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 浏览主题 版主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主 题: 對『清溪誦芬堂』說法的引起的思攷 已阅:6347 / 回复:25(楼主)

在我的『從正祥的說法聯想到《修譜建祠廣告》』一帖中,“清溪诵芬堂”宗亲提出了如下的看法:
   “据我考证历史中的宝应吉氏(德贵公派)就只在康熙年间修过一次谱,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其后虽有族人多次提出续修,但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到头来不了了之。甚是遗憾啊!除了康熙本之外,宝应吉氏以此本为底稿重新后印过,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后印本。后印本中很多吉家的儿媳姓氏都被掩盖或涂抹,这一点不管是上海图书馆的馆藏本还是洪泽宗亲的原本都证实了这一点,我原以为是个人行为,但是通过对照、比较后发现,所有后印本中都是这个情况,也就是说大家是统一意见后才这样印的,具体什么原因,便不得而知了。
    我推测:康熙之后没有续修过家谱,族人也有修谱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而原有的康熙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族中有识之士恐谱系资料失传,续修又无法进行,故只能把老谱重新影印,在编辑影印的过程中又掺杂了不为人知的情况,所以我们看到的现存宝应谱就出现吉氏儿媳姓氏被去掉的事实。经历过3、4百年之后,原本估计早已失传。我们有幸看到的仅仅就是后印本了。”
   “清溪诵芬堂”宗亲的认识新颖,看法独特,对于他的说法我在没有任何把握之前,是没敢立即回帖的,重新翻开宝应清康熙《吉氏家乘》,经过思考分析,结合我几次去宝应了解的情况,也来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对之与否,与之商榷。

作者:吉尔祥 (2009/9/21 12:31:46)   回复此贴
  回复:對『清溪誦芬堂』說法的引起的思攷 第 1 楼

Ⅰ:宝应家族的管理体现了“与人为本”
    军队的管理是很严格,军队如果没有铁的纪律,部队就没有战斗力;部队最高长官如果没有绝对威信,这支部队就是一盘散沙。
    封建社会的家族,其族规是很严肃的,它甚於王法;族长的权利至高无上,可以至族人於死地,他甚於土皇帝。这样的家族给族人是一种压抑感,但它的好处就是族长能令出必行,家族有相当的凝聚力。
    在宝应清康熙《吉氏家乘》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宝应吉氏家族虽然也有戒律,族长,但它的戒律不是很严肃的,族长也没有那至高无上的权利。我们不妨从各个谱序中摘录一些内容来说明我这个看法。
    1:《族谱渊源 》中    庻使后世子孙得此可以上稽祖宗之渊源,下昭百年之法守,更望我宗支族派,勿恃强暴而凌逼孤寡,勿倚财资而鱼肉善良;敦诗说礼,奉法守度,将见家声丕振,世泽绵长,祖宗幸甚,吾族幸甚!
    2:《家乘叙》中    今余族谱既成,非奉为虚文已也。惟愿诸同谱者一本宜敦,九族宜睦,名分有辨,尊卑有序,其或业农桑,或事诗书,不得荒于嬉而隳于随。且戒之曰:毋习奢骄,毋长傲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倘世世子孙听余斯,言行见长于德,行精于文,艺必有崛起而兴者,岂不光前裕后而为吾族之幸也哉!
    3:《合族谱序》中    自有谱以序之,凡我一本九族各存谱一部,以纪名分,以别长幼,庶不至倒置而失序焉。自此以后更能彼此相劝以善,相肃以礼,彬彬一脉;倘有忠孝节义者,必为之表扬;放骄不谨者,必加以督责,庶几光前裕后,丕振家声。至于水源木本非种必锄,又不待言矣。愿同谱者共为之。
    4:《修谱命序》中     其笔之于序,使吾族观之必有因之而感奋,无强悍之性,去亢属之习,侵占凌逼者咸为之遵守,而自化吾之语,尔者岂不大有益于合族?大快吾心也哉!余今敬述父训,应父命序,不识有知者以为何如?望同谱者为之共鉴云余。  
    从上面的谱序中可以看到,对家族的管理是抱着讲法劝善,寄希望於族人能光前裕后,崛起而兴,望族共荣。虽也订有《戒约十条列后》,但也是很宽容的,其后的说明就可以看出,“以上十条通族各宜凛遵奉行,违者必责。愿责者即行朴责,不愿责者量力罚银,收贮族长处以备本族公事动用,非公事不许擅动。谱列十条垂训以遗后世,无非教子,若吾辈恪守本分,不失祖宗忠厚之遗。”
    从“愿责者即行朴责,不愿责者量力罚银,收贮族长处以备本族公事动用,非公事不许擅动。”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族规的无力,体现到现代人的说法,族长是讲究民主,廉洁奉公的,家族的管理是一种松散形的,处处是奉行了“与人为本”的精神。

作者:吉尔祥 (2009/9/21 12:32:29)   回复此贴
  回复:對『清溪誦芬堂』說法的引起的思攷 第 2 楼

Ⅱ:宝应清康熙《吉氏家乘》谱中没发现吉氏儿媳被涂抹现象
    我们黎城吉氏没有家谱,最起码说我是没见到过家谱。在论坛上我发现了将丁宁庄吉氏说成是黎城吉氏,对此提出了异议,其理由根据就是我们家在黎城居住了一百一十多年,黎城在1970年之前,从没出现过其它吉姓人氏。家林版主公布了谱序中的内容,在我见到了“黎城河北丁宁庄”字样时,使我恍然大悟,我断定这个丁宁庄就是现在的新农,因为金湖吉姓除了我们黎城这一枝外,其它的都集中在新农,而新农就在黎城三河的北面,金湖传统的说法,都把三河以北的人叫做“河北人”。我就这个看法电话询问了吉文家,他也证实丁宁庄就是现在的新农,并同意我的看法,“河北”两字是方位词。使这个问题在论坛中得到澄清。
    堂兄尔玲带我在吉文家处取得了宝应清康熙《吉氏家乘》谱,之后吉咸东又从南京给我邮来一本。两本谱应该说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咸东的这本复印的清晰些,另外首页多了份瓜瓞世系图。
    说到谱中吉氏儿媳被涂抹现象,我认真翻阅了一下,并没发现这种情况,被涂抹现象是不是指的下面的内容?:
    二世祖缘三公讳字俱缺福四公第三子配▓氏生卒俱缺
    三世祖善二公讳字俱缺缘三公长子配▓氏
    三世祖善三公讳字俱缺缘三公次子配▓氏生卒俱缺
    四世祖庆一公讳字俱缺善三公之子配▓氏生卒俱缺
    六世祖讳春字缺澄公之子配▓氏生卒俱缺
    ------
    如果指的就是这个内容,谱中像这种记载很多,我就不一一例举了,其中有的▓是缺一角的。我要说明的是,它不是一种涂抹,而是一种独特的修谱方式,我们把它叫做“戳记”。
    我们知道,整个一部宝应清康熙谱,前四代是用“福、缘、善、庆”来表示的,对于同一代人的大小,则用一、二、三、四、------来区别的。除了始祖福四公知道讳德贵、配,葬外,其它人在“讳、字、生、卒、配、葬”这些至关重要的内容上,基本上都是以“缺”、“俱缺”来表示的。过去女人,特别是从明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名字,出嫁以后从夫姓,如“吉大妈”、“吉二婶”等,她们的姓氏也就无人提起。在宝应清康熙谱中,好多男人的讳、字都无法知道,而这些吉家媳妇的姓无人清楚,就更不足为奇了。
    我们也知道,过去的文人墨客在书法字画的落款上,都要盖上一个印章,这叫“戳”,它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宝应清康熙谱中,因吉家媳妇的姓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对不知道的姓就统一采用这种方法来表示了。对于这种方式修谱,我在别的姓氏谱中也见到过,但像宝应清康熙《吉氏家乘》谱中,这样大面积的采用未知姓的表示,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宝应清康熙《吉氏家乘》谱中,▓不但用来表示吉家媳妇的姓氏,还用来表示未知的时间,如:
    侧室裴氏生於康熙癸酉年▓月▓▓▓日▓时。

作者:吉尔祥 (2009/9/21 12:33:04)   回复此贴
  回复:對『清溪誦芬堂』說法的引起的思攷 第 3 楼

Ⅲ:宝应清康熙《吉氏家乘》谱是首修次修说法有待商榷
    我对宝应清康熙谱是首修次修说法有待商榷的帖子发出来以后,没想到在宗亲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论坛么,我认为就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这种争议 ,各自发表不同的看法,才能做到取优补拙,纠正自已的考虑不周的观点,这是好事,我是感到很高兴的。而我提出这种说法,是根据两方面内容考虑的。
一,族谱的谱序,内面的只言片语分析得来的。谱序中有下面的说法:
    1:《族谱渊源》中,“谱系难存,传至九世而止,九世之后今又有六世矣。”而不是:谱系难存,续至九世而止,九世之后今又有六世矣。在这里是用的是“传”而不是“续”;
    2:《族谱渊源》中,“奈旧谱会资无几,恐不足登诸黎稿。”而不是:奈修谱会资无几,恐不足登诸黎稿。在这里用的是“旧”而不是“修”;
    3:《合族谱序》中,“予与又李弟检先代相传世系之图,以观至九世而止,其余六世俱未获登。”而不是:予与又李弟检历代相续世系之图,以观至九世而止,其余六世俱未获登。在这里用的是“先”而不是“历”,是“传”而不是“续”;
    4:《家乘叙》中,“而又李弟即曰:吾已照谱图访问诸年老伯父、长兄,序成相传世系一册。”谱刚开始修,哪来谱图?可见这是原有的。
    古人用词精辟、讲究,不像现代人这样随便,所以我认为是不会犯用词这方面错误的。我们在进行谱系的研究,必须要做到逐字逐句的分析,才能得到我们所需要的资料,根据上面谱序的内容,我认为在清康熙谱之前,很有可能有一部九世谱,也有可能是一部九世瓜瓞图。
二,根据谱中内容及修谱方式考虑的
    我们知道,宝应清康熙谱是十一世祖纂修的,要把前十世的族源反映到谱中,是很难也无法做到的。有人说,家族中本身可能有记录。不错,但凡家族祠堂有“红、白”两事记录的,修起谱来就省事多了,但谱中记录也是必尽其详。可是见过宝应清康熙谱的,并能认真看过一遍的,都知道宝应清康熙谱中,在“讳、字、生、卒、配、葬”这些至关重要的内容上,好多都采用了“缺”、“俱缺”这种“虚笔”式的修谱方法来表示的,只是到了七世以后,才逐步记录完整,显然家族祠堂过去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这种谱的纂修方式也符合有一部九世谱的情实,当然这部九世谱也是“访记忆录”的结果。按照我的理解,宝应清康熙谱是续修的,本身来说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其“虚笔”就体现在这个九世谱上。从九世到十一世,相隔两世,才有了《族谱渊源》中的一句话,“幸伯父仁吾公、华初公、暨清之兄俱寿登耄耋,于是细加访问,始得一一,知其支从何根,派从何源------。”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难免出现偏见,我也希望能有令我心服口服的理由来推翻它。作为争论,它虽然没有历史意义,也没有现实意义,但作为学术上的讨论和交流,我认为:宝应清康熙《吉氏家乘》谱是首修次修这个说法还是有待商榷。

作者:吉尔祥 (2009/9/21 12:33:49)   回复此贴
  回复:對『清溪誦芬堂』說法的引起的思攷 第 4 楼

Ⅳ:宝应清康熙《吉氏家乘》谱纂修成功是个创举
    从《族谱渊源》中,“奈旧谱会资无几,恐不足登诸黎稿。”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当时修谱的资金是不足的,也没有其它来源给予补贴,幸好“进公姪云修孙乐附输资,以补不足。”解决了这个经济上的难题,才使谱成后得以付印。
    作为宝应清康熙《吉氏家乘》谱纂修的几位十一世祖,对先人“讳、字、生、卒、配、葬”这些至关重要的内容,好多都不知道,也无法了解清楚的情况下,主持纂修,不能不说是对他们一个修谱能力的考验。采用大面积的“虚笔悬记”的方式修谱,在我所见过的谱中,还没有先例,而且整部谱的编辑正如许志进在《题吉氏家乘序》中所说:“上绍百代之传,下衍万禅之绪,使不有如椽之笔、旷世之才,具精明之识,擅纂修之长,何以尊卑不失其序,亲疏各适其宜?条分缕析,始终其贯,令百世而下,开卷了然,如睹我祖我宗於一堂,生敬生爱,睦族和宗,千秋若一日也哉,则甚矣!”我认为这一评价恰如其分,并不为虚。
    宝应清康熙《吉氏家乘》谱的纂修,使宝应几位十一世祖的谱学奇才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后人寻根探源有了保证,也为宝应吉氏后裔续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宝应清康熙《吉氏家乘》谱纂修成功,可以说是谱学史上的一个创举。

作者:吉尔祥 (2009/9/21 12:34:28)   回复此贴
  回复:對『清溪誦芬堂』說法的引起的思攷 第 5 楼


Ⅴ:宝应清康熙谱后的修谱至今还是个迷
    我的“尔”字按照家中上辈人的说法,是按谱来的,至于下面的辈字,我伯父在世时,我询问了他,他说是眼睛的“目”字,再往下,他也记不得,并说带我到宝应抄谱。后因我母亲认为,我伯父年事已高,怕我耽风险,没准我去,隔年我伯父逝世,这谱在宝应吉氏的那家那门,就成了个谜。
    在论坛上我发现了宝应清康熙谱中规定的,自十五世后“人之生斯世,咸沐我祖恩,能遵崇其泽,传代必丰荣”这二十个辈字。斯、世与我家上两代人取讳相符,而下面我的取讳却不投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正祥发给我的“宝中校友名录”网页中,我发现了吉尔玉、吉目艳、吉目明等名字。今年三月份,尔玲兄带我到宝应找到了吉尔昌家,知道了吉目艳是他女儿,吉目明是他老三吉尔顺的儿子,虽然今年到宝应去了几次,但因时间短促,没能联系到吉尔玉。并且也了解到清康熙谱规定的二十辈字,只有黄城沟家族遵守的较好,县城从二十世起,就全部改用“尔”字了,都是按谱来的。问题是按什么谱来的,这谱现在有没有谱在那?谁也说不清。
    为了找谱,我是询问了多人,有的人说有谱,可就是不拿出来,也不知是真是假?有的人说有谱,等我去了,却说文革时期烧的了,搞的我哭笑不得,空手而归。
    在《修谱建祠》广告中,“有族曾祖来宾公任劳亲往四境访问,不辞劳苦搜罗殆遍,车马费悉自备焉。归而条分缕析,勿懈朝暮,汇写成书,经十数载而告成,携告族人,希图集资付刊,奈心力不齐阻之。其稿为其子所珍藏,以待后之能继志者出而任厥职。”根据这个说法,宝应清康熙谱后,应该有过两次修谱。只是来宾公的谱功成一溃,没能付印,鸿业公的谱有没有修成,这至今还是个不解的谜。
    对宝应清康熙谱后的修谱,我也感觉到是雷声大雨点小,,小的甚至连地面都没打湿。

作者:吉尔祥 (2009/9/21 12:56:0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5 每页5条 当前1/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341.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