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滕氏论坛 >>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 浏览主题 版主
 
 《华夏滕姓通谱》专栏   信息之窗   站长信箱   宗亲交流   文化古迹   姓氏源流   名人传记   会员信息   取名研究  全部分类
  主 题: 溪水潺潺 望族绵延 已阅:2531 / 回复:0(楼主)

母亲江、母亲河、母亲湖、母亲溪,生长于江河湖溪沿岸的人,习惯以母亲的身份来尊称这些水系,感谢它们滋养自己长大。
是的,自古以来,在中国,水都不仅仅是水。有水的地方,往往有人、有文化、有文明,就像分布在大中原地区的黄河文化,就像分布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在婺城区白沙溪流域,也有本地人耳熟能详的白沙文化。
良禽择木而栖,智者择地而居。1000多年前,弯弯长长的白沙溪,天高皇帝远之地,却吸引了一些高居庙堂的人,也滋养了一批本土名门望族,他们在它的沿岸定居,书写了一段段传世荣光。比如琅琊滕氏,是白沙文化中耀眼的明珠。
琅琊滕氏
公元828年,即唐太和二年,一位七旬老人奉旨来到白沙溪口,当地官员在观风亭迎接他,一时颇为风光。
这位享受皇恩、享受官员膜拜的老人叫滕珦,时为户部尚书、上柱国、银青光禄大夫、左仆射。如果称呼他为滕珦,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概念,如果称他为郭子仪外孙,恐怕很多人会恍然大悟。
这位郭子仪的外孙做官做到70多岁,看尽了世间百态,就模仿起五柳先生陶渊明,向皇上请求隐居山林,请皇上赐他住在白沙溪口,皇上答应了,在唐太和二年3月19日颁发了一道圣旨。滕珦奉旨来到白沙溪口。
致仕还乡,好朋友白居易给他写了一首诗《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春风秋月携歌酒,八十年来玩物华。已见曾孙骑竹马,犹听侍女唱梅花。入乡不杖归时健,出郭乘轺到处夸。儿著绣衣身衣锦,东阳门户数滕家。”东阳,指的是东阳郡,即今天的婺州。
就像今天一些好的父母官一样,滕珦归隐后,依然造福一方。他将旧居改为佛教寺院,将田地、山场、寺前后财产都纳入寺中。不仅不尚钱财,他还治理白沙溪,开展了继白沙老爷卢文台800年后的又一次治水工程。有资料显示:他首先在今江西铺上游、毛栗山东拦堰(今第一堰,浙江省级文保单位)改道,引溪水直接往东流(即今白沙溪水流向),尽量减少溪水流面积,改造农田百万。同时,他还在住地发展经济,砌窑置陶瓷(至元时有民窑八座,占地9900平方米),流通商品,赐第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九里街”。
就这样,滕珦成了白沙滕氏第一世祖。
滕珦的儿子滕迈生了10个儿子,7个是进士。十子七登科,就是放在今天的高考,也是一大新闻。
时间到了宋朝。在滕珦第七世孙里,出了一个叫滕子京的人。滕子京勤政为民,但仕途坎坷,老是被贬。庆历四年春,他又被贬到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在岳阳,他重修了一座楼,并邀请好朋友、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范仲淹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名句,成全了一篇文章,一座楼,也成全了这两个仕途同样不顺的人。可见,与会写文章的人交朋友是多么重要。
在北宋,滕珦的第八世孙里出了个叫滕甫的人,他被授翰林院学士、知开封府。河北大地震时,上级任命他为安抚使。山崩地裂,房屋倒塌,老百姓都不敢待在屋里,滕甫却独处屋下,他说:“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不仅爱民如子,他还威行边关。他在真定、太原等地任职时,其地与西夏国相邻。将领们害怕西夏入侵,请求让8个将领一起值班不轮休,滕甫指着自己的颈脖子说:“我已经舍弃这了,头可以斩掉,军队不能派发。”最终让他们轮流休整。滕甫死后,苏轼为他写墓志铭。
宋朝的那点事儿大家都知道,在王朝存亡的危难关头,总有像岳飞这样精忠报国的人。滕珦第9世孙滕茂实也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滕茂实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考中进士,靖康元年(1126)秋,他奉皇命出使金国,后被金人囚于云中郡。金主命令滕茂实换上金国服装,投降称臣,滕茂实坚决拒绝。心系大宋,他提前写好自己的墓碑和临终诗。“况我禄数世,一死何足论。”“敛我不须衣,裹尸以黄旛。”这样的视死如归,堪比写《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的文天祥。1128年,滕茂实忧郁死在异乡,年仅39岁。他的两个弟弟也不屈而死,被称为“节著三滕”。
疾风知劲草。在滕珦的第10世孙里,还有两人为了宋朝殚精竭虑。一个是在大殿上力驳“尽弃中原,徙民东南”的滕康,一个是力抗方腊、金人的滕膺。
一门滕氏,多代忠良。除此以外,有人考证说,婺州滕氏还谱写了“十世尚书”传忠廉的篇章。
如今,在婺城区琅琊镇、白龙桥镇、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及义乌有关地方,仍生活着数千滕姓。在婺城区琅琊镇杨塘下村,仍保留着一座明朝嘉靖年间建造的滕姓宗祠,是省级文保单位。除了这座宗祠,村里还有1000多年的老樟树、明代的祖墓、明代的古井、明代的纯阳书庵。据说,村里还准备重修当年地方官员迎接滕珦返乡的观风亭。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他们准备好好珍惜利用。

作者:松桃滕 (2016/7/1 20:54:19)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滕氏论坛  执行时间:195.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