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渊源及卢氏族谱系列研究之一

    中华卢氏网 2011年3月5日 卢道平


中国谱学是漫长的宗法社会中记述宗族血缘之源及文化之源的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斗转星移,宗法社会一去而不复返了。当伟大的祖国步入了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之际,以全新的视角研究中华民族各家族的血缘之源和文化之源,无疑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可以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的基点上认知卢氏源流研究,并非一家一姓或一地一方的事。正如古今中外的儒家并非都姓孔孟颜曾,而中外的红学家也未必都是曹雪芹先生的后人。
现以浅见所及,略述一二,就正于方家。

世界卢氏的血缘之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卢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傒,为齐正卿,谥曰敬仲,食采于卢,济北卢县(今山东长清县西南)是也。其后因以为氏。田和篡齐,卢氏散居燕、秦之间。秦有博士敖,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涿人”。以上史料,准确地说明了“范阳”的渊源和卢氏得姓的始末。因此,现在的济南市长清区乃是卢氏得姓的地域标志,这是不争的史实,也是古今学术界的共识。同样,“范阳涿人”是卢氏的主体,范阳(涿州)是卢氏发祥的地域标志,也是不争的史实,也是古今学术界的共识。
但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阐释:
其一,姜姓的始祖是谁?是炎帝。炎帝,位居“三皇”之尊,又称神农氏、烈山氏、厉山氏。相传与黄帝同胞,父为少典氏,母为有蛟氏。炎帝长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东),因以为姓。后来支系繁衍,向东发展到黄河中游和汉水中游等地。赫赫有名的辅佐周文王伐纣、立周八百年的太公姜尚姜子牙,是炎帝的嫡系。周武王五年(前1065年)武王因天下未定,夜不能寐,乃封功臣昆弟“以蕃屏周”,封太公姜尚于齐,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
其二、齐文公之子姜高之孙是齐正卿姜傒,食采于卢;但桓公继位后,赐姜傒以其祖姜高之名为姓。故后期姜傒称高傒。《宰相世系表》曰:“卢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傒为齐正卿,谥曰敬仲。食采于卢,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则说明:姜傒并非卢氏的开姓祖。
其三、齐宣公三年(前453年),田盘为宣公相,使其族人兄弟尽为齐都邑大夫,预谋篡齐。前391年,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一孤城,以奉其祀,田和遂篡齐。前379年,齐康公姜贷卒,至此,姜齐亡,太公姜尚之后人遂流落于燕秦之间。谁是卢氏的开姓祖?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进一步论证。

卢敖——卢氏的开姓祖

谁是卢氏的开姓祖呢?既是高傒“其后”,便非高傒其人。卢美松著《中华卢氏源流》内称:“公子高之孙傒,后代姓高。”所刊“高氏世系表”,列有高傒后人高虎、高顷、高固、高止、高竖等五世十人姓名,竟无一姓卢者。因此可以结论:姜齐时,无卢姓。
那么,田和篡齐后,逃亡到燕地的卢氏一支,以及流亡于其他地方的卢氏,谁为始姓卢者?正史无可考证;有史可据者,最早名列史册者,唯秦博士卢敖。卢敖生逢暴秦,不满始皇苛政,只身远遁卢山,隐而不出,空遗“卢敖洞”供后人深思、嗟叹。继卢敖之后史有秦方士卢生,讥议始皇“刚戾自用”,故“不可为之求仙药”,乃逃亡匿迹,不知所之,是历史一谜。卢敖隐遁在前,卢生逃亡居后。二卢殊途同归,体现了卢氏正气。论卢敖为长者,史家当无异议。
这一论点的成立,可拨开卢氏寻源一段途中的迷雾,可调和关于开姓祖之争议,使卢氏研究趋于简明,如驱车山行由盘道而达平川。

世界卢氏的文化之源

范阳今称涿州。涿州春秋时期称涿邑;秦、汉时称涿县,其间,曾经一度是当时的大行政区治“涿郡”的治所;魏黄初七年(232年)改涿郡为范阳郡,治所仍在涿县。隋开皇二年(583年)撤范阳郡,设幽州行政区,原辖不变,但治所从涿县迁至今北京之广安门一带;唐武德七年(624年)改涿县为范阳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幽州为范阳郡,辖范阳县(今涿州)。从唐武德七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凡744载、今涿州在古时均称范阳县。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八百年间,卢氏生于斯长于斯,是卢氏繁衍的摇篮,也是卢氏文化孕育的沃土。
涿州,是“黄帝擒杀蚩尤于冀中之野”的所在,城西有蚩尤坟在焉。《名胜志》载:“燕之涿邑,相传颛顼时所筑。”颛顼,号高阳氏,传说为黄帝之孙,可见涿邑筑城年代之久远。笔者在涿州古城墙的夯土层中,多次发现细绳纹陶片和夹砂紫陶碎片,证明仰韶文化时期涿地已是人居群落点。《盐铁论》载:“燕之涿、蓟……富魁海内,皆天下名都。”春秋战国时,涿邑与燕都蓟,是同时兴起的古城,农业经济和贸易相当发达,有出土的“涿字币”为证。可见当时涿邑经济的发达。此外,披览古籍而知,涿邑地区几乎未曾有大规模的战争记载。这是一方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和平安定的沃土。
姜齐亡后,卢氏先民大批逃亡至燕地,卢敖的“子孙家于涿水之上”,是聪明的、必然的选择。卢氏生息于兹,繁衍于兹,视涿州为第二故乡。这是涿州与卢氏的第一个交点,或称“焊接点”。
公元前202年九月,刘邦俘获谋反的汉王臧荼,立长安侯卢绾为燕王。《天府广记》载:“(涿)州治创自汉卢绾”,说明卢绾任燕王时期,曾修葺和加固涿县古城并修建涿县官衙。曾居江苏沛县的卢氏一部分以及卢绾的亲属,当于此时迁移到燕,择寓涿城。
汉高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因陈烯谋反事而怀疑卢绾同谋,派猛将樊哙将兵讨之,迫使卢绾出逃匈奴避祸,匈奴单于封卢绾为东胡卢王,一年后死胡中。刘邦当时对“燕王谋反”的善后政策是“赦燕吏民与反者”,并立皇太子刘建为燕王。刘邦的赦令,使燕地的卢氏后人未遭株连之难,使居留涿县的卢绾亲属得以安居乐业,从而保障了两汉期间、数百年之久在涿州生息繁衍的安全,优化了“范阳卢氏”形成与发展的大环境。这是涿州与卢氏的第二个交点。在这一交点上卢氏开始了漫漫的文化之旅。

卢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卢敖的裔孙卢植(121年—192年)才兼文武,名著海内,使沉寂了三百余年的卢氏,再次熠熠于中华史册。卢植及其后人以其骄人的功业开创了三国、两晋、隋唐五代,长达八百年的卢氏辉煌的新时期,使“范阳卢氏”定型为姜姓卢氏的正宗、主体。卢植是“实子孙冠盖之基,立范阳卢氏之望”的中兴始祖。
卢植曾任东汉中郎将、博士、尚书等职,是具有非凡的政治、军事才干的学者。卢植校《五经纪传》,续《汉纪》,撰《尚书章句》、《三礼解诂》,著《冀州风土记》(我国方志鼻祖之作),学通古今;曾在国家危难之际痛斥董卓,退而隐居教学,培育了刘备、公孙瓒等佼佼弟子,正气浩然。真海内人龙,德隆望众者也!
范阳(涿州)是卢氏繁衍的摇篮,传承了卢植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以血缘为载体,无息无止的传承,是卢氏文化繁荣的基础。

卢氏文化繁荣

家庭的兴旺与文化的繁荣互为因果。
卢氏俊彦,灿若繁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开列了以卢植为始祖的卢氏二十二世名录,凡668人,其中有官职、有封爵者计308人。《二十五史》及《中华名人大辞典》等各类辞书、各地卢氏家乘也都有人才济济的史录。灿若繁星的卢氏才俊使中国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哲学史、科技史因之增色,而且也是人才学可资研究、引证的宝贵资料。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这一历史时期,是卢氏入世经纬的灿烂阶段。此间已确立了“范阳卢氏”的望族地位,门第耀于海内,为卢氏步上仕途、与皇帝贵戚联姻奠定了社会基础,为卢氏在上层社会驰聘才干提供了优越、特殊的客观环境。此外,出自名门的卢氏具有爱国敬业、勇于进取、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等优良家风,当然也是卢氏人才铸造的主观因素;否则,何以在历史的风涛中前进,何以在政治的荡船上保持平衡?
卢氏封王的有卢绾、卢文进、卢光稠。
据《中国历代宰相志》载,魏晋南北朝至南宋期间,计有卢氏宰相凡二十三人。
书法乃卢氏祖上传业之一,卢谌(卢植玄孙)师法钟繇;十世卢渊书法“擅名于时”;隋代卢昌衡工草、行书;唐卢藏用,兼工草、隶、大小篆及“八分书”。卢鸿一以善画名世(有《草堂十志图诗》传世)。卢氏诗人有卢照邻(卢植十五世孙)、卢纶(卢植十九世孙)、卢殷、卢仝等。“学为儒宗”的卢植后人以经、史传家。如:卢钦著《小道》;卢谌撰《庄子注》;卢景裕注《周易》、《尚书》、《老子》、《论语》、《礼记》;卢元明撰《中表实录》;卢光著《道德章句》;卢辩注《大戴礼》;卢思道撰《卢武阳集》三十卷;卢彦卿撰《后魏记》三十卷;等等不以详列。
五代以降,由于社会的动荡剧烈,由于门第观念的削弱,卢氏也相对减色了。但北宋有宰相卢多逊、驸马卢恭、学者卢玉溪;元代有官居高位的大词人卢挚,著《疏斋集》传世;明代有忠烈千古的兵部尚书卢象升;清代有两广总督卢坤;当代有现代化的先行者卢作孚、科学院士卢嘉锡、卢良恕等,皆为名标青史的中华才俊。据卢氏各华枝家乘所载,宋元明清历朝,卢氏为官者约二百人之多,可谓甲第蝉联,家运无衰者也。
范阳卢氏移居海外的杰出人物是卢植的十九世孙、翰林学士卢穗。卢穗于唐“安史之乱”时期率九子东渡新罗,其后人已在韩国繁衍30万之众,涌现了一代贤相卢守慎以及韩国两任总统卢泰愚、卢武铉等古今豪杰人物。
范阳卢氏的伟人还有禅宗六祖慧能。儒学和佛学的辉煌成就是范阳卢氏文化的华彩。
一个家族有如此灿烂的文化传承,在姓氏研究史上并不多见。范阳是世界卢氏的文化之源,也是不争的史实。

卢氏通谱

编撰和出版《世界卢氏通谱》是海内外卢氏的共同愿望,但难度极大。多年来卢美松、卢进忠、卢同笋、卢陆胜等贤达都曾为此而竭尽全力,实可敬也。然而编撰通谱必须占有尽可能多的资料,否则就是无米之炊。明清以前的族谱由于战乱等原因大都已化为灰烬,荡作寒烟。清代及民国时期续修的支谱也大多扫荡于“文革”。家谱资料的缺失使编撰卢氏通谱难度极大,但我认为也不必悲观。
1、我们应当以研究的方式与心态编修通谱,而不必急于求成。这是因为我们不能不面对资料、人力、资金缺失的现实。如果“世卢会”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如果各地卢氏贤达都能不懈努力,十年磨一剑,是可以期待的。
2、不囿于卢氏宗亲目前所收藏的族谱资料,而以读万卷书的精神博览、梳理和研究海内外图书馆、博物馆、研究中心所收藏的浩瀚资料,必能推进卢氏通谱的编撰工作。据我所知:我国现存家谱资料约2万余种,其中《中国族谱综合目录》所载12000种;上海图书馆馆藏有10000余种。美国家谱学会收藏中国家谱2811部。在这些族谱收藏中必然有卢氏的相关资料,可拿来为我所用,但可惜以前我们却没有精力和毅力去做这样十分重要的事。
3、建立一个如卢美松先生、卢进忠先生等热心族事,且有研究实力的才俊为首的研究、编辑班子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海内外他姓的姓氏研究学者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大陆专业的卢氏研究学者其实是屈指可数的。
4、以现代全新的理念和严格的科学态度从事世界卢氏通谱相关资料的研究、编撰工作,切忌因陋就简,尤其切忌闭门造车。
韩国卢氏华枝是卢氏的骄傲,这是因为一个家族在海外的支族能繁衍30万人,能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古今豪杰人士,确实是中国姓氏的奇迹,是卢氏的骄傲,同时也具有促进中韩世代友好及维护亚洲和平的重大意义。因此我对韩国卢氏世系研究一直是十分重视、谨慎的。
2002年9月,我应邀赴韩访问时,曾写了一篇题为《卢穗东渡的时间与路线》的文章,送给韩国各界朋友,以供切磋。在文中我提出了卢穗东渡的时间应在“安史之乱”之际;我认为开基新罗的卢氏始祖卢穗的世系,在没有充分历史资料依据的时候,万万不可急于结论。
韩国朋友赠我以《棣华书院志》(1994年版),其上有卢穗支族的完整世系,该世系认为本支乃长房阳乌(卢渊)之后,其支房祖乃卢文纪(唐废帝以琉璃瓶择为相),文纪之子卢从愿(尚书右丞),从愿之子卢鸿表(徐州刺史),鸿表之子卢震顺(兖州刺史),震顺之子卢惠(更名“穗”,护军),有九子;于唐宣宗末年率九子东渡新罗。
这一世系表确实存在着房系错误和昭穆(辈分)混乱,是应当有待确凿资料考证,是应当推敲再三的。
卢从愿其实是三房卢昶的6世孙,是卢植公之16世孙;其父卢敬一,其子卢缵(王屋令),而非卢鸿表。
卢文纪是四房卢尚之的后人,他是植公的21世孙。卢文纪的曾祖是卢植19世孙、唐代大诗人卢纶;卢纶之子有卢简能、卢简辞、卢弘正、卢简求;简求之子嗣业(官检校礼部郎中)生卢文纪。
卢文纪在后唐、后梁、后晋时期居官任职,卒年约在952年。因此与《棣华书院志》所论卢穗“于唐宣宗末年率九子东渡”时间上相差200余年,显然是错误的。
以上希望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所陈管见,请方家教正。
 


分享按钮>>卢氏渊源及卢氏族谱研究
>>千年施氏家谱慈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