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黄墟殷氏的分布与变迁

    中华殷氏网 2012年7月22日 殷正义


自希圣公定居黄墟后,其后人播迁至黄墟周围各村,以及辛丰、谏壁、高桥、镇江、丹阳等各地,可以说,全国除西藏外,所有各省都有黄墟人的踪迹。要把这些情况都记载下来已经不可能。这里仅把少量变迁情况记录如下,以便寻根问祖的、或要续谱的人少走弯路。由于本人只看到黄墟古谱的很少部分,有些是走访老人所闻,可能有错误,请读者指正。

根据怀德堂《云阳殷氏宗谱》的记载,希圣公生二子:仁泽、仁济,仁泽及其下代千一公迁至云阳东门外越瀆河之东长安桥,后10世和一公迁至金沙(金坛)塘安乡化山公,其弟迁居溧阳,第11世东一公由长安桥迁居云阳导墅桥后酒阁、三元里,建有怀德堂分祠。1949年前,他们经常来黄墟参加祭祀活动。丹阳导墅殷正南先生保存的6本怀德堂家谱基本完好。

第九世殷亨(恒)始迁上黄墟,但其寿不长。上黄墟主要由其子发展起来。其子殷文,字彦容,号孤松,以子衷诰赠奉直大夫,生有7个儿子,长子殷衷,字子诚,明初任奉直大夫、鸿胪寺少卿。据《明史•职官志三》记载:“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礼仪之事。凡国家大典、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经历、进春、传制、奏节,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藩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恩,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鸿胪寺设正卿一人,少卿一人。后鸿胪寺被废,并入礼部,少卿相当于礼部侍郎。上黄分万二公支下轲公(14世),生子四:性、忭、慓、忨,明朝迁居马家山。现在上黄墟中一房,正在编写近支录。

第10世殷杰,字彦英,自黄墟迁至庄头,亦生有七子。庄头及其附近的殷姓,是其后代。

第10世殷俊,字彦良,生有四子:祯(字子祥)、禧(字子和)、祺(字子奇)、福(字子美)。根据康熙年间《殷氏家乘》序所说:“希圣公实为黄墟始祖,又五世,彦良公(讳:俊)为黄墟之祖,彦英公(讳:傑)为庄头之祖,彦容公(讳:文)为上黄墟之祖,此三支者为黄墟分派之所由始也。因彦良公支下子孙繁衍,将子祥(讳:祯)、子和(讳:禧)、子奇(讳:祺)、子美(讳:福)四公分为四大支。彦英公支下合为一支,彦容公下合为一支,屹然六支永为定例。”后来,古谱总世系图中,将祯、禧、祺、福四支分别称为大房(长房)、二房、三房、四房,但庄头、上黄墟不叫五房、六房,而叫庄头分、上分(上黄分)。

二房子孙最多,居住在黄墟街的大部分,在黄墟建有3个分祠:本七公(克宁公)分祠、东山公分祠(又称二房祠堂)和允卿公分祠。这三个分祠,解放后,分别为黄墟粮管所、供销社、卫生院所用。二房子孙也有很多外迁的,禧公长子本四公的孙子,14世濙公、浣公迁居山北;16世茸公迁居镇江西门外。禧公次子本七公的孙子14世滋公迁居桃山,16世少庵公迁居大缺,大缺又有后代迁居大张、小张村。本七公支下还有22世式元迁居海州;25世文善公迁居下河走马沟;23世锡宽公迁居宝应北门外。禧公三子12世本十四公迁下大缺口。禧公五子本十九公支下十三世东山公的玄孙、十七世达卿公,讳明衢,迁居棠李湾(塘里湾)。他的孙子,即殷绶,人称赘亭公,曾任泰州儒学训导,善作诗填词,古谱中有其作品。二房迁出的还有16世光宗迁居华家,光祖迁居辛丰草舍,光孝迁居镇江南门外,17世明中迁居汉口,明璘迁居顺江州(高桥),明孝、明悌迁居北京,18世庆生迁居南京上乌依,19世方珑、方璘迁居温州乐清县等等。

四房本十三公的子孙现在居住在黄墟街上幸福一队、二队、三队、场下等地,四房本十六公的后代有的迁居官庄、下沿(堰),东庄等地也有四房子孙。

长房子孙在大叶、小大叶较多,17世绍光公从大叶迁居墩下。墩下建有4个敞厅,现在还保存有3个,这是各地少见的。每座建筑有五进房子,每进三间,第三进的敞厅很高大,竖柱直径就有40厘米多,前沿是落地方格门窗,现在各家逢红白大事还在里面聚会,舞龙灯排练也在里面;第五进房子据说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烧毁了。

三房殷祺本无子,立长兄祯公第4个儿子殷诜为嗣。诜公始迁西黄墟。西黄墟也建有殷氏分祠。但400多年后,1802年重建的黄墟殷氏宗祠的捐款名单上,把殷诜一支又并入长房,把4房福公一支记载为3房,4房就没有了,请閲谱人留意这些矛盾处,以免混淆。黄墟街上的另一个分祠,叫三房祠堂,解放后作粮食加工厂的,实际上是4房的祠堂。古谱“议立宗祠家规序”中也说,分祠“废而兴,兴而废,分而合,合而分,变更亦不具论”,所以,几百年来,有些矛盾也是正常的。

说到祠堂,人们就会联想到堂号,说是黄墟宗祠的堂号叫耕心堂,这是搞错了。我们知道东汉时南渡初祖殷封的官职是谏议大夫,所以,苏南华墅、琪林、留村,以及歙之上里都在祠堂设有“东汉世家”匾额,黄墟也是,但不挂某某堂的匾额。在宗祠下设分祠,黄墟街上有4个分祠,周围每个有殷姓人集中的村上也都有分祠,据说黄墟共有20多个分祠。黄墟的分祠以先祖的字、号或者排行命名。如上黄墟的分祠叫孤松公分祠,以纪念殷文(字彦容,号孤松)的;大缺的分祠叫少庵公分祠,或智十一公分祠,以纪念殷菉(字德萌,号少庵,行智十一)的。分祠下面才设堂,才有堂号。据说黄墟的堂号有40个以上。下面笔者把这几年走访了解的一些堂号公布于下,希古稀老人再提供更多的信息,供后代研究

颂芬堂,在大叶村,是长房祯公后代所创立。其克逊公分惟美公支下有家谱。据说,大叶还有另一个堂。

鼎新堂,在黄墟幸福三队一带。属于二房禧公分,东山公分祠。支下17世巢隐公的玄孙(22世)有10人,成家后分别称为1-10房。其1、3、5、7房都属于鼎新堂。大房,即黄墟最有名气的殷丕列家,为当年黄墟的首富,1802年重新建成的殷氏宗祠的承办人,大部分资金由其捐出。丕列是他的字,名芳,号平溪,例授武略骑尉,诰封奉直大夫。3、5房是他的亲弟弟,官衔比他还高,为奉政大夫和朝议大夫。他们的父亲殷瓒,字灌玉,号耐庵,可能是鼎新堂的创立人。他是东山公分祠(又称二房祠堂)的修建人。2011年,在始祖秉常陵附近发现了耐庵公的墓碑和坟墓,距今已有200多年了。

笃行堂,即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六房古居,为大太爷殷丕列的六堂弟殷菖所建。属于二房禧公后代,东山公分祠。

笃伦堂,俗称八房,为大太爷殷丕列的八堂弟殷菘所居。殷菘和殷菖为亲兄弟。属于二房禧公后代,东山公分祠。最后一进建筑尚在,为明代所建。现在笃行堂和笃伦堂编修了新家谱。

敦睦堂,后代在今胜利3队、4队一带。属于二房禧公后代,东山公分祠。现在他们正在编写近支录。

敦德堂,在老堂前,后代在现胜利1队、3队一带。属于二房禧公后代,东山公分祠。

六行堂,在大缺。属于二房禧公后代,本七公分祠。后大缺建了少庵公支祠,以便于祭祀等活动。据说,大缺还有承继堂(音)、燕翼堂(音)等。

东聚堂,建筑在解放西队,已拆。属于二房禧公后代,允卿公分祠。

耕心堂,建筑在原来老堂前后面,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尚见大门下的少量石块。属于二房禧公后代,允卿公分祠。后代在胜利一队、二队、三队、解放东队等地。

瑞麟堂,后代在今幸福3队一带。属于四房福公分本十三公支下,三房祠堂。
毓麟堂,建筑在前房,后代居住在幸福一队、二队、三队、场下一带,属于四房福公分本十三公支下,三房祠堂。

寿锦堂,后代在幸福2队一带。属于四房福公后代,三房祠堂。

石谷堂(音),建筑在解放西队,尚存有部分未拆。后代居住在解放西队、幸福三队一带。属于二房禧公后代,允卿公分祠。

                                                            黄墟笃伦堂 殷正义
                                                         2012年3月27日修改


分享按钮>>国家领导人关于宗教、家谱的有关论述
>>于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