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林文苑}都昌县 夏国初习作选

    中华夏氏网 2009年7月3日 都昌县夏国初


                                  都昌多宝乡沙坪畈上湾夏村小学重建记  

                                        共和 多宝上湾夏村 学楠号国初
古人云:“家族之长久兴盛,在于礼、义、诗、书”。今人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抱着就近求学,培养人才的初衷,夏村小学创办数十年来,先生苦教,学子苦读,家长苦送,为国家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人才,其中不乏佼佼者。鉴于兴建于清代的校舍(学堂),建国后分给村民居住,五十年代恢复办学,一直是租借民房,重建学校迫在眉睫,人心所向。
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百废俱兴。丙辰(一九七六)年秋,夏村村长、热心者偕全体村民筹措营谋,捐资助力重建校园,朝朝暮暮呕心沥血,劳苦奔波于风霜雨雪,昼昼夜夜,忘食废寝,艰辛辗转于酷暑严寒,其功其德,后人可鉴。数月后,宽敞明亮,气象一新的校园座落村中央,系五树三间的砖木结构,外形与当地民居相似,前后有活动场所。占地面积三百平方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她依青山,傍绿水,瞩四面之湖山,瞰百家之忧乐,囊德天而罗智宇以翔鸾翥凤,腹书山而怀学海以卧虎藏龙;裹旭袍而着霓裳,朝朝书声琅琅;披荣星而戴浩月,夕夕灯烛晖晖。凌秋霜而敖冬雪,年年松柏葱郁;沐春风而浴夏雨,岁岁桃李芳菲。面南山之苍翠,连鄱湖之澄碧,四时风光如画,化庐山之钟灵,纳西山之毓秀,百世前程似锦。感村长之恩惠,千秋功德如海;赖众人之心力,万古英才若河。
一九七七年冬月 

                                都昌 多宝乡上湾夏家村重建祖堂门楼序 共和 多宝上湾夏村 学楠号国初
祖堂,亦名宗祠,俗称祖厅。是祭奉祖先灵位,商议族务大事、举行婚丧喜庆仪式、提供娱乐休闲之场所。
吾村祖堂始建於清末,系砖木结构。历经世纪风雨沧桑,现已搖搖欲坠。拆除重建急似燃眉,亦人心之所向,众望之所归。而今喜逢盛世,百废俱兴。戊子年(二零零八年)春节,由热心公务者组织倡导,偕全体村民筹措营谋、捐资助力,于原址上扩展规模,周密设计以重建。基建工程采取承包方式,由匠师精心建造,从二零零八(戊子)年二月破土动工到冬月结束,历十月,一幢雄伟壮观之祖堂巍然屹立于村中央。新祖堂之建设,采用赣北传统风格,与现代时尚有机结合之模式,屋顶采用土陶瓦、琉璃瓦,美观大方、质量上乘。主体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堂内设有舞台,三主厅,二天井,。祖堂长二十四点六米,宽十一米,高九点六米,堂外两边另建旁屋,建筑总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总投资计人民币四十万元,男丁集资壹千元、女 丁集资五百元,余及出嫁之女,则自愿赞助共囊盛事。
即将建成之门楼三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顶琉璃斑斓,飞檐翼然,古色古香。正上方镶嵌着“开河世家”石匾。门楼两边对联系清代康熙皇帝为夏禹王题:“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
祖堂大门两边之族联云:“秉天地正气开基立业继祖炳宗荣夏氏,
傅山水钟灵兴学殖耕光前裕后振沙坪。”,系族人道尧撰。正上方镶嵌着“会稽堂”石匾,祖堂不仅雄伟壮观、宽敞明亮,且品位高雅、内蕴丰厚。
祖堂巍然屹立于村中央,集匡庐苏山之钟灵,浴长江蠡水之毓秀,显社会之繁荣,示夏村之昌盛。正是:
光耀山河祖德千秋炳烈;
庭盈兰桂宗支万代繁昌。
公元二零零八年岁次戊子腊月初二日 

                                             都昌县多宝乡沙坪坂上湾夏家村简介



吾村地处多宝乡长平行政村,西距乡政府一公里,东仰钟灵毓秀之苏山,西望举世闻名之匡庐,南西北三面环烟波浩渺之鄱湖,背靠盛产药材、型砂、石材之西山,可谓物华天宝、地灵人杰。

据史料记载,:江西夏姓始祖唐代夏光庭,自浙江会稽,走马上任武宁县令,其后裔繁衍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元末明初,夏光庭二十世裔孙夏友直由瑞昌县东山中坊(今范镇)迁都昌县蔡岭镇太平东坂,夏友直裔孙夏贵一于清代康熙年间,由蔡岭镇太平东坂迁多宝乡沙坪坂下湾夏家村,清乾隆年间,吾村始祖秉傅公同其叔福新公,由沙坪坂下湾夏家村迁此, 定名为:沙坪坂上湾夏家村。三百余年来,人丁兴旺(共和建国初有一百三、四十人,现有三百多人)、经济发展、人才辈出,真可谓“枝繁叶茂果千重”。

吾村始祖秉傅公等高瞻远瞩,筚路蓝缕,千方百计购田地,置山林,开池塘,至今尚有水田耕地面积达四百多亩。管辖范围有二平方公里之多,系多宝乡拥有山林面积最多之村落,祖坟山远达苏山乡及多宝乡陈岚湾村、东陈村、长平圹余村境内。另拥有西山、莲花山、舍屋山、大坟头山、细坟头山、学家山、背口峦山、门口嘴山等大小十余座山峦。 

吾村土地广、山林多,水源丰。村北有乡内闻名之金沙庵水库,渠道穿村而过,确保灌溉用水。环村有大小十余口池塘,其中夏家大塘,远近颇具名气,有首民谣传诵古今:“夏家门口一口塘,打得鲤鱼扁担长,大人吃来小孩尝,留上一条接爹娘”。上述极其珍贵之自然资源,后人无不感慨万千,对祖先油然而生敬意!

吾村宗亲勤劳、俭朴,祖祖辈辈耕耘田地、经营山林,主产水稻、棉花、红薯、小麦、杉木、松木、药材。近三十年来,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生活富裕。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经商,能工巧匠,各显神通,强者办实业,成为富甲一方之商贾。多数家庭新建了楼房、别墅,并有数十户在广东、江苏、南昌、景德镇、九江、星子、都昌县城等地安居乐业。村内有两条砂石公路进出,交通便利。去年,得益于“世界宣明会”善举,建成自来水工程,告别喝池塘水之历史。今年重建祖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先哲云:家族之兴盛,在于礼、义、诗、书,在于造就人才。先祖远见卓识,倡导捐资、创办义学,培育后代、德泽乡邻。村中代有才人出,清代先后有庐山白鹿书院学者夏文义、夏文誉两人中举,一个为安仁县教谕,一个任乐安县儒学正堂,光宗耀祖,声赫一方。清末民国初,夏昌庚、夏昌甲、夏昌炳三兄弟,在九江牯山经营“夏怡泰瓷器店”,颇具名气。他们居心仁厚,捐资本村购花岗石(麻条)铺路,造福子孙、百世流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校舍三间,方便幼童就近求学。现已有大学、中专毕业生三十多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一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两名,享受县处级待遇之解放军伤残军人一名,解放军部队营级军官一名,国家编制教师六人,县、乡直属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多人。他(她)们在各自不同之岗位上,为祖国为家乡之繁荣富强而竭尽绵薄。 

光前裕后,继往开来,祖先谋福祉,后世创新天。愿子孙不负先祖“耕读”、“勤俭”之遗训,胸怀壮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永创辉煌。 



                                    芬芳未必输桃李 傲骨堪夸胜牡丹

                                              ——袁小帆人生写实

袁小帆(1928-2006)原名:开元,都昌县左里镇上袁村人,先后就读于汪墩小学、萍乡煤炭工业学校、北京矿业学院(进修)。历任湖南某地质队技术员、南昌西湖电机厂工程师、江西省金属材料公司高级工程师。他对技术精益求精,尤擅长电机、锅炉、电梯安装设计与维修,在南昌同行中颇具名气。六十年代初,江西拖拉机厂的锅炉坏了,技术人员束手无策,急忙从上海请来高明师傅维修,不久又老病复发。这时,厂方有人举荐“老袁”,他仅花了半天工夫,锅炉就安全使用了好几年。因此名扬四方,多次被评为市、区劳动模范。

他自幼勤奋好学,天资聪敏,业余爱好文学创作,公开发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约200万字。先后被吸收为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悲壮、深沉、借物咏志是他诗词的一大特色。如面对“文革”无休止的批斗,他无可奈何地写下“落花”诗一首:“雨打黄昏独倚楼,翻红堕素尽成愁。问花不语情尤切,沽酒无钱韵独悠。半面妆残伤易别,回风舞罢苦难留。长空落寞山含恨,向晚茫茫泪欲流。”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里,他依然“情尤切”“ 韵独悠”不间断写诗文。在其诗词集《行呤集》中(199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他把自己比作“野花”,“芬芳未必输桃李,傲骨堪夸胜牡丹。”他眼中的鄱阳湖是:“落木萧萧,怨霜侵鬓”。总之通篇很难找到,令人喜悦激情洋溢的句子。

他出身不好,个性耿直,又爱舞文弄墨,故一生多有坎坷,心情总不大舒畅,诗文难免带有悲壮、深沉色彩。五十年代“反右”,在湖南差一点戴上“**”帽。焦头烂额之时,喜获民盟江西省委常委、都昌同乡向法宜先生鼎力相助,调来南昌工作。从此,两人行影难离结为莫逆之交。向法宜的人格魅力及传奇经历,令袁小帆惊叹不已。为了报答知遇知恩,袁小帆伙同朋友往返景德镇、南昌查阅史料,走访知情人,用了三年业余时间,合写了洋洋五十万言,以反映方志敏、邵式平、向法宜等人,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史实,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瓷都激浪》,(1963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省长邵式平大加赞赏,当时,该书被评为:省优秀文艺作品。同样是这本书,“文革”中却被当作“大毒草”,他则成了“为江西大**向法宜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吹鼓手”,他只好: “雨打黄昏独倚楼,翻红堕素尽成愁”了。

他独居异乡、情系故土,关心、支持都昌文化、经济建设:为都昌历史名人《陶侃研究》一书,写来极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故里考”,从多方面、多角度论证:“都昌左里陶家冲就是陶渊明故里”。一并寄来三首诗:“过蠡水吊乡贤陶侃”两首,及“访陶渊明祖居”一首(原文载《研究》20期)。1994年,都昌历史名人研究会编写《江万里研究》,他积极支持,写来“过止水吊江万里”诗一首。为了提高都昌的知名度,弘扬都昌名人风范;他写的民国国防部次长“刘士毅先生传”在《江西文史资料》(1995年版)上发表。 
七、八十年代,钢材供不应求,时任县计划委员会主任的詹绍昌、党校负责人但善民多次找袁小帆,他不厌其烦想方设法,委托省物资局、南昌钢厂领导帮忙,先后为都昌解决了数目可观的钢材指标,得到当时的县委书记吴金才及有关人士的尊重、赞赏。吴金才书记说:“老袁,你为家乡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代表都昌人民谢谢你,你在都昌有要我办的事,只管开口,我尽最大努力办好!”袁小帆笑着说:“谢谢吴书记,我在都昌没有事麻烦你”。他就是这样的“古板”、不图回报。



他以文会友,情深意长,与都昌籍文人墨客,例如向法宜、赵泽华、胡迎建、詹志英、董晋、余星初、万清华(现居台湾)等交往甚密,常以诗歌唱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6年端午节,他不幸因车祸丧生。身为外甥的我,闻此噩耗,如遭晴天霹雳,含泪前往南昌奔丧,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书房里,看到他长约30万字的历史故事集《豫章人文纪事》书稿,未正式出版,不禁心潮起伏,肃然起敬,我一再叮嘱表弟:“务必正规出版,完成母舅的夙愿。”。书房墙上贴着舅父写的“野花”诗,其中“芬芳未必输桃李,傲骨堪夸胜牡丹。”两句特别醒目,这就是他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文笔生辉传千古 彩绘竟艳播五洲

                                 ——书画家、诗人李文彩印象

久闻书画家、古陶瓷研究鉴定专家、诗人李文彩先生的大名,朝思暮想拜会他。机会终于来了:1992年金秋,为了编撰《都昌县多宝乡志》,我专程来景德镇市,拜访都昌多宝籍知名人士。一天,我来到地处莲花塘边,时任景德镇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的李文彩先生家。

李文彩先生生活崇尚俭朴、宁静淡泊,住宿之简陋,令我惊诧不已:明清时代的旧居,低矮潮湿,并同好几家“和平共处”,显得拥挤不堪。家俱大多是六、七十年代购置的。吃的是粗茶淡饭,连吸的烟也是低档次的“瓷都”牌。但是书房的布置很讲究:书刊、报纸、字画、古今陶瓷精品淋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正如他墙上的条幅所云:“砚田无恶岁,陋室有清香”。 李文彩的身材高大略显瘦,衣着整洁朴素,眼睛大而炯炯有神,修长的头发向后飘着。一眼看去就象“艺术家”。他学术渊博、思维敏捷、谈吐幽默、热情好客。当了解我的来意后,便急忙泡茶、摆糖果,并搬出许多介绍其简历、业绩的书:《江西学人传略》、《中国当代书画家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瓷都百咏》等。我一边看着书,一边听他作自我介绍:

1936年冬,李文彩出生在都昌县多宝乡火垄山李村,童年时在家乡读私塾,13岁随父母来景德镇市,中学毕业后,到瓷厂学写字绘画。长年累月夜以继日,握笔苦练,手指麻木红肿乃不停歇。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后,他成为大名鼎鼎的国家级书画家。他写的字别俱一格、古朴苍劲、圆润厚重、刚柔相济。他画的人物、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他的山水画,则是画家兼具诗人的气质表现。李文彩的风景画,往往在迷漫开的色彩中,小笔触将阳光折射下,在空气中那种能感觉但又无法捉摸的闪烁不定的水分,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很会作诗,在他画的瓷板画“锦绣昌江”中,图文并茂,配上了他写的诗: 
天女仙仙落带猜,

飘飘忽忽下瑶台,

纤夫汲汲青天上,

商贾迢迢绝国徕。

江水长流连海口,

琼瓷远运到天涯。

望川去去惊回首,

滚滚上游桃讯来。

他的书画、陶瓷精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获奖,并为众多中外高层次政要(如美国前总统尼客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商贾及中国工艺美术馆、新加玻东方博物馆、美国博物馆等收藏。他曾在市陶瓷馆、陶瓷历史博物馆工作多年,是古陶瓷研究鉴定专家、(副研究员)。他对瓷都的名胜古迹研究独具见解,八十年代,担任景德镇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后,他与人合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担任诗词集《瓷都百咏》顾问及封面题词(题写书名),(该书刊登其诗词34首)。他是《中国陶瓷》、《陶瓷学报》、《景德镇市志》等书刊编委。公开发表诗词、散文等100多万字。社会兼职较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书画家协会会员、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景德镇市诗词学会会员、常务理事、副会长、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博物馆学会会员。实乃能者多劳、公务繁忙。 
临别,我说:《都昌县多宝乡志》设艺文志,你是诗人、书画家,请留下墨宝吧。他略思片刻欣然命笔:

浩潮长江水,

威灵显赫神。

人间奇胜迹,

历史有功臣。

—题定江王庙

见我对那墙上的条幅感兴趣,接着写下:“砚田无恶岁,陋室有清香——李文彩”的 条幅相送。我如获至宝连忙道谢,依依惜别。

2002年,我主编《海内外都昌同乡录》,去景德镇市了解都昌籍有关人士情况。得知李文彩先生不幸于2001年与世长辞!情不自禁流下眼泪。他的学者风范言谈举止,在我的恼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我用两句话,也许能概刮:

文笔生辉传千古

彩绘竟艳播五洲 


                                                             都昌县多宝寺重建记

佛教源于印度,系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并列为世界四大宗教,汉代传入中国。 据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及《钟鼓和音》载:唐乾元三年(公元七六0年),四川马祖道大禅师率领智常、法藏等弟子历尽艰辛来都昌弘法,先后倡导主持兴建五处寺庙,闻名遐迩之多宝寺属其中之一。据考:多宝寺原名资福寺,因传冀神赐宝,后取名多宝。相传: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激战于鄱阳湖域,朱元璋曾游历多宝寺,近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蔡东蕃著《明史演义》载:“朱元璋微幸多宝寺,见幛幡上写多宝如来佛号,因语侍从道:‘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学士江怀季闻言,知其意在属对,便脱口而出:’国号大明,更无大大明皇帝‘; 朱元璋大喜。明太祖朱元璋登皇位后,江怀季即被晋升为吏部侍郎。”皇帝驾临,寺庙增辉, 

威名远扬,有求必应。方圆百里,信众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千年古刹,几经兴毁。椐《都昌县地名志》、《都昌县多宝乡志》载:明代多宝寺被毁,嘉靖年间,李、吴两姓牵头,在原址重建面积达三百平方米之壮观寺庙。二十世纪中期,多宝寺被占作它用, 佛像、经典等荡然无存。“文革”期间, 多宝寺被拆毁,原址建学校,信众无可奈何。一九八五年,当地民众集资,于其原址后山岗上,修建面积约十平方米之小庙。信众、乡民深感遗憾,故此,重建多宝寺,恢复其规模,以孚民愿。 

而今喜逢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戊子年(二00八年)春,由热心公务者李会风、袁焰生等组织倡导,偕全乡信众、乡民筹措营谋、捐资助力重建寺庙,能工巧匠,周密设计、精心建造、奋战数月,雄伟壮观之寺庙 巍然屹立。其长21 米,宽11米,高7.6米,建筑总面积230百平方米。大殿内释迦牟尼、观世音、十八罗汉等佛像栩栩如生,香客不断,烟雾缭绕,钟鼓齐鸣。正是: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多宝寺巍然屹立于寺前村西北,沐改革之春风,浴开放之时雨,显社会之和谐,示佛教之昌盛,仰佛光之高照、凭慈航之普渡,奏钟鼓之和音。。正是:

多方建寺,解脱尘缘,静思菩提泽荫,向心灵求法;

宝地求禅,皈依净土,苦念佛家经典,往大道修行。


分享按钮>>[艺林文苑}宋 江西德安 夏竦 散文
>> [艺林文苑}宋 江西德安 夏竦 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