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迹】名人论谱——我们为什么要修谱

    中华黄氏网 2011年5月9日 博客转载


 

 

 一、寻根、留本。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

    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

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

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

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

    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

三、增知、育人。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博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时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

    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祖先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美女?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的意义何在?

    回答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没有姓氏的人,这地球上有没有?也许有,但总有个称谓,或叫“无名氏”这称谓与“无名氏”,便是他(她)的姓氏。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别。“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贵族之地位,

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有“氏”者贵,无“氏”者贱,这在古代是常理;

据说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只称“氏”与“名”,

而不称“姓”的,只有妇人称“姓”。

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若谓“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而“姓”则是不可变的。至秦汉,“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姓”、“氏”是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

    “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

    “氏”者,旁支别属也,“胙上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

    “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

    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后,“氏”升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这纵横坐标的发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

    要知道,多数欧美国家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

“名”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之不同个体的。

“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宇”。

“字”是从“名”孳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

“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更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表现了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强制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的精神是自由,取法灵活,不受限制。“号”可以说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帝王气不足,或侧重政洽、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救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于一门而成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灭盛衰、之死去活来……

名人论家谱

 

    中国人最崇拜的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人家庭和宗族的团结力量非常强大,就其原因,实由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五种力量结合而成的天然团结。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家族纪念祖宗之工具。传纪之文献,换言之,则族之谱,亦则为吾族图发达,谋生存之宝贝也,希吾辈由家族宗族观念,发扬光大之,而致于国族也。

 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大到民族大团结,

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

——孙中山

 

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也可以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

——毛泽东

 

一个爱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

爱家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谱、乡情,是懂得国家的开始,

只有了解了乡情,懂得了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祖国。

——周恩来

 

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

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江泽民

 

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

对家史的注重与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

——冰心(中国著名女作家)


(黄德城博客) 


分享按钮>>上海地区——金山卫侯氏家族
>>会东晏氏学习武汉晏氏家族企业家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