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迹】故城·青铜·玉器: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华黄氏网 2012年4月13日 客家黄氏网



1、故 城
黄国故城是古代黄国确在河南省潢川县的明证,她是黄姓的祖根圣地,也是古黄文化的文史馆。近年来,当地的黄姓联谊会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的黄氏宾朋,黄国故城遗址是他们观览朝拜之首选。面对千年的故城,俯拾一些陶片,揣上一抔城垣土,鞠躬叩首,或许可以慰藉思古的幽情,表达游子的离恨,而故城所体现的古黄文化风貌,更能在他们心中点燃起永不熄灭的自豪之情。

  从史书记载到实地考察,我们可以昭告天下黄姓儿女的是,古黄国故城的确切位置在河南省潢川县隆古乡政府所在地。遗址位于淮河以南,潢河西岸,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国都城,也是全国罕见的春秋古城遗址。

  据说,这座古城的形成始于黄族定居此地的夏初,后来逐渐增添一些防护性建筑,到西周春秋,她已是淮河岸边一座恢宏的城池。

  如今,古城遗址的城垣尚在,周长6770米,略呈长方形,城内面积2.814平方公里。

  在城南正中位置,有一高出地面5米的宫殿遗址区,周围世代民众称之为“黄君台”、“黄孙台”、“黄君庙台”。台上有一“天池”,水清四季,久旱不涸,又被称为“神池”。

  专家论证,城垣和黄君台均系由黄色、黄褐色硬土多层夯筑铺垫而成,二三千年前的黄国人能够成就如此浩大的土建工程,不能不说是丰功伟业。

  在东西城墙外,发现有四处制陶作坊、两处制铜作坊遗址,周围散布着西周春秋时期的各种陶片、铜渣、残破铜片,以及戈、矛、剑等兵器残片。据此可知,黄国故城的手工业作坊主要布局于城外,说明黄国的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且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尤令考古学家振奋而又迷惑的是城内的水井。据当地民众传说,城内有72眼“莲花井”,今已发现、清理了15眼。井分为土井、陶圈井、木圈井、竹圈井。土井与当今的无异,陶圈井即在土井中贴上一夹砂陶制的圆筒作井壁,木圈井则采用直径较大的圆木对劈,凿空中部后置于井坑内,竹圈井即采用竹子编织成筒形置于井坑内,既保持了水的清洁,又加固了井壁。

  但黄国神秘的面纱尚未完全撩开,城北大片砖瓦基地,城西密集的墓葬区均尚未深入考察,故城所涵括的文化意蕴,还有待今后逐渐去认识。

  2、青铜

  青铜文化是最能代表古黄文化精神风貌和制作工艺的。目前已出土的古黄文化器物有458件,其中青铜器74件。

  黄国青铜大体有四类:一为生产工具,如削括器、尖锥器、刀、铲等;二为生活用具,如豆、壶、盆等炊器或饮食器,一般小巧玲珑,构思精妙,制作精美;三为兵器,如戈、钺、刀、镞、剑等;四为礼器,如鼎、盒、盉等,既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又寄托着黄人的信条、期望。

  黄国青铜的纹丝古朴、多样,主要有波纹、涡纹、瓦纹、几何纹、重环纹、鸟纹、蝉纹、虎纹、云雷纹、鱼鳞纹等等,精细华丽,大方沉稳,流畅舒展,诡谲威严,各具千秋。当它们与坚实、厚重的青铜大器相配为一种物化的精神制器时,体现的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观念与理想。

  黄国青铜的铭文,对研究黄国历史的人来说弥足珍贵,那是时人现实生活的反映,没有后世人为的修改,更具有真实性、权威性。诚如郭沫若在《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所言:“说者每谓足抵《尚书》一篇,然其史料价值,有过之而无不及。”

  黄国青铜铭文的内容,基本属于纪事、祈福范畴,反映着器物主人的地位、思想、情感,这可以下所录铭文看出:《西周金文辞大系》提到清宫旧藏《叔单鼎》,铭曰:“惟黄孙子奚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用享”。叔单称为“黄孙子”,可知是黄国贵族,因其被封于黄国奚邑,故其称号为奚君。

  1972年秋,河南罗山县出土3件早期黄国青铜器,其铭文一曰:“奚君单自作宝匝,其万年子子孙孙用之”;一曰:“奚君单自作盘,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此与上文《单叔鼎》应为同一人所作。

  1975年春,潢川县收集到3件春秋时青铜器,其中 的盖内与底部铸有相同铭文:“奚子諆铸皿,其行字,子孙永年寿用之。”

  黄国青铜器铭文的镌刻典雅古朴,圆润遒劲,活泼秀美,起收藏锋,给人以艺术美感。

  3、玉器

  早在五千多年前,创造、使用玉器已是黄族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玉既可用于祭祀、征召、朝聘、封赏、墓葬,也是人们喜欢随身佩带的主要装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族人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尤其在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黄人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时,更创造了流传至今的黄国玉文化,成为淮河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墓葬出土情况看,黄国玉文化有三大特点:用玉数量特别多,玉器种类特别多,制玉技术特别精湛。1983年4月在古黄国境内的光山县宝相寺发掘了黄君孟夫妇合葬墓,在239件出土器物中,玉器竟高达185件,其崇玉之甚,用玉之丰,令人叹为观止。

  黄国玉器的风格,由其用材、器形、纹饰和琢玉技巧多种因素构成。

  就选材而言,黄国玉器多为软玉,温润、缜密、光泽如脂,触之灵秀,在强光映照下可见玉石的自然纹路。

  从玉色看,黄国玉器有匀净的白、黄、红、黑、绿玉,也有红白、乳白、黄白、灰白、黑白相间的杂玉,仅绿玉就有碧、翠、赤、深、墨绿之别。

  玉器的造型,丰富多彩,随种类而定,种类又依用途分为礼玉、葬玉、饰玉三大类。礼玉包括扁圆的玉、外方内圆的玉琮、弧形的玉璜、上端尖钝的长方玉圭和形态各异的玉琥。葬玉专指为保存尸体而特制的玉器,古人深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故而制出一些含玉、握玉、玉塞、玉衣。饰玉的范围很大,又可细分为随身佩玉和实用饰器。

  黄国佩玉造型最为多彩,其显著特点是仿自然生态,尤其是仿动物造形,如玉兔、玉象、玉鱼、玉龟、玉狗、玉犀、玉牛、玉龙、玉虎、玉蚕蛾、玉鸳鸯等等,生动有趣,各具特色。

  黄国实用饰器,已见生产工具与武器造型的玉刀、玉凿、玉戈、玉铖;乐器造型有玉磬、玉管、玉琴拨等。

  黄国玉器的纹饰堪称一流,线条分为单刻线、双刻线,还有弯曲线,浑圆柔和,流畅自然,显示了玉匠技巧的娴熟。其纹样主要有弦纹、绳纹、回纹、蚕纹、束绢纹、水涡纹、几何纹、螺旋纹、鱼鳞纹、兽面纹、卷云纹、蟠螭纹、夔龙纹等。

  制作步骤一般先磨制外形,再精雕细琢,完成造型,最后加工修整,抛光处理,成器玲珑剔透,晶莹温润。

  如今,黄人尚玉的传统在黄国故地的黄氏后裔中继续得到推崇,潢川南城建有黄氏表坊,顶端中央雕一圆形玉壁图案,并有楹联曰:此玉为鉴人,此璜礼天下。其立坊之意昭然。

  海外黄氏后裔也秉承祖上遗风,以玉喻德,以玉寓宗族精神。1995年4月,菲律宾黄氏宗亲总会代表回黄国故地寻根拜祖,赠给潢川黄氏宗亲联谊会会旗一面,旗中央圆形会徽图案正是玉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黄氏宗亲会的会徽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玉璧图案。

  凡此种种,都表示黄国后代子孙对先祖的缅怀,对宗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后继有人,这是黄文化之幸;发扬光大,这是玉文化之幸。而这涓涓细流汇入华夏子孙弘扬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浩瀚海洋,必将永葆其生命力。



分享按钮>>第二届世界成氏恳亲大会迎宾词
>>耗資逾40萬美元.黃氏宗親新會所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