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源流:唐叔虞后裔主要姓氏渊源查考

    中华唐氏网 2008年11月7日 唐经棣


唐叔虞后裔主要姓氏



三千多年前,高祖周武王姬发继承文王姬昌的遗志。武王即位九年,上祭于毕,向文王陵祷告,率兵东征,战车中载著文王神主牌,到盟津誓师,在举行隆重的起兵仪式上誓师。发表了著名的战前演说“牧誓”,号召天下诸侯和人民勇往直前,推翻暴君——纣王的无道统治。三百辆战车,四万五千武士为主力,浩浩荡荡推向商纣王的统治中心——朝歌。战斗一路顺利。不断有各国诸侯军队参加。许多商纣王的军队纷纷戈加入伐纣行列。义军一举消灭纣王的军队,武王用战弓射杀纣王,占领朝歌,结束了商纣王的战暴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中华民族最为深远的朝代——周朝,创立了周礼、周历、周乐、周易等中华文化精粹。为后世孔子称赞和弘扬的周文化。唐太宗李世民在总结周朝建立和唐晋古国经验时指出:“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辅,分圭锡社,实茂德之攸居。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后啟。是知功伴分陕,奕叶之庆弥彰……”。武王在取得江山后分封诸侯姬姓亲属和功臣50多人,以巩固周朝。武王克殷后,作了善后处理和安置商的遗氏,分封姬姓、姜姓及异姓有功诸侯。《逸周书·作雒解》云:“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封管叔于东,封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依《荀子·儒效》的记载知,“三叔”均随武王出征伐纣,故能在朝歌封爵受命。《史记·卫世家》载:“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命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三分其地置三监。”又派兵灭掉商的死党磨、蜀、霍、厉、越、戏、方、宣、卫等国,俘虏了10万余人,灭商属国百余,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见于《逸周书·世俘解》。又命南宫达、史佚迁“九鼎三策”(见《周书补正》卷二)。弟霍叔于霍国故地;卫康叔于卫国故地。迁封商史宫微族于眉县。迁殷遗民于洛邑建筑成周城,一部分西迁镐京筑城,有的分封给卫康叔、鲁公伯禽及唐叔虞。分封姬姓亲族于毕、邦、郇、虢、虞、芮、杨、唐、康、韩、雍、岑、聃、毛、燕、召、鲁、蔡、管、贾、魏、冀、狐、隋、蓼、焦、原、吴、邗、项、顿、郜、成、滑、应、宜、息、滕、错、绣、耿、道、密、巴等国。又封姻亲及同盟国申、吕、谢、齐、许、陈、蓟、祝、莒、楚、邾、纪、章、箕、杞、房、柏、郦、苏、樊、鄢、若、向、费、禹、薛、曾等国。而一些赢姓、偃姓及子姓国家,只要归顺周朝,仍保留封国地位。



周成立幼年即位,戏削桐叶分封胞弟——姬虞于唐国为国君,远祖叔虞不辱使命,贤德开明,任用贤人,为唐国百姓开通晋渠使唐国的大片土地成为了当时肥沃保收的良田。让唐国的子民迅速富裕起来,李世民赞扬唐叔虞开创的唐国:“德乃民宗望惟国范,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之洪基,光后维城,开一匡之霸业。”叔虞以德治国奠定了唐晋古国七百多年的国基,成为了诸侯国的典范,仍至后来叔虞的第十四代孙晋文公姬重耳开创了一匡霸业,让全中国都服从晋国的指挥。晋文公之后的二百多年晋国实力强大武士数十万,上、中、下、左、右五支军队,战车千乘,是周王朝的坚强柱石。

叔虞公的儿子姬燮把唐国号取为“晋”,唐晋古国史上记载为七百三十五年,传承了40位国君,继二十七世,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靖公8岁继位,十岁被废,离开晋国迁至东都洛阳前排楼居住,不曰晋不昌而曰晋昌。立“晋昌郡”为姬姓唐氏的望郡。以故国“唐”为姓,继承了唐叔虞封国“唐”之国姓。传至现代已100多世。唐晋古国公族子孙众多。所以唐叔虞后裔形成了“唐”姓以外的数十个姓氏。



以下介绍和唐姓较为亲密的唐叔虞后裔主要姓氏:



一、晋姓,《古今姓氏书辩证》:晋氏,出身姬姓。周武王子叔虞封晋候,传国二十七代,为赵、魏、韩所灭,子孙以国为姓。《姓源》云:唐叔虞之后,《通志·氏族略二》晋氏,三家分晋,靖公迁为家人,子孙为晋氏。传说晋靖公正妃夏氏生三子姓唐,副配生二子姓晋。又传,晋靖公胞弟以晋为氏,魏有大将晋鄙,汉有乐安相晋宝,汉淮南八公有晋昌,后汉有晋文经、晋冯、唐代晋晖,宋中书省玉册官晋文宝,明光禄吏署丞晋臣。



晋氏源流世系与唐氏相同。



二、杨姓,《新唐书·宰相世系》:周成王弟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周公灭唐后,把唐国封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儿子姬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改称晋侯,这样唐叔就成了周朝晋国的始祖。



1、唐叔虞二子抒抒于杨邑,子孙以邑为氏,姓杨。杨杼这支杨姓在国内也有不少子孙。

2、《通志·氏族略三》杨氏:姬姓,周宣五子简文幽王时封于杨国为杨侯,后为晋所灭,其后为杨氏。

3、《新唐书·宰相世系》;春秋时杨国灭于晋国,成为了晋国公族羊舌肝的封地,晋武公(唐叔第十二代孙)封次子侨伯于杨国,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始祖,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羊舌括有铜靼,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肝、鲋、虎、季夙。其中二子羊舌肝字叔向,又称叔肝,是晋平公时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太博之职,因有功于晋国,被分封于杨邑(今山西洪桐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国灭公族,食我子逃于华山仙谷,居华阴(今属陕西),称华阴杨氏,成为了杨氏繁衍发展的主要源流,史称杨氏正宗,为山西杨氏望郡:弘农,天水,河西,其后裔名人有:东汉关西人杨震,时称他为“关西孔子”后人以“关西”堂为堂号。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杨震25世孙,历史上著名的“四世三公”:杨款,杨彪、杨修、“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汉朝杨硕从汉高祖刘邦征伐,封太史,杨硕生8子:鸟、奋、虎、倏、熊、喜、鸟、隹。其中六子杨喜封赤泉严侯,杨喜子杨硕封赤泉宝侯敷孙杨敞任丞相,封安平敬侯、(著名史家司马迁的女婿),敞生二子:忠、悍、杨忠的曾孙杨震是位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荆州刺史,以“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名闻于世,杨震21世孙杨甫报任太原郡守,隋文帝杨坚即是杨甫的玄孙,唐代诗人:杨大同,北宋文学家杨亿,明代状元杨慎,古代杨姓人封侯拜相的甚多,是唐叔后裔很著名的氏族,近代有:大将杨得志,国家主席杨尚昆,解放军总政治主任杨白冰。



杨杼世系:周武王—唐叔虞—姬杼—杨侯伯沃—杨侯庚—杨侯文—杨侯昭成—康、辛、京、襄……



杨伯侨世系:周武王—唐叔虞—十二代孙晋武公—伯侨—文—突—职—叔向—石(食我)—季叔—道—忠—业—赞—祺—羡—惠—元—温—忠—章—苍(秦将)、郎(秦将)、款—瑞和(秦将)、硕一……



杨氏族谱现存甚多,以下记下多部族谱收藏地: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宋谱24卷。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藏,上海图书馆藏。



江苏武进:此陵杨氏宋谱12卷。北京图书馆藏,哈乐滨图书馆藏。



浙江后兴:山阴天乐杨氏宋谱14卷。北京图书馆藏,浙江省图书馆藏。



安徽桐城:弘农杨氏家乘四卷,中国社科院图书馆藏。



安徽潜山:四知堂杨氏支谱,安庆市图书馆藏。



安徽潜山:太原王杨氏支谱,河北大学藏。



山东:杨氏家谱之卷,南开大学藏。

湖南:衡阳杨氏族谱不分卷,南京大学藏。

湖南长沙:杨氏支谱十卷,河北大学藏。

湖南长沙:长沙杨氏东四房12卷,湖南省图书馆藏。

湖南湘潭:雨湖杨氏五修族谱20卷,北京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藏。

广东禹易:杨氏家谱不分卷,广东中山图书馆藏。

陕西华阳:杨氏族谱三卷,陕西图书馆藏。

三、韩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记载,韩姓是周朝唐叔的后裔,唐叔第十二代孙晋武公封其小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今陕西省韩县南,韩武子的后代世代为晋国公卿,武子生胜伯,胜伯生简,简生舆,舆生厥。公元前376年韩厥7代孙韩虔和赵氏、魏氏三家瓜分晋国土地,建立了韩国,建都于平阳(山西临汾县),公元403年周烈王承认韩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疆土有山西东南和河南中部,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其宗室子孙以国为姓称韩姓。郡望:颖川、南阳。韩氏名人有:韩非、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汉初军事家韩信,扶佐刘邦取得天下,十面埋伏灭项羽于垓下。刘邦封其为齐王,汉朝建立后改封楚王,后降为淮阴侯。为吕后所杀。



韩愈,唐代监察御史,文学家、哲学家。他的文学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誉称“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屋,唐末诗人进士,官至兵部待郎。



韩休,唐代名相,擅于文辞,举贤良之才,敢于直言时政得失。被誉为“仁者之勇”。



韩世忠,南宋大将,元帅,公元1129年,把金元术10万大军困于黄天荡,,阻止金兵南进,相持48天给金兵以沉重打击,岳飞被害,韩世忠愤慨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此后消极自请解职。自号清凉居士,隐居10年后病故,宋孝宗时追封靳王、谥忠武。

韩氏家谱踪迹:

山西:汾阳韩氏支谱4卷,北京图书馆,中国社科院藏。



山西:洪桐韩氏家谱,中央民族大学藏。



江苏天锡:锡山韩氏宗谱20卷,美国藏。



江苏金檀:韩氏家乘12卷,吉林大学藏。

江西:袁郡韩桐主谱3卷,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韩氏世谱,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韩氏族谱,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韩氏宋谱,武汉市图书馆。

湖南长沙:韩氏南度支谱4卷,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韩氏支谱,河北大学。湖南长沙:韩氏宗谱12卷,北京图书馆。

韩国世系:周武王—唐叔虞—九代孙晋穆侯—曲沃恒叔—成师—韩万—求伯—定伯—武子—献子—宣子—平子—简子—庄子—韩景侯—烈侯—文侯—哀侯—懿侯—昭侯—宣惠王—襄王—厘王—恒惠王—王安。

四、何姓:

《广韵》、《元和姓纂》记载:唐叔虞裔孙,韩安王为秦国所灭,子孙逃难到江淮一带,因“韩”、“何”同音,改韩为何姓。

望郡:庐江,东海,陈郡,扶风。

何姓名人:西晋郎陵侯何曾,其子何幼官至东晋左仆射,(宰相),父子二人以博学多才著称。

南朝科学家何承天,精通天文、数学、历法。南齐余杭令何敬叔为官清廉,不受礼品。宋朝建武节度使何继筠,大气有韬略,守边二十多年与士兵同甘共苦,敌人畏服。唐代诗人何仲直。明朝翰林院孔目何俊和弟弟何傅(礼部郎中)具为才俊,南朝尚书祠部郎,御史中丞何录天性格刚直,博览群书,有文集于世。三国魏侍中尚书何宴,字平叔,善长庄老之学,作《道德论》明代史学家何乔远,学识渊博,编辑的朝十二代遗事《名小藏》,明代湖广布欧使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好书剑,元代时历广东省右丞,官债显著。



明代文学家何景以,主张文仿秦汉,诗宗盛唐,誉称“七子”之一。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字子贞,道州人,草书为当时之最。善撰书联。明代礼部尚书何吾驺善长对联。

近代名人何长工,何香凝,何叔衡,现代历史学家、源流学家何光岳研究员。数十年博览群书,周游全国考证,完成《中华姓氏源流》等几十部著作,文字量达2100多万字,是华夏五千年来著作文字量之冠,其性格刚直,记忆力超人,敢于直言时蔽,危难之时救人于险恶,他还是道教传人,精通医术,易术,一生酷爱书籍,湖南省政府在长沙拨地修建以其名字命名的书院《光岳藏书楼》,收藏家谱达4.5万册,辞典4千余部,其他3万余册,共计八万余册藏书,现为中华伏羲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汉民族学会副会长,湖南炎黄研究会会长。1993年东北八省社科院多位教授、研究员发起并成立“东北何光岳研究会”,1998年湖南省成立“湖南省何光岳研究会”他现年68岁,仍然奋笔书写中华史学……

何姓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十二代孙—晋武公—万(韩武子)—求伯一定伯—武子—献子—宝子—贞子—简子—庄子—韩景侯—烈侯—文侯—哀侯—懿侯—昭侯—宣惠王—哀王—厘王—桓惠王—王安

何氏家谱寻踪:

河北正定,何氏族谱不分卷,石家庄图书院。

上海青浦, 山何氏族谱不分卷,吉林大学藏。



江苏江都,何氏族谱四卷,江都县郭村镇,东进时五一队藏。



江苏镇江,京江何氏家乘14卷,北京图书馆。

江苏 阳,何氏重修家乘20卷,上海图书馆。

江苏常州,晋陵何氏家乘8卷,何氏家乘13卷,吉林大学藏。

江苏常州,晋陵何氏宗谱3卷,河北大学。

浙江,萧山何氏宗谱12卷,中国人民大学。

浙江诸暨,暨阳西何氏家乘32卷,北京图书馆,河北大学,

安徽庐江,何氏族谱不分卷,中国人民大学

安徽:休宁县率口何氏族谱12卷,北京师范大学

桐城何氏族谱49卷,河北大学

福建,和地何氏族谱17卷,美国

福建省,何氏支谱不分卷,南京博览院

福建省,龙田何氏台石派六省有谱不分郑,福建省图书馆

江西万载,何氏族谱8卷首一卷,江西省图书馆

湖南省长沙,乌山何氏支谱11卷,中央民族大学

湖南,湘潭银塘四甲何氏支谱15卷,广东中山图书馆

广东,何氏家谱不分卷,广东中山图书馆

广州,何氏全谱不分卷

广西,何氏全谱不分卷,吉林大学

湖南,何氏全谱12卷,江永县档案馆

安徽,何氏全谱12卷,徽州地区博物馆

何氏发源江苏,安徽两地,后向河北,山东、河南迁移。唐代后向福建、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迁移。

五、温姓


《元和姓篡》:温氏、唐叔虞之后、晋公族,受封河内之温;因以命氏。又晋公族谷至采食于温,号温季、其后赤为温氏。

《姓氏寻源》温氏,唐叔虞之子,受封于温,因以命氏,温、子爵、郡望:太原郡。

《湖南浏阳温氏八修族谱》序:溯我温姓,自叔虞封唐公,受晋文公赐樊温之地,子孙居河南怀庆府中州之温邑为姓,传37代佐公宦山西太原府籍居,故称太原郡,传20代辅公,迁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进贤乡太平坊,其孙峤公,当晋成帝时与陶侃平苏峻之乱,为晋骠骑将军,封始安公,谥武忠,传15代至温容公、任江西虔州刺史、今赣州府,传九代少九郎公徒石城,修福建汀州府上抗县安乡,传8代良善公兄弟8人、各居星散,良善公为东粤开基之袒……

浏阳温氏传承世系为:武王—叔虔—温燮—温传—温定—温垂—远—效—党—滔—改—尧—禹—良—汴—濂—谅—缓—意—秀—旺—源—相—兰—泉—胤—爽—集(楚国大将军)—回—而—诰—逊—华—立—升—芥—诠(汉询侯)—佐(太原郡始祖)—颜—暄—泰—高—唐—淳—熹—渊—秦—典—科—宦—宛—贤—举—进—学—范—国宾—辅—道儒—峤—诚—恢—恭(济南太守)—瑞—麟—邦—标—英—大雅(待郎)、大临(唐太宗相)、大有(唐中书舍人)—彦(中书待郎)—造(居洛阳)—皋(扬州刺史)—穆—颐、容(虔州刺史)—利(迁石城)—如璋、如珪、如金(大居士)、如玉、—十一居士(太常卿)—十一承士(通判)—六朝奉(光禄卿)—九承士(推官)……

温氏名人:北齐开府参军温君攸、礼部尚书温大雅、唐太宗右仆射、温彦博字大临,温益、兖州刺吏、字伯起,魏扬州刺史、温恢,济南太守:温恭。
近代名人:温元凯、大学教授,温雄飞、温才生,辛亥革命元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六、贾姓

《元和姓篡》贾,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于贾,后为晋所灭,以国为氏,《广韵》贾,姓也,出河东,本自周贾伯之后,《新唐书,宰相世系》: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之所灭,以国为氏。

郡望:武威郡(甘肃武威)堂号:至言堂

贾伯之后汉代长沙王太博贾谊—瑶—嘉—琼—纳—晔—渊—丕—沂—秀玉—衍—龚—诩—玑—通—仲达—疋—康—均—弼—躬之—希镜—棁—执—肇—宏—思—献—宪(北周秘书监)—处静(隋成州长史)—敬中(刑部郎中)—远则(长河尉)—知义—元琰—耽(唐德宗相)—疄(少府监)—侁—惟庆(丹州刺史)—洮(西水令)—翔(水部员外郎)—贾氏名人:河南贾氏人丁兴旺,支派繁多、西汉政论家、文学家、长沙王太博贾滨,九世孙贾秀玉东汉时任武威太守生衍、兖州太守、生龚,在骑将军、徒居武威。

温通,车骑将军,温疋字彦度,车骑将军,雍州刺史,酒泉郡公,西汉水利家贾让,东汉天文学家贾 (唐代宰相贾耽,相唐德宗,唐文宗朝宰相贾悚,北宋数学家贾宪)。

七、简姓

《简姓世学》: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

《范阳尚氏家谱》: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谥曰续简伯,子孙因以为氏,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子,成王之弟叔虞也。

《姓考》:云:晋太夫续简之后

《千家姓》:云:范阳族。

郡望:范阳郡,今河北宣兴县

《简氏光祖考》:在涿都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蜀国昭德将军,简雍,及晋统一天下,简氏因离乱而南迁,散居南海,靖安,东莞,马平,四川等处。至会益公,宋时南渡避乱于江西宁化……。

中国第一个会考状元南齐尚书右丞简文会,南海人,简世杰知贺州,元代简生,善画山水,明代兵部郎中简芳,东莞人简祖英、建平知县,简籍泰州学正,清代衢州总兵简敬临,邵阳人,简昌璘,清乾隆十二年进士。昆明简宗杰,清同治进士。

近代:新加坡简丽中,新加坡卫生部长。

简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8代孙—太伯一突—毛一溱一……狐鞠(简伯)……简雍—雅—忠汉—仕—成美—德大—式—源—铨钊—淳—朴—选—质—熙—昊—辙—昱—晟—温—宪—无音—韶、武……

八、曲姓

《通志、氏族略三》:曲氏、姬姓、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支孙氏焉,今绛州曲沃即其地。

《姓氏急就篇》曲氏:晋穆侯子成师封曲沃,子孙以为氏。

历史名人有:

汉代郡太守曲谦,后汉太常卿曲仲尼,唐代陈许节度使曲环,明代佥都御史曲锐,清代阳溯知县曲梦鲤。

曲氏源流世系:

周武王—唐叔虞—晋侯燮—晋武侯宁族—晋成候—晋历候—晋靖侯—晋厘侯司徒—晋献侯籍—晋穆侯—曲沃檀叔成师—曲叔。

九、解姓

解氏郡望:平阳郡(今山西临汾市)

解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姬良封解地。

《广韵》:解,亦姓,自唐叔虞食邑于解,今解县也

《世本》唐伤痛虞食邑于解,因地为氏,故晋为解氏

《路史·国名幻戊》解氏,唐叔后,今河中临晋东南故解成

《元和姓套》:解氏:晋大夫解狐之后,其光采邑于解因氏焉。

历史名人:春秋大将解张字张侯,晋大夫解杨、解狐汉御史解延年,晋雍州刺史解系,唐御史大夫解族。

《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载:代州雁门郡三姓有解氏。《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代州雁门郡五姓之二为解氏。

东汉有魔术师解奴辜。南齐有雁门人解叔谦。梁有解情,善画人物鬼神。北剂有河内人解法选,善相术。隋有画家解棕,唐有解忠鲠,著《龙武玄兵图》。解奉先,洛阳画匠。唐如意,官弘文馆,工书法。解琨,唐沧州刺史。解琬,元志人,御史大夫。南唐有解处中,江南人,工画雪竹禽鸟。宋保信军节度使解元,保安军人。解晖,临洛人,上将军。解宾王,登州刺史。金有解遵仁,善刻碑。元天历举人解观,吉水人,著有《周易疑义通释》、《宋书》、《儒家博要》、《四书大义》、《万分历》;弟解蒙,天历举人,著《〈易精蕴大义〉。解诚,定兴人,水军万户,子解汝楫。明解子元,吉水人,校书郎。刑部尚书解学龙,兴化人。解开,吉水人,学者称筠涧先生,著《书解文集》;长子解纶,应天教授;纶弟解缙,右春坊大学士,著《文毅集》、《古今列女传》;缙兄子解祯期,中书舍人。解珙,兴化人,工画山水人物。解敏,阳武人,浙江按察使。解泰,吉水人,善楷书。解琇,兴化人,善绘壁画。解明瑞,莘县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解情,正德十年举人;解贯道,嘉靖廿五年举人;解巾,经常治二年举人;解如桐,万历二十三年进士;解如楷,万历四十六年举人,皆东平人。解颐,益都人,建文二年进士。解正,医莱人,永乐十五年进士。解文,济河人。解敏,德州人,成化元年进士。

清兴化痒生解如森,工书画山水花卉。解易,武进人,工写真。解逊,兖州总兵,山西人。解令誉,仁和人,万安典史。解斯和,广东守备;解乾俊,顺治举人;解天禧,顺治武举人,解斯仪,康熙武举人,皆汉阳人。乾隆武举人解应运、解应第,临利人。解鹏,成都人,康熙三十五年举人。解日明,资州人,乾隆元年武举人。解毓奇,资阳人,雍正二年武举人。

现代名人:解方,辽宁军区副司令员,志愿军参谋长,解放军后勤学院副院长。

十、侯姓

《元和姓篡》侯氏:晋侯缗之后,适他因以侯氏,《唐世系表》侯本出姬姓,晋侯缗为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适他国,以侯为氏。另:《古今姓氏书辩证》侯氏,出自姒姓,夏侯氏之裔封侯,子孙因以为氏。

侯氏一支重要来源出自于黄帝轩辕氏姬姓的后裔,在中国历史上,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国后改晋国,在今山东西南部、国疆包括山西全部、河南西北河北西南部,陕西东南部建都于唐,(山西城西),侯氏一支重要来源于晋国公族,春秋省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成师后代武公统一了晋国,晋哀侯和晋缗侯的后代逃往他国,以爵位“侯”为氏侯氏郡望:上谷(河北保定)、丹徒(江苏丹徒)、河南(河南洛阳东北)

历史名人:《元和姓篡》:侯氏,晋缗侯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郑国有侯宣多,鲁有侯叔夏、侯朝,齐有侯赢,汉代侯氏徒上谷。唐刑部侍郎侯喜业,生知一为兵部待郎。知一生令表、令仪。侯令表为工郎郎中,令仪生长,润州刺史,唐代名将史部尚书侯君集封陈国公,广东三水人。图列凌烟阁,唐代福建人侯固,以进士登第、官至廊坊、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

侯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晋燮侯—晋武侯—晋成侯—晋历侯—晋靖侯—晋厘侯—晋献侯—穆侯—晋文侯—晋昭侯—晋考侯—晋鄂侯—晋侯缗。

十一、栾姓

《姓氏寻源》栾氏,晋姬姓,唐叔虞之后,晋靖侯孙栾宾食采于栾,因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靖侯孙宾,食邑于栾,因以为氏。其他赵国平棘县西北栾城是也。宾生共叔,共叔生贞子枝,枝生宣子盾,盾生武子书,书生恒子 ,厘生怀子盈,皆晋卿。栾盈弟京卢及针、纠、乐鲂、弗忌,豹六人,皆为晋大夫。

栾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晋燮侯—晋武侯—晋成侯—晋厉侯—晋靖侯—子栾—姬宾封栾地。

郡望:西河郡(山西汾西市)

历史名人还有;晋尚书郎栾肇,唐代棣州刺史栾蒙,宋代殿中丞栾崇吉,元代诸暨知县栾风,博州知州栾汝翼,明代大同知府栾暄,洪武17年进士栾彬,永乐15年进士栾凤,山东都指挥佥事栾擎。

十二:席姓

《无和姓篡》席氏;本姓籍,晋大夫籍族之后也,谈十三世孙瓖,避项羽名改为席氏。汉初,徒关东豪族,席氏后徒安定临径,瓖十世孙广,后汉光禄勋。孙元允,魏酒泉郡守,允元孙保,秦尚书丞。生衡,晋建威将军,寓居襄阳,仕南朝四代。衡孙因,归后魏,潮州刺史,靖安公。元孙君懿,唐侍御史。懿曾孙建、澳、异、晋。席建礼部尚书、襄阳文公。

《姓氏寻源》席代:《姓苑》云:出安定,晋大夫籍谈之后。

席氏郡望:安定郡

北周骠骑大将军席固,子世雅为大将军,唐礼部尚书席豫,宋代名医席天佑,元诗人席英,明代洪武英武阁大学士席书。

清代由阁中书席鏊,内阁中书席启图。

贵州布政使席宝田,著名藏书印书家席鉴。

席氏源流世系:

周武王—唐叔虞—晋燮侯—晋武侯—晋成侯—晋厉侯—晋靖侯—晋厘侯—晋献侯姬籍—晋穆侯—晋文侯、姬成师、阳叔伯 (籍氏始祖)— 司空—南里叔子一叔正睿伯—司徒公—少襄—太伯—侯季子—籍游偃—籍谈(席氏始祖)。

十三、先姓

《古今姓氏书辩证》先氏:出自晋公族先氏,世为晋卿大夫,所谓“栾、谷、狐、先”者也。春秋时有先蔑、先都、先辛、先轸、先轸生霍伯先且居,且居生先克,三世为卿。

《姓源》晋湿叔初封于先,因氏

《国语》所谓栾,谷、狐、先、胥、箕、荀、柏

羊舌、董、韩、11族、晋之旧姓也。

《姓苑》先氏出河东

历史名人:先轸,春秋晋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帮助晋文公复国,大败楚国成就一匡霸业,晋升晋国宰相,指挥晋国上、中、下、左、右军横扫华夏敌国无对手,先后大战胜利数十场。

先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晋燮侯—晋武侯—晋厉侯—晋靖侯—晋厘侯—晋献侯—姬湿叔封先地。

十四、谷姓

《世本》晋大夫 文之后

《古今姓书辩证》月圆氏:俗作谷,自晋大夫 文生豹,豹生芮,芮生成子缺,食邑于冀。

《姓氏寻源》 氏,姬氏,晋公族。

《元和姓篡》 氏,晋大夫 文生豹,豹旆芮,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锜,代为晋卿,汉代有侍中欲典,晋间书右丞、雍州刺史 税。历史名人: 文、 克都为晋国大将军、大夫、东汉侍中函 巡唐中书舍人 纯 纯宋代画师 七,明洪武进士忠,清顺治进士: 天契。

谷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 文— 豹—芮—缺。

十五:冀姓

《元和姓冀》冀氏、晋郡芮食采于冀邑,亦为氏,芮生缺。

《路史》云:唐尧后有冀氏,春秋冀子也。

《姓氏寻源》冀多、舜师冀后,冀姓远矣。

《路史》去,宋公族之后。

唐朝代侍御史冀元珪,梁观察使冀休复。

宋都官朗中冀宋膺,司理参军冀式。进士冀随,

冀姓有四支,其中一支为唐叔虞之后。

冀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郊文—郊豹郊芮食条于冀邑因氏。

十六 步姓:

《世本》步氏,本 氏,晋大夫步扬之光,食采于步,因氏焉。《潜夫论》 之孙扬又别食采于步故步扬。《通志·氏族略三》步氏、姬姓、晋只族卸氏之后,步杨食采于步,逐以为氏。仲尼子弟有步叔乘,汉有淮阳侯步鹭,明肇庆同知步从信。

步氏源流世系:周武王—唐叔虞—7代孙—郊文—郊豹—郊芮—郊缺—郊扬采邑于步,因氏。

十七、籍姓

《元和姓篡》:籍氏,晋文侯九第阳叔生伯 。可曲晋籍,为籍氏。玄孙籍 ,代为大夫。晋为赵魏所灭,籍氏播迁于宋,汉有幸臣籍端。

籍氏望郡:广平郡

籍氏世系:周琥王 唐新虞—晋燮侯—晋武侯—成侯—历侯— 侯—献侯姬籍—晋穆侯—文侯、成师、阳叔伯(籍氏始祖)—颉可空—南里叔子—叔正睿伯—司徒公—少襄(曲沃正)—大伯(司功)—侯季子—籍游偃—籍谈。

十八、阎姓

1、阎氏出们姬姓,周武王时封泰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泰伯是文王姬昌的大伯父)仲奕的后代以阎为姓。

2、出自姬姓《新唐书、相世系表》云;周康王的小儿子姬阎出生时平纹有阎字,康王便封他的小儿子到阎城,后代以阎为氏,为陕西阎氏。

3、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通过、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山西省安邑县西部,其子孙以阎为氏,是为山西、河南阎氏。

望郡:天水郡、河南郡、太原郡、其中河南郡、太原郡为唐叔虞后裔。历史名人:楚人夫阎敖,东汉尚书阎章。子:官待中阎畅,封北宜春侯,畅生三子:显、景、晏,阎登之妹为皇后。阎显封长社侯、后任车骑大将军、显之子阎穆生阎甫,被曹操封为评乐级侯。阎甫子阎璞封牂大守,阎冀曾孙阎昌奔居马邑(山西朔县),其孙阎满任北魏诸曹大夫,自马邑迁回河南。阎满之孙,阎善任龙嚷将军,云中镇将,居云州(今内蒙)。

唐代大臣右宰相阎立本,善绘画,所绘唐太宗像、凌烟阁功臣图等,誉称当时画传千古传世的《历史帝王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唐中书舍人阎伯屿,明江阴典史阎应元英勇不屈,宁死不降清兵,近代名人:阎锡山上将、解放军上将阎红彦。

唐叔虞后裔氏世系:

周武王—唐叔虞—晋燮侯—晋武侯—晋成侯—晋历侯—晋靖侯—晋 侯—晋献侯—晋穆侯—姬成师(恒公)—庄伯—晋武公—晋献公—晋文公—晋成公—姬懿封于阎后代以阎为氏。

阎氏家谱寻踪:

江苏赣揄,阁氏家谱三幅,江苏赣揄挡案馆

山东 吕乐阎氏家乘5卷,辽宁图书馆藏

山东栖覆,阎氏谱书一卷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如此记述: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 :余命姓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手日“虞”,故逐因命 “虞”。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五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秩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这戏耳”。史秩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叔虞子姬燮南迁晋水,改国号为晋国,传至晋缗侯时,被公族曲沃武公所灭。武公即位称晋武公,传至晋献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悼公、晋平公,国势强盛,吞并周围数十个侯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六卿专权,互相倾轧,自晋昭公后国势渐弱,公元前376年,晋靖公俱被赵、魏、韩三家分晋。靖公移居东都洛阳改姬姓唐,不曰晋不 而曰晋昌立晋昌郡为姬姓唐氏之望郡。

唐晋古国家谱记载为729年,传位40君王,历27代,三家之韩仍是曲沃武公之后,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是唐叔虞后裔自晋灭后继承侯爵的国家,韩国延续到公无前230年,韩安王被秦国所灭,韩灭。共传11世11君王。

唐叔虞的唐晋国至韩灭共计872年之久,叔虞子孙,自春秋到战国,晋国后裔众多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书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创造了许多战争范例,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是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孔夫子建立儒家学说奠定基础,叔虞后裔是周礼文化传承最为典型的氏族,现代史学家何光岳 称唐氏为传承华夏正统之氏族。


全国唐氏宗族史研究第14次代表大会将于本月26日在兴业唐氏宗祠隆重召开,9月份我写下对联二:以示庆贺。

1、桐封世泽分枝璇极盛华夏,晋昌古郡疏派天潢满神州。

2、揽日月躬丽高明之质诞灵姬周。括山河壮美宏润之资传承唐宗。

10月15日党的17次代表大会召开,上文时逢吉日开始动笔,现经几天连续伏案完成唐叔虞后裔主要姓氏一文,心里在感到快慰!愿叔虞后裔奋发向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做出贡献!





叔虞114代裔孙:经棣敬撰

2007年10月18日


分享按钮>>司履生: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官氏字辈 ,福建莆田官氏字辈,敬祖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