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安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安焘的生平事跡 已阅:2256 / 回复:4(楼主)

人物生平

安焘的生平事跡

  安焘在11岁时,不愿意和一块儿上学的小孩玩,听说有一位老先生在家里收学生,就去拜师。先生说:“你刚刚会朗诵几篇诗,还不足以跟我学,如果要学,就当众试诗一首,选中了才收你。”安焘面无难色。诗成,在诸生之上,由此安焘开始出名。
  安焘登第后,初在蔡州任职,后经欧阳修推荐,为秘阁校理、判吏部南曹、荆湖北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兼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当时刚兴新法,有的官员迎合求进。有关的公告日夜不停的下发,安焘心平气和地奉行新法,神宗见其仪表堂堂,便调来身边修起居注。
  元丰初(公元1078年左右),高丽国又和大宋建立了外交关系,朝廷假装任命安焘为左谏议大夫去访问高丽国。高丽国热情招待,比招待契丹使节的礼数还要多,并且派人对安焘说:“我国大王对待使者很恭敬,确实是出于诚心,不像接待契丹使者是为了免除边患。”安焘笑答说:“尊重中华民族,愿意和大国交往,礼节都应该一样,不能因为很少来礼节就格外隆重。朝廷与辽国建立友好关系已经好久了,难道还会在此计较礼节的厚薄吗!”出使回来后,神宗皇帝认为安焘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显得彬彬有礼。便将原来假授的官职授给他,兼直学士院。[1]

成就及荣誉

  安焘在审刑院任职时,处理了历年积压下来的五百余件疑案。后求知陈州,还朝后为龙图阁直学士、判军器监。
  安焘奉命招待辽使。在郊外设宴,契丹使者不让他的随从分开坐在庑殿的周围,双方争论了许久,使者无言以对。等外交仪式结束,安焘分别接见来访者时,契丹使者又不让随从移动,契丹使者一人进入,其余人都坐在门外,安寿亲自出去请,对方开始觉得羞愧后悔。等到告别那一天,他们又一切遵从礼仪。还说小事不必计较,安焘说:“契丹族喜欢试探别人,这种苗头可不能助长。”不久安焘被任命为三司使、户部尚书。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同知枢密院。
  西夏人前来诉苦,诚恳地请求还给他们一部分疆土。安焘言道:“如果不是要害之地,给他也没什么。可是要知道:他们贪得无厌,应当让他们知道我国是宽恕对方而息兵,不应当让他们产生我们不想用兵的感觉。”哲宗继位,又议起此话题,中书、枢密二府都想放弃熙河。安焘则坚持说:“自灵武以东,都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土地。先帝建立的武功,如今无故放弃,岂不是让外族看不起我们吗?”于是决定把葭芦等四寨归还给契丹。
  宣仁太后担心国家费用不足,下决心裁撤不必要的开支,宗室人员的供奉也在其中。安焘劝道:“陛下虽忍痛削抑外家,以显示大公无私,然此举重大,不可不深思熟虑。”太后幡然醒悟,遂止。
  黄河改变河道向北流去,宰相建议水官商议此事,一定要让它回到原地并向东流。安焘觉得黄河流入泺淀,时间长了泥沙沉淀,河道变浅,黄河地区就没有天然屏障可以防御敌人了。就说:“黄河虽然屡次改变河道,但是都在中部地区,所以京师北面有黄河作为北边界。今天河水决口向西,而河尾就更加偏北,长期下去,就将把南岸北移,慢慢就属于敌人界内了。他们要是在河上建桥梁,派兵驻守,虎视眈眈,对我们就不利了。如今水官的议论,不过是从地形出发,考虑费用;而那些献计之臣,不从根本上考虑问题,只是为了便于治河,把国家置于险境而浑然不知。决非良策。”皇帝虽然认为他言之有理,但面对议论和浩繁的开支,也无可奈何。[1]

相关事件

  徽宗继位,安焘又知枢密院。后以年老为借口请求让位,徽宗准备封他为观文殿大学士,有人出来挑拨离间,结果仅以学士知河南。临行前,安焘上疏说:“自绍圣、元符年(公元1094~1100年)以来,大臣们说话办事一点也不为国家利益考虑。听他们夸夸其谈,一定要观察他们如何处理事情。
  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中央和地方仓库,无不充实,小县城所积蓄的钱米,也不少于二十万,绍圣年以来,地方倾其所有以供边境军士,但军中并没有见到粮食,官吏们拿不到月俸,公家的东西白白消耗,不见踪影。而反过来诬陷绍述,岂不成了太大的冤案了吗!愿陛下明察。不要让那些巧言令色而又求一己私利的人再有市场了。”又劝戒道:“东京党祸己经萌芽,等他们事成再收拾就晚了。”安焘动情之处,言语激切。
  多年以前,建青唐邈川为湟州,戍守那里的兵士供给极为困难。安焘在枢密院,听到有人议论此事时认为可放弃,安焘就据实上奏。此地还给西夏。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有人谈起此事,认为割地不对,便上奏说安焘有罪。于是降安焘为端明殿学士,再贬宁国军节度副使,汉阳军安置。湟州收复后,又降为祁州团练副使。鄯州收复后,又移任建昌军,然而当初放弃鄯州时,安焘还在家料理丧事,并没有就鄯州一事发表过意见,鄯州失守与他无关,现在却受到牵连,安焘考虑再三,最终也不敢表白自己。又过了一年,才恢复他通议大夫一职,还洛阳,死于此,年75岁。又过了五年,才追认他原来的官职。[1]

作品一览

  重题江干初雪图
  曾游沧海困惊澜,晚涉风波路更难。
  从此江湖无限兴,不如只向画图看。

该帖子被安生民在2012-2-13 17:47:28编辑过

作者:安生民 (2012/2/13 17:45:15)   回复此贴
  回复:安焘的生平事跡 第 1 楼

谏议大夫
    官名。秦有谏大夫,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汉初不置。元狩五年(前118)初置,属光禄勋(郎中令改名)。东汉改称谏议大夫,仍属光禄勋,秩六百石。后北魏有此官,与光禄勋无隶属关系,为从四品官。北齐置七人,属集书省。北周地官府有任规谏之职的保氏下大夫,相当于谏议大夫。隋、唐谏议大夫属门下省。隋炀帝曾停置。唐复置,秩正四品下。唐高宗曾改为正谏大夫,后又置谏议大夫,属中书省。开元中废正谏大夫,仍以谏议大夫还门下省,凡四人,掌侍从规谏。贞元四年(788),分左右,各四人,左谏议大夫属门下省,右谏议大夫属中书省。宋置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辽金沿置,明初曾置,旋废。


作者:安志民 (2012/2/13 23:10:44)   回复此贴
  回复:安焘的生平事跡 第 2 楼

以上安焘的资料即《中国安氏家谱》的安涛。
安涛(1034-1108)字厚卿,河南开封人。第进士。元丰元年(1078)使高丽(今朝鲜)应对得体,迁右谏议大夫,兼直学士院。六年(1083),同知枢密院事。元佑二年(1087)进知院事。绍圣元年(1094)拜门下侍郎。厚卿与章淳为布交,既为相不相助,由是有隙,及涛疏救谏官常安民,享潛其相表里出知郑州。徽宗立,复知枢密院事。发老避位。知河南将行,疏言党祸已萌,预戒履霜之渐。崇宁初坐弃湟州议罪贬官。久之,复通义大夫,还洛阳卒。

作者:安生民 (2012/2/14 20:08:25)   回复此贴
  回复:安焘的生平事跡 第 3 楼

《中国安氏家谱》中的安焘,即:
安焘(1023-1104)礼之子,陕西咸宁人。宋英宗嘉祐二年(1057)知枢密院士。治平四年(1067),授“征南将军”,领兵7万征蜀,神宗熙宁四年(1071)二月敕封元戎西国公,镇守成都。绍圣二年(1095)被张商英党合谋陷害,“罢官”。四年(1097)复职。崇宁三年(1104)甍,帝赐御葬于四川成都。

作者:安生民 (2012/2/14 20:12:30)   回复此贴
  回复:安焘的生平事跡 第 4 楼

熙宁四年(1071)春二月奏闻朝廷,敕封元戎焘公为西国公镇守成都;封状元为平西大元帅,镇守巴渝(重庆)。蜀人颂诚公曰:“乐此君子,民之父母”;颂诚公之父焘公曰:“乐此君子,万寿无疆!”
元祐七年(1092)二月朔日,西国公与苏轼、范纯乍、吕大防、刘奉世,文武大臣,奉太皇太后之诏,集朝门参议国政。焘公曰:“太皇太后齿去矣,所赖以劻扶王室者冀诸公为石泉。”况司马仆射吕公司徒相继而卒。青苖法之罢已久,老成彤射恐伟近之复,为明孽百姓又将苦於苛政也。焘公年度气高怒曰:“误国家者尔宵小辈矣。”遂以朝笏笞之。焘 公曰:“是而归蜀。”
  元祐八年(1093)秋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崩,诚公自成都归巴渝,邵武周箭射水妖。
  元祐九年即绍圣元年(1094)秋九月,诚公上成都教习水战。初章惇、张商英遭西国公之辱,惇英怨焘公,由此起雾,适诚公教习水战。乃奏帝曰:“臣闻西国公父子在蜀江演战,心怀叵侧,窃为陛下虑蔫。”帝曰:“西国公四世老臣,次子有功於国,朕有何忧。”复奏曰:“方今太皇太后新崩、蜀处偏隅,教兵习战,养成精锐,万一有变其何以御,虽非心腹之疾亦疥癬之忧也。”帝曰:“整军经武,武臣之职,西蜀偏安武臣之功。朕固无疑也,但如卿言朕命访之。”
紹圣二年(1095)春二月,帝因谗言中耳。遣使至蜀,访西国公得失,无奈使蜀者,又章惇张商英党羽。秋七月,惇英侍上纳凉於御柳池边。因奏曰:“臣闻使者转蜀云:‘西蜀平安而演兵,叛国之机已露,陛下若不早为之断,恐滋蔓日久难以图也’。”上初而不疑,继则疑而不决。己而曰:“西国公乃蜀之保障也,朕敕其恩,教水战,不使张其权蔫可。”同年十二月对焘诚父子不书罢其官爵。三年焘公忧国爱民、自编三十六条《劝世歌詞》各属大开王化庶民,敦伦饬纪,俗美风醇。后因诚公孙如山不仕元,被元太祖追焚之。
  紹圣四年(1097)古滇南蛮作乱,上加还焘公权爵,命率兵剿之。
崇宁元年(1102)诚公奏凯回朝,徽宗大喜,加封侯爵,忠信英烈。怀远授摆马都司,诸将皆授守备之职,众兵具有赏赐。命光禄司摆宴贺功,命造侯府於京。忽接家书报西国公病危。诚公辞主返蜀。父子一面,西国公薨(焘生于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1024)殁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3)亨年81岁)。诚公写定丁奏朝,上赐御祭御葬。诚公守制三年未离灵位。
该帖子被安生民在2012-2-14 20:37:34编辑过

作者:安生民 (2012/2/14 20:35:2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安氏论坛  执行时间:1,097.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