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迹】海内外乡贤携手保护抗倭古城

    中华黄氏网 2011年8月30日 黄江转载


 中新社晋江8月27日电 福建晋江南部有座古称“葫芦城”的抗倭名城,叫福全村,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了加强其丰富历史和文化遗存的保护,今年8月,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的保护规划获福建省政府批复。记者慕名踏访了这座抗倭古城。

  明代抗倭所城 雄震东南沿海

  走进福全村隘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壮观的西门城楼,虽然这是2004年旅港澳福全同乡会捐资依古城原样重新修葺而成,依然散发出昔日恢弘的气魄。

  福全城沿街的古民居错落有致,村前屋后随处可见精美的雕刻。安宁祥和的村落里,残垣犹存的古城墙、壕沟遗址等,诉说着曾经的沧桑。

  “东临大海后依山,遥瞰云边赤嵌湾。万里楼船仓猝至,一夫慷慨看当关。”民国时期,泉州文人曾如此凭吊福全古城遗址,古城的历史与“抗倭”息息相关。史载,明代初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1387年明江夏侯周德兴奉朱元璋巩固海防、设立沿海卫所之令,入福建;福全卫所被筑成城,由于状如葫芦,故称“葫芦城”,并一直沿用至今。

  彼时,福全城与附近的永宁、崇武、金门、中左(厦门)等卫、所城构成的海上防御体系,曾经多次抵御海上入侵的盗寇,保障了闽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宁,在抗倭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自此,福全城雄震一方,一度人文荟萃,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古城没落 历史文化遗存遭破坏

  据考证,旧时福全城外墙皆长1米左右,24厘米见方的花岗岩条石纵横交叠垒砌,内以角石垒砌成内墙,中间夯土填实,相当坚固。可惜后来城墙被破坏殆尽,福全城隍宫碑记述:“所城内外寺院、民居,悉遭毁劫,古城也因此沉寂。”

  在北门街,遗存的明代蒋德璟故居是福全村规模最大的院落。而今,曾经的出砖入石、飞檐翘脊已经残缺,二进院门廊已倒塌,仅存的院落也是风雨飘摇。在西门街和北门街的交接处,耸立的两座石碑——“永宁经卫刘公德碑”和“怀恩碑”,是明嘉靖年间的遗物,因年代久远,又经风沙侵蚀,碑上的一些文字已不甚清晰。

  海内外乡贤携手保护开发

  作为著名侨乡,福全村是许多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祖籍地,全村几乎每个家族都与台湾或海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今福全村虽仅有近1500常住人口,而海外乡亲多达2000多人。

  近年来,海内外福全乡贤自发保护古城的文物古迹,修复古庙、古祠、北城门楼、西城门楼和部分城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福全村当家人陈琪琪说,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今,海内外乡贤为保护古城至少捐资了500万元人民币。

  福全村建城619周年庆典上,海内外乡贤将家乡的山山水水,一砖一石以及民间艺术一一收录,编撰成《福全古城》一书,展示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2009年,福全村设立“福全古城保护建设启动基金”,基金达90多万元,主要用于古城保护规划设计等;2010年12月,福全村保护规划技术审查会召开,福全村13名港澳人士、侨胞赶回家乡,捐款352万元,主要用在古城的西大门、北大门和石拱桥的复原工程,以及迎恩大道的建设。

  如今,这座独具闽南古村落和军事遗址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正日益发挥出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作者 苏巧凤 孙虹)


分享按钮>>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孙扎根
>>【家谱源流】台湾卑南族邓州冠军黄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