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网新闻】关于淇县3060纪念活动组委会学习重点的再通知

    中华殷氏网 2013年8月3日 殷作斌


关于淇县3060纪念活动组委会学习重点的再通知

 

淇县3060纪念活动组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参学两网骨干:

 

自从网上发出要大家学习自我提高的通知以后,大家的学习热情很高,有很多积极分子打电话来要文件。但有些同志学习抓不住重点。我现在将学习的三个重点强调一下:

(1)殷和商本来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毫不相干的两个字,纯因一次偶然事件(即冥以身殉职,死于河),才使殷与商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千年来难解难分。大家要结合古文献深刻认识“冥以身殉职,死于河”这个偶然事件对冥后至帝辛(纣)之间800年殷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华殷氏的影响。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偶然事件,商族将永远是商族,与殷一点关系也没有,当然也就不会有汤前八代殷诸侯国的200多年和汤后十七代殷帝国的近600年。

(2)夏帝孔甲时,殷侯(当为报丁)虽然从大河之西的殷邺之地又回迁东土,但冥初封地“殷”的国号却保存了下来,尽管后来成汤又迁到“亳”,但他的国号还叫殷,他还是奉夏桀为天子的殷侯。成汤代夏后,他为什么将国号定为“殷”呢?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代夏前的侯国的国号本来就是“殷”,从王亥、上甲的时候国号早就是“殷”了。这时“商”只是族名,只是在契到冥的前六世,国号才是商,换句话说,历史上真正用“商”作国号的仅是从契到六世冥这二百年左右,其余的,从王亥、上甲父子到纣这八百年,国号全为殷,从未用过商。因此,只要弄清楚,自冥以后,商族的国号早就叫“殷”了这件事,就可知道成汤代夏后的国号仍为“殷”的道理。有人说,成汤代夏后才改国号“商”为“殷”,实误。成汤根本没有改国号,因为他的侯国本来就叫“殷国”,改侯国“商”为侯国“殷”的不是成汤,而是在王亥和上甲的时候早就改了。所以,成汤代夏后,就顺理成章地沿用原来的侯国号殷,就如同武王灭殷前,其侯国号叫“周”,武王灭殷后,仍沿用原来的侯国号周作国号一样。长期以来人们老是对成汤代夏后的国号分不清,主要是忽视了对治水英雄“冥“的研究的缘故。

大家要搞清楚:商作为族号,至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而商作为国号(夏之诸侯国“商”)只有从契到冥(其六世)间的200年左右的历史,很短暂。而“殷”作为国号有800年左右的历史。其中从王亥到汤的“殷国”,是夏的诸侯国,共历八世,也200多年;从汤代夏后至帝辛失国,近600年的历史,共历十七世。 

(3)真理起初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中华殷氏要努力,一定要将也一定能将被大陆某些专家推翻了的太史公于二千年前铁定的“殷商冠名大案”再翻回到《史记》的称谓。将长达六个世纪的成汤的国家名称从某些学者著书立说的“商王朝或商帝国”翻回到历史上的真名“殷王朝或殷帝国”,将惯称的“夏商周”三代改回为“夏殷周”三代,让三代的朝代名称回到司马迁的称谓。有些人认为这是小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是“殷商冠名大案”,不能小看。只有把这个“殷商冠名大案”翻过来,太史公和我们殷商祖宗的英灵才能在地下放心的闭目安息。现在受某些人把持的某些杂志视我的新说如洪水猛兽,没有一家敢发表我的文章。那么办法有没有呢?有,就是公开出书,向社会亮出我们的观点。也有人说,司马迁也搞不清成汤代夏后的国号究竟是“殷”还是“商”,他也是随便用的,用“殷”还是用“商”,随其撰《史记》时的兴致而定。因撰《殷本纪》和撰《周本纪》的时间不同,司马迁的兴致也不同,所以《史记·殷本纪》中全用殷,到《史记·周本纪》中就“商”、“殷”混用了。这是一些学者理屈词穷,想浑水摸鱼的遁词。太史公著史记是字斟句酌的,他一个字也不会错用。太史公完全明白,商族以“殷”为国号用了八百年,所以他才将殷史名称叫《殷本纪》,而不叫“商本纪”。司马迁对成汤思想的理解已经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殷本纪》中只在契封于商这句中用一个商子,其他全用殷。而在《周本纪》中用了10个商字(连人名商容共用11个商字)和23个殷字,一个也没有乱用,完全符合成汤的思想。成汤的思想(决策)是什么,请各位到学习材料去查,我这里先不在网上公布。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用了10个商字(人名商容的一个商字除外)和23个殷字,你认为他用得对么?为什么对?有条件的读者,要自己亲自读一读《史记》中的《殷本纪》和《周本纪》这两篇文章,细心体会一下,这两篇文章中“殷”字和“商”字用法。你认为能否相互代用?什么场合可代用?什么场合不可代用?

 

                          殷商两网站长   殷作斌  2013-8-3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四川省西充县东太乡何氏宗亲会倡议书
>>【何氏网新闻】《中华何氏统谱》中兵版求助信息(实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