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古代名人】徽商鲍志道及其家世考述

    中华鲍氏网 2023年1月7日 刘森


徽商鲍志道及其家世考述

刘 森

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 , 大都与其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例如款县 “ 江村之江 , 丰溪 , 澄塘之吴, 潭渡之黄 , 岑山之程 , 稠墅 、潜口之汪 , 傅溪之徐 , 郑村之郑 , 唐模 之许 , 雄村之曹 , 上丰之宋 , 棠樾之鲍 , 蓝田之 叶 ” ①等十数姓 , 就是由于出贾众多 , 资财雄厚从而成为著姓望族的 。棠樾鲍氏家族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名族 ” 之一 。

一般来说 , 考察这种累世义居的名门大族是比较复杂的 , 许多间题尚待深入研究 。 从棠樾鲍家来看 , 曾任乾隆 、嘉庆两淮盐总的鲍志道不但是当时两淮盐业的头面人物 , 而且 也是棠樾宣忠堂支派的支柱 , 他一生的活动 , 对维扬盐业和桑梓乡族组织的发展以及家族经济势力的扩张和村镇建设诸方面 , 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为此 , 本文着重对寓居扬州的鲍 志道一家的兴衰及鲍氏家族形成 、发展的历史过程作一初步探讨 , 以求窥视徽州其他家族之一般 。

( 一 ) 鲍志道及其后代寓居扬州之概况

棠樾鲍氏 , 自南宋末即以孝义见于史传 , 但真正使这个家族勃兴的 , 却是盐商巨头鲍志道 。

鲍志道 , 原名廷道 , 字诚一 , 自号肯园 , 生于乾隆八年 ( 17 43 年 ) , 卒于嘉庆六 年 ( 1 80 1年 ) , 年五十八 。嘉庆九年 , 清王朝准安徽巡抚王汝璧请奏 , 入乡贤祠供奉 。后 礼部尚书纪昀为其作传并撰写墓表 , 两江总督铁保亲笔手书传文 , 勒石上碑 , 传之后 世 , 户部尚书朱珪又撰鲍氏与元配汪恭人合葬墓志铭 ,一时备受颂扬 。

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商人享有如此声名呢 ? 细查起来 , 其实倒没有什么惊人之举 。 鲍志道七岁读书 , 十一岁因家道中落被迫弃家去鄱阳学习会计 , 从此开始了他的商贾生涯 。 数年后 , 转客浙江金华 , 经营浙盐 , 不久移居江苏拼茶场 , 这是两淮泰州分司的主要盐场之一 ② , 当时两淮盐商 , “ 凡商有二 , 曰场商 , 主收盐 , 曰运商 , 主行盐 ” ⑧ 。 所谓场商 , 是指在盐场向灶户购盐商人, 所谓运商 , 就是指认引行盐的商人 , 又称为纲商 。 鲍志道在拼茶场主要从事最易获利的行盐行当 。二十岁时 , 他定居清代盐业集散中心扬州 , 起初辅佐维扬吴太守经营盐业 , “ 后自操其赢 , 所进常过于所期 , 久之大饶 。 遂自占商数于淮南 , 不复佐人故事 。 ” ④此刻正值两淮行商极盛时期 , 显著者 “ 有数百家 ” ⑤ , 清政府为便于催缴盐课 , 在运商中设总商 , 总商之任务 , “ 凡盐业之消长赢 缩 , 以逮公私 , 百役巨细 , 无所不当间 ” 。 ⑧这些总商 , 大都由 “ 资重引多 ” ⑦ 或 “家道殷实者” ⑧担任 。 鲍志道任两淮总商二十年 , 是继微籍盐总汪应庚之后最为干敏者。例如“乾隆末年 、 福建盐阑入江西 , 其势蜂拥不可止 , 淮南颇困, 而事体重大 , 莫 能樱也 。 先生 ( 即鲍志道 ) 身任其丰 , 支拄两载 , 其患始平盐艘或有沉溺 , 例当补 运 , 或受累至破家 , 先生倡议使一舟溺 , 则众舟助 , 至今为永利” 。 ⑨淮商称此为 “ 津贴” , 这对当时促进盐运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

鲍志道不但在业盐上受到商界推崇 , 其好义重礼 , 也为世人称道 . 清人李斗有一段文字 , 记述颇详 “ 初 , 扬州盐务 , 兢尚奢丽 . 一昏嫁丧葬 , 堂室饮食 , 衣服舆马 , 动辄费数十万,·一有喜美者 , 自司阍以至灶碑 , 皆选十数龄清秀之辈 , 或反之而极尽用奇丑者 , 自镜之以为不称 , 毁其面以酱敷之 , 暴于日中 。有好大者 , 以铜为溺器 , 高五六尺 , 夜欲溺 , 起就之 , 一时争奇斗异 , 不可胜纪 。自诚一来扬 , 以俭相戒 , 值郑鉴元好程朱性理之学 , 宜相倡率 , 而侈靡之风 , 至是大变 . 诚一拥资巨万 , 然其妻妇子女 , 尚勤中馈箕帚之事 , 门不容车马 , 不演剧 , 淫巧之客 , 不留于宅 . 先是商家宾客奴仆 , 薪棒公 食之数甚微 。而凡有利之事 , 必次第使之 , 不计贤否 。诚一每用一客 , 必等其家一岁所费而多与之 , 果贤则重委以事 , 否则终年闲食也 。 ”  

鲍志道崇尚勤俭 , 所积家私却不吝施予 。如扬州自康山以西至钞关北抵小东门地洼 , 下街街水易积 , 他为之砖为石 , 在扬州建十二门义学 , 供贫家子弟就读; 在京师助修扬州会 馆 , 为往来商旅安排食宿 , 存放货物 。在桑梓 , 解囊捐资更为慨然 , 修宗祠 , 置祭田 , 捐赞学宫书馆 , 独建歙县北河水射 , 修桥补路 , 可称是徽州致力于乡村建设最为著名的商人之一。而鲍志道元配汪氏 , 侧室许氏 , 志称皆有义举 , 如汪氏 , “初处困约之时 , 亦往往脱答耳质衣据 , 济亲串之窘主 , 故乡党并称其义 。 ” @鲍志道业盐暴富后 , 注民捐资建了几座大工程, 如 “ 构屋八楹 , 为族人贮农器” , “ 置田百亩 , 取租给族之众妇” , “ 重筑大母堨、七星墩、揭田水溪桥 , 诸道路至今里人能道也 。 ”  

当然 , 仅仅如此 , 尚不足以使鲍志道名重江南 , 使鲍志道进身显贵是与他的两个儿子有关 。 其长子鲍淑芳 , 原名钟芳 , 字席芬 , 一字惜分 , 由太学生捐职员外郎 。 他自幼随父习理盐业 , 是继鲍志道之后的两淮盐总之一 。 鲍淑芳同他的父亲一样 , 当时也曾是以 义举卓著而闻名朝野的 。 如嘉庆十年夏 , 洪泽盛涨决车逻五里诸霸 , 暨十一年 , 淮黄 异涨漫溢邵伯镇之荷花塘 , 他先后创捐米六万石 , 麦四万石 , 于各邑设厂煮食 , 以娠济灾民 , 全活无算 。 方义坝决堤 , 倡捐柴料四百万斤 , 应高堰抢险之急 。入秋后 , 全河流势将改 , 由六塘从开山归海 , 他倡议公输三百万两 , 以佐工需 。“芒稻河系洪泽之委各湖水入江至捷之路 , 虽谋疏游 , 当即独捐六万两 , 以济工用 。平时讲求水利 , 又以湖水入江之路自金湾坝迄南四十里而后达瓜洲 , 势颇缓 。郡城东旧有沙河闸 , 泄运河之水以 入江 , 为支河第一捷径 , 特集议捐溶 , 并出己赞五千金 , 足成之 , 复溶真州之天池盐 。 鸡心洲 、 龙门桥等河请复景船 , 增设混江龙 、铁扫帚等器 , 刷溥河使不淤浅 。又议与溶通属力乏 、 广福桥等处之运盐河 , 并谋培筑范公堤 , 以捍海潮 , 而护民田 , 皆为地方谋公益也 。” 嘉庆皇帝深嘉其行 , 御题 “ 乐善好施” 匾额 , 并在其故乡建坊族表 。

鲍志道次子鲍勋茂 , 原名钟茂 , 字根实 , 一字树堂 , 晚号耕曳 , 徽州府学凛膳 生 , 与幼员 。 乾隆四十九年巡幸江南 , 内阁奉谕 : 由江苏 、安徽进献诗册 , 考取 一等三 名进士 , 特赐举人 , 遇缺即补 。鲍勋茂饮取一等 , 授内阁中书 , 五十五年入军 机 处学习行走 , 从此为鲍氏结交达官贵人直至清帝皇室打开了通道 , 棠樾鲍家在乾嘉时累受素封 , 身价百倍 , 大都是由于鲍勋茂而显荣 。 例如 , 乾隆五十五年元月初一日 , 鲍志道因其 子鲍勋茂摧内阁中书加一级兼军机行走 , 而被封为文林郎内阁中书加一级 。 乾 隆五十 五年 , 皇帝八十寿辰 , 两淮盐商奋力输运 , 鲍志道等二十五名总商特加顶带一级 , 其中 自然少不了鲍勋茂的奔走 。侧身于封建官僚特权阶层 , 是出身低微的盐商们所梦寐以求 的 , 因为这对于借助封建政权的庇护 , 从而攫取更高的商业利润 , 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嘉庆之后 , 鲍氏子弟已不大经商 , 除出仕任官者外 , 大都坐吃祖业 , 以工诗书音律为娱 乐 , 消闲度日 。如身居高位的鲍勋茂 , 其子鲍时基 ( 字澄叙 , 号叙眉 ) , 曾官贵州黔西 州知州 , 任官仅八月余 , 既以母丧卸职归服 , 闽不渴选 , 终日 “ 以课子赋诗为娱 , 好薰香光书 , 藏有真迹百余帧 , 因名画斋曰 ` 宝香阁’ 。 搜 罗 「 古今名迹 , 不惜重价购之 , 暇辄作没骨画 , 兼师白阳山人 , 于书法四体兼精 . 著有《槐西草》 、《慕韦 草》 、 《黔西 游草》 、《息影草》 、《息影续草》 、《陶诗存》 。 ” 又传之三代 , 仍是布衣闲士 . 像其孙鲍亮宣 ( 字春圃 ) , 在江都 “ 为文作书 ” , “旁逮医方音律 , 卜益星厉之术 ” ` 春圃子鲍娄先 “ 博学好古 , 兼工绘事 。 ” 由此可知 , 昔日在两淮飞黄腾达 , 锦玉缠身的鲍氏 , 晚清时已一落千丈 , 不为人重 . 据调查 , 乾嘉时鲍志道所居扬州北门外名曰“ 西园曲水 ” 的园林式住宅 , 咸丰初毁于兵火 , 由其孙迁居南河下 , “其故址 已易他主” 。 煊赫一时的鲍氏盐商 , 至此已销声匿迹 , 衰败不堪了。

. ( 二 ) 对鲍 氏盐商兴衰缘由的分析

两淮盐商鲍志道一家同其他经营盐业的商贾一样 , 其兴其衰的速度之快 , 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 联系到鲍氏家世 , 我以为促成鲍氏发达的原因主要有二 : 一是清初两淮盐法有利于盐商 , 可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高额的商业利润, 二是鲍志道家族本是商贾 、 士宦 世家 , 累代素封的社会政治地位亦为客居维扬的鲍氏用来标榜门媚 , 这是优于山陕和其他地区的商人的 。

首先是清代盐政对两淮盐商有着直接的影响 . 总的来看 , 清开国至乾隆时的盐政 , 对盐商都是有利的 。清初盐法多依明制 , 但重点却在扶植商灶 , 休养生息 。当时所行窝制 , 除根窝 “ 引窝听商得 , 自为业 ” 外,年窝“ 亦听商得相拨售 ” 这就使两淮盐业中的有窝之商进一步垄断了盐的购 、销特权 , 他们通过合法的身份公开售卖引窝 、根窝 , 坐享巨额商业利润 . 顺治时 , 清王朝又用免课和追加资本的办法 , 大力支持和鼓励两淮盐业 。 如顺治三年 , 几免征全部额课三分之一 ,“八年免解课外余银 , 十六 年 , 悉镯从前场灶 逃课 。 康熙九年停预征例 , 十二年 , 镯湖南衡 、永 、宝三府纲盐二十一万余引正 课 , 二十年 , 免闰引课十三万九千三百余两 , 并宁 、和 、含等食盐塞课五万六千余两 , 二十八年 , 免两淮在先加增银二十万两 . 四 十二年 , 于运库发银一百万 , 借纤商力 , 分十年带还 , 寻复恩免 . 雍正元年 , 免未完加根银二十二万九千余两 , 其已交三十 三万九千余两并准抵消旧欠 。二年特遣户部侍郎李周望 、内阁学士塞楞格出查两淮 , 各项加派革蠢 , 总裁浮费 , 岁省商赞七十余万两。 四年准商人每引加盐五十筋 , 免其输课 , 永著为令 . ” 在国家的扶持下 , 两淮盐商得以迅速地积累资金 , 加快资本流通速度 , 从而出现 了乾隆时两淮盐业的盛世 。 盐商鲍志道及其他徽籍盐商都是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投身盐业 进而暴发成为富户巨室的。

.嘉庆之后 , 盐商的经济势力已达到控制国内市场和金融领域的程度 , 旧日由盐商垄断引窝弊端百出 , 商人 “ 辗转抬价居奇 , 成木于重以此 , 运销之滞以此 , 官价昂而私盐日炽亦以此 . 木重价昂 , 私充课细 , 而盐务一败涂地亦以此 . ” 道光 十二 年 , 两江总督陶谢奏将淮北改行票盐 , 所谓 “票盐 ” , 即是 “令民贩携资赴场验收 , 挂号领照 , 认岸运销 。 ” @ 通行淮北 , 行之甚利 。三十年 , 两江总督陆建浪奏将淮南改纲为票 , 其大要 重在革浮费 , 轻成本 , 一时纲运顿畅 。(22)以纲改票 , 其目的显然是要打破盐商势家的 垄断特权 , 由民贩取而代之 。 “有商未认目改票 , 而商亦废 ” 鲍氏家人自然也脱不掉破产的厄运 。

咸丰五年 , 盐课沉重 。 每引盐由原四百斤增至六百斤 , 课亦增加一半 。 如江甘舟引课银由原来的八钱八分增加到一两三钱; 高宝由原来每引课银八钱四分增加到一两二钱 。 而例不销引的纲盐改捆之地仪征 , 也行照场抽税 , 附场减半之科 。 同治四年 , 每引课银七 钱二分 , 并添设额引五 。 同治三年 , 长江两岸战事停息 , 两江总督曾国藩仍广行票法 , 并设招商局督销 。 “ 五年 , 两江总督李鸿章裁招商局归并淮南总局 , 改验资挂号章程令 , 已领票之贩循还给运 , 至今循以为例 ” 。 (24)所以说 , 道咸后推行改纲为票制 , 确是给徽州盐商的致命打击 , 鲍氏后代无人业盐 , 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

值得提出的是 , 咸丰时遭运状况的改变 , 对行盐之商也多有影响 。 咸丰元年 ,河丰工决 口 , 运道梗阻 , 江浙全遭改由海运 , 其时江北各邑漕米统归上海兑交海船运赴天津。  而扬州历代为江淮要津 , 江南诸省行盐均在此北运行销 , 漕米改海运 . 运盐之路无疑被阻 , 而产盐的江浙沿海地区 , 所煎之盐自然也无需经扬州北上了 , 所以便渐渐冷落下来 。

其次 , 鲍志道在扬州能够取得如此显贵的地位 , 与其累代素封的商贾世家有关 , 这也是鲍志道后来致力于乡族利益的出发点 。

在徽州 , 诸族之首 , 当推汪 、程二家 , 鲍家其次 。据宋鲍永高开庆 元年修 《鲍氏宗谱》 云: 徽州鲍家 , 自晋太康年间护军中尉伸公领兵镇新安 , 见这里山 青水淑 , 遂定居 , 子孙繁衍 , 而成为大家 。

棠椒始祖 , 是北宋时的文学荣公 . 沿至明中叶 , 有府治西门 、蜀源 、镇 、 棠樾四派 , 以棠秘宣忠堂支为大宗 . 这一支派之所以统驭诸支 , 究其因 , 正是该支具有累代素封 , 世代经商这两个特点 。 这一支派最早见于史传的是鲍宗岩父子 。 《宋史》 载 : “ 有鲍宗岩者 , 字傅叔 , 徽州敦人 。子寿孙 , 字子寿 . 宋末 , 盗起里中 , 宗岩避地山谷间 , 为 贼所得 , 缚宗岩树上 , 将杀之 . 寿孙拜前愿代父死 , 宗岩曰: ` 吾老矣 , 仅一子奉先祀 , 岂可杀之? 吾愿自死, . 盗两释之 。 ” 明永乐时 , 乃蒙搜采褚轩 , 追表所居 , 称棠袍村为 “ 慈孝里 ” , 永乐皇帝御制慈孝诗 , 建坊族表 , 一时名扬天下。

.十四世祖鲍邦灿 , (27)字时明 , 生于宣德六 年 , 卒于弘治十五年 《棠袍鲍氏宣忠堂支谱》称他“ 性至孝母 “其母佘氏, 年七十余 , 足患疡 , 腐秽不可近 , 濒于危 . 公露立泣祷 , 旦夕跪吮其疽疾 , 豁然愈 . ” 当世士大夫争为诗歌 , 纪其事迹 . 后闻子朝 , 嘉靖时建坊放表。

直到十六世祖鲍象贤 , 才真正确立起宣忠堂支在诸鲍中的首领地位 。鲍象贤 , 字复 之 , 号思庵 , 嘉靖八年进士 , 授四川道监察御史 , 后擢南京兵部右侍郎 , 因他平叛云南 , 抗击楼寇有功 , 为人所嫉 , 回籍听勘十年 , 嘉靖四十二年起为太仆寺卿 , 次年改户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 , 不久迁兵部左侍郎 , 因年过七旬 , 告老还乡 , 隆庆戊辰 ( 1 5 68 ) 年死于棠谜 , 明王朝加赠工部尚书 , 予祭葬崇祀乡贤 。 因为 鲍象贤是棠樾鲍氏家族官品最高的 , 至此之后 , 鲍家就以鲍象贤为支祖 , 用鲍象贤住宅大厅的 “ 宣忠 ” 匾额 , 为棠樾鲍氏祠名 , 叫做 “ 宣忠堂 ” 支派 .

万历时 , 宣忠派较出名的是鲍象贤孙子鲍孟英 , 他登科后初为河南开封府通判 , 天启元 年九月 , 鲍孟英为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同知仍管莱州府海防事 , 上因其心勤防输劳著 , 为朕分东顾之忧” , 同时由于他 “ 起家华胄 , 饶具干才 . 倅大梁而滩运之,节省良多 , 丞南海而屯蠢之 , 肃清累万 , 以推择佐治胶莱 ” , 遂晋阶朝议大夫 。

鲍象贤与鲍孟英都是由科举取仕逐步成为大官僚的 , 这是徽州各族中普遍的现象 , 哪个家族出了大官 , 哪个家族就是大族 , 其家族势力就凭借封建政权而日益扩大 . 但是 , 读书求仕 , 必须有读书的条件 , 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财产以助膏火纸札 . 在徽州 , 子弟读书一 是靠家族资助 , 七岁入义 学 、私塾 , 十五岁拜高师 , 或入府 、 县学 、 或入学宫 、 学馆, 二是家境优裕 , 白幼攻读 , 而等两种大都是商籍子弟 , 鲍象贤 、鲍孟英就是出身于商贾世家后居高官的 。

据考察 , 棠樾鲍氏自明初就已开始经营商业 . 如十二世祖鲍汪如 , 他自幼好读书 , 洪武时官府举其出仕 , 汪如辞而不就 , 后壮游四方 , 结识名流贤士 。洪武时,边陲有警 , 募民上粮易盐 , 公遂运米 , 应云南军铜 . 盐拨温州 , 于时海寇侵扰 , 禁不得行 , 诸商联名 吁请 , 有司不为理 . 公独备陈商困条奏于朝 , 始得放行 。又令盐数不敷,稽延三载 , 公 往复不一 。”

十三世鲍万善 , 字文芳 , 汪如公子 。 他也是 “ 少能立志 , 经营积累起家 . ”  

十四世祖鲍邦灿 , 万善公三子 , “ 尝挟资客沐洛间” , 致富后归故里侍母 。

十五世光祖 , 字允义 , 邦灿公次子 。他 “事父终身 ” , 往来于北疆江南 , 贩负行商。

十六世鲍象贤便以科举出仕 , 可见明代嘉靖时商籍子弟以读书侧身于封建官僚阶层是很普 遍的 。

至明季 , 棠樾鲍家因其十四世祖鲍邦灿与淑人程氏合葬墓在歙县里田为家仆盗葬 , 讼订不 休 , 一度颇感资金匾乏 。二十一世鲍寅宾兄弟四人 , 又开始重操旧业 , 服贾理财 . 如鲍寅宾之弟鲍文玉 , 名士讳 , “ 弃儒服贾 , 经营海滨 , 转徙瓯粤间。是时市舶出洋 , 遭劫掠者无算 。 文玉数往来属有天幸 , 独不遇 。货委于地人 , 皆争取无积滞又数得息 。 ”  

鲍士讳弟鲍士臣 , 字汝良 , 五岁丧母 , 十五岁丧父 , 贫无所依 , 徒步走鄱阳 , 春米糊 口 。一日 “ 有客投宿 , 未达曙去 , 遗囊金于门 , 先生 ( 即鲍士 臣 ) 如厕见 , 持白主 人 , 请待客至而还之 , 主人慨然许焉 。未久 , 客仓惶至 , 主人阅实界之 , 且道先生之 义 , 客再拜酬以金,不受 , 主人以是重先生 。 ” (34)以后鲍士臣游扬州 , 人誉 “廉贾 ” , 名声显著 , “ 其后纳交者日众 , 或贷金于先生而薄其子钱 , 先生始得时货之 , 有无兴贩四方 . 四方之人闻先生至 , 争先餐其货 , 先生由是能蓄其财(35) 。” 值得注意的是鲍士臣是 鲍志道的曾祖父 , 他的名声对后来鲍氏在两淮统领盐业有直接的关系 如鲍士臣之子鲍超万就是久居谁南富安盐场的场商(36) , 其兄逢仁 、 逢义 (鲍超万名逢杰 ) , 后来成了宣忠堂支派的主要三房 . 逢仁是鲍志道祖父 , 为二十二世祖 . 二 十三世鲍宜媛 , 字景主 , 一 字竹溪 , “ 长贾于外 ” , 捐从九品官 . 其长子鲍志道 , 次子鲍启运 , 孙鲍淑芳 , 都是清 中叶的著名两淮大盐商 . 而鲍士讳支下 , 也大都服贾从商 。 如 一长子鲍逢乙 , “ 因父 久客海滨 , 公走千里奉父 ” , 投身商业 。 逢乙公长子宜生 , 字辅同 , “ 少随父叔经营 , 不惮劳辞 。” 次子宜春 , 字景和 , “ 尝贾于湘汉之区 , 多所创置 。” 鲍宜春三子鲍廷枚 , 字卜臣 , “ 贾江右 。 ” 鲍廷枚之侄鲍钟蕃 , 字叙成 , “ 客浙之遂安 , 工会计 , 为同辈所 推 。” 这种举族经商的传统 , 在徽州固然不止棠椒樾鲍氏一家 , 但鲍氏家族起码可以给我 们两点启示 : 一 、 以宗族近亲为骨干 , 世代相传 , 形成独立的宗族性商业集团 。如嘉庆年间两淮盐政满人信山参奏盐商鲍芳陶抗金一案, (37)因鲍芳陶是鲍志道之弟 , (38)鲍象却得到清帝和官府的庇护 , 其中自然也有鲍家商人的周旋 , 结果不了了 之 , 未予革究 。 二 、 明清二代 , 素封成癖 , 商贾以资财捐官 , 以义举求功名 , 追求封赠 , 从而享有官僚特 权 , 较之苦读四书五经 , 可谓是条捷径 。 自乾隆之后 , 素封不绝 , 收入其宗谱《浩敕》的敕文就有四十四篇之多 , 足以说明宣忠堂支派明清时享有的社会政治地位 。而这些久客外地的商人 , 在维系家族利益上都起着重要作用 。

( 三 ) 鲍氏商贾在扩大家族经济中的作用

徽商致力于家族经济 , 业为世人所知 。 然而 , 商业资本究竟采取什么方式同家族经济相 结合? 却是颇值得注意的 。笔者以为 , 在徽州 , 宗法制家族经济的构成有四个方面 : 一是建立一个共同祭祀祖先的场所 , 即祠堂 , 以作为族属精神联系的纽带 ; 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名义 上属于宗族公有财产 , 即祭田 、仓储等 , 以作为维系族众 , 祭祀祖先的物质基础 , 三 是要有一套为族众共同遵守的族规 、 家法 、 祠规以及统治族属的族长, 四是由宗族主持篡的谱碟 , 称为 “ 家史 ” , 以明尊长 , 叙本源 , 敬祖孝宗 , 维持礼法秩序 。 这四个方面 , 徽州商人都是努力付诸实践的 。 许承尧曾这样概括道 : “ 邑俗旧重宗法 , 聚族而居 。每村一姓或数姓 , 姓各有祠 , 支分派别 , 复为支祠 , 堂皇雄丽 , 与居室相间 。岁时举祭礼 , 族中有大事亦于此 聚议焉 。 祠各有规约 , 族众公守之 。推辈行尊而年齿高者为族长 , 执行其规约 , 族长之能称职与否 , 则视乎其人矣 。 祠之富者 , 皆有 祭田 , 岁征其租 , 以供祠用 , 有余则以济族中之孤寡 。田皆族中富室捐置 , 良法美俗 , 兹其一也 。 ” (39)对此 , 日本学者牧野翼曾就休宁茗州吴氏家族作《明代同族的社祭记录之一例 》 , 也认为宗法制度在这个 “ 产业 、 文化发达的地方 , 却有加强的倾向 , 甚值注 意 。 ” (40)既然这是徽州明清时期的普遍社会现象 , 棠椒鲍氏家族当然毫不例外 , 据考察 , 这个家庭的商人比其它家族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

第一 , 建祠堂 , 筑牌坊 。 棠诞村的祠堂有先达祠 、 绍一公祠 、 慎余堂 、 诚孝祠 、 宣忠堂 、 尚书公家庙 、 燕斋 、 翰林祠 ( 耕读堂 ) 、 进士厅 、 诚孝堂 、 存爱堂 、 亦政堂 、 敦本祠 、 世孝祠 , 慈孝堂共十五座, 建造费用多出自本族商人私囊 。 如鲍志道捐资建造的有慈孝堂 、 世孝祠 、 宣忠堂等 。 每建一祠 , 均作记明诫族属 。如嘉庆六年秋 , 鲍志道临终前亲撰 《世孝祠记》 , 云 : “我朝逢昌公又以孝行受族 , 夫孝者行之厚 也 。 … … 志道材质游陋 , 少阅艰难 , 幸赖祖宗之灵 , 粗立家室 。 … … 因是敬述先 德 , 用助后人 , 于宗祠外别建世孝祠 , 合累世孝子之主祀焉 。 以每岁季春季冬月朔举行祭礼 , 通族咸至 , 伸瞻拜堂阶 , 有所观感 。 更严立规条 , 继自今有孝行彰著者 , 上之于朝 , 次之孚众望者 , 咸得以时续耐之 。 ” (41)完全道出了一个封建宗法制维护者的面貌。对于维修族表祖宗的牌坊 , 在鲍家眼里也是至关重要的 , 他们认为 “ 子孙而不能表扬其祖 宗 , 不可谓孝 ; 祖宗之德 , 前人已表扬矣 , 越数十百世 , 子孙又从而淹没之 , 则其罪有甚焉 。” (42)乾隆四十一年 , 鲍志道由扬州回款省亲 , 动议筑 “ 芜裘 ” 园为其 父娱老 , 鲍宜玻执意不肯 , “促长儿修整两坊 , 卜日鸿工庄材 , 命族侄岳炯集曾量其事 。 ” (43)

第二 , 置买田产 ` 作为宗族的公共财产 。 田产是家族族产的主要部分 , 建筑祠堂 , 就必 须购置田产 , 以充祠内祭祀 、修缮 、 抚孤济贫之用 , 这种田产 , 徽州称为祭田 、义 田 、祀田 、学田等 , 其名称与用途各有差异 , 但都是族产 。

祠堂与田产的结合始于北宋。范仲淹曾在苏州故里买郭常稳田千亩 , 名曰 “ 义田” 每岁收租八百斛 , 收族九十口 , “ 日有食 , 岁有衣 , 婚娶凶葬皆有赡 。 ” (44)范公此举后来受到儒家的推崇。南宋朱熹的宗子法中 , 就主张每个家族都需建立一个奉祀高 、曾 、祖 、 称四世神主的祠堂 . 建祠时 , 每兔取家族现有田产的二十分之一为祭田 , 亲尽则以为墓 田 , 由宗子主之 , 以给祭用 。 (45)除祭祀开销外 , 祠堂的田产还用以保生 。 清人张无论说 : “ 祠堂者 , 敬宗者也, 义田者 , 收族者也 。祖宗之神依于主 , 主则依于祠堂 , 永祠堂则无以妥亡者 .子侄之生依于食 , 食则给于田 , 无义田则无以保生者 。故祠 堂与义田并重而不可偏废者也 . ” (46)这两种性质的田产 , 鲍氏家族均有设置 . 如祭田 :

1 . 宣忠户 。 系鲍志道捐置 , 共计田税五十 三亩 , 塘税二 分六厘 , 每年计时租谷一干 二百五十一斗五升 , 硬租谷 二百二十一斗 。 后续置西沙溪护坟地二分七匣四毫 , 交祖钱 四十八文 。

2 . 乾隆五十八年 ( 17 9 3年 ) , 以置祀产敬设冬祭及附葬银两为名 , 由宣忠堂支三房输 银一千两 , “ 先兑二百两 , 为二房庄仆完婚活家之计 , 其八百两俊捡葬时兑交公收 。” “ 嘉庆八年冬月 , 照议开穴捡葬 , 找出银八百两 , 公同收置田亩税入宣忠户内 , 归祠轮 管征租 , 以充公用 . ” (47)据统计 , 这次所置田税共计三十一亩 , 塘税二分八厘四毫 , 每年共计收时租谷六百四十三斗六升 , 硬租各一百三十七斗 , 与鲍志道所捐祭田合为宣忠 户祠产 .

所谓“ 义 田 ” , 是指用来 “ 哀鳏寡 , 恤孤独 , 娠困穷 , 补不足 ” 的田产而言 . 如鲍 志道妻汪氏于嘉庆五年六月捐置的 “ 节俭户 ” 田 。 该田产以所谓 “ 节俭所蓄 , 捐为公产 ” 而得名 , 共计田九十九亩 , 塘 、 地一 亩一分 , 每年收时租谷一千一百四十斗六 升 , 硬租谷一千一百四十四斗四升二合 , 雇佃仆六十八户 , 其中鲍姓宗人仅有四户 。 汪氏置节俭户共用本利银二千余两 , “ 每年租谷归宣忠堂司祠与司年公管 , 房长稽查” .道光二十五年 , 鲍志道其弟鲍启运由扬州回乡省墓 , 倾资力购田产 , 名日 “ 体源户 ” 。初 置田五百四十亩 , 塘七亩二分 , 地十七亩 。 道光三十年 , 又续置田一百六十六亩 , 塘 二亩三分 , 地二亩四分六厘, 至此 , 体援户共有田七百零七亩, 塘九亩五分, 地二十亩一分 , 每年共计收时租谷六千四百五十七斗五升 , 硬租谷七干二百五十一斗二升五合 , 其中完正则粮银九十两三钱五匣 , 营米三石一升 。

咸丰初 , 鲍启运又置立敦本户田 , 共买田五百零三亩 , 塘八亩五分 。 至此 , 体源户与 敦本户田产 , 仅鲍启运一人就捐置一千二百余亩 ,

这是清末徽商把巨额商业利润投资田产的极有说服力的例子 , 为道光时徽商衰落后的商亚资本的出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上面的族产如宣忠户、节俭户、体源户、敦本户都是乾隆以后陆续添置的 , 有许多资料表明道光前徽州的祠产数目都不是太多 , 从未出现像鲍启运那样一次置田五百亩的 . 就拿棠樾村来说 , 元至正间 , 不过 “ 为田凡六百亩 ” , 当然不会有许多的田族为族产 .

第三 , 严立规条 , 建造仓储 , 分配祀产 .

棠樾宣忠支派置田二千余亩 , 约是元末全村耕地面积的三点五倍 , 每年收租谷约三方余斗 , 这么多原则上属于宗族公有的租谷将如何支销呢 ? 要而言之 , 大休有四项用途

. 1 . 修建仓储 , 以备荒年 . 棠樾祠仓为鲍志道老婆汪氏捐建 , 平檐八间 , 三房各占二 间 , 中二间为族仓 , 每年租谷有六百石入仓作底 , 存谷提出作为族属分配之用 。

2 . 所置祀产 , 大都被商家私吞 . 据鲍家规定 , 每年征租谷数 , 由管理祠务的督总 、 执事 、襄事会同族长议定 , 所收体源 , 敦本户租谷 , 除入仓并筐箪、祖酒等临时性开支外 , 余谷五股均分 , 一股约合四千斗 , 督总者得二股 , 襄事三人各得一股 , 以作薪水 , 这些头目 , 均是年老还乡的商人 , 如鲍志道父亲就是统管祠务的 , 可见祠租大部分落入 商人的私仓

. 3 . 对于族属 , 分享的祀谷仅是极少部分 。 “ 原则上 “不论男女大小口 , 一例粜给 , 其 小口三岁准粜 . ” 但在细则规条中 , 许多人是分不到租谷的 , 如盗卖祖坟公产 、 盗砍荫 木者, 聚赌无论散子 、 跌钱 、 牌者; 酗酒打架 、男妇于犯长上 、 品行不端 、好与人寻事争斗者; 妇人打街骂巷 、 不守规法者; 出嫁女归宁在家及妻之母相依或家用人者, 外 出贸易 , 来去不定者等 , 最克魁的是自宋代以来住居本村者方准粜 , 后来者亦不准粜规条 , 就将许多族众排斥在分谷之列

. 4 . 宣忠户祭田租谷 , 均用于祭祀大礼开销 。 据鲍家祀事值年规例 , 司年由鲍齐英 、 鲍孟英 、 鲍同英三房轮管 , 每年除夕洒扫 、 元旦贺节 、 祭拜祖先 、初二僧道过渡 、立春接春 、初九迎神 、元霄赏灯拜客、十八瞻仰祖先遗像、灯节点灯、二十日春斋、二月二日社事、春社中元秋社烧年四次、清明标祀祭扫、祭孝子祠、里中各门婚娶寿诞、祖先忌日、冬至司祠以及尚书祠、宣忠堂两户钱粮营米每年二月上旬粜谷 , 清明前完纳众验和每月朔望扫洒厅厅 , 修理祠堂 桌案椅凳 、更椽补望诸项 , 都在祭田租谷里开销 , 而每次祭祀活动 , 所置办的猪 、牛 、羊 、鱼 、鸡 、鸭 、鹅 、果品 、香 烛 、纸箔 、 果酒等祭品极富足 , 祭后还将按人头分胙 , 清中叶 , 宗祠修谱牒 、停棺、粜谷都作为宗族活动的主要内容 .

棠樾鲍氏占有这么多的田产 , 在田少人稠的徽州山区是十分惊人的 . 借置祭田 、 义 田之名 , 行兼并土地之实 , 而且 , 每次新置田产都得到地方官府的支持和庇护 。 买田者都 与当地官府签定保祀合同 , 借助封建政权的力量发展这种名义上的宗族经济 。明代中叶 以后 , 保祀合同已在徽州出现 , 如万历四十四年十月廿五日程宗彦与官府的 《万历保全合同》 碑文 , 谓祀田约二十余亩 , “共计祖一千一百余秤” (48)为保护这批祭祖用的祀产 , “ 集家长家众于祠 , 俨然见我祖在上 , 复立保全合同 , 期以永远共遵 。 迄今以后 , 所原 祀田众业 , 凡为子孙 , 毋得妄自强抢强收 , 并私卖私分等情 。 如违 , 听家众资文告 理 , 准以不孝论 . ”

(49)入清后 , 随着祀产的扩大 , 对保祀合同之类更为强调 , 如棠樾鲍家在祠事、值年规例、祠规、堂约、祖训中都有这方面的规条 , 就不 一一 繁举了

通过上面对鲍志道及其家族政治、经济诸方面的考察 , 我以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 一 、 徽州家族势力的发展 , 是以徽商经济的发达作为支柱的 , 倘若没有像鲍志道 、鲍启运兄弟二人的从中资助 , 棠樾宣忠派势力就难以形成; 二 、清代巨商的出现 , 在一定程度上尚依赖其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和商业资本的积累 ; 三 、 徽商把巨额商业利润转移到土地资本上,反映了清代中叶以后商业资本无出路的窘境 . 四 、徽商广置田产 , 说明了封建 社会末期商业资木的封建性 , 实质上是封建经济的附庸 。 而宗族经济的本身 , 恰恰隐盖了封建地租剥削这一 点 , 鲍志道及其家族就是极好的明证。

注 : ①。许承尧 : 《歇县志 、 风土》 。 ②乾隆 《两淮盐法志 》卷 十五 , 《场灶 》 。 ③ 《清史稿 争卷一 百二十三 , 《食货志 今四 . ④王苍孙 : 《中宪大夫肯园鲍公行状 》 , 《棠批鲍氏宣忠堂支谱》 . ⑥陶澎 : 《敬陈淮鲤积弊疏 》 , 光绪《两淮盐法志 》卷一百五 十五 , 《艺文 》 。 ⑥⑧⑧函鲍琼 : 《棠梅 宣忠堂支谱》 。 ⑦嘉 庆《两淮盐法志》卷十八 , 《课程 》二 . ⑧嘉庆 《两淮盐法 志 》卷二十荃 , 《课程 》九 。 ⑨纪响 《 : 鲍 肯园先 生小传 》 , 铁保手书拓本 。 L 函季 斗 : 《扬州画舫录 》卷六 。 O @纪晌 : 《中宪大夫鲍公肯园暨配汪 恭人墓表》 。 ⑥⑥⑥。江都董逸沧 : 《芜城怀 旧录 》 。 @鲍淑芳 , 了款县志 》记为 “ 鲍漱芳 ” , 叶显恩同志 《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一 文 又 写成 “ 鲍叔芳 ” , 今查《棠招鲍 氏宣忠堂支谱》及棠秘石坊题名 , 均为 “ 鲍淑芳 ” , 故以此为准 。 ⑥L 博野 : 《扬州府志 》卷十八 , 《盐法》 。 画光绪《两淮盐法志 》卷一百三 , 《征榷门 · 窝价 》 。 ⑧ 《淮北票盐志 》 。 @ 《淮南票盐纪略 》 。 ⑧⑧国英杰 : 《续篡扬州府志 》 , 《盐法》 。 函元脱脱 : 《宋史》卷四百五十六 , 《列传 · 孝 义 》卷二百一 十五 。 ⑧鲍邦灿 , ` 欺县志 》棠榴石坊题铭均 为 “ 鲍灿 ” , 而 套棠撇鲍 氏宣 忠堂支谱 》皆为鲍邦 灿 , 故 沿后说 。 L 《款县乡贤志》 。 ⑧ 《明山东都转运 盐使司同知仍管莱州府海防事鲍孟英暨妻程氏浩命 》 , 《棠描鲍氏宣忠堂支谱.}) @ 《鲍君文玉传》 , 载 《泉批鲍 氏宣忠堂支谱》 ` @国张登镶 : 《鲍先生传 》 , 同上 。 O 张坦 : 《鲍君超万传 》 . 同上 。 ⑧ 《嘉庆 九年四 月十三日总督陈大文奏文》 , 同上 ,④牧野粪 : 《明代同族的社祭记录之一 例》 , 载 《东方学报 》东京第十一册 . ⑧鲍志道 : 《世孝祠记 》 , 载 《棠梅鲍氏宣忠堂 支谱》 。 @@鲍宜缓 : 《重修慈孝孝 子两坊碑记 》 , 同上 。 @ 《金石 萃编》卷 一百五 十六 , 《义田记 》 。 L 明邱溶 : 《朱 子家礼》卷 一 , 《通礼余注 》 。 L 《皇朝经世文编》卷六十六 , 张永诊 : 《先祠记 》 。 L 《柑葬银两公置祀产敬设冬祭缘由 》 , 同上 。 L 秤 : 徽州地区度量单位 , 一秤二十至二十五斤不等 , 约合一 斗 。 L 程宗彦 : 《万 历保祀合同 》 。 ( 责任 编 辑孙树霖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