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汤氏源流考      

    中华汤氏网 2009年2月11日 汤锦程


汤锦程(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

湖南是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早在汤古氏时期,日月文化就已经传入湖南境内。据青藏高原流传的“天犬盗天谷”的故事得知,汤古氏化为天犬,为人类盗来天谷,并教偒人种植,因而偒人是最早种植五谷的部族。偒人为了纪念汤古氏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称他为“神农氏”,称装粮食袋为“汤古”,称碗为“汤古碗”,称盘为“汤古盘”。偒人将汤古氏发明的五谷种植技术传入湖南,因而湖南成为最早移植稻谷成功的地区。从湖南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城头山汤家岗古城遗址发现的距今6500年前的水稻田,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标志着这一时期水稻种植灌溉系统的形成和水稻种植技术已经步入成熟期。随之,崇月文化部族亦将葫芦文化传入湖南境内,《越南通史》曰:“貉龙君娶(炎)帝来之女妪姬,卵生百子,分百国,称‘百越’,散于湖南、两广三省。”百越始祖女娲氏承传了母亲华胥氏部族的葫芦文化,所以世称“伏羲、女娲兄妹葫芦生。”葫芦文化包罗万象,其文化特征有“窃瓜析子”;因而在湖南衡阳少数民族中仍保留有“窃瓜析子”之俗,每至中秋佳节,雅童就将连泥带水的倭瓜或冬瓜窃得后,绘上娃娃像,而后扔到未孕妇女的床上,或送给不孕的妇女,祈求种瓜得瓜,早生瓜子。此俗今称“送子中秋”。距今6000余年的大溪文化时期汤家岗古城遗址,反映了当时以崇月文化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汤家岗古城遗址被专家认为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址之一。其代表了王权城市的出现,标志着“古国”或“酋邦”时代的到来。
伏羲氏汤昊末年,禅位于王弟祝融氏汤黎,确立了偒人“兄终弟及”的传位法。然而,汤昊长子共工氏汤明不服祖制,起而争夺帝位,自立为天子,号“炎帝”。祝融氏汤黎起火师讨伐共工氏汤明。《路史•后记》曰:“太昊氏衰,共工氏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汤黎的乌鸦兵(火师)不敌共工氏汤明的水师而败退到南方,经江西至湖南,祝融氏汤黎驾崩于衡山(湖南衡阳)。《湘中记》曰:“衡山,祝融宅其阳是也。”这是有史记载的汤姓进入湖南的重要史料。
炎帝汤蚩尤因善战英勇,偒人视其为“战神”,猫头鹰又称“鸱枭”被偒人视为“斗鸟”,因而其部以猫头鹰为图腾。黄帝轩辕氏击斩汤蚩尤,封其子为“缙云氏”,领黄帝朝夏官职。缙云氏南迁洞庭湖(湖南境内)建立三苗国,其族化为苗族,以猫头鹰为图腾。苗族认为其祖汤蚩尤首落地为饕餮,所以缙云氏后世之王又称“饕餮”。孔安国证曰:“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也。”汤蚩尤族居地曰:“晋水”、“晋州”、“晋陵”、“缙云”。汤(唐)尧时期,任用姚重华为摄政,遭到日御十日族的强烈反对,饕餮率领苗族参加了十日族的反叛联盟,姚重华假借汤(唐)尧名义南征三苗,饕餮战败,姚重华奏请汤(唐)尧将三苗流放到雍州三危(甘肃玉门),融入西戎族。《史记•五帝本纪》曰:“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便西戎。”史记所指荆州三苗,今属湖南、湖北两省之地,统称“荆湖”;宋代在湖南设荆湖南路;在湖北设荆湖北路。因三苗汤姓祖籍荆湖,所以唐代汤氏世袭荆湖都统;唐荆湖都统汤振麟有功于国,被封为中山侯。
我帝汤喾时期,戎人发动叛乱,汤喾殿下犬戎族人槃瓠扫平叛乱,荣为驸马,封为南王。《异域志》曰:“瓠人负女入南山穴中,……于是帝封于长沙。”《武陵记》曰:“武山(湘西)高可万仞,山半有槃瓠,石窟中有一石狗形云是槃瓠之遗像。”因而可知槃瓠族增经活动于湖南境内。槃瓠即盘古谐音,而盘与汤同义互假,所以槃瓠族即是汤古氏崇日部族,盘瓠承袭了汤古氏族号,故为汤姓。槃瓠与商女先后生下十子三女,汤喾赐外孙子、外孙女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厝(错)十三姓”。南蛮族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融入湖南苗族、畲族、瑶族土家族、侗族汤氏之中,因汤氏与南蛮族有血缘关系,所以在晋代、南北朝时期,殷汤氏世袭南蛮校尉。瑶族古称“荆蛮”、“长沙武陵蛮”、“莫徭”、“蛮徭”,其族信奉槃瓠王,并以长鼓舞祭祀盘古王。传说盘古王携子上山打猎,不幸被大山羊踢伤,死于梓树下。盘古王妃命众子四山搜索,杀了那头大山羊;令用一节梓树与山羊皮制成一面鼓,其子击长鼓为盘古王举行追悼仪式,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伸冤,由此瑶族长鼓舞成为祭祀和大型仪式的传统表演项目。因盘古王为汤姓,所以他那位发明长鼓的儿子也未汤姓,史称“汤(唐)冬比”。传说汤(唐)冬比与一位仙女相恋结为夫妇。后来仙女被上天召回,临别时,嘱咐汤(唐)冬比往南山伐木造长鼓 ,于十月十六日击之,则可升天相聚。汤(唐)冬比历尽艰辛,战胜险情,终于完成仙女所托造成长鼓,并与仙女在天上团聚。瑶族善于迁徙,被称为“东方的吉卜赛人”,因瑶族过着“吃尽一山,则移一山”的游耕生活,所以又称“过山瑶”、“摇山”。瑶族主要散居于湖南、广西、云南、广东、贵州大山中,其族喜“登山惟恐不高,入林惟恐不深”,因而有“南岭无山不有瑶”之说,瑶族汤氏是族中大姓,因汤与唐同音通用,所以瑶族汤氏又称“唐氏”。
汤(唐)尧时期,百越族扬粤部成为江淮望族,其居地被划为“扬州”,因扬与汤通用互假,所以扬州又称“汤州”;扬粤又称“汤粤”。汤(唐)尧末年,摄政姚重华囚禁汤(唐)尧,逼其禅位。姚重华篡夺王位,号“虞舜”。汤(唐)尧之子汤(唐)侯汤丹朱起而与虞舜争位,扬粤部参加了汤丹朱联盟,虞舜平定汤丹朱联盟,扬粤部一部逃入湘南鄂北的长江流域,其势利范围约在湖南长沙北部至湖北沔阳南部之间。虞舜为了降服南方各部,其率部南狩,并在湖南韶山演奏了一幕宏大的韶乐,以此震慑扬粤等部族。但是虞舜南狩,却成为其不归路,不幸战殁于苍梧之野(湖南岳阳、湖南道州、湖南宁远九疑山都有苍梧之说)。虞舜的二位妻子娥皇、女英是汤(唐)尧的女儿,姐妹俩随驾南巡,虞舜驾崩后,娥皇、女英姐妹俩留在了湖南澧沅、潚湘地区。据民间传说:娥皇、女英姐妹思念虞舜,投湘江殉情,被称为“湘妃”、“湘夫人”、“湘君”。《山海经•中山经》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榣,其草多葌糜芜芍药芎麝,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潚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娥皇、女英为汤姓公主,因而皇水、英水均出于“汤谷”。《山海经•西山经》证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地理志》云:“鄯州湟水县有唐(汤)谷。”因此,汤姓随娥皇、女英最早迁入湖南澧沅、潚湘地区。因虞舜与汤姓公主联姻,所以虞舜后裔甄姓和汤氏认为是共祖;所以中山郡成为甄姓和汤氏共同的郡望,甄姓和汤氏分迁到世界各国都会共同建设“甄汤会馆”和“中山堂”,并共同举办隆重的祭祖大会。
周武王4年(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出师灭亡商殷王朝,诛暴君殷纣王,灭商族宋伯国;周成王改封商王子微子启为宋公。宋襄公时期,宋国与楚国争霸,被楚国击败。楚国为打通入主中原之路,屡次征伐宋国,并将所俘获的宋国军民流放到沅水(湖南)流域开发南疆,宋国军民渐渐融入南蛮族,史称“宋家人”。楚国辞赋大师宋玉、楚义军冠军将军宋义,应属于宋家人后裔。宋家人中有宋国的荡汤氏、锡汤氏、庚汤氏,后均融入湖南汤氏之中。至今湖南岳阳还有一条微河,说明宋家人曾经在这一地区生活居住过,并以祖先宋微子启的名号为母亲河命名。
唐时湖南地区属于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因湖南一名始于唐代,所以唐代以后才会有汤氏迁湖南的记载。据《易氏宗谱》记载:唐敬宗宝历年,江西宜春汤村人汤氏,嫁给易重为妻。唐武宗会昌5年(845年)易重参加会试中状元及第,官至大理寺评事、谏议大夫。夫妇二人迁居湖南长沙,子孙分迁湖南湘阴、平江,因而汤氏被湖南易姓尊为始祖妣。但汤氏内侄是否随迁湖南没有记载,因此在男尊女卑封建社会时期,汤氏因为女性而不被认为是迁湘的汤氏始祖。据《汤氏宗谱》记载,河南陈郡人汤开运,为唐翰林院翰林学士汤天柱之子,唐时任官湖南,其致仕后,遂定居于湖南醴陵,成为醴陵汤氏始祖。唐僖宗乾符4年(877年)王仙芝、黄巢遣义军大将柳时璋攻打江西等地,江西泰和汤氏为躲避战乱,迁居湖南长沙,但因是家族集体迁徙,所以历史上没有记载始迁祖的名字。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各省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相互侵伐、生灵涂炭。后唐庄宗同光2年(924年)至同光4年(926年)政府从江西向湖南移民,以补充当地的劳动力不足。据《汤氏家谱》记载:江西泰和汤氏响应政府号召纷纷迁居到湖南湘乡和益阳、韶山等地。但我认为:湖南湘乡和韶山汤氏是从长沙迁来的江西泰和汤氏后裔;由江西迁入湖南的汤氏分支众多,为了使子孙不忘血脉之情,湖南益阳汤氏在联修家谱之时编了一个派迁诗歌,世代传唱,永世不忘。诗词曰:“(后唐)同光2年下排江,请社之时寓益阳,仁倚分支三十代,汉琼各住几千房,汾水月堤同一族,麻山秀石一家邦,九元七祖宗支远,百子千孙富寿长,但有子孙绵远者,莫疏后代与前亡。”从上述资料来看,可以证实,当年湖南益阳汤氏曾举行过一次江西籍移民统计。
宋代湖南地区属于湖南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发动兵变,取大周柴氏天下而代之,建立大宋王朝。宋太祖建隆3年(962年)4月宋定难节度使李彝殷遣使贡马300匹于银台,大臣奏其名犯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名讳,诏令其改名为李彝兴。殷姓闻知,为避宋宣祖名讳而改为汤氏。安徽贵池人、南唐丞相殷崇义改名为“汤悦”,其随唐后主李煜降宋,被封为光禄卿、陈郡男,于是迁居汴梁(河南开封)。宋仁宗年汤悦裔孙汤跻(汤日跻)中进士,任官宣赞郎。宋神宗熙宁3年(1070年)汤跻因抵制王安石“青苗法”,出为潭州(湖南长沙)剌史,遂定居长沙,其子孙分遣浏阳等地。据《汤氏宗谱》记载:宋宁宗时期,江西南昌铁树观人汤一郎迁居湖南临湘县祥院;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汤一郎长子汤万一迁居湖南平江县浆市乡;北宋时期江西永新县西乡汤家渡人汤念本迁居湖南益阳。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如多米尼古牌导致江南居民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据《汤氏宗谱》记载:山东兖州泗水城人、北宋翰林学士汤有光,随宋高宗南迁,定居于潭州(湖南长沙)。南宋政权初年,江南各省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宋高宗派岳飞统军镇压了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的农民起义,而尤属湖南损失惨重。宋高宗绍兴30年(1160年)政府从江西向湖南移民,江西萍乡宣风里人汤思哲响应政府号召迁居湖南醴陵仙石。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苏丹阳人汤豁,南宋时出任湖南长沙县知县,致仕后,遂定居于此。由于江西、江苏汤氏不断的迁入湖南,因而使湖南汤氏人口急剧上升,使湖南汤氏人口仅次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六省,位居全国汤氏人口第七位。
元代湖南属于岭北湖南道;忽必烈政府云南,云南大理白蛮归附蒙古国,组成“寸白军”,协助蒙古军攻占交趾、长沙、岳州与忽必烈会合于武汉,并奉命沿江驻防,寸白军白蛮后裔遂定居于湖南桑植。白蛮是白帝金天氏汤挚后裔,历史上又称“白子”、“白尼”、“白伙”、“僰人”,1956年11月正式确定为“白族”。据《桑植县志》统计:桑植县白族人口占23%,有7个白族乡,是仅次于土家族的民族。因白族有汤姓血统,所以湖南桑植县洪家关白族自治县白族汤氏为当地望族。洪家关白族人汤福林与贺龙结亲,并参加红军,任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常委兼军事部长,为白族汤氏赢得了荣誉。据《汤氏宗谱》记载:元顺帝至正年间,江西吉水人汤守桃迁居湖南益阳汾湖洲,这是元代迁居湖南的汤氏唯一记载。元代末年,江南汉人为了反抗民族压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汉王陈友谅占据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与起义军吴公朱元璋争夺霸权。据史记载:元未湘乡人易华举兵抗元,率七州县义军归附汉王陈友谅,拜为湖广参政。陈友谅在鄱阳湖战死,其太尉张定边立汉王之子陈理为主,据湖北武昌与朱元璋抗衡。易华为助张定边守武昌,助粮十万八千石,张定边得易华粮助,得以与吴军战守两年。陈理出降,朱元璋将一腔怨气撤向湘乡,乃至千村血洗,万灶烟寒,并罚湘乡由宋元旧赋粮三万三千石,增加到十万八千石,直至清乾隆2年(1737年)方降为五万石赋粮,由于湘乡延续400年堕粮史,阻碍了其县的经济发展。湘乡县汤氏原本是当地望族,为了避祸而分迁到宁乡、湘潭、韶山等县,统称“三湘汤氏。” 元顺帝至正年间,湖南平江人汤旷为反对蒙古族对汉族同胞的残暴统治,他在乡中秘密组织民众抗租、抗暴运动。元顺帝至正18年(1358年)汤旷于江西浆市乡永宁寨(现修水县境内)聚众数千起义反元,自称“江淮枢密使”,率领起义军攻占湘鄂赣边界军事重镇石牛寨(湖南平江县境内),建立根据地,官兵围剿汤旷起义军长达七年之久而不能下。元至正25年(1365年)朱元璋令大将徐达征伐湘赣各路义军,汤旷率部拒战,因寡不敌众而败亡,汤家军幸存者散居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
明代湖南地区属于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明洪武3年(1370年)4月湖南茅岗土司覃后伙同八古皮等十八峝蛮举义叛明,反出国境。安徽凤阳小西门人、南京招勇将军汤仲达奉命率师讨伐,一举平定叛乱。明洪武5年(1372年)朱元璋以汤仲达知悉蛮族地形,任其为永定卫正三品指挥使司,提调永定卫,镇守茅岗,统辖各隘;汤仲达与镇守阳凤关的朱思济大元帅、镇守云南的西平候沐英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汤仲达病逝,准世袭罔替,其后裔则定居永定(湖南大庸),成为张家界名门望族。为了镇守湖南各隘,明政府在湖南建了一批卫所。明洪武22年(1389年)朱元璋封安徽定远人汤光任湖南宝庆卫(邵阳)指挥佥事;封安徽定远人汤用明任湖南衡州卫指挥同知;封湖南岳阳(巴陵)人汤浩明任湖南岳州卫指挥同知,准他们世袭罔替,因而这三大族定居于各自的卫所,成为当地望族。
明洪武12年(1379年) 为补充湖南民力,政府颁发“立标长桥,一望之地皆属焉”的优惠移民政策,吸引了大批江西人向湖南移民。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汤氏,明初迁居湖南麻阳县隆家堡乡黄喇溪;江西鹅井(景)塘汤氏,明代迁居湖南永州宁远县鲤溪乡汤家亭;江西汤氏,明时迁居湖南卲东县;江西余干南塘人汤守宗,明洪武年迁居湖南益阳;江西饶州安仁(余江)县兴安镇人汤山郎,明洪武年迁居湖南攸县错绣乡,但有明一代,江西汤氏向湖南移民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据《汤氏宗谱》记载:明永乐10年(1412)江西永新夏阳汤氏迁居湖南茶陵县名塘(今红色农场);明嘉靖末年江西南丰人汤商书迁居湖南醴陵庄绵;江西汤氏还分迁到湖南宁乡、株洲等县。据官方资料统计:明代湖南移民中,江西人占78.5%,共计57万人,因而史称“江西填湖广”。
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清初,湖南成为南下清军和南明义军的重要战场之一;清康熙12年(1673年)清政府裁撤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清康熙17年(1678年)3月吴三桂于衡州(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同年7月吴三桂病死,众将拥立吴三桂孙吴世蟠为帝,大周军在湖南战败后退保云南。随吴三桂起家的辽宁、河北、云南、贵州汤家军,因大周败亡后,散落于湖南各地民间。因湖南饱受战争创伤,县民远避,乃至十室九空,田荒牛绝。清康熙年间政府动员江西人填湖广,江西人响应政府号召,再次掀起向湖南移民的高潮。据《汤氏宗谱》记载:江西吉安汤氏三兄弟,清代迁居湖南常德市汤家村;江西汤氏,清代迁居湖南株洲;江西汤氏,清代迁居湖南宁乡紫村;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拜歌,浦四公,字绍虞,清康熙年迁居湖南辰州沅市龙船坳;江西临川李渡镇柴埠口人汤拜熹,浛八公,字继虞,清康熙年迁居湖南沅州府麻阳县;江西永新田心汤氏,清代迁居湖南灵县九都。因为,湖南人多是江西移民后裔,所以湖南人称江西人为“老表”。大清王朝建立后,为了和睦民族,选拔人才,开科取士。清顺治18年(1661年)河北南皮人汤淳中进士,但其淡漠仕途,隐居不仕。清康熙年间,汤淳响应政府移民号召,迁居湖南武陵设帐授书,其与徐学使、项郡守、姚郡丞、王邑令、唐副宪号称“括苍七友”。
清咸丰元年(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军起义,守孝在籍的礼部侍朗、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奉旨组建湖南团练,三湘乡子弟数万之众报名参军,成为湘军的主力。在镇压太平军、捻军、回民起义之中,湘军起了决定性作用,因而被史学家视为“维持业已腐败的清王朝支柱”。湘军在收复新疆,抗击俄、日、英、法等帝国主义侵略中,亦为国家、民族立下汗马之功,仅湘乡一县就为国家牺牲了1.5万人。湘军自成立以来,纵横驰骋18省,打出了威名,世称“无湘不成军”。三湘汤氏扶清有功,涌现出一大批名将,其中有湖南长沙人、一品记名提督汤得上;湖南韶山人、提督正一品封典汤仁和;湖南湘潭人、一品提督汤义胜;湖南湘潭人、从一品提督汤彦和等。而三湘汤氏家族亦为此付出巨大的牺牲,使三湘汤氏人口锐减。
清朝末年,湖南汤氏踊跃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湖南大庸人汤瀚上将军、汤子模上将军和汤祖坛少将为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为了建立新中国,湖南浏阳汤学成、汤烈成、汤世积、汤采之、汤平、汤池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湖南不但汤氏将校如云,而且还出了两位世界著名的医学家汤飞凡、汤汉志和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汤璪真。现湖南益阳、浏阳、醴陵县、长沙、衡阳、新邵、岳阳、张家界、平江、宁乡、湘潭等县为汤氏郡望。


分享按钮>>湖南大庸三修《汤氏族谱》序
>>汤涛--湖北省副省长,湖北英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