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桥高氏家祠记碑

    中华高氏网 2012年3月12日 高氏家族


   2001年11月16日,笔者与同事去机场镇滨海村一贫困农户帮困,回程时路经凌空农艺大观园,该园是由企业家吕焕皋创办,园中收藏有大量地质矿石和化石,几次都想去参观,都没有时间,如今顺道一看,却有意外收获。

   吕焕皋除收藏自然矿石外,也收集经人工制作的一些石制农具,如石臼、石磨等,也有刻有文字的记碑、刻有花草图案的门墩和刻有佛像的石经幢。而最引起笔者兴趣的是一块“高氏家祠”的石匾。有关祠堂史料,一直是笔者关注并收集的资料之一。而吕先生收藏的“高氏家祠”的石匾,这高家祠堂是哪一支高姓的家祠呢?从浦东来讲,高姓家族较有名望的有高桥镇的高家、塘桥镇的高家、张堰镇的高家等。笔者正疑惑时,不远处一个木架上的四块方砖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不是普通的四块大青砖,而是刻有文字且描有红色的记文碑。

   一般碑记,都刻在青石上,以传久远。而在青砖上刻字记文则不多见。默读方砖上的记文,起首7个红字是:“浦东高氏家祠记”,文中有“祠建于塘桥区南十七图惟字圩一百十五贰号”等字。记碑与石匾一引证,便可知这两件刻记皆为塘桥高家的祠堂遗物。四块方砖各35厘米见方,刻字22行,满行22字,共刻有426字,其中有7字已经看不清,有一块也已碎裂。从碑记可知,高氏家祠是由高守智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九月。记文由秦锡田撰,陈德全书写。经询问园中工作人员后才知,碑记和祠额是前几年从塘桥一处房屋拆迁工地上收来的——这说明,高氏家祠的建筑,经半个多世纪后终于被拆除。

   用数码相机拍下了这些碑记,回家后当夜整理记文。对“高守智”这人物,以往一点也不知详情。经查找,才从秦锡田的《享帚续录》中找到了一篇《上海大年高君事略》的记文,大年是高守智的字。高家世居塘桥,其祖高景荣、父高裕秋,在乡里被称作长者。高守智遵照祖父的训导,能以勤恳之忱,肩负艰巨之任。曾为地方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清光绪中叶,欧美侨商大量购置浦东滩地,建筑工厂,许多渡口的地基也被侵占,致使洋泾渡、陆家渡、杨树浦渡、杨家码头渡、沈家滩码头渡阻塞,特别是上南川三县人民来沪必经的永济渡,更被英商怡和洋行大肆驳占,渡口之道阔不盈丈,肩挑背负者跋前疐后,困苦万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高守智集合同志,禀请道县据理力争,不能让外商侵占渡口之地,但迁延未决。他认为内政外交应兼行并进。那时,塘桥镇街道系土路,行旅不便,便集资改设石路,又与塘工善后局和浦东同人会协力拿回渡口码头。至宣统元年(1909年)怡和洋行只得屈服让出所占之地。高守智于是益加注力于路政,募款铺石,拓阔了自塘桥至严家桥的道路,此举被后人所称颂。

   高守智还致力于创办地方教育,他与盛茂祥一起,创办了塘桥小学。民国元年(1912年),他当选为乡佐,对于地方兴革事宜无不参与。他性格刚毅,特立独行。1940年1月13日,高守智因病去世,卒年73岁。

   高守智除关心地方公益之事外,对本姓族中之事也倾注了一番心血。当时塘桥镇南门外有高姓人家数十家,相传都是远祖文观公的后裔,但没有谱牒,辈行也无法知晓。因此,他创建高氏家祠,修纂高氏家谱,以春秋祭祀,以序清辈份。他还捐田四十亩为祠田,以资每年祭祀和修葺之用。

   过去,许多名门望族大多建有宗祠、编有族谱,今天能见者仅十之一二。农艺大观园中的这四块高氏家祠记碑,实在是一份难得的史料实物,对于研究姓氏谱牒也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浦东高氏家祠记》值得一存:

   共和建国之二十一年九月,浦东高君守智亲建家祠。爰造余庐而语之曰:“吾家故贫贱,远祖讳文观公,逃荒至浦左,以渔以耕,以有家室,以长养子孙。今塘桥镇南门外有同姓数十家,相传皆公后,而谱牒无考,辈行不知,故此后亦屏之祠外。余曰:“六世亲竭载□礼经,况不知其辈行,何以序其昭穆,其不能入祠也宜哉。”高君曰:“吾父裕秋公,吾母曹夫人,勤于耕织,育吾昆仲,唯吾兄守仁身殁无后,余嗣以长男,维岳同气之亲,子孙皆得世世入祠。”余曰:“一本之胤,合食一庙,固古礼也。”高君曰:“祠建于塘桥区南十七图惟字圩一百十五贰号,北通故□,东即营余生圹,可乎?”余曰:“庙在宫左,垂之古礼。祠堂之制创自有唐,惟沿习墓祭之旧俗,多在祖宗坟墓之旁。曲阜孔林其尤著也。祠之位置不背古制又何疑哉!”高君曰:“祠为余所独建,又提田四十亩为祠田,岁取租息以供祭祀修葺之用,为吾子孙世世共有之产,不得转移产权。公推行尊品□者管理之,三年一任,选举连任,族人皆有监察权。此余私拟之善后法也。”余曰:“意美法良,自可经久而无弊也。”高君曰:“善子其为吾记之。”余因诠次问答之语勒之祠壁,以昭示高君建祠之心,而使乡里知所取法。其祠田之细数详载□□,兹不赘云。同邑秦锡田谨撰,鄞县陈德全敬书。


分享按钮>>积淀深厚的潮汕丰富文化遗产——揭阳袁氏家庙
>>杨花多贤,首推“刘氏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