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寻根纪实报告

    中华乐氏网 2012年7月19日 深圳同乐会


 


中 原 寻 根 纪 实 报 告

乐一平、乐继锋 合撰

  受“中华乐氏文化研究会”的委托,我们于五月八日至二十三日历时十五天,行程数千公里到中原的河北、河南两省五个地区的九个县(区、市)的户籍管理中心、史志办、档案局、政协文史办、民政局等单位查阅有关乐氏的村庄及名人等资料;到相关的乡村走访查找乐氏族人;到古遗址寻根谒祖。到“中国·宋氏文化研究商丘总会”拜访学习。

  已明确的了解到乐羊、乐毅的封地和乐毅、乐广故里的具体居住位置;找到了两处乐氏集中居住地,了解到乐氏先祖历史上曾居住过(现在无乐氏族人)的村庄有十多个;敬拜了五处与乐氏有关的遗址。

  收集和购买回《三陵台》、《千年古县》、《新野县历代名人》、《新野文史资料》、《睢阳》、《邓氏族史》、《世界宋氏第一届恳亲暨宋氏文化研究会专刊》等书籍。

  从《灵寿县志》、《武邑县志》、《邯郸县志》、《邯郸县地名志》、《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邯郸市人民政府(乐毅墓等文物)请示报告》、《赵都诗词选注》、《新野县志》、《新野县地名志》、《南阳地区志》、《商丘地区志》、《商丘市志》、《归德府志(老商丘县)》、《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华宋氏通谱》、《中华戴氏统谱》等文本中复印和摘取有关乐氏的资料一百二十余份。从中挖掘出了一些新的有参考价值的史料。详情汇报如下:

 

一、行程日志

  五月八日一平秘书长和继锋分别从广州、武汉乘火车北上。

  九日下午4点多钟会合于石家庄市,立即乘汽车赶到灵寿县城。当晚在县城广埸看到标志性建筑物—城建碑的碑文《城建记》中写道:“灵寿,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鲜虞国,威烈王时建中山国,属中山。魏乐羊伐中山,取之。文侯封乐羊于灵寿。”(见图1)

  十日上午先后去灵寿县公安局户籍管理中心和青同镇派出所户管内务 、信访办寻访和查找乐氏村庄(在电脑上查询),查明在青平镇和狗台乡有:苗朱乐、白朱乐、韩朱乐、高朱乐、刘朱乐、杨朱乐、甄朱乐、南朱乐等村庄,但无乐姓村民。

  中午,在灵寿中山宾馆寻访服务员时,得知该馆的主管和几位服务员都是苗朱乐村人,原打算去这些“朱乐”村庄进一步寻访的计划改在宾馆,该馆的主管和几位服务员都很热情的向我们介绍说:叫“朱乐”村庄都是相连在一起,有八个。非常熟悉这些“朱乐”村的情况,都没有姓“乐”的村民。听老人传说,古代时有姓“乐”的人居住,以后搬迁了,是什么时间搬迁,什么原因搬迁,搬迁到那里去了,都不知道。还给我们借来了《灵寿县志》。

  下午,我们专心查阅《灵寿县志》(见图2)并复印其中有关乐氏的资料12页。其内容是:乐羊和乐毅传;人物表中的乐羊、乐毅、乐乘、乐闲、乐叔、乐瑕、乐臣等;

  灵寿县大事记是从乐羊伐中山开始;灵寿县总述中,将乐羊、乐毅作为重要人物;

  “作品选录”中有:[唐]柳宗元的《吊乐毅文》,[宋]邵雍的《咏乐毅书》等。

  十一日早晨五点多钟起床,六点多钟乘汽车→平山县→石家庄市,再换乘火车→衡水市(晚上六点多钟到达)。

  十二日早晨五点多钟起床,六点多钟乘汽车→武邑县,到达武邑县城后,立即转乘汽车到该县审坡镇找观津村的乐毅墓(依据乐庆阳所撰稿《先祖乐毅魂归在何处》)。在车上询问售票员:观津村附近是否有乐毅墓?是否有乐姓村庄?售票员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她回答说:乐毅墓没有听说,也没有听说乐姓的村庄。我们到观津村进一步的探访,在东观津庄的张大爷(76岁)家打听,后又向在前观津庄公路边的树林下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询问,一致的说法是:离我们观津三四里地有两个坟冢,一个大冢,一个小冢,大冢是窦氏青山墓,(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冢是一位大将军墓地,叫什么姓什么我们不知道,小冢在大冢的西南方,离大冢有七八百米,只有大冢的一半高,我们从小时起就亲眼所见,直到一九五八年,附近村民在小冢上取土,把小冢给挖平了。现在已经是菜园地了。

  下午到武邑县档案局。档案局的王局长接待了我们,立即电话通知库房管理员赶紧来打开库房取出清嘉庆年代的《武邑县志》,(现在的《武邑县志》被人借走了),通过查阅,发现卷六的“秩官志”中,全文照录了《史记》中的“乐毅传”。后在武邑县广场的书籍碑前,见到《武邑记略》上明确记录:“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七九年)封乐毅于观津(今武邑县城东)。”(见图3)

  十三日一早乘汽车→衡水市,再换乘火车→邯郸(晚上八点多钟到)。

  十四日上午乐庆阳(邯郸市总工会职工维权法律服务站站长)、乐庆龙(小乐堡村支书)、乐庆忠(邯郸市电磁线厂行政处长)三人(堂兄弟)开着专车来接我们,一道去“丛台公园”敬拜“望诸榭”(清雍正年间为纪念乐毅将军而建);去“邯郸成语典故苑”学习有关乐氏典故—“路不拾遗”(乐羊子)、“杯弓蛇影”(乐广)等(见图4、5、6、7)。

  下午座谈介绍小乐堡村情况:小乐堡村现属邯郸县代召乡管辖。历史上叫乐家堡村,后分成曹乐堡、大乐堡、小乐堡三个村庄。现在只有小乐堡村有乐氏族人,全村现有人口600多人,其中乐姓家族有270多人,占全村的五分之二。村支书和村长都是乐氏族人。村中道路平整水泥化,房屋整齐划一砖混化。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经济状况比较好。村里有自驾小轿车八部。小乐堡村族人是乐毅的后代,祖传一直保存有乐氏家谱,家谱中记载有乐毅的史迹,可惜文革中被烧毁。 该村是九代单传,自庆阳、庆龙、庆忠的曾祖父起上朔九代单传及以上的远祖世系都不清楚了,“庆”字辈的祖父辈共四兄弟,自此才结束单传的现象。目前该村已出生到“庆”字辈的孙子一代。由于派行字没有统一,他们拟在近期内编修一个全村的家谱,统一排行字辈。同时,我们向他们赠送了《中华乐氏三千年·乐氏文化研究广州会议专辑》。

  晚上小乐堡村的村干部和其他的乐氏精英(近20人)在邯郸市设宴欢迎我们。

  十五日我们到小乐堡村拜访学习,村里的男女老少到村口迎接我们,打着横幅,燃放冲天炮,在村委会门前组织乐氏族人合影留念和收看《中华乐氏文化研究宁波会议》录像光盘。众多族亲陪同我们一道经过村里的望诸路去大乐堡村敬拜将军墓(乐毅墓),菩萨庙(乐毅成仙之地),泰山庙(内有乐毅将军堂及画像),乐毅的练剑房、磨剑石、磨剑池、衣冠井等处遗址。该村安排专人全程摄像并且制作光盘(见图8、9)。

  下午,乐庆阳、乐庆森(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等宗亲提供许多有关乐氏的书籍《千年古县》、明万历元年《邯郸县志》、清乾隆二十一年《邯郸县志》、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两个版本的《邯郸县志》、《邯郸县地名志》、《赵都诗词选注》和《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邯郸市人民政府(有关乐毅墓等文物)请示报告》等资料。我们仔细的予以拜读并复印了史料20页(见图10)。

  晚上九点多钟乘火车→邓州。

  十六日一早到邓州,在县城又转乘汽车下乡到孟楼镇的长乐村询访,到该村询问后,又使人失望,该村没有姓乐的村民。

  下午,由于是星期日,天又下雨,无法到单位去查询。

  十七日星期一,八点钟准时到邓州市政府史志办,肖华馄主任接待了我们。我们说明来意后,他非常热情而又熟悉的说:“你们所说的乐氏的根不在邓州,而是在新野县。因为历史上新野县归邓州或南阳管辖,新野当时还是一个小镇。你们所说的南阳或邓州是大地名,南阳和邓州在历史上不断的变换称呼而地域不变。你们到新野县政协文史办去查询,他们出版了一本《新野县历代名人》小册子,其中有不少的乐氏名人。”于是我们马上由邓州市乘汽车→新野县汽车站,寄存行包后立即赶紧去政协文史办,他们很热情的赠送了一本《新野县历代名人》给我们,查找到:乐广、乐颐、乐预、乐蔼、乐法才、乐法藏、乐子云、乐运等人都是南阳淯阳安乐乡人,编者注明“安乐乡”今在新野县樊集乡安乐寨庄。离开文史办后,又火速赶到新野县民政局地名科……

  中午,从新野县城又马不停蹄的乘汽车下乡赶到樊集乡,再步行到安乐寨庄。见该庄广场上建筑有“安乐寨”的彩图牌子,四周有《新野十宰相之一—乐广》、《乐广裔孙—乐蔼》、《杯弓蛇影(乐广故事)》、《樊集乡后河村(安乐寨庄)简介》等喷绘的图文宣传栏(见图10~14)。指明乐广故里是在安乐寨。我们先后找了四批人询问:安乐寨是否有乐氏村民?得到的回答都是:安乐寨现在没有姓乐的住户,只有卢、田、刘、邓等姓。附近也没有听说有姓乐的。

  下午近三点钟返回县城再赶到县政府史志办,史志办的刘玉建先生接待我们,介绍了新野县的历史。我们查阅并复印了《新野县地名志》中有关乐氏的资料。后在新野县古城门前拍照。

  十八日上午到新野县档案局,焦主任热情的为我们提供了《新野县志》进行查看,又赠送了《新野文史资料》、《邓氏族史》给我们。在新野县前后共复印资料24页。

  十八日中午由新野县乘汽车→南阳市。下午三点钟赶到南阳市史志办,史志办的张女士接待我们,我们先后查阅了《南阳地区志》(上、中、下三册1994年版),《南阳府志》(清嘉庆十二年版),《南阳百科辞典》(2007年版)、上述史志中均记载了乐广、乐蔼、乐法才、乐运等人的传记,并都注明是南阳淯阳人,编者注明“淯阳安乐乡”今在南阳市区。我们分别都作了摘录。

  下午五点钟由南阳市→南召县皇路店镇 “南阳乐奉面业有限公司”,见到了乐长富、乐金钊等族人。通过交谈,确知他们的祖上是从“永”字辈由鄂东南乐氏荣户的乐东八庄迁徙到此地。2007年他们曾去湖北省阳新县兴国镇官桥村的乐东八庄寻根认祖归宗。已经参入鄂东南乐氏荣户乐东八庄这一届的续修宗谱,但现在户口上仍然是姓“岳”,拿到鄂东南乐氏(荣户)宗谱后就到派出所去改“姓”。我们向宗亲赠送了《中华乐氏三千年·乐氏文化研究广州会议专辑》。

  十九日一早从南召县皇路店镇乘汽车→南阳,改乘火车→商丘市,晚上七点多钟到。

  二十日上午先到商丘市政府史志办查阅并复印《商丘市志》(1994年版)中有关乐氏资料。后到梁园区公安分局的户政管理中心,在电脑上查找梁园区平台镇的乐道村的几个自然庄是否有乐氏村民,女户警又打电话到平台镇派出所内务户警询问整个平台镇是否有乐氏的集中居住村庄?都没有查获乐氏信息。

  下午到商丘市档案局,我们向该局赠送了《中华乐氏三千年·乐氏文化研究广州会议专辑》。在该局再次查询和复印《商丘地区志》(80年代版)、《归德府志(老商丘县志)》(复印版)、明嘉靖版《南阳府志校注》。

  二十一日上午到“商丘宋古城”和“中国宋氏文化研究商丘总会”拜访学习。拜阅和复印《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华宋氏通谱》、《中华戴氏统谱》中与乐氏有关的史料。购买了《世界宋氏第一届恳亲暨宋氏文化研究会专刊》和“宋微子画像”。复印有关史料。

  下午到“閼伯台”(子姓始祖)、“微子祠”(宋国始祖)、“三陵台”(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等陵地,敬拜了乐氏渊源远祖墓—“閼伯墓”、“微子墓”、“宋戴公墓”(见图15~18)。又购买了《三陵台》书籍,在商丘前后共复印史料68页。

  二十一日晚上九点多钟乘火车从商丘→武昌

  二十二日上午八点多钟到达武昌。我们在武汉(乐继锋女儿家)进行研讨:

  (一)、商讨这次中原之行书面报告的写作构思和方案。由继锋先起草,电子版报告从网上传给一平修改定稿。再打印成书面资料呈报和在中华乐氏网上发布。

  (二)、对上述所复印和摘录的资料进行全面的通阅整理。

  二十三日上午一平经南昌去江西调研后,再回广州汇报。

 

二、新的史料和认识

  (一)、《灵寿县志》中明确记载的几点史料和认识:

  1、乐羊“号灵寿君”。而《史记》中无此提法。

  2、“乐毅又将堂弟乐乘及儿子乐闲等招到燕国。”而南方多部乐氏宗谱的记载是:乐乘是乐毅的儿子。需进一步研考。

  3、人物传中有:“乐羊传”、“乐毅传”;人物表中有:“乐羊、乐毅、乐乘、乐闲、乐叔、乐瑕、乐臣”。

  4、“乐氏到清康熙年间,原籍乐羊沟村(今谭庄乡北羊沟村—笔者注)已无乐姓,仅治内白家河村(今陈庄镇白家河村—笔者注)有三户农家姓乐,既无上祖谱牒,又难说明宗系。”这说明乐羊封于灵寿,其居住地和死后安葬地在灵寿县的具体位置是乐羊沟村。

  5、一九八二年该县人口谱查得知:全县共有208姓,乐姓排列在第174位(只有5人以下)。从3至6的四点史料告诉我们:灵寿县的乐氏是从乐羊开始定居于乐羊沟村,死后也可能是安葬在此地,在此地繁衍了四代人并先后外迁。故到清康熙年间,乐羊沟村已无乐姓,以后灵寿县已经无乐氏集中居住村庄。

  (二)从邯郸的资料中发现新的提法和认识:

  1、“乐毅出生在战国时期的邯郸”。而《史记》中无此提法。

  2、“乐毅死后,赵孝成王用玉匣作棺,厚葬他……”这就是说乐毅去世在赵孝成王执政的时间段之内。

  3、“乐毅弟弟乐乘一看大事不好,急忙来助战……乐乘抵挡不住韩聂,”灵寿和邯郸的提法一致,增加可信度。但还是需进一步研考。

  4、根据:丛台“望诸榭”(清雍正年间为纪念乐毅将军而建);大乐堡村将军墓(乐毅墓),菩萨庙(乐毅成仙之地),泰山庙(内有乐毅将军堂及画像),乐毅的练剑房、磨剑石、磨剑池、衣冠井等处遗址。可以认定:大乐堡村的将军墓就是乐毅真正墓葬地。而北京市的房山区良乡镇和河北武邑县城东的观津村的两处乐毅墓只能是衣冠冢。

  (三)、从南阳、邓州、新野得到的资料和认识:

  1、今新野县樊集乡安乐寨是晋朝尚书令乐 广的故里。

  2、据《新野县历代名人》、《新野县志》的编者注明:今新野县樊集乡安乐寨,即为古时的“南阳淯阳安乐乡”。(《南阳地区志》则注“安乐乡”在今南阳市区。)我们认为今新野县的安乐寨,应为乐氏历史上的郡望地较为可信。

  (四)、从商丘所得的史料和认识:

  1、《中华戴氏统谱》的记载和三陵台实地敬拜。戴撝公墓葬地:位于商丘西北二十五华里宋大庄村北二百米处。

  2、《归德府(商丘县)志》卷三“职官表一,古职官上”记:司徒,(宋国)乐豫……;司城,(宋国)……乐喜……。

  3、《商丘地区志》中明确记载:商丘地区有姓氏426个,其中单姓418个 ,复姓7个,多姓1个。按照拼序列排列,乐姓是排在Y序列之内(在L序列中无乐)。

  根据1至3的三点史料使我们认识到:商丘是中国一百多个姓氏的诞生地。“乐”姓也是诞生于此地。

  4、《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对“乐”姓的新论述(见附件)。

  5、《商丘地区志》中明确记载:商丘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已有四五千年的文明史。根据发掘的100 多处古代遗址,先民们早在几千年前便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商丘在历史上有多层次建制。曾为五帝之一帝喾国都,商朝商汤的第一个国都,周朝为宋国的都城,孔子曾到宋国讲学习礼,故商丘素有“閼伯始封之墟,圣尼习礼之邦”誉称。后为宋代陪都和一方大都会。实地参拜:“帝喾陵”、“閼伯台”、“微子祠”、“三陵台”,使我们认识到:

  姓氏文化研究,就是“根”文化的探讨和源流变迁的载体。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乐氏三千年来,后裔已遍布华夏九州,四海内外。但裔孙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祖先、祖国和祖居地。我们要慎重朔源,寻根谒祖,将乐氏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

 

2010年5月30日于武汉(初稿)

2010年6月5日于深圳(修改稿)






 


分享按钮>>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纪念封首发
>>乐氏源于春秋时的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