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院士”考古学家——夏鼐故居 

    中华夏氏网 2009年7月12日 发帖者夏国初


“七国院士”考古学家——夏鼐故居 
南航/文

  作为考古学家,夏鼐(1910—1985)从事的职业无疑是极不时尚的,我想,这注定了他受今人冷落。不过,如果你有心顾名思义,“夏鼐”,夏朝之鼐,字作铭,“作铭”,为古文物制作铭文,无疑也知道是搞考古的。
  对于考古,夏鼐在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就开始了,并因此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洋博士今天并不稀罕,让我瞩目的是他的洋院士称号。从1974到1985年,夏鼐先后被授予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近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等,成为我国获得国际级学术荣誉称号最多的学者,加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七国院士”的传奇性,俨然只有春秋战国时,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可比。
  虽然拥有累累的显赫头衔,但夏鼐一直很谦和,顾全他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的高中同学在社会学家潘光旦主编的《华年》杂志发表文章,谴责日寇的暴行,把日寇比拟为古罗马暴君尼禄,不料写错了年代与名字。他发现后,想给他指出,考虑到自己与那同学不是很熟,贸然指出,怕伤对方面子。于是,找了条迂回之计,冒充那同学的一个密友,去信说明。那同学后来知道,深为感激,两人因此成了好友。
  建国后成立了中科院,郭沫若任院长,夏鼐的同乡郑振铎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他被任副所长,后升任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在建国后的考古中,夏鼐命名过新石器时代著名的“良渚文化”,主持过北京名胜明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编写过集中反映当代中国考古成就的论著,个人专著被学界奉为中国考古学的经典。难能可贵的,夏鼐考了一辈子古,却没凭借职权之便在自己家里收藏一件古物,甚至连复制品都没有,居室清贫到一个茶杯喝了多年,断了柄还在用,单人沙发破了皮,弹簧顶出来,自己动手修补。

(《“七国院士”——夏鼐故居》作者:南航,转载引用摘录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虽然跟夏承焘同姓,夏鼐却没有前者幸运,位于温州市区仓桥街130号旧居的市级文保碑没有显眼地立在巷弄口,而是委屈地深藏于巷内。经过温州这条以舶来服装闻名的小巷,会有几个男女知道这里曾走出过一位当代中国考古学奠基者?
  建于19世纪下半叶的夏鼐故居坐北朝南,五间两进合院式,总面积2000平方米,夏鼐生于斯,学于斯,婚于斯。前进是平房,后进是楼房,后进楼下西正间据说是他读书、结婚的房子,而如今,他的书房、婚房都被其他人住着,时间长的有30多年。
  老住户告诉我,大院住着三四十户人家,几乎都是当年房管局分配的。近些年,常有人来参观拍照,甚至拍电视。庭院颇算幽深,上有燕子做窠梁柱间,下有玉兰花开天井里。穿过后进,后门连着另一座爬着藤萝的小院,据说原来是地主的后花园,两院中间,窄径曲处有一口长满青苔的水井,井里居然有金鱼可爱地游弋。
  告辞住家,出大门时欣慰读到旁贴一张告示:“在(夜晚)铁门已经锁了的情况下,出入大门者,务必随手关好铁门,但勿用力过重,以免影响住户休息”,“为保持大门的空气清新,不被污染,务请做到进大门后,(摩托)车后轮过门槛立即熄火,出大门车后轮过门槛才发动”,夏鼐有灵,魂归故宅,该能安享这一份不被打扰的清净吧。 

[返回作品目录][上一章][下一章]


分享按钮>>中国桂阳 夏寿田故居 (:罗莉香)
>>大姚县北区中和老街 夏氏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