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毕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毕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毕士臣先生 已阅:6544 / 回复:16(楼主)

毕士臣,作家、戏剧家、曲艺家,山东菏泽新闻学院教授,主讲影视创作;系全国第五次文代会代表,受过邓小平、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曾发表出版600万字的作品(长篇小说30余部,中短篇作品数百篇,学术论文26篇,剧本8部),20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并八次在全国性创作会议上介绍个人写作经验;国家、省、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多次报道其事迹,名字与成就收入文学史和《世界名人录》以及《世界名人网》。

作者:218.249.202.* (2008/8/18 14:20:43)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毕士臣先生 第 1 楼

毕士臣:我曾是报纸通讯员……
纪文波
毕士臣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教授,之所以尊敬,不完全是因为他文艺作品的可读性,更是因为他的思想,他的哲辩,他的只奉献不索取的精神。
打开“世界名人网”我所了解到的毕士臣先生让人景仰:毕士臣,作家、戏剧家、曲艺家,山东菏泽新闻学院教授,主讲影视创作;系全国第五次文代会代表,受过邓小平、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曾发表出版600万字的作品(长篇小说30余部,中短篇作品数百篇,学术论文26篇,剧本8部),20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并八次在全国性创作会议上介绍个人写作经验;国家、省、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多次报道其事迹,名字与成就收入文学史和《世界名人录》以及《世界名人网》。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每一项荣誉的背后,毕士臣先生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他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这不是荣誉的叠加,而是责任的赋予……”
在菏泽新闻学院这块沃土上,学子们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毕教授更是默默地辛勤耕耘。大家都亲切地喊他“毕老”。是啊,毕教授老了,但他工作的热情却越发呈现勃勃生机。
雏鹰初翔竟折翅
毕教授眯着眼睛回想着他孩提时代的故事: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给我讲过这么件真人真事一个熬糖块的小商人,日积月累发了家,盖起了小洋楼,不用再去做熬糖快的生意了,他却将熬糖的工具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堂屋八仙桌上供奉着,任凭别人议论这摆设不雅观,露小家子穷酸味,他都不改初衷。按现在的新道德标准来说,这种不忘本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啊!
也许是受了这件事的熏陶,所以在出版、发表的几百万字的作品堆里,毕教授倒把当年豆腐块的新闻稿放在显要位置,把全国文代会代表证、作家协会和其他几个全国性协会会员证,放在五十多年前的报纸通讯员证之后;他曾经在大学中文系或一些县市创作会上讲课,乃至省、全国性会议发言,几乎都会自豪地提到当报纸通讯员的事……
1955年,11岁的毕士臣正上高小,在教语文的李老师(他是报纸通讯员)的影响下,尝试着给报社、电台写稿。也许由于在那个年代写稿的人很少的缘故,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很快几家报纸和电台居然发展他当了通讯员,这也就为他今后做笔杆子生涯打下了基础。

作者:218.249.202.* (2008/8/18 14:22:18)   回复此贴
  回复 1:毕士臣先生 第 2 楼

谈起第一篇新闻稿变成铅字的心情时,“兴奋程度远远超过现在出版一本长篇小说。”毕老会心地笑了,他说“那时我所写的稿子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采用率也低得很,不到百分之十。我倒不计较,甚至收到退稿信也有种幸福、安慰感。因为那时得退稿信不像现在的这样简单‘因本报(刊)人手有限,不能对每篇来稿提出具体意见,望见谅!’(现在干脆不退稿了)而是把一个时期的来稿中出现的通病拿来分析,提出预防、治疗的方法。我不光收信当时连看几遍,还存放一段订成册子反复阅读。除此之外,《农村大众报》等报刊还定期发给《通讯员工作手册》和《农村通讯员》,这类内部刊物,更成了我的宝贝。说出来不怕你见笑,要好的朋友想借阅,还非得给我打借条不可。不是我吝啬,实在是这些综合回信和内部刊物对我帮助太大了,虽不能说立竿见影,可总是教我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了;虽不能说在写作上入了门儿,可总算摸到了窗户……”
13岁时,毕士臣在小范围内崭露头角,以一篇《到校之后》在巨野一中一炮打响,成了巨野一中的风云人物。第二学期,语文突击考试中,他又一次一举夺魁,校领导在师生全体集会上十几次提名道姓地表扬了他。可就是这样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毕士臣开始飘飘然了,他傲慢了,昂起头,鼻尖指的角度越来越高,眼睛看天空比看人的时候多了。他曾扬言:“全级几百名学生只要有一个考取高一级学校,那便是我!”
能这样说话,毕士臣当然有他自己的实力,每学期期终考试他门门5分(那时是5分制),教语文的刘老师对这个很有潜力的学生更是特别的器重,两人的关系更是没的说。
古语中有这么一句,叫做“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对于这个时期的毕士臣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十三四岁是一个多梦的季节,可谁能料到,一场噩梦正向他蔓延。这一年正赶上反右派,那位刘老师的名字不幸出现在大字报上,得了个头衔:“右派分子”。作为刘老师得意门生的毕士臣也不会轻易轻易躲过这场灾难,,他必须承受来自外界那根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阶段的那份压力。“一天三次写揭发刘老师的材料,夜里班干部批判我这个所谓的‘右派的接班人’现在想来真的有点可笑……”毕教授微笑着说道。
虽然“右派的接班人”这个封号后来没有兑现,但是毕业时毕士臣这个名字被从考试资格单上无情地划去了。同级的数百名学生大概只有一人没录取,那便是毕士臣!这也许就是历史给他开的大玩笑!对他前面的扬言是个绝妙的讽刺。

回乡偶遇依然坎坷
没能转学的毕士臣无可奈何回到他农村老家接受教育,顺河集的干部对我评价褒贬不一。此刻,一切的评价对于我来说都不很重要,幸运的是我得到了政策的宽大,后来居然当上了教上了农村中学的教。成于斯败于斯的他,仍在工作之余给报刊、电台写稿。不妙的是有人写信给新闻单位,说不能再用毕士臣的稿子。被迫无奈,他只好改用化名:“毕者”、“借今”、“某某创作组”、“某某通讯组”等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毕士臣考取了巨野师范学校函授中师语文科,整整学了五年,打铁先炼本身硬嘛!自然他的作品被采用的越来越多,隐患也与日俱增。


作者:218.249.202.* (2008/8/18 14:23:03)   回复此贴
  回复 2:毕士臣先生 第 3 楼

1962年,忽然时来运转,公社领导决定录用毕士臣为干部,专搞新闻报道。
不料偏在这碴口,又陡逢厄运,他在《支部生活》杂志压了一年的稿子《党支书三让新房》刊用了,而这位被表扬的支书恰恰因贩卖布票被公安局拘留了,录用的干部的事泡汤了。
就在他因此事而苦恼、悲愤的时候,巨野县负责通讯工作的老陈同志向他传达了《大众日报》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意见:毕士臣虽犯过错误,可还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还是个有用的人才,应利用他的一技之长为新闻事业做些贡献……倍受鼓舞的他当天通宵达旦,一气写了三篇不短的稿子,均见报了,而且署上了他的本名,以后又接二连三地发了好多。用他现在的话来说,有一种死而复生的感觉,公社的领导也开始重视他了,让他出席县劳模会,还计划发展他入党……
然而美好的日子总这样短暂,“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些人对他的嫉妒也开始变成了革命的义愤,私下议论:“不能让毕士臣在工资之外再捞外快,更不能让他再出风头,小资产阶级思想得逞……”于是造反派的矛头指向了他,将他抽屉里的十几元人民币撕成碎片,将书籍中的《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瓜分了,将古版的字帖、辞典一类的书当成“四旧”一火焚之。这都算不上毕士臣的大罪状啊!他们怎肯善罢甘休,便把他发表和未发表的作品留下来翻腾。他们在新闻稿上没法做文章,就在文艺作品上下了功夫,终于创出了“发明”:把反面人物的言行,不折不扣地糊在了他身上。理由很简单——这些坏人反正都是从你笔下出来的!就这样毕士臣糊里糊涂地被戴上了“黑帮分子”的帽子,同时把他也从农业中学赶了出来。
虽然曾经经受过反右扩大化的考验和锻炼,可这次的打击还是让他变得一蹶不振,意识中萌生了自杀的念头,幸好被家里人发现了,胞妹寸步不离地盯着他,用各种言语来劝他,不经意间的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他:你这些年都是在写稿登报劝别人,怎么就不能写稿劝劝自己?他们拿那理由把你打成黑帮能站的住脚?你就不能给报纸写信诉诉冤枉吗?……
胞妹的提醒让毕士臣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更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他开始打腹稿(不敢落笔,怕再引火上身),等待时机,平冤昭雪。
后来,我把个人的冤案委婉地投诉给了报社,不知是否起了作用,反正不久就给他平了反。

拓展灵魂的隧道
毕士臣因才华出众,在1975年被破格录用到菏泽地区文化学校专职创作,他如鱼得水,才搞得著作几乎等身。
因教学的需要,近几年他转而主攻影视创作学,写了一部22集的电视连续剧《缘林生死劫》,一部20集的《女人出格》,一部10集的《记者摇篮的故乡》;两部门电影剧本:《血溅牡丹王》《千里追杀》;数部单本剧:《邻里风波》《衣锦还乡》《提包上学》《立交桥下》…………有的已经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的主项审查,有的已经拍摄、播放。
更使人感动的是他年过六十不服老,挑战自己,平生头一次主演电视剧《邻里风波》。此剧在山东电视台播出台,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学生评论:毕教授写得好、讲得好(生动形象,幽默诙谐)演得好。


作者:218.249.202.* (2008/8/18 14:23:32)   回复此贴
  回复 3:毕士臣先生 第 4 楼

弹指一挥,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菏泽新闻学院,年过过花甲的毕士臣仍在不倦地读书、思考、写作。让人感受到他雄姿勃发、思想敏锐的年轻气息在流淌。
他的作品固守一种雍容博大,扎根人民大众,关注历史和时代,不仅有对生活的热爱,人生的思考,更有对社会和命运的忧思。他歌颂正义,鞭笞邪恶;他弘扬和平,拒绝战争;他对世界怀抱美好,他对祖国充满希望;他甘愿做祖国的一寸土,长出庄稼,结出丰硕的果实。
他擎起了艺术的旗帜,强调:新闻写作是我艺术创作的光辉的起点!
是时代造就了一批英雄,某个时代都会有某个时代整体的艺术倾向性,这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强力致之的。而我也认为,作为一位从事新闻和艺术创作的人,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人民的心头,急人民所需,才能创作出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
毋庸质疑,在时代迅速市场化、科技化蜕变的社会格局下,谁能紧握手中的笔,保持一份宁静,谁就能占据一片蓝天!毕士臣做到了,一坚持就是半个世纪。人们惊异于这位身材不高,幽默风趣的老人,他的冷静与果断,蓬勃与美好,这似乎只有从他的人格中方可找到答案。几十年的种种磨难,正是他创造爱,缔造灵魂的过程。

作者:218.249.202.* (2008/8/18 14:24:04)   回复此贴
  回复:毕士臣先生 第 5 楼

毕士臣先生系山东省 菏泽市 巨野县 万丰镇 顺河行政村人士

作者:218.249.202.* (2008/8/18 14:28:5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6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毕氏论坛  执行时间:210.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毕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