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网新闻】对宋英泽先生来信的回复

    中华殷氏网 2014年2月8日 殷作斌


对宋英泽先生来信的回复


英泽先生:

    新春好,来信收到。您对3月大祭期间召开以改商曰殷为主题之一的学术研讨会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待议。我们期待并十分欢迎宋氏派代表出席并与我们合办3月5日(旧历二月初五)殷帝辛殉难3060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但有两点,请先生再深思之:

    (一)您说的改商曰殷会导致殷商后裔各姓氏内伤的顾虑可商,您说的任何人也说不清成汤国号是殷是商这个问题也可商。我认为这个顾虑没必要。因为在1949年之前,主流史家都称殷,上至孔、孟、司马迁,下至民国间以“四堂”为代表的学者如郭沫若  、董作宾等,在其著作中都称殷。 大陆学者改称商是1949年以后的事。现在中国大陆以外的主流学者(港澳台、世界各地 ),也仍然称殷或称殷商。我个人认为,只要心平气和地不断地进行学术讨论,中国大陆的主流学者改称殷,回到司马迁《史记》的定位不是没有可能的,甚至只是迟早之必然趋势。宋镇豪主编的《商代史》再版时改称《殷代史》或《殷商史》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只是解决这个问题所化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可能要经历一、两代人的时间。关于这个问题,我曾问及同是清华同窗的有关高级领导人,向其询问宋氏《商代史》的冠名是否代表国家意见,答曰,国家高层似未对这个问题讨论过。总之,我认为,提出这个话题总比不提出好,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尚且不正,对殷商史研究了半个多世纪,连成汤的国号究竟叫什么都搞不清,还大谈要弘扬灿烂的殷商文化,那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您来信中说,“编写历史,用哪个朝代或国号、地名、姓氏来命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所反映的那段历史的真实性,特别是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我认为,这个观点也可商。汉分为西汉(前汉)、东汉(后汉),这与刘邦、刘秀建立的两介汉朝的国号相符,如果史家将“汉”代误记为“X”代,那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先生说的武则天时代的“唐”被称为周,这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史家将武则天时代的“唐”称为周是符合史实的,武则天本就将国号唐改为周。恰恰相反,如果史家不记武氏改唐曰周的史实,那才是不真实的。我们之所以要改商曰殷,回到司马迁《史记》的定位,不是简单的朝代名号的问题,因为成汤当年之所以将国号定为殷、将族号定为商 ,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殷”代表了灿烂殷商文化的本质特征,抽掉了“殷”,灿烂殷商文化便失去了本质的东西,便失去了依托。“殷”之所以代表了灿烂殷商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因为“殷”这个地名在殷商族的发展史(兴衰史)中至少起过四次关键的作用。“殷”本是自商祖契起第六世商侯“冥”的封地名。正如拙著“殷代史六辩”所言:“冥之封地‘殷’这地名在殷商族的兴衰史上至少起过四次关键的作用。第一次是先商时期奉夏帝之命,第七世商君王亥迁于其亡父冥的封地‘殷’,改诸侯国号‘商’为‘殷’,即殷君位。从此以后,本来互不相干的‘殷’、‘商’二字有了密切联系。第二次是王亥子,第八世商君,也是第三世殷君,上甲在殷地的中兴(今本《竹书纪年》:‘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商人报焉。’)第三次是第十四世商君,也是第九世殷君,成汤放桀代夏而有天下后,定国号为殷。第四次是众所周知的‘盘庚迁殷’后在‘殷’地的复兴。”如果离开了“殷”在“殷商族的兴衰史”中的这些关键的作用,去空谈“大力弘扬灿烂的殷商文化”还有什么依托呢?

   (二)您说的议及此类问题会导致殷商后裔各姓氏(族)内伤的问题,不是来源于拙著《殷代史六辩》,而是来自于宋镇豪主编《商代史》自身的对殷微子的评价。下面暂且将宋镇豪主编《商代史》和历史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组”编写的《中国简明历史读本》对殷帝辛的极为不公正评价搁置一边 ,专谈宋镇豪主编《商代史》对殷微子的评价是否准确的问题。众所周知,殷微子、殷微仲兄弟是宋氏等许多姓氏殷商后裔的共祖。殷末三仁之首微子是宋氏等许多殷商后裔姓氏研究姓氏文化的依托。如果任由“商代史研究专家”去任意地贬低、歪曲微子,我相信以宋氏为首的众多出于宋公族的各姓氏殷商后裔是不赞成的,我相信英泽先生和以英泽先生为主要代表的“河南省宋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也是不赞成的。我个人认为现代学者贬低或否定微子的四个论据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否定微子的论据之一,微子是软骨头,卑躬屈膝地向周人投降;否定微子的论据之二,微子是帝辛的政治反对派;否定微子的论据之三,微子出走奔周,与周人订了倒纣的“里应外合”的共头山之盟;否定微子的论据之四,微子派胶鬲充当殷使候周师。胶鬲于鲔水探知周师将于甲子日到殷都的消息,遂回报微子,做好里应外合的准备,终于使武王在牧野战场,兵不血刃,就伐殷得手。等等,都是不经一驳的。《吕氏春秋》中的孤证《诚廉》和《贵因》的记载,缺乏旁证,不可信,不经一驳。由此可见,微子、胶鬲与周人密谋推翻纣王这件事绝对不是真实的。因此宋镇豪主编韩江苏、江林昌著《商代史•卷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第230-232页从陈奇猷说,认为微子在周灭殷的战争中,充当了内线或间谍的角色是根据不足的,要定此案,除《吕氏春秋》以外,得要有旁证。

以上看法,妥否?敬请先生赐教。
             顺颂

马年大吉

                       殷作斌 于江苏淮安 2014-2-8

附件:宋英泽先生关于改“商”为“殷”问题的建议

作斌先生您好!

   寄来的资料拜读。改《商代史》为《殷代史》,实在是一个大话题,任何人在当今所有考古证据的前提下,都难以把“商”之后的“殷商”弄清楚,说明白。我个人认为:这个大话题我们实在不容易说清道明,这个大问题我们也决不可能有能力去改写,这个辩论会的结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编写历史,用哪个朝代或国号、地名、姓氏来命名并不重要。如姬姓周朝或称东周、西周以及春秋战国,刘姓汉朝或称西汉、东汉,三国曹氏为魏、刘备为蜀汉、孙权为吴,司马氏为晋或西晋、东晋,李姓唐朝又在武后称帝时改国号为周、中宗李显又复唐,及至五代的后梁为朱、后唐为李、后晋为石、后汉为刘、后周为郭,宋朝赵氏又分为北宋、南宋,耶律氏为辽,完颜氏魏金,孛儿只斤氏为元,朱氏为明,爱新觉罗氏初称金、后改清等等。重要的是历史所反映的那段历史的真实性,特别是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

  因此,编写《殷商族志》或《殷氏族志》或为“帝辛”正名,完全可以不涉及诸如酒池肉林、比干剖心、三仁谏言、周武讨伐、武庚反叛、微子乞降等等问题,宜采用“旧事不重提”的办法或者是利用笔法进行艺术加工来解决。比如说武庚反叛被诛杀,我认为是武庚复国失败被杀。我们没有必要在当前现实政治问题的囧态下不科学地引用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来作为对帝辛正名的依据,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的是另一种策略和话语权,而且适应任何政治环境,也容易与各殷商氏族达成共识。

  我认为:我们殷商后裔应以大局为重,共振殷商雄风。要紧密团结殷商后裔中的各个氏族,共同为殷帝受辛正名,同时在正名时要注意不发生自伤。否则,这个正名对于整个殷商后裔各氏族的团结来说,不会是一桩好事。我们决不可重蹈覆辙,听信个别所谓的专家学者的建议或者叫作指导、支持,而接续西伯侯攻商伐殷的教训,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来,亦不可让那些借恳亲祭祖为名的招商引资者从中渔利。谨望“三思”!

  一个人引领一班人,书写了国家定位的《商代史》,那决非宋镇豪个人甚至是这个写作班子的意志或作为。如果他们把《商代史》原本就定名为《殷代史》,那又怎样?史书中所反映的那段历史的真实性,特别是重要历史人物帝辛不能得到正确评价,这段历史的书写才有问题,我们的“否与辩”才有实际意义。同样,一个人引领一班人,如果能将国家已经定位和出版发行的《商代史》按照一个氏族的意志改写为《殷代史》并能正确评价帝辛,那是最好不过的。但这除了各种困难因素之外,事实上也为时已晚,除非国家将《商代史》再版修正。

  以上所述,仅作参考。不当之处,敬希哂正!

河南省商宋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河南省宋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宋英泽

二零一四年二月八日凌晨



分享按钮>>【鱼氏名人楷模】鱼勇
>>【倪杨氏名人楷模】培291杨来苟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