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背后的真实历史 (夏光佚事)

    中华夏氏网 2009年7月13日 发帖者夏国初


<沙家浜》背后的真实历史
  今年10月12日是新四军建军70周年纪念日。

  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浜》,就是在新“江抗”(新四军一部)真实的斗争历史基础上演绎出来的。日前,记者赴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及常熟沙家浜镇,寻访与京剧《沙家浜》相联系的那段真实历史……

大部队转移到哪儿去了

  看过《沙家浜》的人都知道,戏一开始,就是18个伤病员在地方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沙家浜镇养伤,而大部队已经转移了。

  戏中始终没有交代的是,大部队为什么转移,又转移到哪儿去了?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来回顾一下新四军六团于1939年东进和西撤的历史过程。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人为设限,宣布宁沪铁路(当时称为京沪铁路)丹阳以东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游击区,丹阳以西为新四军的游击区,对江南新四军画地为牢,严格限制其向外发展。

  当时江南新四军的最高领导、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对向苏南东路地区发展早有预划。时任新四军六团团长的叶飞后来在《铁流东进》一文中这样回忆:

  “1939年2月间,陈毅同志到军部听了周恩来同志传达六中全会精神,回来后就命令新四军六团准备向东作战。他在交代任务时说:‘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放手向敌后发展,抗击日寇。我们不要依靠国民党发饷、发枪,要独立自主地发展队伍,壮大自己。你们这次到东路去,一要发展队伍,二要搞到武器装备自己,三要筹集款子,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枪、款!有人说这是机会主义,这不对!有了这些,才好抗日嘛!”

  担任东进作战任务的新四军六团,是由坚持敌后三年游击战争的原闽东红军游击队组建而成。为了防止国民党顽固派寻找借口破坏东进,陈毅决定让六团与当地受***影响的地方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汇合,并采用“江抗”名义东进。自1939年5月初六团东进后,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同时收编了大量地方抗日武装。

  至1939年9月,经过仅仅4个多月的东进作战,“江抗”已由东进时的10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武器装备也大大加强。而此时,国民党三战区也发现这支“江抗”就是新四军,于是向新四军军部施加了强大压力,蛮横要求“江抗”西撤,同时调集“忠义救国军”准备与“江抗”决战。

  10月,为了顾全大局,陈毅命令“江抗”西撤并准备向苏北发展。而这就是《沙家浜》开场中大部队转移的真实历史背景。

胡传魁确有其人吗

  据《芦荡火种》编剧文牧讲,剧中的胡传魁和刁德一,原本都是没有原型的虚构人物,只是因为胡传魁的性格有些胡搞,所以才让他姓胡,就像刁德一性情刁滑,就让他姓刁一样。

  但当戏剧公演后,当年参加过江南东路斗争的新四军老战士们,却几乎一致把胡传魁对号入座到一个叫胡肇汉的人身上,这其实只能算是一种巧合。不过我们如果来看一看胡肇汉的历史,对于理解当年东路斗争的复杂性倒是很有帮助。

  真实历史上的胡肇汉,是东路新四军的一个危险敌人。此人经历颇为复杂,确实有胡传魁的流氓、投机色彩,最后成了坚决反共的顽敌。

  历史上的胡肇汉,完全不是胡传魁那样肥头大耳的“草包司令”,而是目如鹰隼,阴险毒辣,倒颇有几分像刁德一。

  胡肇汉生于1906年,湖南岳阳人,岳阳警官训练班出身,20岁起就混迹于国民党警界,先后担任江苏省第一区水上警察中队长、青浦县水巡队长等职。1937年上海失守后,他投奔太湖程万军部任副官。当时阳澄湖一带有一支由当地士绅陈味之组织的抗日游击队,胡肇汉受命到这支队伍中,帮助陈味之组建部队。此时胡肇汉的地位,倒有点儿像刁德一式的参谋长。胡肇汉在队伍中结帮营私,竟然发动兵变,把陈味之残酷杀害在阳澄湖中,自己当上了这支队伍的“司令”。

  “江抗”东进时,许多地方武装都被“江抗”收编,与“江抗”为敌者多被击溃、肃清。胡肇汉眼看大势所趋,也一度加入“江抗”,被收编为独立一支队,仍任司令。“江抗”西移时,胡肇汉借口“请病假”开了小差,收集他的剩余旧部四五十人,又组织了一支队伍。

  夏光、杨浩庐等组建新“江抗”时,也希望争取胡肇汉。夏光利用自己和胡肇汉是湖南同乡的关系,寻找机会与胡肇汉见面,向他说明“江抗”仍要回来的道理,并委任他为新“江抗”的副司令。胡肇汉经过反复衡量利害,终于答应和新“江抗”合作,还和新“江抗”的队伍一起进行了联欢。

  但当1940年下半年,随着国民党当局开始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胡肇汉再一次见风使舵了。他先接受国民党第二区保安第一团团长的委任,后又率部充当忠义救国军的“先遣队”,和新四军不断制造磨擦。他带队捕杀新“江抗”湘城办事处主任钱良臣等,“皖南事变”后,又袭击新“江抗”成立的阳澄县政府,将县长陈鹤用开膛剖肚“点天灯”的方式残酷杀害。

  1941年6月,胡肇汉窜犯新四军苏常太根据地,在横泾镇(今沙家浜镇)驻扎7天,后被我新四军组织反击给予狠狠打击,胡肇汉本人侥幸逃脱。

  抗战胜利后,胡肇汉一度担任国民党太昆边区清剿指挥所主任,后长期担任吴县阳澄区区长,继续与人民为敌。1949年春,胡肇汉逃往台湾,随即受国民党军统委派潜回上海,从事破坏活动,1950年5月被我人民政府逮捕归案,当年12月被正法,结束了其反复无常、作恶多端的一生。

阿庆嫂的原型到底是谁

  许多人都认为,在《沙家浜》剧中,人物性格最为鲜明丰满的艺术形象是阿庆嫂,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也是阿庆嫂。

  也正是因为如此,前些年在一些媒体中甚至形成了“寻找阿庆嫂”热。一个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阿庆嫂就是陈二妹。因为抗战时期在常熟东乡董浜镇上有一家涵芬阁茶馆,是中共地下交通站,接待过谭震林、夏光、任天石等很多同志,茶馆的老板娘就是陈二妹。

  因为陈二妹不是中共党员,于是又有人考证说,曾任横泾区委书记的朱凡是阿庆嫂原型。朱凡是一位上海女性,受党委派到苏常太地区工作,1941年被日军抓获。日寇毫无人性地把她一只脚捆在汽艇上快速在芦苇荡中行驶,让锋利的芦苇切割她的身体,残忍地杀害了她。

  还有人认为王月嫂、范惠琴、干桂宝等很多人是阿庆嫂原型,她们或为新四军送过情报,或掩护过新四军伤病员。事实上,当年在水乡为抗日做出贡献的女性是数不清的。

  正如一些新四军老战士后来指出的那样,这样寻找《沙家浜》原型人物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还是应该更多从英雄人物本身的事迹去了解、认识他们。

  事实上,沪剧《芦荡火种》编剧文牧在创作札记中早已说得很明确,春来茶馆的原型是常熟董浜镇上的东来茶馆,店主胡广兴本是个男性。

  东来茶馆是常熟县委设立的一个秘密交通站,老板胡广兴担任了秘密交通员。

“郭建光”和他的战友们

  1982年5月,谭震林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史工作会议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故事是真实的,‘郭建光’现在就在台下,他的名字叫夏光。”

  沪剧《芦荡火种》编剧文牧也说过,在创作那部戏剧时,尽可能地把剧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挂个把字,以作纪念。例如郭建光就取了夏光的“光”字。

  1996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记者在采访夏光时问道:“您就是《沙家浜》戏里的郭建光?”夏光这样回答:“不能这样说,戏剧中的郭建光是许多新四军指挥员的一个缩影,而我只是占了一个光字。”

  的确,戏剧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是虚构和演绎的产物,不能与“原型”一一对照。然而,当年坚持在芦苇荡与日伪顽斗争的新四军英雄们,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刘飞,36个伤病员中职务最高的一位,后因伤重转移上海治疗。刘飞原名刘松清,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30年参加红军并入党,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江抗”东进时,刘飞任“江抗”政治部主任,战斗中被子弹打入肺部,几乎危及心脏。上海治疗后,刘飞随谭震林再入江南东路,此后转战南北,为革命立下卓越功勋,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夏光,湖南武冈县人,1927年进入毛泽东同志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土地革命时期从事地下斗争,两次被捕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抗战爆发后,夏光在党的召唤下加入新四军并重新入党,“江抗”东进时任五路参谋长,因病到后方医院休养。夏光领导了新“江抗”最初的斗争,谭震林同志来东路后,夏光改任纵队司令等职务。解放后,夏光担任过几所海军学校的负责人。1955年,夏光受到错误处理,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他的错误处理给予了甄别纠正。现在,98岁高龄的夏光居住在南京。

  叶诚忠,《沙家浜》中叶排长的原型,福建闽东人,出身贫寒,早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江抗”东进时,叶诚忠任排长,杀敌英勇,屡立战功。新“江抗”发展起来后,叶诚忠一直在以36个伤病员为骨干发展起来的二支队战斗,并担任过一连连长。这支部队被当地群众誉为“江阴老虎”。1944年,叶诚忠在与伪军战斗中牺牲,时任副营长。

  36个伤病员,他们的英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这里难以尽数的。


分享按钮>>【安氏优秀人才录】东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安危
>>新时期都市情感电影代表导演--夏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