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家谱源流】湖南八縣殷氏族史芻言

    中华殷氏网 2016年6月27日 殷志良


   求源抱本之心,人皆有之。求源方可明所自,明所自即知宗族之寬之遠,而抱本思親之念應運而生。《尚書•堯典》有雲:“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古之明訓,即在今日仍大有價值,明宗族之歷史來由,即可知世系之長、萬殊一本;悉宗族之分佈現況,方可至親和族睦、民泰邦興。因歷史原因,我湖南八縣殷氏在近幾十年間,族之觀念已趨式微,不無感歎,今宗、官、賓三大支德俊之嗣相商合譜,共溯淵源,將族史傳之於眾,以求宗族文化奮起復興,實乃必要之舉。現略書微言於前,使展卷者從總體上對我族之概況有一個基本的印象,以此引起大家對通篇族史的閱讀興趣。

   我姓源自古老的殷商王朝,殷商歷代帝王即我姓之遠古祖先。依《元和姓纂•卷四•殷》記載,殷商共曆二十四代、三十四王,六百二十九年基業(帝位有弟承兄位的現象,因此雖有三十四個帝王,但實際上只有二十四代人;同時,三十四個帝王中,有兩位尚未即位就仙逝,因此實際上在位的帝王是三十二位,這也是我族世代口傳“出三十二帝、六百年江山”的由來)。我氏乃王室後裔,是中華最為遠久的姓氏之一。在肇始之初,我族集中居住于中原地區(以今河南省為主),紂王失國後宗族流離,但仍然生活在長江以北的區域,部分留居河南,部分向北遷移。殷姓祖先南渡長江到江南地區生活,有文字記載的則是1200多年後東漢時期的事情。《天平軍節度使殷公家廟碑》記載在東漢桓靈二帝年間,諫議大夫殷封,因逃避黨錮,棄官舉家南渡,棲于曲阿(今江蘇丹陽)。這是有確切文字記載最早來長江以南地區居住的殷氏祖先(也恰恰是我湖南八縣殷氏的共同祖先,下文有述)。此後,我氏逐漸在南方生根發芽,枝葉繁蔓,在江蘇、江西、福建等地區得到快速發展。我族進入湖南,則比較晚,到元末明初我湖南八縣殷氏之先祖才自江西來湖南,距離諫議大夫殷封南渡又隔了1200多年,迄今在湖南繁衍生息600多年。

   從湖南八縣殷氏的縱向歷史維度來看,我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十分遠久。現湖南境內流傳於世的老譜,確切世系是從元末明初的宗孫公、官孫公兩胞兄弟及賓孫公族兄弟三人始,從宗、官、賓三公傳衍至今,已有二十餘代,代代可考。自宗、官、賓三公以上,有吳西老譜為證,斷自唐朝一品大員殷侑公。殷侑公,依江西省撫州市濂坑村(古為濂坑村)侑公鄧氏夫人所傳子“咸”公的後裔之《濂坑殷氏族譜》稱,侑公字延正,再依江西省撫州市殷坊村侑公朱氏夫人所傳子“成”公的後裔之《殷坊殷氏族譜》稱,侑公諱從,再依《唐書》等正史記載,侑公還有一子曰“殷羽”,殷羽之子叫“殷盈孫”,任成都諸曹參軍,授太常博士。前述資料皆記載侑公唐朝貞元年間為諫議大夫,《唐書》記載侑公卒後追贈司空,正一品。我湖南八縣殷氏即侑公朱氏夫人所傳成公之後,是江西省撫州市殷坊殷氏在湖南的分支別派。

   據明朝洪武己酉年《殷坊二修族譜》的序言記載:“吾族發源陳州宛邱,有侑公者,唐貞元中及五經第,元和中選諫議大夫,上疏諭治亂得失凡四十八通。子諱成,為侍中,亦多建明。孫陸,任新淦知州,沒於官署。遺僅琴鶴書劍,煢煢一崇,穀歸而山川修阻,乃葬近州短嶺美女吹簫氣孔穴,至今之殷公嶺也。遂留家于麻嶺左唐。”由此可知,一世祖侑公、二世祖成公都是河南宛邱縣人(實際上河南宛邱僅僅是侑公的祖籍,只了為了標明他自己是長平汝南堂後裔的身份,他其實是在江南出生並長大,後隨父遷移到京師長安定居),至三世祖陸公,因擔任江西省新淦州的知州(今新淦縣),在任上仙逝,因公正廉明,死後只留“琴鶴書劍”,沒有多餘的財產,剩下一個孤伶伶的兒子:四世祖崇公(煢煢一崇),想將父親陸公送回老家安葬但“山川修阻”、囊中羞澀而無能為力,因此將父親葬在了江西的殷公嶺,崇公也留在麻嶺左塘(今撫州市樂安縣)居住下來,一直傳到六祖重光公才在樂安縣殷家坊定居。由以上資料判斷,我族在江西省的出處是撫州市樂安縣殷家坊,遷入江西省的第一個先祖是侑公之孫陸公,定居于殷家坊的第一個先祖是侑公的六世孫重光公。但是,若依《濂坑殷氏族譜》,其一修序稱侑公(字延正)因被兵革,隱居江西峽江,改名元正,葬********,則我族從侑公開始就已經定居江西了。

   自侑公以下,我族在江西、湖南都有明確的族譜記載。那麼,自侑公以上,情況何如呢?據《天平軍節度使殷公家廟碑》記載,侑公的父親是殷懌,字易從,追贈左散騎常侍;侑公的祖父是殷元覺,字元明,追贈衛尉少卿;侑公的曾祖父是殷楷,字文絢,贈工部侍郎;侑公往上推二十一代,其先祖叫殷封,即東漢諫議大夫、南渡江南的殷姓第一人。自殷封至殷楷,中間的世系已失傳。從殷封以上再追,則可追溯到陳郡長平殷氏的最早的祖先,即我汝南郡(汝南堂)的發祥始祖殷續。

   我氏失國以後,自西周到秦朝末年一千二百多年間一直飽受打壓,或被誅滅(以周朝為甚)、或被遠貶邊疆、或四處逃亡,甚至很多改為他姓。至秦朝末年,仍堅持姓殷的族人比較集中居住的一個區域是河內野王(今河南沁陽、武陟一帶),進入西漢後這個地方出了一個人物,即殷續,擔任北地太守,被封在了汝南郡,定居于汝南郡的長平縣,成為汝南長平殷氏的開基始祖。

   殷續的後裔,名人代出,自殷商失國後我姓的第一次真正復興即由殷續開基的汝南堂後裔完成,有名的歷史人物有殷封(東漢諫議大夫)、殷禮(三國時期吳國零陵太守,諸葛亮贊其曰:“東吳菰蘆中,乃有奇偉如此人。”)、殷褒(魏朝時期任章武太守,西晉時期任滎陽令)、殷躋(殷褒之子,上党太守)、殷識(殷躋之子,鎮東司馬)、殷羨(殷識之子,字洪喬,豫章太守,“付諸洪喬”歷史典故的主人物)、殷融(殷識之子,東晉太常)、殷浩(殷羨之子,東晉將領)、殷師(殷融之子,晉陵太守)、殷仲堪(殷師之子,荊州刺史)、殷景仁(殷融曾孫,侍中、司空)、殷不害(給事中)、殷不佞(秘書監)、殷開山(唐朝開國功臣,賜鄖國公,唐玄奘的外祖父)、殷仲容(唐朝申州刺史)、殷侑(唐朝諫議大夫、贈司空)、殷踐猷(唐朝著名學者,顏真卿的舅父)等等,上了正史的名人多達數十位。殷續後裔為紀念先祖地望,均以“汝南堂”為堂號,以“汝南郡”為郡望,這就是汝南堂的來歷。我湖南八縣殷氏即汝南堂殷續後裔,由殷續到殷封,再由殷封到殷侑之曾祖父殷楷,這其中的世系現已難於稽考。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八縣各支譜均稱殷侑是唐朝殷開山的五世孫,但從目前可考的正史記載來看,尚無直接證據,況且史料《冊府元龜》一文記載開山公沒有兒子。

   自殷續以上再追溯至殷商末年,由於這期間出現過周朝對殷姓的打壓及秦朝的“焚書坑儒”事件,因此流傳於世的史料不多,也沒有完整可考的世系,不過可以肯定,自殷商末年以降,我姓肯定有眾多分支,肯定不是呈“一脈單傳”狀往下繁衍,因此現今諸多地方出現的殷氏族譜,從殷商王朝開始,甚至從炎黃帝開始一代一代記錄下來,從殷商末年到漢魏期間幾乎呈一脈單傳形狀,這顯然是不可信的,值得警惕。從殷商王朝末年到漢代殷續出現之前,我氏有名的人物還有:琅琊博士(今山東臨沂)殷崇、東海人(今山東郯城縣北)殷嘉、雁門(今山西省河曲北)殷謨、弘農(今河南內鄉以西、陝西柞水以東)功曹殷肅、秦朝會稽太守殷通(為項梁、項羽謀殺)等。

   從歷史的維度概觀我族之史,殷商一朝之輝煌自不多言,自汝南堂開肇以來,名人輩出,史績班班,乃我等子孫足以引為自豪者也。我湖南八縣殷氏,譜牒資料從唐時侑公為斷,故所稱族史亦自唐朝侑公為始,由侑公以下大抵述及約1200多年歷史。

   從橫向的空間維度來看,我族宗、官、賓三大支殷氏在清朝嘉慶年間首次合譜(此前為三大支各修祠譜)之時,族人主要分佈在醴陵、湘潭、寧鄉、湘陰、益陽、長沙、善化(今已撤銷併入長沙縣、望城縣等)、安化等八個地區,故稱“湖南八縣殷氏”或“湖南八邑殷氏”。其中,宗孫公裔主要在醴陵、湘潭(古代包含株洲)、寧鄉等地;官孫公裔主要在湘陰、長沙、益陽、善化、寧鄉等地;賓孫公裔則主要在安化地區。在現階段來看,因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人口快速流動,宗、官、賓三大支殷氏早已遍佈全湖南,部分已經走出湖南甚至走出中國,以地域來區分宗族已不現實,但考慮到我湖湘殷氏最初即是在八縣生活,各支各房族譜都有所謂八縣殷氏的說法,八縣殷氏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因此,今仍稱“湖南八縣殷氏”,概指宗、官、賓三大支殷氏而已,已不囿於八縣而廣於八縣者也。

   從縱、橫兩個維度我將湖南八縣殷氏族史之範疇略加說明於上,期有此興致之族胞深耕細讀,融會貫通,以在將來湖南八縣再度合譜之時能解族眾之不解、述譜史之未述,則幸甚!

           宗孫公位下第二十四代孫,甯鄉良山志良氏頓首謹述

                    公元二○一五年乙末孟冬吉日



分享按钮>>【侯氏网新闻】侯氏宗亲网.侯氏微信平台.侯氏家族.侯姓
>>向您汇报|世界何氏总会在惠州召开工作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