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鲍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鲍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兖州鲍家林村鲍氏祖林的传说 已阅:2712 / 回复:0(楼主)

兖州鲍家林村鲍氏祖林的传说
鄄城 鲍教等
兖州鲍家林村鲍氏祖林坐落在兖州西南约七里处,当时规模浩大壮观,地势优越。她饱经沧桑,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这还得先从明代兖州鲍氏家族的概况说起。
兖州鲍氏家族在明代是兖州的名门望族,有“兖之世家,鲍氏最著”之称。鲍氏祖籍为明代直隶凤阳府寿州的下蔡村(今安徽省凤台县城镇),始祖鲍成于元代末年官安丰路万户,随朱元璋起兵反元,以战功累官指挥佥事,授明威将军,后潮州抗倭战死沙场,明太祖怜其忠勇,遣官谕祭,赐圹志葬于南京紫金山之侧,与开国元勋同受其祀,其子孙得以世袭其职。
椐先祖《墓志铭》和梁山鲍垓玄帝庙庙碑记载,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鲁先王(朱元璋十子朱檀)就潘时,鲍成之孙鲍葵,被选为护卫,随王护驾至兖州,遂以官爲家,定居兖州,其弟鲍藻年幼随兄居兖。三世祖鲍葵无嗣,其弟鲍藻之子鲍珣(1409—1474)正统(己未)四年(1439)世袭其职。四世祖鲍珣之长子鲍克恭无嗣,其弟鲍克宽之子袭克恭之职,五世祖次支鲍克宽考中进士,按封建王朝惯制其祖父鲍藻也随之被追封赠文官。鲍葵袭祖父鲍成职为武将,兄弟二人一文一武,同为兖州鲍氏始迁祖,所以鲍氏家族文革前曾藏有世代奉祀的两幅祖宗画像,或应为三世祖鲍葵和鲍藻。鲍葵、鲍藻、鲍珣在兖州为官的时代,是鲁王府的重要官员,城里的鲍府应该有相当的规模,但至今未发有详细记载,只在五世祖五支鲍克惠《墓志铭》中记与鲁王府接近。明洪武末至永乐初,鲍氏家族定居兖州不久,上承祖宗的功名,下有鲁王府势力的佑护,按照明代“先造死,后造生”的传统观念,鲍家请风水大师根据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认真论证,为其选择林地。
当年兖州城西南七里处,有一道大沙河故道形成的高阜,状如山丘,高阜背靠自元代开通的兖州至济宁的府河,从村北流往西南。高阜以东是一片沙滩,沙滩以东是蓼沟河,通向南四湖(微山湖)。在风水理论上,这地方属于龙脉,北有靠山即沙岗高阜;东有青龙出水,即大沙河故道和蓼沟河;西有白虎衔财,即是府河绕西南而过;这是两条蓄气聚财的风水河。古代,这一带风景如画、宽广的大沙河从东北向西南流去,河水清清,梅花鹿、山羊、野兔等动物在此觅食、嬉戏;村北府河里,从泗水、曲阜通往济宁京杭大运河的船只来往如梭。一幅幅天然形成的画卷曾在这里展现,这里自古就是建墓造林的风水宝地,千百年来,历代的当地风水大师很多在这里选择墓地。《兖州县地名志》记载鲍家林村:“本村极古老,村东北角有土阜隆起,古墓葬层叠,出土文物甚多,据考证最早有汉代墓葬。”
明代此高阜的东南方向,也就是龙脉的龙头部位,有一高大的鲁王坟,当地村民说是鲁王朱檀的衣冠冢,或是不知什么年代鲁王的假坟。王坟占地约二十亩,高大的坟顶上长满了青草,高出地面约十三米,当年出了兖州城西关就能看见王坟,至今未发现有关此王坟的资料记载,恐为明代以前的王坟疑冢,或者因战乱记载缺失。附近村庄中流传着一个美好的神话传说:很久以前,村民百姓毎逢有红、白事,招待宾客缺少桌椅、板凳,只要前一天到王坟前烧香、磕头,求神灵帮忙解决,第二天黎明就会有所需要的家具呈现在坟前,用完后如数归还,就这样年复一年有求必应,很长一个时间都很灵验。只是后来有一贪心人,用完后留下一部分,从此再借就不灵了。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从中可以悟出并告诫人们讲诚信的重要性。风水大师经精心慎重地观察考查,将林地选在王坟以西,龙脉的龙头西侧,这也正合鲍家的心意,依偎着龙脉,后代子孙定能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鲍氏祖林坐北朝南,北靠山丘般的高阜,东临王坟以东的蓼沟河源头,西傍蜿蜒向西南流的府河,这里是一处绝佳的龙脉风水。鲍家林为正方形,北高南低,距村约八十米,但高出地面约两米,四角有石界桩,四至分明,占地总面积约六十亩。林门两侧各有一精雕细刻的六棱形独石柱(易学称六字为老阴,常用于祭祀之数),上蹲一张口望天的石狮子,这就是当时常用于名门望族祖林林门两侧的望天吼,亦称望柱,望柱谐音是“旺族”,意思是鲍家是大有希望的兴旺之族。三米多高的望柱直插云天。望柱里外是神、凡两界的标志,人们走过望柱,即表示已由尘世步入天堂。林门以西有两通鲍氏族谱碑并列,后土碑在林门北偏东的位置。鲍氏祖林坟墓排列有序。林的正中偏北上首位置或是二世祖鲍同之墓(始祖鲍成赐葬南京钟山)。往南排或分别是三世祖鲍葵、鲍藻之墓,再往南依辈秩呈携子抱孙墓序排列。(四世祖鲍珣葬于“兖城东北春亭”, 即今曲阜姚村镇附近,五世祖五支鲍克惠葬于曲阜东皋村蓼河之阳,今曲阜陵城镇辛庄以南红庙以北地带。两位先祖不随葬祖林,原因待考。)五世祖长支鲍克恭、次支鲍克宽、四支鲍克敏三兄弟和六世祖鲍继文的官职高,按功名这四人的墓碑为昂碑额的大碑,碑额上有“皇明圣旨” 篆书和盘龙图,碑前有卷枢型的石供案和香炉。以上先祖的资料,先祖《墓志铭》中均有记载,本文不再赘述。鲍家百余年间五代人出现了拾位通过科举而步入仕途的高官,其中既有文官武将,又有诗人、作家,曾出两个进士,两个举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弘治年间的进士鲍继文,曾任户部广东司主事,河南右参政,山西大同知府等职,朝廷批准他以太仆寺少卿,大中大夫身份退休,下诏官封三品,他是鲍氏家族中级别最高的官员。村民们说,鲍家林中大墓碑一侧内有金蝉的,就是他的墓。《词源》曰:金蝉是唐代将军的冠饰,金取皇权,富贵,坚钢,蝉取居高饮洁。明清两朝官宦人家常用其藏在墓碑一侧以彰显尊荣。
这里着重说一下,仅靠王坟(龙头)以西,鲍氏祖林中盘龙穴龙脉。与龙头接连的龙胫之墓――明威将军墓,由于文革浩劫,已无法知道明威将军碑碑文的全部内容,只有一块该碑残石证明是明威将军墓碑之石,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不敢妄断明威将军是谁,只是以现掌握的历史资料作以论证:鲍氏家族迁到兖州百余年间,五代人出现了十位文官武将,明代《兖州府志》,清代《滋阳县志》中,只把嘉靖年间,时任任城(今济宁)卫指挥的七世祖鲍东莱,在上海抵抗倭寇侵犯,战死沙场的英勇事迹记载下来,由此说明自古史志记载,讲究文赅议广,用字简练,只记载有深远意义的大事。鲍氏的其他官员,大都比鲍东莱官职大,政绩多,而为什么府、县两志重点记载鲍东莱呢?可能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尊崇抵抗外侮的民族英雄;再者是鲍东莱英勇抗敌,舍身报国的壮举也太感动人了。
首先说,鲍东莱是始祖鲍成嫡亲传长支,鲍成生子鲍同世袭明威将军,依下而推论:鲍同由其子鲍葵承袭;鲍葵乏嗣,由其侄鲍珣世袭;鲍珣由长子鲍克恭袭职;克恭无嗣,传职于二弟鲍克宽之子(椐现存资料克宽支下不详);鲍东莱袭任城卫指挥,按辈分应为鲍克宽长孙。所以说鲍东莱为始迁祖嫡传长支承袭明威将军。鲍东莱在明朝《兖州府志》中卷三十七《孝义》篇,清光绪版《滋阳县志》卷八人物列传《武功》篇中均作了记载,两志所记大致相同。
“鲍东莱,邑人,任诚卫指挥,善骑射,有膂力。嘉靖年间,征倭寇于松江,每出战树一白旗,所向无前,贼见辄退。后逐贼于上海,深入水曲,贼大至,四面环攻,东莱见事急与参将尚允绍跃马大乎曰:‘吾受国恩,当以死报。’力战杀数十人,矢尽遇害。赠都指挥,立庙战所。”
两志原文或可解读为:鲍东莱有胆有识,谋略超人。自幼习武强身,精心演习兵法,以勇敢知名。他秉承祖志,立志报国。善骑马射箭,臂力强劲沉稳,每射辄毙。尤善于在战场上以战旗的颜色变幻攻敌布阵,常以变幻无穷的阵法制敌于胜。明嘉靖年间,倭寇在我沿海地带杀人放火,掠夺财物,嘉靖甲寅(1554)年,他奉命征倭贼于江苏、松江等地,倭寇贼势猖獗,他在阵前沉着应对,巧布阵法,出阵前建一白旗,将士见旗令一举,奋勇杀出,所向无敌,贼阵大乱,倭寇望见明军即溃不成军,仓皇逃命,此后军威大振。后来他率军在上海一带与倭寇征战,上海临长江近东海,河道、水叉、芦苇甚多,明军在敌阵前又建红旗阵法,倭寇欺北方明军不习水战,深入水曲,藏在河道芦苇之中,将他的军队围困攻击之,明军不熟悉水路地形,几次突围将出,而倭寇围之欲厚,危急时刻,他与参将尚允绍跃马大呼:吾受国恩,当以死报效国家,敢有后退者以临阵脱逃治罪!他在马上射杀数十人,直至矢尽遇害,他死后敌人还久久不敢近他身旁。倭贼早就耳闻他威名,几个战役中,倭寇伤亡惨重,早就对他恨之入骨,竞斩他的首级和双臂回去请功。战后,军士们在战场上找到他的残躯,见其残状,军中痛愤,军士们将其遗体运回兖州。朝廷闻奏,追赠他为都指挥,袭封明威将军,在上海殉国处立庙纪念,并赐他金头银臂,葬于鲍氏祖林。
据传说,鲍家为防止鲍东莱的金头银臂被盗,专门作了许多疑冢,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发丧出殡,一夜连发数次,那个是真,那个是假,谁也不知道,至今近五百年过去了,也没听说他真墓在何处。
鲍东莱的明威将军墓,依靠高大的王坟不远,在鲍家林东南角,龙盘穴的龙胫位置。也是鲍氏家族对他的最高尊敬。明威将军墓金头银臂的传说,在村中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也是对这位民族英雄最好的怀念,村民记得,该碑铭文有“鲍四公之墓”和篆书体的大明圣旨。鲍氏后代官员和庶民的墓穴,依明威将军墓往后以盘龙状墓序排列(风水学称“盘龙葬”)。
村中老人现在仍记得林中一石碑上记载鲍氏某官员为了治理泗河水患,所提四项方案全被官府采纳。
明代鲍家祖林,是兖州城西最大的一处官宦世家名门望族的墓林。林内古树森森,遮天蔽日,坟茔累累,碑碣林立。茂盛的古树和植被,哺育着各式各样的动物、飞禽,草丛中活动着各种动物,使人们不敢轻易进入,林中古树上遍布着鸟巢,白日里鸦噪雀鸣,猫头鹰尖叫,群鸟在林地上空盘旋。夜晚,洞穴藏身的各种动物出来觅食,活动,其中有獾类、狐狸、黄鼠狼、野兔、刺猬、各种颜色的蟒、蛇等等。冬日里雪地上到处留有动物出来觅食的脚印。夏秋季节林中树木枝叶茂盛,林中阴森,禽、兽的叫声此起彼伏。林中长着一种跃榆,它与一般榆树不同,春天长叶秋天接榆钱。遍地生长着一人多高的黄明草,及不少奇花和中草药。林中的黄明草是修缮茅草屋最好的原料,它能起到耐久和冬暖夏凉的作用;附近村民曾用林里边的药材治好了不少疾病。老柏树在秋冬季节落下来的柏壳子,是制造香的好原料。鲍氏祖林中有时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有时又犹如鬼哭神号令人毛骨悚然。俨然好似天然动物园,一派淡雅幽静的名门世家陵园景象。据说,林中大碑上的金蝉,就是被南蛮子以进林采药为名盗走的,只留下一个深深石洞眼。
明代鲍家,当年看中了鲁王坟一带龙脉的好风水,在王坟以西选址造祖林,占据了这绝世好的地形,多年后鲍氏在此落户,逐渐繁衍成村,村以林而得名鲍家林村,因鲍家人口的逐渐增多,村西还有一小鲍家林村。每年清明节、十月一,祖宗祭日,鲍家都要在林中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鲍家林以东还有一小林,约二亩多地,专门埋葬未成年人,叫少亡林。由于历史的原因,鲍家林中坟茔盘龙穴排列不到一圈,就遇到文革浩劫,鲍家祖林就消失了。
每年春节除夕之夜,鲍氏家族的各宗支代表,都要集中到族长家里,摆上供品,烧香、磕头参拜祖宗画像和族谱牌位,以示孝敬。兖州鲍氏始迁祖鲍葵、鲍藻,兄弟二人的两幅画像,长约两米半,宽约一米,一文一武,为明代工笔画家以真人为题材,用上等矿物颜料在绢上绘制而成。画像端庄,慈眉善目,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腰系玉带,脚蹬朝靴,端坐在太师椅上,官袍补服上分别绣有麒麟和仙鹤图案。解放后两幅老祖画像和族谱传到鲍长恩家,画像历经数百年,鲜亮如初。文革后就不见了。
由于鲍家林一带古墓葬很多,历代盗墓事件时常发生。村民们半夜里常被盗墓贼的爆破声惊醒,报案后也没有什么结果。
鲍家祖林有鲍家人专人负责看护,每年收割的黄明草,归鲍氏十八家分配(其中有梁山鲍垓鲍氏)。看林人有林地,其收成作为自己的报酬。
日本人占领兖州期间,日军经常在鲍家林里打靶,搞军事演习,对林中树木,石刻,造成严重破坏。一九四七年,兖州解放前夕,围城,国民党军队以扫除射界为名,将鲍家林中古柏树砍伐一空,拉到城里作柴烧,以苟延残喘。但是,也没能挽救被灭亡的命运。解放后不久为破除封建迷信,将鲍家林林门上的两根望天吼拉倒。
文革浩劫,因兖州、曲阜是儒学文化的发祥地,而成为重灾区。在破坏曲阜 “三孔”的同时,兖州的文物古建筑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乡村间掀起了砸碑,挖坟,烧家谱,烧牌位和各种文物的高潮。作为明门世家陵园的鲍家林、明代王坟首当其中,也难逃厄运。
红卫兵组织,将破四旧的重点放在破坏王坟和鲍氏祖林上。几十人夜以继日地忙活,首先挖开的是鲍氏祖林中墓碑最高,坟茔最大的墓葬。露出一重用松香融化后浇灌密封起来的棺椁,外层是长方形的楠木棺,(也称作楠木套)中间是柏木棺,里面是精匣。外层长约三米,宽约一米半,棺椁、精匣之间全用松香灌注密封,一点空气都不透。打开第三层精匣盖,只见内有一用红色柏子油般的液体浸泡的男尸。据资料记载,这种液体是硫化汞,是自汉代就有的一种高级尸体防腐剂,明代多用于王侯贵族墓葬,这也是明代鲁王府专用于级别较高官员的墓葬规格,属于鲁王府墓葬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期被破坏的城东南巨野王坟,也是同样的墓葬规格。精匣内男尸保存完好,表情安详、两眼紧闭,嘴唇微张,露出雪白的牙齿,胡须不太长。身着官服,脚蹬朝靴,皮肤有弹性,头发上别有金簪子。棺内不少陪葬品被破坏了,有部分陪葬衣服,其中一件由蚕丝织成的黄色褂子(传说是皇帝赐的黄马褂),被村民鲍印德穿了好几年,后来被县文化馆收藏。陪葬品有部分陶泥人,出土不久就风化了。与该墓相邻的合葬夫人棺椁没再挖,只是将其坟墓铲平。
鲍家林这座大墓被打开的第二天,县文化馆来人擦看,十分惋惜。感叹地说:如果不被破坏,再过千年也能保持原样。后来村干部安排村民从精匣内捞出男尸,埋在本村的百姓林里。生产队用被挖出的棺椁木料打了不少牲口拖车。就这样,一座有着文物价值的古墓葬被破坏了,其他鲍家林中的古墓,也被破坏殆尽。墓碑、供案、石香炉,有的当场被砸毁,有的被拉去建桥,现已无影无踪。有两个香炉,生产队建办公室被用在的走廊柱下。
文革中挖开的这座丧葬规格最高的墓,应该是鲍氏家族明代官职最高的太仆寺少卿,三品官员鲍继文的墓葬。明威将军鲍东莱墓中,仅出土一把将军用过的战刀,后被县文化馆收藏。鲍家墓林中出土的墓志(百姓们称阴碑),被破坏的很严重,数年后县文化馆开始征集,每送到县里一块碑,奖给十元钱,所以才有幸使鲍家明代墓志保存下来几块。通过文史专家对《墓志铭》中内容的考证,注释,从中可以了解墓主人的历史资料,对其历史背景、人物及所发生的事件,加以佐证,谜团可以由此破解,以澄清历史真相。
现保存在市博物馆中鲍氏明代墓志上的祥云飞鹤图案,说明明代官员死后应亨有尊荣礼制的等级。那一行镌刻娟秀的小楷笔体书法,使人过目不忘,它既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它将明代鲍氏家族的历史,记载下来,传承下去,使后人知道鲍氏家族中的文武官员为报效国家,为兖州的历史作出的贡献,实为幸事。而一部分墓志已缺失,也给鲍家林的考证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红卫兵对明代王坟,花费了很大功夫,用了很多天的时间才挖开。找到墓室的入口,发现了盗洞,证明王坟历代已数次被盗。王坟的三间墓室拱型,整体穹顶状。是用糯米汁、石灰、黄沙打造成的。内径长约九米、宽约两米半、外墙体厚约一米、内墙体厚约零点七米,墓室内无棺椁和随葬品,墙壁上只有悬棺的痕迹,墓室前边的壳台里有一盏油灯,有一墓志被县文化馆收藏。墓室下全是厚达数米的黄沙,从那以后村民在这里开沙塘大量卖沙。附近居民建房、农田基本建设,尤其是扩建铁路王鲁村工地,都在王坟的附近取土、挖沙。村民也在这里挖过地瓜窖。随着这些活动的进行,周围的古坟、古墓也陆续被发现。几十米宽的古沙河故道,粗沙、细沙有数米之深,曾在挖沙中挖到一石室汉墓,墓石上精雕细刻着各种动物、车马、人物、和旗、锣、伞、扇等,当年那珍贵的文物汉画像石,竟被生产队砸坏砌了沤肥池,直到现在大部分也不知其踪。并出土过不少大柏树树桩,和鹿角化石,验证了本文开头所说当年此地古木参天,有梅花鹿等动物出没一说。有的沙层中,古墓上下重叠埋葬,这就是《兖州县地名志》中所记载的:“古墓葬重叠,出土文物甚多。据考证,最早有汉代墓葬。”之处。
根据村民鲍学生、鲍贵彤提供的资料:当年在鲍家林与王坟之间,有村民拉沙、用土时惊奇地发现,在深约七—八米的窖坑中,竟然有三具棺材上、中、下三层整齐地垂直重叠,每层相距半米多,下两层是石棺,上一层是木棺,这种情形实属惊人地罕见,人们难以想象,几代风水师是如何精确地选择墓址的,这从另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这里被选定为林址的优越性。
据鲍家林村民回忆,有一年,两村民在沙河故道挖沙时,在王坟以北发现一女性墓,棺材中女尸的黑头发仍在,其中一位村民将女尸头上的凤冠取下来拿回家中,凤冠高约十几公分,上面镶嵌有珍珠、宝石和金银,大约二十多年前,该村民将凤冠拿到外地卖了,以此事说明,明代这里确实是王坟,究竟是那一代鲁王和王妃,有待考证。另外还曾出土过古代官员别冠饰的一个金簪,也被村民卖了。现仅保留两个很小的白玉人,一个为男性行礼状,如同明清时代女人施礼状,一个为观音站像。
鲍家林村古代墓葬遗址,自日本占领兖州到解放前夕国民党扫除射界,至解放后的破除迷信、及文革浩劫的数次破坏,再加上几十年之中陆续无规划、无专业、盲目地破坏性发掘及数次盗墓事件的发生。究竟有多少古墓、文物遭破坏,被盗,文物流失多少,流失到何处,已无人知晓。现在地下到底还有多少古墓未被发掘,也难猜测。但是村民们肯定地说还有未被发现的墓葬。兖州市博物馆已将明代鲍家林古墓葬遗址列入文物重点保护范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鲍家林古墓葬遗址中,建在厚厚的沙层上的三间糯米汁、三合土打造的墓室,随着沙子逐渐被挖净,墓室就列开或成碎片,现在已不见踪迹。在近三十年的挖沙取土或挖沟造田中,除了古墓被发现,还发现过不少陶器、瓷器碎片等。另外,在这一大片古河故道里,还陆续发现过战马和人的骨骼,武士们用的铜护心镜和宝剑等兵器。最多一次扒出的护心镜有几十块,一个村民竟装了一粪箕子。护心镜、宝剑等兵器,锈迹斑斑,证明年代已经很远。以上事实说明,不知在多少年代以前,这个大沙河故道上,曾是个古战场。有着千百年历史的鲍家林古墓葬遗址上,今天已成为田地和果园。
鲍家林古墓葬遗址中,不知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秘密,有待我们去探讨,去发掘。
(本文根据先祖《墓志铭》,兖州鲍学生 鲍贵彤 杜心广《鲍家林村鲍氏祖林史话》,梁山鲍垓鲍氏民间传说整理)

作者:baojd (2015/12/22 19:57:39)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鲍氏论坛  执行时间:1,962.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鲍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