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至隋唐时期的会稽余姚虞氏家族

    中华虞氏网 2012年9月19日 万家姓


会稽虞氏是六朝时期江东世家大族。自两汉之际南迁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后,东汉末开始迅速发展,历六朝而不衰。在家风上,虞氏允文允武,凭藉道德、事功、学术以及强大的宗族和经济力量,巧妙处理与各种势力的关系,从而维持家族势力长期不坠。
开余姚虞氏学术先声的是东汉虞光,但真正使余姚虞氏树立在学术界地位和影响的是虞翻。虞翻(164—233),字仲翔,初官孙策功曹,从孙权攻山越等地,孙策欲取豫章(今江西南昌),虞翻自荐前往游说,使孙策不用兵而领其地。后任富春长,孙权即位,任骑都尉。为孙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与孙策关系密切。但秉性梗直,屡次犯颜直谏,又因数次饮酒失事,屡被发配,几遭杀戮,最后终老于谪地交州(今广州)。虞翻是位著名的易学家,以玄释易开江东玄学先河,在天文历法诸子学等方面也有研究和建树。发配交州期间曾聚徒数百开课讲学,大开岭南学风。一生著述宏富,有《易注》等10余种,受到孔融的大力推崇:“睹吾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也。”所以后来清代余姚大史学家、《四库全书》馆臣邵晋涵在《姚江棹歌》中赞道:“明流竹箭世无双,山水中开文献邦。”
虞氏世家的第二位著名学者当推虞翻的曾孙、晋朝的虞喜。虞喜及其弟虞预,《晋书》皆有传。虞喜(28l-356),字仲宁,《晋书》本传只提到他是光禄卿虞潭的族人,没有说明其祖上世系。父亲虞察,是吴国征虏将军。“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束修立德,皓首不倦……博闻强识,钻坚研微”。两晋之交,诸葛恢为会稽内史,用他为功曹。后郡察孝廉,州举秀才,皆不就。元帝在江左,以博士征之,太常卿华恒举喜为贤良,后朝廷又以散骑常侍征之,均不就,隐居治学而终。虞喜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洁净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所以《晋书》将他列入《儒林传》。虞喜还是一位天文学家,最大成就和贡献在于东晋咸和五年(330)发现了“岁差”。《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没岁渐差之所至”。经他观察和推算出“五十年退一度”(现代测定为71年8个月)。此发现对以后天文学家影响很大,祖冲之、刘焯将“岁差”应用于历法,制《大明历》、《皇极历》,开创了中国天文学的新纪元。
虞喜有一弟叫虞预。虞预(?一约340),字叔宁,晋书本传称他“十二而孤,少好学有文”,为人敬重,长大后“雅好经史,憎疾玄虚”。历官功曹吏、佐著作郎、散骑常侍,爵西乡侯。其时余姚宗族之间流行结党的风俗,虞氏宗族推荐他出来担任县功曹的职务,以便谋取宗族利益,但为虞预拒绝。后来,庾琛为太守时,聘他为主簿。他向庾琛提出,当时“军寇以来,赋役繁数”,百姓失业,负担沉重,而官吏调换频繁,“送故迎新”,穷奢竭费,增重了百姓负担。因此,他建议要订立制度,预为限制,为庾琛所接受。其后他还多次上书朝廷,要招揽人才,选拔良将,用以增强国力。成帝时,他官至散骑常侍、领著作,年老归家卒于会稽。虞预是东晋著名史学家之一,著有《晋书》40卷。这是部私人修撰的国史,开当代人修当代史之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推崇。他特别留心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编撰,所著《会稽典录》,今尚存张寿镛《四明丛书》辑本,记载上自春秋战国下至东晋800多年会稽地区80多位人物,为一地之古今人物专著,发古浙江古方志之滥觞。另著有《诸虞传》,专载余姚虞氏历代人物的功勋、言论、文章等,为浙江人物志、古家谱之一。另有《集》10卷,收其所撰诗、赋、碑、诔、论、难等数十篇。
虞球,虞存及其弟虞謇,正史无传,在《世说新语》中记有这三人的事迹。《世说新语•赏誉》中记载:“会稽孔沈、魏颧、虞球、虞存、谢奉,并是四族之俊,于是之桀。孙兴公目之日:沈为孔家金,颇为魏家玉,虞为长、琳宗,谢为弘道伏。”这里所说四族,即是指郡中最有名望的四个家族。孙兴公,即是东晋前期的大名士孙绰,居于会稽。对于虞球、虞存,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下称《笺疏》)引《虞氏谱》说:“球字和琳,会稽余姚人,祖授,吴广州刺史。父基,右军司马。球仕至黄门侍郎。”虞存,《笺疏》卷三《政事》引孙统《存诔叙》说:“存字道长,会稽山阴人也。祖阳,散骑常侍。父伟,州西曹。存幼而卓拔,风情高逸,历卫军长史、尚书吏部郎。”虞存弟虞謇,《笺疏》卷三引用范汪《暮品》说,謇字道真,在何充任会稽内史时,虞存为治中。謇为郡功曹。从所引资料看,虞球是余姚人,虞存是山阴人,似乎籍贯不同,但孙绰说的“虞为长、琳宗”,虞存字道长,虞球字和琳,说他两人是同出于一个族里有功德的人物,都应出自余姚虞氏。
虞玩之,是南朝余姚虞氏宗族中又一著名的人物。《南齐书》及《南史》皆有传。按史书所载,虞玩之字茂瑶。祖宗,东晋库部郎,父玫,通直常侍。他在刘宋时为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令。后转右丞,忧虑国用不足,曾上书萧道成,建议节用。到萧道成主持国政时,以玩之为少府,管理皇室府库。一次宴会中,虞玩之“蹑屐造席”。萧道成看到他所穿木屐“讹黑斜锐,莫断,以芒接之”。木屐的齿磨平了,鞋带也断了,用草绳当鞋带。萧道成问他穿了多少年,他回答说,已穿了近20年了,“贫士竞不办易”!萧道成赏他新的木屐,他却不受。在萧道成初建霸府之后,宾客很多,他协同“留意简接”,受到赞赏,迁升黄门郎。在《南齐书•虞玩之传》中,还提及东晋、南朝以来的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即户籍问题,世家大族隐匿了大量户口,国家与大族之间为争夺剥削对象而发生了强烈的冲突。这种争夺在整个东晋南朝时期都是存在的。东晋末年,刘裕执政时,余姚大地主虞亮,因“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刘裕处以死刑。到了南齐时期,萧道成曾下诏再次整顿户籍。虞玩之也上表说,由于“入勋者众”,“又将位既众,举恤为禄”,“天下合役之身,已据其大半矣!”加上“改注籍状,诈入仕流”“生不长发,便谓为道人”;“抱子并居,竞不编户”,国家收入大大减少,因此建议设立板籍官,进行检括,“限一日数巧”,即每日必须要检查出几家隐漏的人户,严加整治。被捡出之匿户,“戍缘淮各十年”,也就因为这次严厉的检括人户,引起了富阳唐寓之的起兵,虽然很快被镇压了下去,但清理户籍的事情也就逐渐放松下来了。虞玩之自宋文帝元嘉末年人仕,至齐高帝时,为官已30年。他上表要求致仕,并说到他“大功兄弟四十有二人,通塞寿天,唯臣独存”。在余姚虞氏这个大族里,他“位居九卿”,应是官位最高的几个中间的一个。他退职回家后曾起大宅居住,数年而卒。
在南朝宋齐之际,余姚虞氏还出过一名敢于说真话的清官,这就是虞愿。虞愿,祖赍,给事中、监利侯;父望之,早卒。愿宋文帝元嘉末年为国子生,后为湘东王国常侍。这湘东王就是宋文帝的十一子刘或,杀了前废帝子业后自立,即是宋明帝。他即位后,将原来的王府建为湘东寺,极其奢华。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回京,宋明帝问他:“卿至湘东寺否?我龇寺,是大功德!”明帝身边的虞愿却说:“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周围的官僚都为之失色!明帝大怒,将他赶下殿去。明帝还好围棋,却棋艺甚拙。可他常找国手王抗下棋,抗不敢赢,只得让子。明帝因此便自以为棋艺很高,“好之愈笃”。虞愿直接对明帝说,“尧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引起明帝不快。明帝死后,虞愿出为晋安太守。清贫自守,不治产业,为民所爱戴。最后他官至廷尉、东观祭酒,建元元年卒,年54。著有《五经论问》、《会稽记》等,文翰数十篇,今皆佚。虞愿因敢于直言,不治产业,为《南史》收人《循吏传》中。
在南朝宋、齐两代,余姚虞氏见于各种记载的还有虞和、虞炎、虞羲等人。虞和,正史无传。严可均辑的《全宋文》中收有他《上明帝论书表》,述及魏晋南朝初期书法发展和收藏的状况,以及他对以前的一些书法家的评论。其中还谈到王羲之为会稽老妇书扇、写《道德经》与道士换鹅的故事。他官至中书侍郎。虞炎、虞羲之名虽见于正史,但无专传。虞炎,曾为国子博士。《南齐书•文学传•陆厥传》后曾记:“会稽虞炎,永明中以文学与沈约俱为文惠太子所遇,意眄殊常,官至骁骑将军。”严可均辑的《全齐文》中留有他《郊坛瓦屋议》及《鲍照集序》。虞羲,也无专传,仅在《南史•王僧孺传》后附有一笔,说他“盛有才藻,卒于晋安王侍郎”。《全齐文》中留有他《与萧令王仆射书为袁彖求谥》一文。
南朝后期,余姚虞氏最有名望的当推虞荔、虞寄兄弟。虞荔,字山披,祖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父检,平北始兴王萧儋谘议参军。因家传儒学,荔九岁时,随从伯阐侯太常陆任,任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任甚异之。梁衡阳王萧元简为会稽太守,曾辟他为主簿,辞以年少不就。年长,为丹阳诏狱正。梁武帝于城西建士林馆用虞荔为士林学士。后为中书舍人,领大著作。侯景之乱,他逃归乡里。其后。张彪曾一度据有会稽,虞荔亦陷其中。及平张彪,虞荔入建康为太子中庶子,又领大著作、东扬州、扬州大中正。不久病卒。虞荔弟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年数岁,客有造其父者,遇寄于门,因嘲之日:“郎君姓虞,必当无智。”寄应声答日:“文字不辨,岂得非愚?”客大惭。梁中大通初,举秀才,对策高第,除宣城王国左常侍。在侯景乱时亦返回会稽,张彪据有会稽时,强迫虞寄南行临川(今江西南城)。张彪的手下大将郑玮,因忤张彪,劫虞寄奔于晋安(治候官,今福建福州市)投靠当地的豪强陈宝应。后来,陈宝应又与东阳的土豪留异相勾结,企图自据一方。不久,留异为陈王朝大将侯安都击溃,南逃投依陈宝应。而被劫在晋安的虞寄,因不同意陈宝应的主张,称病不出。宝应遣人火烧虞寄所住的东山寺,他却仍安卧不动。他还曾上书陈宝应,劝他归顺建康政权,与留异断绝,可没有被采纳。陈宝应平,虞寄被征人朝,为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建安王叔卿谘议。太建八年(576)卒。
虞荔两个儿子虞世基、虞世南更是隋及唐初的著名人物,两人《隋书》及《唐书》皆有传。虞世基,少时即博学高才,兼善草隶。仕官至尚书左丞,曾作《讲武赋》为陈后主所赏识。陈灭入隋,初时值内史省,贫而慵书养亲。到炀帝即位,迁内史侍部,专典机密,与苏威、宇文述、裴矩、裴蕴等参掌朝政,人称“五贵”。炀帝刚愎自用,听不进臣下意见,世基虽居近侍,“唯诺取容,不敢忤意”。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大规模起义,他也不敢如实报告。特别是他宠信继室孙氏,“恣其奢靡”,又“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加速了隋王朝的崩溃。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时,他一家也同炀帝一起被杀。
世基弟世南,因其叔虞寄无子,以世南为后,故号伯施。他与兄世基俱受学于吴郡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又跟同郡智永和尚学习书法,声名很高。在陈为建安王陈叔卿法曹参军。入隋累受秘书郎、起居舍人。世基贵盛,而世南俭素如昔。江都之变,世南被宇文化及挟带北上,后陷于窦建德军中。到唐太宗攻灭窦建德,世南为秦王记室、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对掌文翰。因年老曾上书要求致仕,太宗优诏不许,转秘书监。因其博学多识,太宗每与共观经史,讨论古代君主得失。他曾多次上书太宗要节俭,不能自骄,不能好猎,深得太宗信任。唐太宗曾说,虞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年8l,卒于京师,太宗哭之甚恸!他还自制一诗,论述古今兴亡之事,让褚遂良诣灵帐前焚烧。后来一次梦见世南,他又特地在其家设五百僧斋和造天尊像一躯以表怀念,并图像凌烟阁加以表彰。虞世南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类书《北堂书抄》一百六十卷,死后留下文30卷,褚遂良为之序,其子昶,官至工部侍郎。
在隋及唐初,会稽虞氏中还要提到虞绰其人。《隋书•文学传》中有传。绰字士裕,父孝曾,陈始兴王陈伯茂谘议,绰以博学、工草隶书法知名于世。在南陈时,绰为太学博士、永阳王陈伯智记室。陈亡入隋,为晋王广引为学士。大业初,与虞世南、庾自直等撰《长洲玉镜》等书lO余部,迁著作郎,常与虞世基、蔡允恭等居禁中为文翰侍从。随炀帝征辽,作《大鸟铭》,被有司勒石于海上。
绰因才高气盛,又与礼部尚书杨玄感交往,虞世南曾劝他应当谨慎,但他不听。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虞绰亦被流放至且末(今新疆南部地区)。但他到长安后即逃脱,南行渡江回到江南,改名吴卓,游于东阳。后因争田与人相讼,被抓至江都杀害。
从上述可知,会稽虞氏,东汉一直至隋唐,每代都有人才见于正史,前后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时间。这个家族所以能绵延这么长的时间而不衰。究其原因,则是魏晋以后,世族地主势力长久不衰。而家传经学、礼法,这是世族地主在国家政权中长期保持优势的文化基础。这两个基础成为世族地主在经济、政治上占有统治地位的根本原因。
从会稽虞氏家族的发展经历,我们也完全可看出这两个特点。也正是由于虞氏世代为官,声望高隆,强权高位,连皇帝对他们也有所畏惧,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三次严重打击。其族人大都恃势呈恶、作恶多端,地方官吏谁也不敢管。藏匿大量人口,以为私附,加剧了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其衰落也是必然结果,随着隋唐以后门阀制度的解体,庶族地主势力急速上升,会稽虞氏便一落干丈,迅速走向没落。
 


分享按钮>>虞氏渊源(三)
>>南宋宰相虞允文世子、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