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徐氏通谱》浅议

    中华徐氏网 2010年12月2日 徐颂庭


编修《通谱》浅议

湖南 徐颂庭

  我参加了湖南以徐尚志宗亲为首的编纂《中华徐氏通谱》的工作,有一点粗浅体会。现作浅议,请《族务通讯》披露,以期抛砖引玉。
  一、《通谱》应修
  1、为许多学科提供资料。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1984年11月20日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说:“家谱……蕴藏着大量的有关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文化部办公厅2001年2月7日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说:“家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今日编修的某个姓氏的《通谱》,是以该姓千百支家谱为基础,加上实地访问记录,综合整理的比各支族谱更全面、系统的资料集。所以全国已有许多姓氏在修各自的《通谱》。
  2、是团结国内外整个徐氏宗亲的需要。我们徐氏自若木公于夏初受封于徐地起,后人以国为氏,至今已四千余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现有二千万左右人口,按人口总数排序,居全国各姓氏第11位,是一个大姓。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同居一个县内的徐姓人却互不知情,更不用说全国、全球徐氏的联络,只有通过修《通谱》,才能使整个徐氏宗亲不但知先祖渊源和先人发展概况,而且互知各支族概况。特别是对身居海外或异乡,希望知道自己家族源流的宗亲们,能通过《通谱》达到知祖知族的目的。从而加强相互联系,达到孙中山先生所说的“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
  二、编《通谱》的组织领导
  2004年10月在长沙开的徐氏宗亲代表会上,与会代表推举曾为家谱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国家图书馆前任馆长、全国家谱中心成立的策划者及首任领导人、专古专家的徐自强教授为首来编纂徐氏的通谱,以他为首组成全国徐氏修通谱的领导机构。
  现在全国已有台湾、广东、江苏的徐氏宗亲先后出版了《宗谱》、《通谱》或别的名称的谱类著作,为编《通谱》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目前还有几个群体或个人正在编纂《通谱》或《总谱》,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统一,只能作大统一前的“练兵”和提供经验。全国统编,要在成立全国性的编纂委员会后,制订全套《通谱》的编纂方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首卷》编纂工作的同时,动员、组织、指导各分卷的编纂工作。
  三、《通谱》的架构和内容
  《通谱》,时间要“通古今”。空间要通支族。因此《通谱》必须是多卷集。不能分到各省、市、自治区的徐氏源流、徐氏人物、徐氏文化及编谱的有关事记编入《首卷》,由编委会直接编纂。散布于各地区的徐氏支族的沿革和现状,由各省、市、自治区(支族和徐姓人口少的省、市、自治区可以几个省、市、自治区联合成立)分会负责收集和撰编。
  《首卷》除卷首的先祖像、序言、谱例、目录之外,正文分源流、人物、文化、编谱事项诸篇及供宗亲读谱时参阅的中国历史纪年、徐氏渊源有关的县市的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等。
  各分卷主要记所属范围内的各支族的沿革、现在分布、大约人数、派字词、发展最快的已至何代?曾建宗祠或现有宗祠的地址,该支曾有县级以上人物,历次修谱情况及现存族谱情况等。
  四、参与《通谱》撰、编工作者的基本条件
  1、必须是抱定为祖为族而进行义务劳动的志愿者。要淡泊名利,因为这是民间活动,又因不是衣、食、住、行、学、医、礼等生活必须,也不是文学、艺术作品那样吸引人、取悦人,是“冷门”,虽然谱上署名字,但知者只是持谱、用谱者,人数有限,记住者更少。至于利,不但是“0”,而且是“一”(负)———不但劳动无报酬,而且要率先捐款。
  2、最好是离休、退休者。一是他们有时间———无本职工作了。二是有养老金,不须为衣食去奔波了。
  3、文化条件是基本读懂“廿五史”、古籍和老族谱,能录撰资料,撰编谱文者。
  4、身体条件是能经受乘车及短程跋涉的劳累者。为保老宗亲安度晚年,外出最好有人同行,不要去太偏僻的地方,不租骑摩托车。
  五、修谱的经费
  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募集。不能搞摊派。
  经费支出主要用于为谱务活动的印刷(含零星的打字复印)、邮电、文具、差旅(含伙食补贴)等费用。以及必要的会议费用。印谱费将是大额支出。
  经费收支,必须建立财务制度,照章办事,做到帐目清楚,不乱不误。
  六、有关徐氏源流的三个问题
  1、“源流”是一个复合词组。“源”是指渊源,一般以文字叙述为主;“流”是指发展概况,一般以世系图表来体现。如果只叙述渊源,不宜笼统称“源流”。我的浅见是源流合一,“源流”是名,世系表为“体”。
  2、皋陶问题。司马迁著的《史记·秦本纪》中说: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日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这里没有讲大业“是为皋陶”。更不是有的谱上所说“大业生皋陶,皋陶生伯益。”唐朝的张守节写《史记正义》时,引用了在司马迁之后约二百年的东汉才女班昭为《列女传》中“陶子生五岁而佐禹”一语作注说的“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据此断定“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对此我请求专家和识者指教:在司马迁之前有没有这样的文字,如果没有,我认为还只能按照读过皇家所藏“石室金匮之书”,曾到处游历,结交很多朋友,实地调查、采访来一些资料,记载上下二千多年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的太史公之言。
  3、关于徐氏前期的世系图问题。徐建华教授所著《中华姓氏通史·徐姓》第40页,并列了六种谱自伯益公至徐偃王33世的名讳。前四种谱所列是大同小异,后二种与前四种那就是小同大异了。我所见的有前期世系表的谱,也是有大同小异的,有小同大异的。近期出的徐氏谱,有的只录一种谱的世系表,有的自己研究出一个表。对于后者,如果研究的确是准确的,那是功德无量。但这事事关科学,要为现代宗亲特别是后世子孙负责的,应当由作者注明确定该公名讳的根据或理由,请史学专家论证认定,确保准确可靠。如果不能得到专家的论证认定,则还是以兼收并录为好。
  谨陈浅见,望宗亲指教!

 


分享按钮>>探讨论文: 徐国初探
>>探讨论文:徐氏修谱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