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于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于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于谦的传奇故事(六) 已阅:1930 / 回复:0(楼主)

北京保卫战
于谦实践了他的抉择,穿上了那套沉重的盔甲,离开了他的住所,向德胜门走去。在那里他将获得他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前锋战开始。也先原来认为,京城已经是个空架子,只要兵临城下,自然会不战而胜。可当他来到北京城下,整兵出战时,才惊奇的发现,原来他认为不堪一击的明军已经摆好阵势,在城外等待着他。也先是个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人,单从气势上他就已经看出,守在门前的这些人是来拼命的,实在不好惹。但既然已经来了,就不能不打,于是他决定先试验一下。他选择的目标是西直门。在他的命令下,上千名瓦剌士兵夹持着浮获的百姓向西直门发动了试探性进攻。西直门的守将是刘聚,他迅速做出了反应派遣部将高礼、毛福寿迎战。瓦剌士兵还没有从土木堡的胜利中清醒过来,他们依然认为眼前的明军会像土木堡的那些人一样,任他们宰割。其实在战争中恶狼和绵羊的角色是经常变换的,这一次,主演恶狼的是明军。在土木堡之战中,他们很多人失去了战友甚至亲人,满腔怒火正没处发泄,现在这些杀人的仇人竟然找上门来,真是岂有此理!此仇不报,还待何时?于是他们抽出腰刀睁着发红的眼睛,高呼“杀敌!”的口号,以万军不当之势向瓦剌军冲去。瓦剌军惊呆了,在他们想象中这其实是一个美差,那英明神武的也先派他们前来是接受投降的,他们可以优先进城抢夺一番。可是,到了这里他们才发现,迎接他们的是一群杀气腾腾的人和他们手中的大刀。瓦剌军一触即溃,四散奔逃,数百人被杀,挟持的百姓也被明军救走。也先看到狼狈不堪逃回来的瓦剌士兵,他已经明白,眼前的敌人不是牛羊,而是虎狼。对付这样的敌人如果硬碰是很危险的。正在他踌躇之时,卖国投敌的喜宁出场了。他向也先建议,目前不要与明军开战,应该躲避其兵锋,自己已经想好了一条计策,必能不战而胜。喜宁的计划是:首先在城外扎营,然后派人通知明朝大臣,就说太上皇朱祁镇在这里,要他们派人出来迎驾。这条计划的毒辣之处在于,有意把朱祁镇放在显眼的位置,并通知对方前来迎接,如果来接就可以同对方谈条件,索要钱财和利益,如果不来的话,明朝就会理亏,从礼法来讲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卖国贼被所有人痛恨,实在不是没有理由的。一道难题摆在了于谦的面前。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很难的事情,在于谦那里却十分简单。他立刻派出两个人去办这件事,一个叫赵荣,一个叫王复。王复是通政司参议,赵荣是中书舍人,在去谈判之前临时提升为右通政和太常少卿,一个是正六品,一个是从七品,像这样的下层官员一抓一大把。于谦的意思很清楚,他压根就没把也先说的话当回事,派这么两个小官出去,无非是做做样子,应付一下而已。让也先等来的是两个六、七品的小官,临时给了个四品的级别来和他谈判,这是名副其实的侮辱。也先拒绝与王复、赵荣谈判,并告知:除于谦、石亨、胡滢、王直四人外,其他人不予考虑。于谦对此的答复是不作答复。你嫌小,大爷我还不伺候了!他撂下了一句十分凶狠的话,算是给了回复:“我只知道手上有军队,其他的事情不知道!”也先,别废话了,你不是要打吗,那就来吧!看着你有什么本事?
也先真的愤怒了,他曾经天真的以为城里还会派人出来,并满怀诚意的站在土坡上张望,但时间慢慢地过去,别说人,连狗也没有一条。他的心灵又一次遭到了严重的伤害,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又被忽悠了。这时他已经四十二岁了,所谓四十不惑,到了这个年纪性格竟然还这么天真,被骗也不算冤枉。要说到打仗,也先是把好手。但要论搞政治、权谋,他和明朝那些久经考验的官吏们比,水平还差得太远。到了这个地步,玩手段玩不过,退回去也不可能了,只剩下一条路,攻击!用武力去征服。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此刻的于谦,穿戴整齐,跃马出城,立于大军之前。在他的身后,德胜门缓缓地关闭。于谦面对着士兵们惊异的目光,斩钉截铁的用一句话表达了他的心意:“终日谈论忠义,又有何用,现在才是展现忠义之时!报国杀敌,死而不弃!”士兵们这才明白,这位京城的最高守卫者,兵部尚书大人,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出战的,他根本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此刻的于谦,已经不仅仅是一位指挥官,对于战场上的士兵来说,这个瘦弱的身影代表着的是勇气和必胜的信念。秉持着信念的军队是不会畏惧任何敌人的,是不可战胜的。也先失败的命运就在这一刻被决定。瓦剌大军终于发动了进攻,他们的目标就是德胜门。

作者:119.118.15.* (2009/5/26 16:45:20)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于氏论坛  执行时间:140.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于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