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古代名人录】安国先生是如何致富的

    中华安氏网 2009年3月12日 安志民录



  【安氏古代名人录】
  安国先生是如何致富的(布衣安国)

  据王世贞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无锡(在今江苏省)有一介布衣安国的财富“过五十万”,与太监黄永、黄锦,陆都督炳,山西三姓,徽州二姓等,同为“天下富家居首等者”。关于安国是如何致富的问题,多年前无锡曾有过探讨,由于当时现成的相关资料很缺乏,开始时也有“垦殖致富说”——即所谓“务本致富”与“经商致富说”——即所谓“末以致富”之间的讨论。但在安国的家族文献中发现了他的资财的具体数字后,经过定量分析,终于揭开了秘密。
  这位明代无锡安国先生的经济发展过程如下:“田止四百亩,与(安)祚、(安)祉二子平分。又有承事公(安祚——笔者注)遗嘱,田已四千亩,与邦、国二子平分,业十倍于所授矣。及展赠公(安国——笔者注)分书,裒然成册,属松江府印钤,田至两万亩,他物称是,约六十倍于所授。”⑷
安国父亲安祚析产时得田200亩,到他立遗嘱时,已有田4000亩,“业”是20倍于所授。安氏家谱说安祚“务本以勤致富”,其他的各种公私记载中也无任何涉及他经商的资料,安祚作为地主是可定论的。这表明明代一个地主“务本致富”,靠田地经营,一辈子的财富积累是20倍的扩张。
  安国以分得的2000亩田起家,到他自己立析产分书时,仅在松江一地的田就有2万亩,其他财产约值12万亩田,两者合计为14万亩田。以这不完全统计数计算,安国的“业”已是70倍于所授。
两者比较,安国发财的速度至少比他父亲快3倍。面对安国这种“他物”多而田地少的财富格局,以及高速度暴富状况,“垦殖致富说”者再论断安国与他父亲安祚一样是“经营地主”,以地租为“主要的也是最大的一注收入”而致富的说法,即“务本致富”的逻辑,就再也无法站住脚了,相反却能印证《常州府志》、《无锡县志》中关于安国经商致富,即所谓“末以致富”的记载是正确的。
  再回过来分析《故沈伯熙墓志铭》,文中只说“先世以躬稼起家”,而对于现在沈万三研究中广为引用的明代孔迩《云蕉馆纪谈》中所载沈万三“变为海贾,奔走徽、池、宁、太、常、镇豪富间,辗转贸易”之事,即有关沈万三经商的经历,连片言只字都没有,仿佛不存在此事一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怪的事?
  若能跳出单纯沈万三研究的圈子,打开视野,了解封建社会里一般人们的价值观,就会发现那个时代里,在千百年儒家“耻言利”的传统思想的束缚下,特别是在封建社会“贱商抑末”的巨大精神压力下,“士农工商”商为末等,人们普遍认为经商是不光彩之事。在这样沉重的舆论与话语环境中,后代对自己前辈经商致富的事实都是讳莫如深的,在说及家世往事时往往以“躬稼起家”这样的描述含糊带过,沈万三的后代是这样,安国的后代也是这样,例子俯拾皆是。
  再以明代无锡安国为例。在安氏家族文献中,只提安国的“高贵品质”,比如安国是如何文雅风骚、如何与达官显贵社交往来、如何周济乡里等,笔调与《故沈伯熙墓志铭》中说沈万三“能推恩以周急难”完全一样。有论者称之为谀墓之词,是封建社会的通病。所以,仅以这类“躬稼起家”的记载去研究沈万三、安国这样一类人物的发家史,往往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就无锡安氏家族文献而言,还是比较客观与聪明的,尽管它自己不透露任何安国经商的细节,但还是全文引述了《常州府志》、《无锡县志》中非常简单又雷同的有关安国经商致富的官方记载“居积诸货,人弃我取,行二十年,富几敌国”。


分享按钮>>“大商帝辛之陵”在朝歌城东淇水之滨揭碑
>>【安氏当代名人录】市水务局局长安天云调研武引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