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论坛贴精选】姓氏知识——我国的姓氏“郡望”

    中华安氏网 2009年3月20日 安志民录



  【安氏论坛贴精选】姓氏知识——我国的姓氏“郡望”

  主 题: 姓氏知识——我国的姓氏“郡望” 

  兹将有关姓氏方面的知识摘录如下,供族人学习及寻根溯源之参考。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名了“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保定一代)卢氏,清河(河北清河县一带)崔氏、张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王氏。

  “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例秦于今清河设厝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汉于今清河设清河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有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的一个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
  作者:清河安氏后裔 (2009-3-20 9:10:13)

  回复:姓氏知识——我国的姓氏“郡望”

  但"郡望"作为专职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 ,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只封建社会中世代显贵,影响较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族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化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

  在门阀制度下,形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前途等。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座次亦明确有别。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姓氏是延续了古代以姓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他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作者:清河安氏后裔 (2009-3-20 9:39:49) 

  回复:姓氏知识——我国的姓氏“郡望”

  隋唐、明清时期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郡望现象至今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海外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拳拳恋念故土之情,追忆先祖之谊。

  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音:ye,祭拜)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力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清河安氏后裔 (2009-3-20 10:02:34)


分享按钮>>【安氏论坛贴精选】 天津.杨柳青.安家大院.赶大营
>>【安氏论坛贴精选】我国戍边、迁官造成的姓氏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