明 摄
爱荆庄   美祚嬷穷时不卑,家业丰而不奢,对子女教育、家庭管理坚持严字当头。“俾各执业守分,所深恶为游手闲食人或子孙有过,必重诃责之,然亦必从容谕之” ,“三子新光公见兄弟有过,必重诃责之”。“朴、诚、勤、谨” 的家风渐渐形成并传承。族谱记载:“长子新芝公,胼胝饥凍莫不备经,又常茹草蔬粗粝,服垢敝,虽贫不轻至戚属家。后食粗给,尝制衣一棉衣,非严寒不轻服,约十年犹新,故至今,家颇余资而奉极节俭,不苟费。虽外衣,不厌补缀。生平以勤俭传家。”美祚嬷治家谨严、公平。未分家时的“大房里”,各房亲戚人情物资实行包干制,每年年初一次性预算安排,超支部分自行解决;大家庭到了逢年过节有肉吃时,为了避免鸡肉肥瘦好差之别而引发餐桌混乱,百来号人口分桌坐好,“桌长”把装满鸡肉的盘子顶在头上,谁也看不见盘子里的肉块,每个人拿筷子盲夹,夹到哪块凭运气,夹到不满意的人也没有理由怨愤,用餐就能保持安静有序的局面。美祚嬷严慈相济。成年人口各有劳务分工,但如有身体欠佳,无法同劳同工者,允准休息,但不许四处闲玩。私下交代他,在家休息至大家收工时,要扛上锄头、卷着裤脚从田间回来,这样不影响大家的劳动热情,或避免误解。家庭有一套完善的家政管理制度,分工明确,人尽其才。长房第六世孙道干骄傲地认为,美祚嬷能管理百来号人,相当于现在乡一级政府机关的“一把手”。美祚嬷根据五个儿子特长,安排长子新芝公主管畜牧业,族谱载:“方少时家值窘乏,乃殚心竭力以勉佐家政,凡採樵饲牛,及为人傭工諸劳役奔走风霜雨雪”;次子新庄公,主管财政;三子新光公,国学生,主管外交,“邻里闻公名者皆器重焉”;四子新珠公,主管林业;最小儿子,年少,在学。家务事方面,不同岗位根据女性成员的资历与身份特点,公平更替,如刚过门媳妇安排去煮饭,原负责煮饭的媳妇轮岗去煮菜——煮饭在家务事中相对是硬活,需要起早贪黑,抱起供大几十、百来号人吃饭用的饭甑更是重体力活。美祚嬷管教有方,对人对事公平公正,家人无不心服口服。其主导制定的规矩和制度,保证一个“五代同堂,合家男女直至百余人始分户”的大家庭生产有序、和睦相处,“家内之事一切维持井然就绪。”百余人的庞大家庭,一起生活、劳作,且和谐共处几十年。这在当地及至鲍氏家族史上屈指可数,堪称奇迹。距爱荆庄1公里远的横洋寨(早于爱荆庄)主人鲍振书公,看到爱荆庄家业盛兴,闻美祚公、美祚嬷管教子女有方,欲亲眼目睹。一天,天刚蒙蒙亮就到爱荆庄,看到满院子里的人,织布的织布,挑水的挑水,扫地的扫地,感叹美祚嬷的英明果然不虚传。
二书斋楼         鲍爱明 摄
三洋鲍氏祖先自拨屯三洋,世代以务农为主,美祚夫妇秉承“惟读惟耕,惟学惟农”的信念,希望后世子孙励志向学,成贤成才。庄寨东南向建有书斋楼5间,美祚夫妇“性尤好贤,延师课子必极躬勤”,“延师以课,抽出田根共计4亩2升又正租2000余斤”,尊师重教名扬乡里。为子女学业设立奖学奖教制度:“励贤抽出田根4亩出租,不论文武,入泮者收租7年……监转贡者收租3年。再高者照凭等级当收,有同年或上下年不论科甲捐纳凭年齿少长发甲后先轮值轮满之日或未有接继者此租付伍房公用。”这些措施激励子孙们彬彬向学,家族形成了欣欣从学的氛围。据统计,美祚公之后三代,共有8位后裔“或名标国学、岁贡,或身入邑庠、武庠”“或较艺武场,或负笈偕游于棘院,或贯斛歌咏登悬,或保抱携提分甘群戏于阶前,户翼翼济济峨峨如也”。各方面人才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呎班乐队。其呎唱文化闻名遐迩,延继至今。在修身向学的良好氛围里,爱荆庄的女性没有被忽视,美祚嬷的长远眼光使得她们获得了受教育和培养的机会。她时常亲自为女儿、儿媳传授为人处事之道,还充分利用晚间或假日,为她们创造习书识字的条件。在“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环境下,农家的女子,由家长组织习书识字的尝试,是一种胆略,更是一种大智慧。印度妇女教育家卡鲁纳卡兰说:“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 受教育的是几代人。一个好的母亲抵得上一百个学校的老师。” 美祚嬷这一创造性举措,与她自身体验到的“女性在家庭担负着教育子女的重要任务”的感受是分不开。爱荆庄书斋楼,又名“媳妇斋”,位于庄寨左边前侧的二楼,下临路,斋里女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从围墙的大窗口飘出,行人耳闻,加上鲍氏女子婚嫁后的懿德嘉行,便有了流传至今的“媳妇斋出来的女孩出了名的知书达礼,出了名的能干”之赞誉。美祚夫妇对人才培养,除了读书识字,更讲究“德”“才”双馨。他们认为,无德便无才,“离德而言才,固非。即以有德为有才,亦非也。”只有“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一方为人才。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美祚公夫妇向来以身垂范。他们乐于接济乡里,“遇里党有义举,慷慨解囊,必尽其力”,让贫者得以有食有室。据说,在还未发家前,有个邻居家有困难,向美祚嬷借一斗米,当时她自己家里也穷得米缸漏底,哪来一斗米?她向别人转借一斗米,借给了比自己更需要的邻居。美祚公“晚年家益丰饶,则尤发菩提之心,凡遇建庙、修桥、铺路等,施无吝惜,好善性成”。夫唱妇随,美祚嬷的“接物待人必尽礼意,至若和宗族睦乡邻”的德行名传乡里,令人钦敬,后世子孙耳濡目染,对女性影响尤其深,在三洋及周边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要娶就娶鲍家女”的佳话。三爱荆庄定下“男人要尊重妻子,夫妻矛盾要经家族评理,不可随便休妻”的家规,内化于族人的血液。爱荆庄“尊重女性”,首先从美祚公自身做起。族谱记载:“美祚公今年已八十有二载,举案齐眉……”;他用“爱荆庄”的命名更足见其爱妻敬妻之真诚。嫁入爱荆庄的女人们就不想跨出此家门,这就是闻名乡里的爱荆庄“铁门槛”。爱荆庄女人们至今仍自豪地传言着“铁门槛”的故事。第六世孙媳黄惠香(87岁)说:“我出生3个月就被抱养(成为爱荆庄的童养媳),冷天我脚伸进她(指婆婆)的火笼取暖,婆婆会用手摸我的脚。”婆媳关系如母女。她还说,无论是童养媳,还是成年媳妇,无论是寒门小女,还是富家千金,嫁入爱荆庄,都被一视同仁。谈到夫妻关系时,第六世孙媳林梅英(86岁)说:“夫妻基本没什么声音(指吵架),偶尔小吵,但‘不出门’(不敢让公婆知晓)。他们从不敢像寨外的其他人那样随便卖老婆。”据说当时农村卖妻休妻并不鲜见。族人道干说,有一回堂弟打了他老婆一巴掌,其父亲和叔叔要堂弟跟他老婆赔礼道歉。自此爱荆庄没人敢动手打老婆。美祚嬷作为家庭“第二把手”的威严,为家族女性给予人格尊严的保护,让她们的心找到了归宿。“铁门槛”家风是美祚嬷用“心”和智慧筑建起来的,美祚公“举案齐眉”这闪闪发光的四个大字,更筑高了爱荆庄的“铁门槛”。一代又一代的爱荆庄男女族人被“铁门槛”家风深深教化。爱荆庄第八世孙鲍国彬(36岁)说:“美祚嬷祖奶奶的威风,我们后辈至今能感受到,‘爱老婆’早已融入我们的潜意识。”“铁门槛”家风与“爱荆”(“爱老婆”)文化相得益彰!四鲍氏二始祖鲍叔牙与知交管仲之间的“管鲍之交”、“管鲍分金”故事闻名天下,其创造的贤德文化世代相传。2015年鲍氏总会依祖德立家训:明德知耻,达仁宽让。崇礼慎独,端方贤良。敦亲睦族,慈孝伦常。公忠体国,道义兴邦。家训 美祚夫妇:“与人则是非自别,有横逆不较也”的处事原则,正是鲍氏千年祖训的传承。爱荆庄第六世孙女鲍春香回忆她祖母口传建造爱荆庄的故事时说,当时乡间有一些游手好闲者,每当乡亲做好事,总喜欢拥来作乱,图些好处。出现这种情况,一般人用驱赶的方式打发,但宽容大肚的美祚嬷总是以劝导的方式,把他们引开,比如给些食物等,这样既避免生非,又营造吉祥的氛围。美祚家人丁兴旺,并非缺乏与人较量的实力,但美祚嬷从不因为自家多子而仗势压人,与邻里遇有小摩擦,她也总是以平和的方式化解,讲求和谐——不仅自家和睦,还希望邻里乃至整个村落和谐。美祚嬷为妻,为母,为婆,为邻,为乡人,勤俭起家,严谨治家,与人为善,其品行为族人所称颂、流传。族谱为她记录功绩:“吾祖妣,勉佐中馈,俭理内务,凡缝纫补缀,浣濯井臼,振作之劳,靡不勤修,以致家道日兴。”族谱记载,一般人只见生卒年,了了一句带过,许多女性连名字都无从查寻,对美祚嬷却用了数句给予高度的评价。她在世时,鲍美祚为表达对爱妻的感恩之情,以“爱荆庄”作为庄寨的名字高高挂在寨门上方。爱荆庄也由此被专家誉为“女绅文化载体的孤本”。200年后的今天,爱荆庄的家风故事,依然如甘泉雨露一样滋养着爱荆庄族人。美祚公夫妇的嘉言懿行已化作一种风气,发扬光大!成了社会发展、民族壮大的精神滋养。李建军 摄图文编辑:鲍锦燕审核发布:鲍碧澜文章来源:《家风行远》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