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州敬胜堂《吉氏族谱》、丹阳有诒堂《吉氏家乘》和江都南燕堂《吉氏族谱》中,都有清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史贻直撰写的序言,在对这三篇“吉氏族谱序”(简称“史序”)进行点校补注的过程中,我发现: (1)泰州《吉氏族谱》中的“史序”确为史学士所撰写。史学士在溧阳时,曾与泰州吉氏子琦公(11世)交善,乾隆十七年他在北京为官,时子琦公已故世;子琦公的次子书常(12世)将合族所修谱牒邮寄京师,乞其为谱作序。因此,史学士为泰州吉氏四修族谱撰写了序言。 (2)丹阳《吉氏家乘》中的“史序”亦系史学士所撰写。史学士在京时与丹阳吉氏梦熊公(17世)系年通加兄弟,他对梦熊公赏识有加,乾隆二十二年时他已致仕(退休)回乡(溧阳),受梦熊公之请,故而为丹阳吉氏四修家乘撰写了序言。 (3)江都《吉氏族谱》中的“史序”不是史学士亲自撰写的,而是一篇仿制的作品,是模仿泰州《吉氏族谱》中“史序”而作。仿制品毕竟不是真的,故而存有不少漏洞: 一是内容与泰州《吉氏族谱》中的“史序”一模一样,纯系抄袭,如果真是史学士亲撰,绝不会如此雷同; 二是时间不对,江都吉氏是乾隆四十四年重修族谱的,而史学士在乾隆二十年就已经致仕(退休)了,一般说来,像史学士这样的高官重臣,不到七老八十皇帝是不会让其退的,史学士在乾隆二十二年时就已说“予衰且老”,他活到乾隆四十四年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怎么可能还作序; 三是官职不对,史学士在乾隆十七年时是“加三级”,到二十年退休前已是“加四级”,这就是说最终他是“加四级”,怎么可能到了乾隆四十四年时又变成“加三级”了; 四是多写了一个“常”字,从而证明此篇序文确系泰州《吉氏族谱》中“史序”的模仿品。 现将三篇谱序均录如下:
江苏泰州吉氏重修(四修)族谱序 大江之滨、延令之北,地效其灵、天挺其秀,蔚然而杰出者,厥有环溪吉氏之裔。余尝与其先世子琦公(11世)交善,因得悉其详。公(指子琦公)任吾溧阳时,政简刑清,士民戴德。每当公余退暇,招饮赋诗,辄有奇伟郁勃之气,令人不可逼视,余每心焉异之。其后,志益投、交益固。叙其家世由来,知为泰兴(今属泰州)望族也。自少昊金天氏子封于尹城,因姓焉,源源委委。递传至周尹吉甫,佐命中兴天下,倚为磐石。厥后子孙蕃衍,以王父字为氏,遂有吉氏之支,益其发祥为最远矣。由汉迄元,代有闻人,其间垂竹帛、建旗常,孝子忠臣之班班可考者,国史具在,无烦余之覼缕焉。迨元季不道,燕居公由姑苏阊门卜地于泰兴之雁立沙,即今吉氏之始祖也。抱道不仕,世多隐德,每名公卿,戾止其乡,辄叹山川灵异淑气,亲人不数传后当有伟人出者。既而列胶庠、掇巍科,宦游四方者且接踵起也。呜呼,亦盛矣哉! 今琦公仲子书常(书常是子琦公的次子,系12世)以合族所修谱牒邮寄京师,乞予一言以为叙。予窃维,我国家孝治天下,凡山陬海,筮之懿行,可师节义可采者,方命珥笔纂修,光昭史册。矧其尊人,久敦世好,届兹盛举,乌能以不文辞夫? 宗法备于周官,自宗法废而氏族遂无复统纪,迄欧苏两家之谱出,后世遂叹为观止,则凡探源本、笃宗盟,油然动其孝弟之心者,舍此其何昉也?然而,扳引附会,率多不免,千载下岂惟郭崇韬其人哉,何吉氏之谱之详且信也。 考吉氏创谱之始,在崇祯二年(1629),系八世应公所立;康熙元年(1662),九世瑞之公重修;四十八年(1709),十世奎文公又重修。今其十世君耀公,念切宗谊,复增修之,例有加严,枝无旁杂,知其秉笔之公且明矣! 古人云:使其后起者皆如其始作之心,则一事之传,至于千百年而可以不废。然则,前人之贤所以启佑后人,而后人之贤益所以光大前人,而又有以启佑后人矣!览吉氏之谱者,于斯言不其信与?峕(时)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1752)六月戊申 赐进士第、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兼管工部事务、加三级、军功加二级 平陵(江苏溧阳)史贻直铁崖氏拜撰
江苏江都吉氏重修(四修)族谱序 大江之北、广陵(扬州的别称)之东,地效其灵、天挺其秀,蔚然而杰出,厥有周吉庄吉氏之裔。叙其家世由来,知为广陵望族也。自少昊金天氏子封于尹城,因姓焉,源源委委。递传至周尹吉甫,佐命中兴天下,倚为磐石。厥后子孙蕃衍,以王父字为氏,遂有吉氏之支,益其发祥为最远矣。由汉迄元,代有闻人,其间垂竹帛、建旗常,孝子忠臣之班班可考者,国史具在,无烦缕述焉。迨元季不道,熙公由姑苏阊门卜地于圌阴(江苏丹徒东)之下,后因寇贼频临,复迁邗江之东吉家庄(吉家庄在今江都市浦头镇),即今吉氏之始祖也。抱道不仕,世多隐德,每名公卿,戾止其乡,辄叹山川灵异淑气,亲人不数传后当有伟人出者。既而列胶庠、掇巍科,宦游四方者且接踵起也。呜呼,亦盛矣哉! 今文昌公常(“常”是多余的字,由此可知此篇序文乃模仿泰州族谱序而作)以合族所修谱牒,乞予一言以为叙。予窃维,我国家孝治天下,凡山陬海,筮之懿行,可师节义可采者,方命珥笔纂修,光昭史册。矧其尊人,久敦世好,届兹盛举,乌能以不文辞夫? 宗法备于周官,自宗法废而氏族遂无复统纪,迄欧苏两家之谱出,后世遂叹为观止,则凡探本源、笃宗盟,油然动其孝弟之心者,舍此其何昉也?然而,援引附会,率多不免,千载下岂惟郭崇韬其人哉,何吉氏之谱详且信也。 考吉氏创谱之始,在崇祯四年(1631),系七世慎德公所立;康熙五年(1666),八世敏效公重修;四十年(1701),九世公又重修。今文昌公其十世也,念切宗谊,复增修之,例有加严,枝无旁杂,知其秉笔且明矣! 古人云:使其后起者皆如其始作之心,则一事之传,至于千百年而可以不废。然则,前人之贤所以佑启后人,而后人之贤益所以光大前人,而又有以佑启后人矣!览吉氏之谱者,于斯言不其信欤? 峕(时)在 大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仲夏上浣 之吉 赐进士第、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兼管工部事务、加三级、军功加二级。平陵(江苏溧阳)史贻直铁崖氏拜撰
(吉家林点校补注并评说 200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