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名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黄昆

    中华黄氏网 2012年4月8日 黄江摘录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杰出教育家。浙江嘉兴人。自幼勤奋学习,热爱自然科学。西南联大毕业后从事物理理论研究,大胆预言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后称为黄散射。受邀与玻恩著《晶格动力学》,至今仍是该领域权威著作。提出“黄方程”和由此引伸的极化元的重要概念,对理论物理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56年北大任教主持中国半导体物理专业的创建工作,著《固体物理学》为中国信息产业培养第一批人才。1977年任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为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复苏发挥重要作用。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昆走了,物理学界震惊了。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黄昆的名字不像王选、袁隆平那样具有极高的公众知名度,但在物理学界,黄昆就是一座山。今天,这座山轰然倒下。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抑制着内心的悲痛说,虽然对于这件事已有预感,但真正获知了这一消息还是如雷轰顶。“得知先生快不行了,昨天我便从福州立即赶回了北京,但很遗憾,我还是没有见到先生最后一面。我们在先生离开病床的那一刹那,真不愿意相信先生走了。”他与黄昆同在一个办公室共同工作了15年。朱院士说:“我想我是受黄先生教育最多的人。”

“求真务实是他最大的风格”   

率真,是科学家的本色,在黄昆身上尤为突出。正像朱邦芬所说:“黄先生,这一辈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我想那就是‘真’字。求真务实是他最大的风格。”

  做学问如此,做人也如此。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时,他83岁。对于获得迄今在中国千万科技工作者中只有7人能够拥有的殊荣,他表现淡然。

“黄昆的书被牛津大学奉为经典”

  写出《晶格动力学》,是在1954年,这一年黄昆35岁。一位熟知世界物理学发展动态的老师告诉我们:“黄昆的书一直被牛津大学奉为经典”,甚至在将近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牛津大学出版社还把它列入了“牛津经典物理著作丛书”。

  当然,黄昆的科研成果还有很多,如:为固体中长波长光学振动的唯象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的“黄昆方程”;在研究晶体中漫散射强度时,创立的“黄―漫散射”理论(这一理论在发表后20年被实验证实);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与朱邦芬合作,针对国际上在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模型及解析表达式,解决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一个疑点,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之为“黄―朱模型”。

  对于取得的成就,黄昆从不认为自己比常人聪明,他也从不掩饰少年时语文学得并不特别优秀。倒是认为从小形成的学习方法,使他受益终身。小时候他做数学题就很少看书上的例题,他说,“这一偶然情况有着深远影响,使我没有训练出‘照猫画虎’的习惯。”在做科研时,他不喜欢翻阅文献资料,而是从第一原理出发。正是这种治学风格,使黄昆在学术上屡屡攻城略地,一系列以他姓氏命名的“黄”理论就是例证。

“听黄先生讲课是一种享受”

  1951年,黄昆满腔热忱回到了祖国,立即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开始了26年的北京大学教学生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普通物理的教学中。

  朱邦芬说:“听黄先生讲课是一种享受。他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出来,再高深的道理经他一表述便豁然开朗。”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黄昆先后教授过“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引导着大批青年学生进入了这些领域。数十年来,在黄昆的教导下,一大批教授、工程师、专家成长起来,分布在国家各个重要岗位上,成为国家的骨干。由他的讲义产生的两本书已成为我国的标准教科书,其中渗透着黄昆对普通物理教学的许多独到见解。通常,在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人都渴望把研究进行下去,有时甚至认为教学是一种额外负担。黄昆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培养一支科技队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在 学术上的成就。

  做学问,他的学术造诣是一座山;做人,他的高风亮节也是一座令后人永远敬仰的高山。

 


分享按钮>>【文化古迹】物理学巨匠黄昆名言
>>【文化古迹】黄氏春秋时期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