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网新闻】民间忠厚家风及其传承价值

    中华鲍氏网 2022年12月21日 赵书琴陈桂蓉


民间忠厚家风及其传承价值

□ 赵书琴 陈桂蓉

摘要:民间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挖掘和发挥其功能不仅是弘扬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公民道德 教育建设的需要。以福建永泰三洋鲍氏为研 究范本,从小农经济、家国同构、天人合一 三个方面明析民间忠厚家风形成的社会历史 条件,阐述忠厚家风尽忠为要、争先为善、 诚实本分的主要内容,辨识其时代价值,深 入挖掘民间忠厚家风这一宝贵精神财富。通 过找寻民间忠厚家风的现代落脚点,实现民 间忠厚家风的现代传承,以期在现代社会更 广范围内丰富和发展民间忠厚家风,发挥民 间忠厚家风的效用和功能。

关键词:家风;忠厚家风;价值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 家庭道德、价值观传承和弘扬的集中表现。 各家有着各自的家风传承,民间忠厚家风体 现着家庭或家族忠厚的价值观。“忠厚”, 即忠诚、老实、厚道,常与奸诈、刻薄、轻 狂相对。在民间,“忠厚”家风的传承以乡村 姓氏宗族为单位,散见于祠堂、家谱、牌匾、 对联等姓氏宗族的载体中。福建永泰三洋鲍 氏源自浙江宁波象山,始迁祖是明洪武九年 (公元 1376 年)钦命的参军鲍淑明、鲍淑源兄 弟二人。鲍淑明、鲍福华(淑源之子)于永乐 二年(公元 1404 年)同时拔屯永福(即永泰旧 名),分祀东西两祠,“淑明公托殖东祠(池狮 厝),福华公托殖西祠(下梧)”,两祠相距不过 百步,共振家声,相互,照应,迄今已历 25 世。武功人闽的三洋鲍氏先祖以“忠厚传家”, 教育鲍氏子女“尽忠为要、爱国爱家”;“争 先为善,仁厚待人”;恪守“诚实本分,勤劳 善良”。在鲍氏家谱中处处闪耀忠厚家风的 光芒,家谱中大赞第三世“公为人忠厚,与物 无忤,与世无争,处兄弟以敬,睦里党以和, 时皆颂德焉。”川忠厚家风的代代传承熠熠 生辉,为鲍氏子孙所秉承。

一、民间忠厚家风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如果文 明的起源不是生物因素或地理环境单独发生 作用的结果,那么一定是它们两者之间某种 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呈 封闭状,在中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小农 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使中国社会可以千年如 一日地保持着古老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和 风俗习惯。小农经济时期,生产工具简单,基 本上都是靠人力作业,劳动力的多寡强弱直 接关系到家庭的发展与壮大。家庭既是社会 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 中心。在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宗教 等都在家庭内部进行,家庭就是人们生活的 堡垒。家庭为个体安身立命之所,农业是维系 家庭发展的根本。农业自古以来受到重视, 尽管儒家先哲提倡“学而优则仕”,但在民 间家风的传承中处处可见先辈们农业生产的 教诲,如不违农时、勤劳等,民间忠厚家风的《鲍氏文苑》总二十四期(2022 年 11 月)寻根觅踪 106 BAO’S JOURNAL 形成和农业生产作为立家之基是紧密相关的。福建永泰三洋是一个盆地,四面环山,有大小沟溪贯穿,气候宜人,利于农耕生息和繁衍。三洋是联坪、洋头、洋中、坂头、洋尾、三捷等六个行政村的统称,隶属于同安镇,总面积约为40 平方公里。鲍氏家族从 浙江宁波象山迁至此地后生根发芽,世世代 代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互帮互助。据族谱 记载,三洋鲍氏东祠始祖第十一世孙鲍肇溥, 做事先人后己,“视人事为已事,终日服勤 无有或息”,做事勤恳,始终保持朴实的农 民作风。随着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三洋经 济得到较快的发展,选择的行业逐渐多样化。 三洋鲍氏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依旧不忘“忠 厚”家风,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二)家国同构,家庭本位

纵观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家国同构” 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跃然于上。家风自古 以来就受到重视,这是源于人们对社会秩序 的体认和思考。《周易·序卦》有言:“有男 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 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 礼义有所错。”即先确立家内秩序,才能建 立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先规范家庭成 员的言行、维护家内之礼,才能拥有正常的社 会秩序。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就提出:“人有 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篇 中认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者,先修其身”,身修和家齐都源于家庭, 梁启超认为:“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 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 是也。”在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加强了家族 制度,而家族制度又反过来巩固了国家制度。 家即国,国即家,家国同构,二者融为一体, 和谐共存。家庭、家族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 分,家族的昌盛既取决于家族内部的和谐关 系,也取决于外部社会环境的相融。在传统的 宗法制社会中,社会肌体内最富有活力的是 家庭组织,竞争最激烈的也是家族之间的争 斗,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可以说是一部 家族竞争史。

自古以来,家风必须和国家主流观念相匹配,历史证明对国家与民族不利的子孙最终会损毁家族的前途。子孙成才,须有居庙堂之高则为忠臣,处江湖之远则为孝子的气节和才干。民间忠厚家风注重消除个人、家庭与社会、国家的对立,最大限度地避免与国家、社会的矛盾,达到个人、家庭、社会的和谐统一,将家庭、家族的兴衰与国家的 命运紧密相连在一起,鼓励家族成员出则为 国尽忠、人则为家尽孝。三洋鲍氏后人在“忠 厚”家风的熏陶下,培养了“冒着敌人的炮 火前进”的鲍群英,鲍永财等。鲍群英参加 抗美援朝荣立三等功、四等功等战绩显著; 鲍永财参加抗美援越,并被福建省民政部认 定为“战斗战士”。他们都践行着出则为国 尽忠的“忠厚”家风。

(三)崇儒敬天,天人合一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在氏族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应对大自然的挑战而团结一致,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崇尚 天道。在农业社会里,小农经济在相当长的 时期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生产技术落 后,农作物的生产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强,农业 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为此人们必须关寻根觅踪《鲍氏文苑》总二十四期(2022 年 11 月) BAO’S JOURNAL 107 注自然物候、四季更替、气候变化等。费正清在其《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中 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非个人、政府或宗 教。每个人的家庭都为他提供了主要的经济 支持、安全、教育、交际及娱乐活动。通过 祭祖,家庭甚至还是个人宗教感情的中心所 在。”网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国的文明发展 有其自身的特质,“而在中国,社会行为规范 却来自家庭制度本身所蕴含的忠贞诚善等个 人品德。法律是进行管理的必需工具,而个人 道德却是社会的基础。中国社会远未因为法 律观念淡薄而导致无政府状态,恰恰相反,它 靠儒家思想紧密地结成了一体。可以说,这种 伟大的伦理制度比法律和宗教在西方所起的 作用还要大。”封建宗法制度提倡天人合一, 将“三纲”作为正统,维持国家和社会的长 治久安。崇尚儒学,追求内圣外王;敬重天道, 心生崇拜和敬畏。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儒家思想作为主流形态占据着统治地位,统 治者和“天”联系密切,倡导“天人合一”, 最高统治者往往被称为“真命天子”。崇儒 敬天思想孕育“忠诚”,崇儒敬天思想是“忠 厚”家风形成的思想源泉。“忠诚”是“忠 厚”家风的题中之义,忠诚作为基本道德评价 标准之一,外化于对国家忠诚,对统治阶级忠 诚,对家乡忠诚,对人民忠诚。“忠厚”家 风鼓励族人对国家忠诚,爱国爱乡,激励族人 锐意进取,增长才于更好地实现为国尽忠的 抱负。福建永泰三洋鲍氏第一世因朝廷调派 而至,作为地方守军,尽己所能保护地区人员 安定,保障地区平安,免受外侮,认为保家卫 国是尊法天道,并将忠厚家风立于族谱之中 世代传扬。和平时代也居安思危,屹立于三 洋的爱荆庄,是一座方形寨堡,结构稳定,墙 体坚固,走廊非常通畅,显示出非常实用的防 御建筑特征。

二、永泰鲍氏忠厚家风的主要内容

(一) 尽忠为要,爱国爱家 国家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归属,有国才有家。“爱国尽忠"在古代家风中占据着重要 的地位,忠厚家风教育家人“爱国爱家”,提 倡“尽忠为要”。福建永泰三洋鲍氏始祖出 身军伍,习文练武、强身健体锄强扶弱和保 家卫国是鲍氏子孙“尽忠为要”的必修课。 至“文化大革命”时,鲍从彬(“三洋鲍"西 祠始祖第二十世孙)仍以教习武术为生。鲍氏 家族习武风气一向浓厚,现在乡间还流传有 虎尊拳、地术犬法、太极拳、鲍家拳等拳种, 成为永泰“全国武术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 鲍氏“忠厚”家风的传承除了鼓励子孙练武 以担负保家卫国之责外,尤其重视教育,“地 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以家有读书人为 荣,也是“尽忠”的表现之一。道光年间, 鲍美祚的子孙五人先后中文武秀才、国子监 生;同治年间鲍远谟、鲍木益等十八人同年考 中秀才,在当时影响巨大,对当地尊师重教民 风的形成起着推动作用。随着尊师重教民风 的深人人心,三洋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91 年,三洋群众通过民办公助的形式盖起了三 洋中学,它是永泰县唯一一所靠群众集资兴 建的初中学校,产生良好的办学效益,促进当 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洋鲍氏不断有人 走出大山,走出国门,学成归来,奉献社会, 为三洋乃至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鲍氏“爱国爱家”的“忠厚”家风犹如 春风化雨,默默地激励着鲍氏子孙奋发向上,向善。涌现出大批不为私利,一心为公的鲍氏 子孙,如为了实现“村村通公路”,鲍氏各 村主干积极为家乡做贡献,投身修路大军。 为了修路,鲍日淦拖累成病,献出自己宝贵 的生命;鲍茂炎不计个人得失,倾尽自己之力, 使修路得以完成。三洋鲍氏“尽忠为要,爱国 爱家”的家风传承不仅通过长辈的口耳相传, 以家族发展史、祠堂的发源和祭祀的规矩、 先人尽忠为要的事迹、日常行为规范等为鲍 氏子孙所知,更是一代代鲍氏所为所行使“尽 忠为要,爱国爱家”的忠厚家风发光发热。

(二)争先为善,仁厚待人 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崇善尚仁,为人 厚道是忠厚家风的重要内容。祖业的继承不 仅仅是财富和家业的继承,更是忠厚家风的 弘扬和丰富。家谱扬善,子孙不忘。在《象山 鲍氏家谱》中随处可见鲍氏争先为善的家风 传承。在《族谱序》中表明:“发其劝惩之旨, 励其亲爱之心,使吾族中人人争先为善,不辱 其亲,保艾尔后者,皆此谱也。”用家谱勉 励家族成员争先为善,为族增光。《重修家 谱序》中阐明:“第思先人修谱牒之意,非止 于纪年代列世系,以别至亲与途人,盖欲萃 本支同气,欢欣爱洽,使知吾族众人之身皆祖 宗一人之身.....因取先世之好行,其德有创 业垂统者,为之立传记而赞之。间有失道天或 夺其后者亦置不论不议之条,善虽微必彰, 恶虽耿必隐。”告知家族中人为善是大德, 家谱并不只是记录年代和宗族世系发展,传承的更是家族精神。鲍氏始祖以武功入闽,于永乐二年间拨镇闽邦,居家于三洋,时时不 忘源自浙江象山县的祖德,“象山绵世泽,永 水振家声”成为两祠共同的传家对联,期间虽 历经战争将之前家谱遗失,但祖德“忠厚”家 风不可失,因此家族长者鼓励后生读书识字, 重修家谱,彰显世德源流,“使子孙不忘所本”。

鲍氏第八次修谱理事会保留的《敬仰鲍氏宗祠》一文中说道:“行仁积善须牢记,敬 祖孝亲切莫忘。鲍氏子孙多俊秀,只因积德 始留芳。”道破忠厚家风的积善积德。三洋 鲍氏始祖出身军伍,征战疆场,在战场上接 触并学习了大量民间药方,流传至今的祖传 中草药方叫做“九草三菜一茶”,据鲍氏后 人介绍这些草药都是赠送给病患者,从来不 收一分钱。传统的中医药方“九草三菜一茶” 经过三洋鲍氏族人的传承与发扬于 2009 年 入选全国“百项亚健康中医调理技术”,2015 年成功入选福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传统医术是三洋鲍氏家族的另一笔宝贵 财富,积善积德,不计回报的忠厚家风更是彰 显着鲍氏家族的贵任感和使命感。

帮扶弱者,重视亲情。家谱中提倡家族成 员之间相亲相爱,矜孤恤寡,敬老怜贫,不应 “小忿相倾”,“煮豆燃萁”为族人共诮让, 举孝悌之心可使根茂实荣。现在三洋鲍氏依 然传扬祖上四百多年来的“忠厚”家风,建 设鲍氏祠堂,捐助善款给有需要的鲍氏族人, 如遇到突发灾害或重大变故、疾病等导致家 庭经济困难者,家族人员就会将族人捐赠的 善款用于帮扶他们,同时也鼓励鲍氏后人读 书明理,通过祠堂庆典的形式表扬优秀者,并 给予适当的物质鼓励。庄严肃穆的鲍氏宗祠 立于土坳上,承载着鲍氏家族悠久的历史, 传扬着“忠厚” 家风,勉励鲍氏后人争先为善,仁厚待人,热心公益,造福乡里。

(二) 诚实本分,勤劳善良

“忠厚”即诚实本分,为人厚道,不欺 诈、不轻狂。诚实不仅是衡量一个人德行的 基本标准,而且是其立身处世的基本保障。 “忠厚”家风的特色之一在于培育家人诚实 本分的秉性,与人交往不欺诈、不轻狂,勤劳 持家,忠诚善良。具有“中国南方民居防御 建筑的奇葩、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 古代村落女绅文化载体孤本”之称的“爱荆 庄”,其建立体现了三洋鲍氏“诚实本分,勤 劳善良”的忠厚家风。三洋鲍氏东祠始祖淑 明公第十四世孙美祚,年少家贫,日子过得叮 当响,族谱记载美祚性格“朴诚勤谨”,非常 诚实、勤劳和善良。美祚和妻子李氏二人, 克勤克俭,在他们 50 岁之前的三十年奋斗, 由饥饿到饮食温饱进而到成为三洋地区富甲 一方的人家,并营建至今为人们所惊叹的“爱 荆庄”,其主要秘诀就在于他们夫妻二人为 人忠厚。勤劳善良的鲍氏子孙不怕苦,不怕难, 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诚实本分,继承忠厚家 风。三洋鲍氏继承祖志、改造自然、造福桑 梓、追求美好生活,并创造出一个个的奇迹。 鲍氏从明永乐二年迁至三洋就开始探索建筑 艺术,建筑业成为三洋鲍氏的主业,是其创业 奋斗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成就建筑业的 过程中,优良的建筑工具也是成功的关键因 素。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 腐。鲍吓才、鲍吓凸不怕苦,本着“打铁还需 自身硬”的意志刻苦学习,加工出来的建筑工 具,刃口锋利、经久耐用。三洋鲍氏在建筑的 过程中秉持质量为上,缔造的古建筑如祠堂、 寨堡、拱桥、堤坝、寺庙、古冢等,历经几 百年几十年有的仍屹立不倒,见证着三洋鲍 氏的建筑奇迹。他们诚实本分、勤劳善良的 品质激励着鲍氏后人秉承传统,现代三洋人 8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建筑行业,连上大学的 学子也选择与建筑有关的院校,三洋建筑在 全国各地随处可听、可见。

三、民间忠厚家风的传承价值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庭美德通过家风代代相传,充分挖掘民间忠厚家风的时代价 值已然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民间 忠厚家风体现了普通百姓善良正直的价值取 向,凝聚着社会的道德正能量,是当今基础性 道德教育中不可多得的资源。家庭作为个体 道德培育的“道德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 务是塑造个体的性格、气质、行为、道德品 质等,即努力塑造具有完美人格的个体。民 间忠厚家风为塑造个体忠诚仁厚的品德、构 建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提供支撑。

(一)忠厚家风利于塑造忠诚厚的个体品德 校园暴力及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跟 家庭教育的失范和疏忽有密切的关系。现阶 段我国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部分从 小被父母、爷爷、奶奶娇生惯养,在溺爱中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 主”的生活,对他们的任何要求,无论合理 与否,家长都是尽可能满足。在这种家庭环境 下成长的青少年难免养成目空一切、自私自 利的性格,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包容性不强,一 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影响恶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个体品德的塑造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和家庭。忠厚家风的传 承有利于个体特别是青少年忠诚仁厚品德的 塑造。忠厚家风的传承从小、从细处着眼, 注重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如诚实守信,不欺 负弱者,未经许可不乱拿他人物品;对长辈有 礼貌,关爱兄弟姐妹等,这些与公民道德建设 的要求相吻合。忠厚家风的现代传承不仅为 个体塑造忠诚仁厚的品德,也为公民道德建 设注入无限的可能和活力。曾子曾说:“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忠诚仁厚品德的塑造有助于 为人做事忠诚老实,与朋友交往真诚实在,学 习脚踏实地的处事风格。

(三) 忠厚家风利于构建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 俗话说:“邻里好,赛金宝”。邻里关系 温馨和谐,可以互为助手、互为依靠,对各家 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益处;反之,邻里关 系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街坊邻里的安定,而 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忠厚家风提倡积善积 德,不计回报,邻里出现矛盾时,主动相让, 不与相争,体现一种宽容的胸怀、大度的风格、 高尚的情操。邻里之争进一步则“剑拔弩张”, 退一步则“海阔天空”。忠厚家风在处理邻 里关系时坚持的是双方相互礼让、谦让,设 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同时,要严以律己,主动 承担责任,多作自我批评,实现邻里温馨和睦 相处。在人口流动频繁.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当 下,处处高楼林立,传统的邻里关系在大城市 已难觅踪迹。回到农村,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 依然为百姓所推崇和践行。因此,在传播与弘 扬优秀民间家风中,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 局限于一人一家一族之中,而应将“一人之 行修移之于一家, 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一族” 进而影响整个乡风民风。借助现代信息传播 工具使良好家风的广泛传扬成为现实。如通 过建立家族成员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 重申家训理念,塑造良好家风进而影响更多 的人,加强邻里联系,促进乡风的营造和建设。 通过手机视频将家族成员中的点滴正能量传 导给众人,让忠厚家风的内容以现代人喜闻 乐见的方式得到传承与弘扬。当今中国,传 统社会正向现代社会转型,乡土的“礼俗社 会”正向“法理社会”转变。在这过程中, 人们通过参与分工协作与社会交换,意识到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建立在 个人独立性、差异性基础上的有机团结,才能 实现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目标。因此,在思想 道德上,引领社会成员走出传统家族的“共同 意识”,往公民道德提升,构建温馨和谐的邻 里关系也是题中之意。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是每个人 的精神港湾。同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正是-一个个家庭,组 成了社会,凝聚为共同体。可以说,家风正 则社风正,家风清则国风清。古人强调“家 国一体”,中华文化崇尚“家国情怀”,亦缘 于此。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忠厚家风的弘 扬、家庭美德的培育,家庭“道德场”功能的 发挥,无论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是对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而言,都具有重 要意义。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