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网新闻】东台安丰古镇鲍氏大楼建筑装饰文化

    中华鲍氏网 2022年12月21日 高一帆葛雪恒


东台安丰古镇鲍氏大楼建筑装饰文化

□ 高一帆 葛雪恒

摘要: 东台安丰古镇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本文在对东台市安丰古镇鲍氏大楼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后,从装饰纹样的生成背景出发,概述安丰古镇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以鲍氏大楼现存装饰纹样为基础,分析装饰纹样的形态和寓意,阐述具体装饰图案的艺术特征。通过对装饰纹样进行分类研究,并对典型纹样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了解安丰古镇建筑装饰特色,并探索装饰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纹样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近代民居;装饰纹样;文化探源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171-02

                                     引言

安丰古镇兼具徽派风格与苏北地方风格,建筑装饰纹样极具研究意义。鲍氏大楼在安丰古镇众多建筑中,最具典型性。空间布局讲求方正、对称,外部形态以粉墙黛瓦、门楼为基本特征;半开放式的庭院,装饰丰富又不过于华丽。朴实实用,正是徽派建筑与苏北民居特色结合的典型,本文便以鲍氏大楼为例进行装饰纹样的研究。

1 安丰古镇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概述

1.1 自然环境 安丰古镇位于江苏省盐城东台市[1], 历史悠久。唐开元年间建镇,明代已是闻名 天下的淮南主要盐场之一[2]。随后不断扩 大规模,清代时建成了南北七里长的古街。 安丰原名“东淘”,常遭海涛侵袭,以致地 方不宁,民不聊生。宋初西溪(东台前身) 盐仓监范仲淹带领民众修成范公堤[1],以 挡海潮,后将镇名改为安丰[2]。恶劣的地 理环境让百姓饱经苦难,也因此激发了百姓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丰衣足食的渴望。

1.2 地理区位 明清时期,发达兴盛的盐业给古镇带来商业宗教的兴盛。古镇先后建起了72 座庙宇, 鼎盛时期古街形成“两河夹一街”“九坝十 三巷七十二庙堂”的繁荣景象[1]。明清时 期多数盐商来自安徽、扬州,建筑风格多为 苏中、苏北、皖南交融,包容万象又独具特 色[1]。其中鲍氏大楼为安丰镇最大的一所 民居,坐落在古镇王家巷内,始建于清嘉庆 年间,由清乾隆年间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堂 弟鲍致远所建,原为钱庄[1]。大楼坐北朝 南外为两层门楼,正门设于东端,正宅前后 穿堂三进,共 13 间[2],整个建筑布局井 然、营造精巧、雕饰质朴,将传统徽派民间 建筑和苏北地方文化融为一体[2]。

1.3 地域文化 安丰因盐而生,因盐而兴,人文处处与盐相关。历经淮盐文化多年的熏陶,安丰孕育出了许多名人,海盐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大量徽商从安徽走出,游历五湖四海,四处经商。其中几支运营盐业,因安丰地理优势而扎根于此,也给安丰的海盐文化带来寻根觅踪《鲍氏文苑》总二十四期(2022 年 11 月) BAO’S JOURNAL 101 了冲击,许多地域文化都学习吸收了徽派文化。同时安丰也是宗教圣地,“九坝十三巷 七十二庙堂”的盛景只是安丰宗教兴起的一 个标志[3],也侧面反映了安丰百姓对于佛 教道教信奉的虔诚。

2 鲍氏大楼典型装饰纹样简析

2.1 门楼砖雕

门楼的装饰建造是向外人展示自己高贵的门第以及先祖或自身的优越之处的资本,所以徽派建筑中名门和富商的家宅砖雕门楼都极为讲究。鲍氏大楼结合徽派建筑风格之所长与苏北民居的朴实风格,更倾向于将装饰简化,打造低调内敛、崇尚自然的安丰建筑特色。门楼分为元宝、瓦当、通景、匾额等几大部分,分别起装饰与承接作用。元宝以抽象云纹为主,流动弯曲,充满力量感与生机,寓意欣欣向荣,万事如意。通景层次丰富,最上方铺满抽象几何纹样作为装饰。在花卉图案与回字纹环绕中,有一浅刻“福” 字,寓意平安多福,祥和美满;下方刻有浅 浮雕花卉图案,并以卷叶纹相称,生机勃勃, 象征风调雨顺。匾额采用回字纹与万字纹, 上下排列,井然有序,寓意吉祥,表达出蓬 勃的生命力。左右方框中运用透雕技法刻 着抽象回旋螭纹,尾部卷草,身躯不刻麟甲, 表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以及对吉祥如意的渴 望,同时也能辟邪纳福,保佑家族兴旺。

              图1 鲍氏大楼门楼

2.2 瓦当

瓦当的装饰极为丰富。瓦当顶部由连枝花叶与篆书“安”字构成,寓意家庭和睦、 幸福平安。瓦当运用道家阴阳太极八卦图案, 上刻天干地支,寓意神通广大,震慑邪恶; 左右书太平二字,又有抽象的太阳形符号, 寓意家庭幸福,出入平安;此外还运用了蝙 蝠纹与云纹,将两只蝙蝠对称排布在瓦当两 侧,中间立体雕刻了一个篆书的“寿”字, “寿”字下部有个如意云托,构成巧妙的福 寿如意纹,寓意“进福”,祥和如意,多福 多寿,家人身体康健[3]。

2.3 门

鲍氏大楼中多用隔扇门,隔扇门上为格心,用于采风通光;中为绦环板,主起装饰作用;下为裙板,是门的主体,兼顾实用性与装饰性。格心多由抽象云纹和几何图案构成,中心对称,排布有序,如同藤蔓,散发生机,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绦环板采用抽象的万字纹、回字纹[4]相结合,简洁 规整,具有秩序感。弯曲连绵,表达出蓬勃 的生命力。隔扇上刻缠枝莲花纹,弯曲、呈 旋涡状的卷叶盘旋环绕,缠转不断,包裹着 莲花,象征生生不息,富贵缠身。浅浮雕的 雕刻技法使得枝叶与花瓣简明又富有立体感, 栩栩如生。

2.4 天井

天井的形式在古代徽州得到了极大的运用,状态多为半包围或全包围,四周多斜向内侧,地面设有汇集雨水的水池。天井有着深刻的风水理论,古代徽商视水为财,按照易经风水的理论,天井的设置形成了“四水 归明堂”的效果,水流到院子,意味会“聚 财”[5]。鲍氏大楼中所采用的是半包围形 态,也象征着鲍氏大楼主人对于财源广进的 渴望,也符合徽商“肥水不外流”“老天降 福”“财源滚滚来”等心理[5]。

3 鲍氏大楼建筑装饰文化探源

3.1 多种宗教交互影响

明清时期盐业发展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百姓更为注重精神层面的发展,这也促进了宗教的发展,百姓对于传统宗教的信仰也影响了建筑装饰的风格与题材。

3.1.1 儒家影响

鲍氏大楼的门楼吸取了徽派建筑风格,砖雕门楼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徽州百姓极为重视门楼,徽州当地有“千金门楼四两屋”[6]的 说法。门楼不只装饰与彰显所居人家的财力, 更是着重考虑官阶与地位。徽派程朱理学思 想中“士农工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的阶级观念深入人心,理学观念的贯彻 使得徽州推崇循规蹈矩,遵守阶级制度。明 清之际还有严格的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 3间5架,可见封建阶级制度影响着百姓的 民居规模。徽商发展带来了财富,奠定了徽 州发展的经济基础。他们走道经商,重视教 育,以期通过入仕来提高家族地位,经商也 强调以儒家行为准则与人交往,知礼重义, 又被称为“儒商”[7]。徽派建筑风格讲究 对称,从门楼的回字纹、万字纹到堂厅门中 的缠枝莲纹,无一不体现对称原则,秩序井 然,这也体现出儒家中庸理性的哲学思想。 譬如回字纹、万字纹之类的几何纹样,循环 往复连续不断,规律有序又富于理性,极符 合儒家重理的审美,其所代表的含义也对应 了理学的本质[8]。儒家思想崇尚“莲出淤 泥而不染”的君子之行。而“莲”字又与“廉” 谐音,寓意如君子般洁身自好,清正廉洁。 鲍氏大楼门楼与堂厅门上随处可见缠枝莲纹, 其中莲的形象更为写实,更注重“理”。

3.1.2 道家影响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对中华哲学影响深远。道家思想注重对于自然的态度,提倡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相结合,顺应自然[9]。鲍氏大楼在建造之前注重选址、 规划以及大门所朝向方向等风水理论,在实 质上就是协调自然与人类关系的一种手段。 道家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与 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而回字纹、万字纹连绵 反复、循环不断的本质恰好与道家所持的自 然规律吻合。鲍氏大楼中瓦当上采用的阴阳 八卦图也是道家标志,代表着五行八卦,阴 阳调和[10]。

3.1.3 佛教影响

佛教思想自传入我国以来,受众极广,且与民间神话传说相结合,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认知,将佛教元素作为各式装饰历史已久。佛教将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 象征“纯洁”,寓意吉祥。鲍氏大楼中所用 的缠枝莲纹也符合佛教理念,圣洁高雅,且 还具有生生不息、万代连绵的吉祥寓意。

3.2 多元文化交流碰撞

社会动荡使北方文化大规模南迁,使得南北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但安丰文化并未受到冲击,相反,其主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始终保持着开放状态,推动多种民俗文化的相互融合、渗透[11]。安丰文化在不 同的文化交流、冲击中与之融合,形成了独 特的地域文化,从而产生了具有特色的装饰 形态和纹样[12]。

3.2.1 海盐文化

盐城,以盐为名,海盐文化是盐城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安丰古镇更是因盐场闻名。盐阜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煮炼海盐,因炼盐低效能、低收入,又极度辛苦,因此安丰人民大多养成了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寻根觅踪《鲍氏文苑》总二十四期(2022 年 11 月) BAO’S JOURNAL 103 形成了勤劳朴实的海盐文化。鲍氏大楼中将复杂的徽派装饰简化为简单的几何图形也正是海盐文化中实用朴实的人生态度的体现[13]。

3.2.2 东夷文化

东夷文化中主要以鸟类图案作为部落图腾,鲍氏大楼中门楼装饰图案运用透雕技法刻着抽象回旋螭纹,尾部卷草,身躯不刻麟甲,也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屋主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以及对吉祥如意的渴望,同时还能起到辟邪纳福,保佑家族兴旺的作用[14]。

3.2.3 中原文化

中原地区是诸多宗教的诞生地。东台安丰古镇的宗教文化由中原地区传入,并进行了本土化发展。鲍氏大楼中与宗教相关的装饰纹样,如阴阳八卦图、缠枝莲纹等,也都源自中原文化。

4 结语

安丰古镇鲍氏大楼中处处可见的装饰纹样充分体现了安丰古镇人们的审美与艺术追求,内涵丰富,寓意吉祥,表达了安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装饰纹样在装饰古建筑的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建筑文化的标本。通过对装饰纹样进行文化探源,可以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所对应的社会背景、宗教理念,进而领悟出传统建筑装饰纹样的现代价值,利于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1] 赵逵,张晓莉 . 江苏盐城富安古镇 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 城市规划,2017,41(06):121-122.

[2] 赵逵,张晓莉 . 江苏盐城安丰古镇[J]. 城市规划,2015,39(12):91-92.

[3] 熊健,葛幼松 . 文化传承和街区发展— —安丰古镇七里老街保护与更新研究[J]. 现 代城市研究,2008(04):63-70.

[4] 高俊 . 徽州民居的审美文化意蕴探析 [D]. 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8.

[5] 周超,罗越,赵中超 . 乡村名宿设计中 的自然观探析——以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为 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19(18):55-57.

[6] 方玲,叶洁楠 . 徽派园林景观特色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2019(12 上):60-61.

[7] 沙美,徐雷 . 漕运文化影响下的淮安砖 雕[J]. 美术教育研究,2019(03):36-37.

[8] 陈晨,祝遵凌 . 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艺 术中的应用——以南京桦墅为例[J]. 设计, 2018(09):141-143.

[9] 施恒,张乘风 . 郑板桥“兰、竹、石” 艺术形式及内涵在兴化茶馆的运用[J]. 美术 教育研究,2018(12 上):54-55.

[10] 张俊杰,张乘风 . 禅意文化在养生会 所空间中的体现及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11):102-103.

[11] 吴馨宇,田晓冬 . 室内陈设与传统元 素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2): 66-68.

[12] 庞劲松,吴冬蕾 . 南京老城南历史街 区风貌的复兴与传承——以南京门东、门西为 例[J]. 美术教育研究(上),2019(5): 105-107.

[13] 裴中兰,张乘风 . 徽派建筑门窗发展 的影响因素及传承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上),2019(7):88-89.

[14] 朱瑶,曹磊 . 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 城市形象传播——以“老字号”集聚街区老门 东为例[J]. 大众文艺,2018(23):238-239.

作者简介:高一帆(2000—),女,江苏 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葛雪恒(199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