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论坛贴精选】河南省清丰县委组织部长安法乾

    中华安氏网 2009年6月15日 安双通提供



  【安氏论坛贴精选】河南省清丰县县委组织部长 安法乾

  安法乾1917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清丰县。1937年9月在清丰县联系其他先进分子共同组织成立了抗日救国十人团,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清丰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边东县委组织部部长,冀鲁豫边区抗日救国总会党团书记,中共清丰县委书记,直南特委民运部部长,冀南六县行政监察专员公署专员,中共濮阳地区专员,冀鲁豫边区工商局副监委,中共冀鲁豫分局办公室主任,二地委工委书记兼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1953年至1955年,历任华北大区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粮食局局长,粮食部仓储局局长,1956年任粮食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1960年任粮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1967年下放五七干校,后任干校党委副书记、书记,1975年任商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1979年任粮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1982年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他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7月离休。
  原粮食部副部长安法乾同志(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作者:安双通 (2009-6-14 21:27:31) 

  抗日专员安法乾
  安法乾同志,1917年2月出生在清丰县普马寨村的一个中农家庭。他自幼读书,1937年肄业于保定师范(河北省立第二师范),193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他是“七.七”事变后重新建立的中共清丰县委的实际负责人,为恢复建立和发展清丰县的党组织立下了汗马功劳;奉党的指示组织成立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救国总会并担任总负责人;后出任冀南六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一任抗日专员,在组织、领导、发动和团结边区各阶层人士,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他作为地位领导人,在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和发展生产、拥军支前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建国后,以“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在我国供销和粮食战线的工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离休后以病弱之躯仍关心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常思老有所为、发挥余热,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自强不息、革命到底的意志和精神。
  2007年12月22日,安法乾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作者:安双通 (2009-6-14 21:30:35) 

  一、曲折的求学道路
  安法乾的家庭世代都是农民,而且比较贫穷。到其曾祖父安秀华那一代,仍是当雇工。但他异常勤俭、刻苦,除了农忙时当雇工外,农闲时就做个小买卖,挑着担子走村串乡卖杏、卖柿子、卖烟叶和糖块等,这样逐步积累了一些钱,买了几亩地,成了一个下中农。因他一辈子受尽了人间的欺凌压迫,吃尽了没文化的苦,所以当他有了几亩地以后,就决心让他的两个儿子读书识字,将来能出人头地。

  安法乾的伯祖父安万俊书读的较好,进了秀才,当了一辈子私塾先生;而其祖父念书念到三十多岁,一心想进秀才,但考了几次都没考中,只好当了一辈子童生。他自己读书没成材不说,因家里缺乏劳动力,生活困难,他的两个儿子只能在家务农,倒成了文盲和半文盲。这样,到安法乾出生时,家里有父亲安秉逊和叔父安秉鉴两个人劳动,生活比较宽裕。因此,其祖、父辈两代人都把“望子成龙”的心劲寄托在了安法乾的身上。

  安法乾六岁入学,1923年至1925年在邻村堤上刘家念书。因年幼贪玩,其祖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于1926年让其回到本村念私塾,对其严管紧逼。1928年北伐军进军到河南、河北,受革命风气影响,剪辫子、放足成了时尚。同时,县里明令取消私塾,各村一律办新式小学,由县教育局委派教员。这样,1929年安法乾就到本村与堤上刘家村合办的小学读书。

  但安法乾的祖父看不上这样的学校,到1930年,也就是安法乾13岁那一年,老先生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通过一个亲戚丁继丙在香山慈幼院当会计的关系,把安法乾送到了北平。不料到北平后,香山慈幼院却停止了招生。丁继丙就通过熟人,把安法乾送到北平市西什库第二救济院上学。这个学校是北平市社会局办的一个救济单位,专收些社会上无人抚养的孤儿。学校虽是公费,又管吃、管穿,但生活很不好,整天吃玉米面饼子、喝菜汤;管理较差,尤其卫生条件更不好,宿舍里到处是臭虫,很多人还长了疥疮。安法乾去了不久就染上脓包疥,后来又长疖子。这样过了半年,1931年春,丁继丙又将其从救济院接出去,送到香山慈幼院在门头村办的一个自立农业学校上学。这个学校共有30多个学生,种着60亩菜园、100多亩旱地,还要养鸡、养猪、养兔和养蚕,全由学生劳动。虽然管吃、穿,生活条件比第二救济院好,但学习时间太少,干的活很累,名义上是学校,实际是个小农场或生产队。这年冬天,安法乾的父亲去北平探望儿子,看到这里学不到什么东西,就决定叫儿子回家读书。

  1932年秋,安法乾回到清丰半年后,进入巩营高小五年级做插班生。巩营高小是一个较正规的学校,学习环境和气氛都很好。15岁的安法乾经过北平的求学之路,成熟了许多。他深切体会到家长的期盼和学习的重要,因此奋发努力、刻苦向学,很快成为学校的优等生。1933年冬高小还没毕业,他就借别人的毕业证报考清丰简师,以高分被录取。考上简师还不满足,1934年暑假,他又参加巩营高小在县城的毕业统考,拿到了有真实姓名的高小文凭。之后,到保定投考河北省立第二师范,结果又被录取。

  安法乾的升学“三级跳”,在清丰简师、巩营高小和老家普马寨引起极大轰动。亲友纷纷道贺,全家人自然是欢天喜地。尤其安法乾的祖父和父亲,觉得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更是满心欢喜、兴奋异常。在当时,师范毕业后,最起码也能当个高小教员,弄好了还能进政府机关混个一官半职,这样,不仅一生的饭碗不成问题,说不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也是指日可待呀!暑假之后,安法乾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高兴自豪地踏上了保定求学之路。

  保定师范是个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安法乾一方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接触了一些进步师生,阅读了一些诸如《政治经济学》、《社会进化史》、《莫斯科印象记》等进步书刊,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初步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政府的腐败和反动的本质,认为共产主义好、共产党好、苏联的社会制度好,萌生了要参加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愿望。

  当时,共产党是秘密组织,很难找到。他就和肖聚林、杨书范等同学商量,在本班和其他各班成立读书会、历史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等组织,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思想。经过努力,读书会发展到五个班,共约50余人。这是安法乾自觉革命活动的开端。为了在保定扩大影响,1936年冬天,他还在保定其他学校组织了清丰县旅保同乡会,并被推举为会长。他们购买进步书籍,订阅进步刊物,在校外也组织了读书会,但因不久就发生了“七.七”事变,活动遂告停止。

  保定求学的经历,使安法乾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成为一个自觉的向往革命的青年。
  作者:安双通 (2009-6-14 21:31:53) 

  二、辉煌的抗战人生
  1937年,因日军不断演习,平津局势紧张,动荡的华北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在这种情况下,保定师范乃于六月底提前放了暑假。安法乾回家不久,“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由此开端。这年七、八月间雨水很大,从大名到南乐、清丰、濮阳之间平地可以行船。安法乾独处家中,消息闭塞,心中十分焦急。国难当头,一个炎黄子孙、热血青年,如何抵抗外侮,报效祖国,救民于水火呢?安法乾思虑之中又想起了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担负起领导全民抗战驱敌的历史重任。于是,不等大水退完,安法乾便急匆匆赶到县城打听情况,寻找党的组织,并告诉同学们如果组织抗日活动请一定通知他。

  九月初,马村集的冯业莘(即丰村,当时在大名师范上学)通知安法乾去清丰简师开会,并说是平杰三老师召集,他可能是共产党员。安法乾听后十分高兴,急忙如期到会。会议在清丰简师图书馆举行。这是安法乾参加的第一个由共产党人召开的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抗日救国十人团。其宗旨是团结青年学生和进步知识分子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会议选举平杰三为团长,安法乾为副团长兼巡视员,具体负责联络和发展团员。由此开始,揭开了安法乾人生道路上的新篇章。

  会议之后,安法乾便积极地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展十人团成员。他首先介绍同学杨真和刘国选参加十人团,并同他们交换意见,想通过平杰三加入共产党。由于他们的积极工作,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全县发展了二、三百个团员,并在南乐、濮阳发展和建立了组织。

  十月,直南特委负责人刘大风来到清丰与晁哲甫等人共同组织恢复中共清丰县委。安法乾与冯业莘也搬过来与他们一起住到晁哲甫在衙前街的一处房子里。在此期间,由刘大风介绍,安法乾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不久,便参加了中共清丰县委成立的会议,被选为县委宣传部部长。

  参加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担任了县委负责人,肩负着领导全县人民抗日救亡的重担,安法乾的革命热情就象火山爆发时的岩浆一样喷涌而出。从此,他不辞劳苦,日夜奔波在清丰各地,为恢复和发展党员、建立和壮大党的组织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东北区他首先和刘镜西接上关系,又通过刘镜西恢复了翟临栋、巩希贤、刘学见、王汝林等同志的组织关系;在东南区同王志刚接上关系,又通过王志刚恢复了杨培山、何学文、张廷浚的党籍,同时又发展了刘国选、陈希均(陈平)、杨书范加入党的组织;在西北区同刘志良接上关系,并通过刘志良恢复了逯坤玉、王平公、马冠群、王崇谦、夏书平的党籍,还恢复了梁村党支部书记马保寅及其支部十多个党员的关系,恢复健全了梁村党支部。该村后来成为清丰县抗日时期的一个红色堡垒,党和部队的一些重要领导与机关都住在那里,因此,曾有“小延安”之称。

  1937年10月,直南特委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四支队”在古城集成立。安法乾受县委指派以民运工作员的身份在“四支队”政治部作地方党的工作。因1937年闹水灾,这一带是灾区,群众生活很苦。为了帮助群众度过灾荒,安法乾支持梁村党支部书记马保寅开展了借粮斗争,把借地主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受到普遍好评,提高了党的威信。

  12月15日,日军占领清丰县城,南乐也已失陷。根据新的斗争形势,直南特委决定以南(乐)清(丰)公路为界,设立边西和边东县委。南清公路以西为边西县委,刘同方为书记,住在清丰梁村;公路以东为边东县委,晁哲甫任书记,安法乾任组织部长,刘镜西、王志刚为委员,机关住在六塔集。

  由于日军进攻,国民党政府逃跑,清丰当时处于无政府状态,土匪蜂起、会道门猖獗、地主民团横行,社会秩序异常混乱。1638年3月,为了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抗击日军和维护社会秩序,边东县委根据党的“团结抗战,共同对敌”的方针,晁哲甫、安法乾等联合开明士绅成立了清丰县抗日民众自治委员会。他们收集民间和旧民团的枪支,争取爱国旧军人,组建了清丰县民众联合抗日自卫团,很快发展为4个大队,12个中队,共1400多人。自卫团的政工人员大部分由共产党员担任。自卫团的成立,为稳定社会秩序,团结各阶层武装抗日起了很大作用。
  作者:安双通 (2009-6-14 21:35:39)


分享按钮>>【安氏论坛贴精选】明朝的武官官职分析
>>【安氏论坛贴精选】不再年轻的安氏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