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姓史话之三:羊姓盛事(二)

    中华羊氏网 2010年4月6日 羊氏史话


(3)弈技书艺 流芳南朝

西晋末年,北方地区陷于五胡十六国大混战。晋室南渡江左,在南北士族支持下重建基业。当时中原大族纷纷随晋室南下,据北朝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中记载:中原冠盖随晋元帝渡江的多至百家,因此江东有百谱。羊氏族人便是于此时相继南渡,《晋书》卷四十九《羊曼传》称:北方乱起,曼“避难渡江”。又《世说新语》注引《文字志》云:“(羊)固字道安,太山人,……避乱渡江。”这是羊姓自秦末移居泰山以来的首次大迁徙。
东晋肇建后,羊氏族人相继出仕,为东晋立国作出了贡献。羊曼,晋元帝以为镇东参军,累迁丹阳尹;羊鉴,累迁太子左卫率;羊聃,累官庐江太守;羊楷,尚书都官郎;羊迈,泰山太守;羊固,临海太守,累迁黄门郎;羊权,黄门郎;羊绥,中书侍郎;羊贲,官秘书郎,尚晋明帝女南郡悼公主;羊不疑,桂阳太守;羊法兴,袭钜平侯。其中羊曼是名列“兖州八伯”的一代忠良。
羊曼为羊祜侄孙,南渡后历任镇东参军、丞相主簿,晋元帝委以机密。当羊曼之世,东晋各家士族争夺门户权力的斗争异常激烈,东晋立国不久,便接连爆发了王敦、苏峻之乱。羊曼初不附王敦,纵酒避世;继之苏峻为叛,羊曼受命守京师,城破仍不肯退却,慨然言道:“朝廷已经破败,我怎能独自求生!”遂为叛军所害。另一位羊姓大臣羊鉴,则起兵进讨苏峻,叛乱平定后,以功封丰城县侯。
晋末刘裕势力崛起,羊族中的羊徽、羊穆之都成为刘裕麾下的重要人物。刘裕镇守京口时,延羊徽为记室参军,宋立迁中书郎,屡掌机要;羊穆之率军参加了刘裕北伐之役,为刘部之名将。此后羊族仕于刘宋的人物有:羊欣、历官新安太守、中散大夫;羊玄保,历官散骑常侍;羊希历官广州刺史;羊瞻,宋文帝时寻阳太守;羊志,大明初年宫廷医官;羊恂,永兴令;羊冲,武昌郡守,各在政坛上有不同的行止。而其中之羊欣与羊玄保,其书艺弈技,被誉为南朝绝艺。
羊欣晋末入仕,初任辅国参军,因隆安年间朝政日渐腐败,遂不复任职。但仍清名四著。他尝去拜见大将军谢混,谢闻羊欣至,急忙换上礼服相见,以示敬意。晋末义熙年间,羊欣之弟羊徽见重于宋武帝刘裕。参军郑鲜之对武帝说:“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宋武帝遂起用羊欣为右将军刘藩司马。入宋后两任新安(今浙江淳安)太守,在任前后十余年。羊欣好黄老之学,兼善医术,晚年因政局混乱,故而思想消沉,尝对弟子说:“人生仕宦至二千石,斯可矣。”遂寄情山水之间,隐居不出。元嘉十九年(442)逝世,终年七十二岁。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皆以未能一见羊欣为憾。
羊欣善行草,尤工隶书,书迹今有《暮春帖》传世。另外《曹娥碑》也传为他的手迹。羊欣书法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南梁文学家沈约评价:“敬元(羊欣字)尤善于隶书,子敬(王献之字)之后可以独步。”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誉羊欣之书,“摵若严霜之林,婉似流风之雪,惊禽走兽,络绎飞驰”。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意思是求购王献之书迹虽未如愿,而能得到羊欣的作品也不令人失望。由此也可以看出羊欣书法艺术的精妙。
羊欣从兄羊玄保,初为宋武帝镇军参军,后见知于宋武帝,频授名郡。玄保之所闻名于世,除了他的如水官声,更多源于他的高超棋艺。围棋起于春秋,至六朝时盛行于朝野,南朝更被视为围棋的黄金时代。玄保便是此时世间公认的围棋圣手(列第三品)。宋文帝酷好弈棋,尝召玄保对阵,并以域中之名郡为赌注,结果玄保局胜,于是得补授宣城太守。“赌郡”遂为棋坛佳话。唐人陆龟蒙有诗云:“满目山川似势棋,况值秋雁正南飞。金门若忆羊玄保,赌取江东太守归。”(《送棋客》)又据《太平御览》卷七五三引沈约《俗说》云:“羊玄保作吏部侍郎,数被召见,后有传诏来,始入门,其儿灵孙年十许岁,见传诏,见其父云:‘儿知也,正当围棋耳。’”从这则趣谈上,亦可见羊玄保善弈之名。当羊玄保为会稽太守时,宋文帝又心血来潮,派遣弈棋列第二品的吴郡褚思庄,到会稽与羊玄保对局,褚思庄还将对局的全过程记录下来,时称“局图”,回到京都建康后,“于帝前复之”(《南齐书》卷三六《萧惠基传》)。后世遂流传有褚、羊对局图。张如安《中国围棋史》称此为我国弈史上最早的记谱复盘。
南齐时期,羊氏有女被选为齐世祖贵嫔,史称羊嫔;又有羊阐,齐东昏侯时任太中大夫。由于宋齐两朝皆重用素族,压制士族,故羊氏势力一度衰落,延至萧梁代齐后,始再度勃兴。

(4)重开褒斜 铭留石门

南北分裂之后,泰山羊氏起初一直是追随南朝汉族政权,其族入仕北朝,是从北魏太武帝时才开始的。
第一代出仕北朝的人物是羊规之。规之为羊琇六世(一说五世)孙,初仕南朝宋,宋武帝辟为祭酒从事,后出为任城令。宋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太武帝伐宋,至邹山,鲁郡太守崔邪利兵败,与其属县徐逊、爱猛之、羊规之等皆降于魏。时北魏大力招抚中原士族人物,乃拜规之为雁门太守,赐爵钜平子。从此泰山羊氏簪缨魏廷,“领袖于山东,著大姓于海右”(《羊烈墓志》)。后世言北朝门阀,于“崔卢李郑”以下,必称“羊毕封高”。
羊规之生有四子。长子羊祉,历官平北将军;二子灵引,历官冀州长史;三子灵宝,兖州主簿,后官刺史;四子羊莹,历官兖州别驾从事。其中羊祉首倡“重开褒斜”的杰出人物。
褒斜道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的一条道路,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而得名。这条古道是汉朝以后长期贯穿秦岭南北的交通干线之一。但自晋廷南迁,褒斜道就被废弃,栈道崩塌,桥阁颓圮,车马无法通行,严重阻隘了中原与巴蜀的交通。
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南梁行梁州事夏侯道迁据梁州降魏。次年,魏大举伐梁,击破梁军镇戍,南梁梁州刺史所属十四郡,东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入北魏版图。在这次伐梁之役中,魏廷以羊祉假节龙骧将军、益州刺史,参预征战,魏军班师后,羊祉又以龙骧将军之职衔出任梁、秦二州刺史,复加征虏将军,坐镇汉中,统治新占领的地区。羊祉在梁州广开恩信,安抚百姓,“威惠素流,下车腾咏”(《羊祉墓志》),被誉为颇有其祖羊叔子(祜)之风。
羊祉为了改善梁州与中原地区的交通,加强西南的军事实力,遂上表魏宣武帝,请求自迴车(在今陕西留坝县境)以南开通旧路,对褒斜道进行大规模整修。魏廷采纳了羊祉建议,诏命左校令贾三德率领刑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羊祉和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勘察地理地形,将旧褒斜道北段道入斜谷改为越紫柏山、柴关岭至迴车,并率领人役,在荒凉的山道上凿石架木,建起连绵的阁道。据时人记述:栈阁广约四丈,路宽约六丈,水沟山涧,或填充土石,或架设桥梁,危险的地段更平整地面,支撑木柱。从迴车到褒谷口的二百多里的道路上,车马可以双双并列行进。整修之后危栈险道顿成康衢坦途。
在治道工程中,羊祉还率众重开了石门隧道。石门是褒谷口附近的一处穿山隧道(故址在今陕西汉中市北),开凿于东汉永平六年(前63),至羊祉之时已有五百余年。随着褒斜荒废,石门也遭湮塞,车马不能通行已有二百年之久。期间历经晋、宋、齐、梁四个朝代,均未能恢复。羊祉不畏艰巨,用火烧水激等方法,劈石开山,终于凿通石门,使道路通达。治道之役自正始四年(507)十月兴工,迄永平二年(509)二月告成,共历时两年半。
羊祉“重开褒斜”之举,虽主要出自政治因素,但客观上却极大方便了内地与蜀中的沟通,促进了巴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据时人的记述,治道工成之后,牲畜、盐铁以及毡毯绸缎之类得以畅销四方,四民富裕殷实,百姓免去肩挑臂担之劳,秦蜀一片繁荣与昌盛的气象。可见羊祉首倡之功是不可泯灭的。其丕绩事功实堪与前代开通褒斜之畜阝君、杨孟文、李禹诸人后先辉映。
“重开褒斜”工程结束后,梁秦典签、太原王远撰写了一篇铭文,生动记述了改道重修的经过,热情称颂了羊祉表请改道的卓识远略。文成之后,自为书丹,镌刻于石门东壁之上,是为著名的《石门铭》摩崖。其文典雅生动,其书法则“若瑶岛之散仙,骖鸾跨鹤”,倍受后世书家推崇,誉之为“书中之仙品”,列入褒谷石门“汉魏十三品”之一。铭刻今已凿迁于汉中市博物馆中,它是羊祉重开褒斜的历史见证。

石 门 铭
此门盖汉永平中所穿,将五百载。世代绵迴,戎夷递作,乍开乍闭,通塞不恒。自晋氏南迁,斯路废矣!其崖岸崩沦,涧阁堙禠,门南北各数里,车马不通者久之。攀萝扪葛,然后可至。皇魏正始元年,汉中献地,褒斜始开。至于门北一里西上凿山为道,峭岨盘迂,九折无以加,经途巨碍,行者苦之。
梁秦初附,实仗才贤,朝难其人,褒简良牧。三年,诏假节龙骧将军督梁秦诸军事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建旟嶓漾,抚境绥边,盖有叔子之风焉。以天险难升,转输难阻,表求自迴车已南开创旧路,释负担之劳,就方轨之逸。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三德巧思机发,精解冥会,虽元凯之梁河,德衡之损蹑,未足偶其奇。起四年十月十日,讫永平二年正月毕功。阁广四丈,路广六丈,皆填溪栈壑,砰险梁危,自廻车至谷口二百余里,连辀骈辔而进,往哲所不工,前贤所辍思,莫不夷通焉。王升履之,可无临深之叹;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劳。于是畜产盐铁之利,纨绵罽毼之饶,充牣川内,四民富实,百姓息肩,壮矣!自非思埒班尔,筹等张蔡,忠公忘私,何能成其事哉?乃作铭曰:
龙门斯凿,大禹所彰。兹岩廼穴,肇自汉皇。导此中国,以宣四方。其功伊何,既逸且康。去深去阻,匪阁匪梁。西带汧陇,东控樊襄。河山虽险,汉德是强。昔惟畿甸,今则关壃。永怀古烈,迹在人亡。不逢殊绩,何用再光。水眺悠皛,林望幽长。夕凝晓露,昼含曙霜。秋风夏起,寒鸟春伤。穹隆高阁,有车辚辚。咸夷石道,驷牧其骃。千载绝轨,百辆更新。敢刊岩曲,以纪鸿尘。
魏永平二年太岁己丑正月己卯朔卅日戊申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
在新泰出土的《羊祉墓志》,铭词中也极力讴歌了羊祉褒斜石门之伟业:
石门之固,历代长阻;
有德斯开,仁亡还拟。
重开褒斜是羊祉一生中的重要政绩,但《魏书》、《北史》两书之《羊祉传》均无只字载录。这是因为羊祉死后,其第七子羊侃叛魏投梁,其第二子羊深又反对东魏权臣高欢,力战死节。而《魏书》以魏齐为正统,视羊氏父子不啻是十足的叛臣逆子,立传时自然“隐善扬恶”,对褒斜之勋绩避而不提。
羊祉为人残暴专横,尝“掠人为奴”,又曾残杀士卒,但他同时也“志存埋轮,不避强御”,治军森严,威若亚夫。其人其事,需作具体分析。而其重开褒斜,“开石门于遂古,辟栈道于荒途”(《羊祉墓志》语),大大有益于西北经济文化的开发,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羊规之一门,除了羊祉官征虏将军“征虏”跃马梁秦,其他诸子,也率多豪杰之士:
羊祉之弟羊灵引,好法律,京兆王元愉出镇冀州,灵引任其长史。元愉密谋叛乱,羊灵引数加抵制,使元愉恨之入骨。及元愉公然为叛,先捕羊灵引,灵引不为所屈,慷慨殉节。及事变平定,魏廷追赠灵引为平东将军、兖州刺史,谥曰“威”。熙平二年(517)北魏为立《兖州刺史羊使君碑》表其忠贞。
羊祉之子羊深,学涉经史,兼长文武,历官尚书左丞,赐爵新泰男。他效忠北魏,矢志不移,魏灵太后曾有“羊深真忠臣”的赞誉。羊深之弟羊侃弃魏投梁,以书信招其一同南奔,羊深慨然洒涕,斩使与绝。魏庄帝下诏褒其忠烈。官至御史中尉、东道军司。魏永熙三年(534),魏孝武帝为权臣高欢所迫,西奔关中,羊深与同僚樊子鹄不附高欢,起兵于兖州,以应孝武。子鹄署羊深为齐州刺史,于泰山博县商王村结垒,招引泰山、齐郡兵众,抗拒高欢。东魏天平二年(535)正月,高欢军攻破博县大寨,羊深奋力杀敌,于阵中遇害。
羊祉之侄羊敦,性情淡泊,学尚经史,以父亲羊灵引死于王事,除给事中,历官卫将军、广平太守。他具有治理才能,严以驭下,属吏不敢扰民。而其清廉奉公,更是举朝无双。连东魏权臣高欢也深为感动,致书于各州郡大吏,表彰羊敦事迹。
羊祉之弟羊莹之子羊烈,当羊侃起兵时,他与从兄羊敦皆不附羊侃,并驰赴洛阳报告事变。后历仕东魏、北齐、北周,历官义州刺史,居官清慎,有贤能之名。
羊祉之孙、羊深之子羊肃,以学尚知名,武平中入齐林馆修书,是大型类书《修文殿御览》的主要编撰者之一。
其他显于北朝的羊氏族人还有:羊燮(魏永平中任镇东将军、徐州刺史卢昶司马)、羊和(官将军)、羊俭(官侍郎)、羊引(魏大将元嵩之别将)等人。
北齐时羊烈与东平毕义云争为兖州大中正,羊烈自诩家世:“我汉之河南尹(羊陟),晋之太傅(羊祜),名德学行,百代传美。”一番言辞,道出了北朝羊氏的渊源之久远与门阀之盛大。可见世间“崔卢李郑,羊毕封高”并称,确是不无来由。后人有“赞”咏南北朝羊氏云:“泰山羊氏,世胙钜平;太傅而降,鹊起诸英。深实修整,烈亦纯贞;敦著治绩,追诏褒荣。侃避尔朱,江表驰声;跛虏内犯,誓死婴城。厥子克肖,手斩长鲸;鸦仁思奋,赍志堪矜。”(咸丰《宁阳县志》卷十二)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在泰山羊氏故里山东新泰陆续出土了多方羊族墓志,从其墓主来看,这些人物均为留仕北朝的羊规之一支的成员。窆石的大量出土,为研究北朝羊氏始末又提供了新的史料。

(5)坚守建康 忠贞盖世

南朝宋齐之后,流寓南朝的羊氏家族已逐渐式微,未出现卓有影响的人物。但及入南梁,由于北朝的羊氏族人不断南奔,使南朝羊门实力为之增强,特别是在侯景之乱中,羊氏数代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为勘平这一叛乱立下汗马之功,从而使羊氏重光汗简,青史生辉。
南梁太清二年(548),当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受到侯景叛军猛烈围攻的时侯,率领建康军民顽强血战、屡却叛军的,正是一位羊姓大将。后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慕贤篇》中追忆:“于时(建康)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所云之“侃”,指的正是这位南梁第一名将羊侃。
羊侃为羊祉之子,他身长七尺八寸,魁伟雄健,酷爱文史,博览群书,尤好《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泰山自汉末以来,习武成为社会风气,高手辈出,世称为“泰山武艺”或“青兖气力”。羊侃自幼便随父习武,身手超群,他曾在兖州尧庙作蹋壁的游戏,直窜到墙壁五寻高的位置,又横行走了七步。泗水桥上有数石人,长八尺、大十围,羊侃两手各执一石人,相互撞击,石人尽碎。羊侃成年后以功被任为尚书郎。在郎官之中,他也是有名的大力士,臂力过人,能开二十石(约合今六百斤)的硬弓,骑在马上也能使六石之弓。有一次,魏宣武帝见到羊侃,有意考验他的本领,便说:“郎官们都说你力大如虎,谁知道你是不是一只披着虎皮的羊呢?你可做回虎状让我们一看。”羊侃闻言,当即身伏于地,双手猛一用力,十指顿时全部插入土中。宣武帝对他的神力大为赞赏,特地赐给他珠剑,以示嘉奖。
魏孝昌三年(527),秦州羌人莫折念生起事,并命其弟莫折天生率军进攻雍州。羊侃身充偏将,随同萧宝夤前往征讨。两军鏖战之际,羊侃藏身堑壕,弯弓一箭射去,正中天生。主将落马,羌军顿时溃散。羊侃由于从征之功,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东道行台,领泰山太守,进爵钜平侯。羊侃之父羊祉虽腾达于北,但长以先人为南朝降臣,每有南归之志,因常对诸子说:“人生安可久淹异域,汝等可归供东朝。”羊祉贲志以殁,羊侃便谨尊父志,积极密谋叛魏附梁。及尔朱荣入据洛阳,大杀朝士,更触怒羊侃。大臣徐纥投奔羊侃,亦极力劝他起事。梁大通二年(528),羊侃决定起兵,他的堂兄兖州别驾羊敦闻报告后,率军阻击,羊侃以三万精兵攻袭兖州,未能攻克,便环城扎营十余座,加以围困。并遣使报梁。梁武帝派遣大将羊鸦仁前往接应。魏廷闻变,急忙遣使授羊侃为骠骑大将军、司徒、泰山郡公,并许诺长为兖州刺史,想以此笼络羊侃。羊侃不为所动,斩杀魏使,魏帝大惊,令仆射元晖率众十万并高欢、尔朱阳都等部,合力攻打羊侃。羊侃部众被围在瑕丘(今山东兖州北),寨中矢箭已全用尽,梁朝的援兵却始终未敢北行。羊侃只得奋力杀出重围,经过一日一夜的急行军,终于脱离魏境。军次渣口(今山东枣庄市东南),此时尚有部众万人,战马二千匹。由于大军将开入南朝,山东士卒留恋故土,整整一夜,悲歌不断,令人伤感。于是羊侃出营向军士宣布:“诸位怀恋故土,我不敢勉强相随,可各定去留,悉听尊便。”许多士卒遂向羊侃拜别而去。大通三年(529),羊侃率余部到达建康,梁武帝授其为安北将军、徐州刺史,和他一同南下的羊默、羊忱、羊给、羊元兄弟四人也皆被授以刺史。
梁武帝因北方来归之人,只有羊侃属于衣冠旧族,因而对其宠幸有加。中大通四年(532),梁武帝以羊侃为军司马,让他与太尉元法僧一同北伐,武帝对羊侃说:“军司马废除已久,今特为卿置之。”班师后,武帝擢侃为侍中,翌年又封为高昌县侯,邑千户。中大通六年(534),羊侃出任云麾将军、晋安(今福建福州)太守,平定了当地陈称、吴满的起事。后复被征召入朝,任太子左卫率。
大同三年(537),梁武帝驾临乐游苑欢宴群臣,羊侃亦在坐中。恰好少府工匠新制成一柄双刃长矟,其长二丈四尺,粗一尺三寸。武帝特赐羊侃河南国紫骝名马一匹,令他骑马试矟。羊侃应诏执矟上马,左右击刺,充分展示了其高超武艺。乐游苑旁有大树一株,众人竞相攀树观看,梁武帝远远望见,道:“此树必因羊侍中而压折。”话音刚落,大树果被众人压断。于是人称羊侃此矟为折树矟。梁武帝观武之后,即席赋《武宴诗》三十韵赐予羊侃。羊侃亦即兴应对,赋诗进呈。武帝展读一过,不觉连声称赞:“吾闻仁者有勇,今见勇者有仁,可谓邹鲁遗风,英贤不绝!”
羊侃此后历任司徒左长史、都官尚书。太清元年(547),梁武帝举兵北伐,拜贞阳侯萧渊明为元帅,羊侃为冠军将军,监作寒山堰(在今江苏铜山境内)。大堰功成,羊侃便劝萧渊明趁此时机用水攻彭城,未被采纳。不久,东魏大将慕容绍宗率援军赶到,羊侃又劝萧渊明乘其远来疲惫而击之,又不被接受。羊侃知萧渊明必败,便率所部出屯堰上。结果,梁军果然大败,萧渊明等将领均被魏所俘,唯有羊侃全师而退。
太清二年(548)八月,南梁爆发了震惊朝野的侯景之乱。降将侯景攻陷历阳(今安徽和县),兵临长江,羊侃就在此风雨仓皇之际,登上军事舞台,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当侯景叛军初起,羊侃请求派二千人连夜拒守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江东),另令邵陵王袭寿春,使侯景既不能前进,退军又失巢穴,其乌合之众自然瓦解。可是朝中众臣都以为侯景未敢进逼京师,梁武帝遂将羊侃的画策搁置,而让临贺王萧正德担任都督京师诸军事,负责江防事宜,又调走了率领水师驻防采石的王质。羊侃见大错铸成,不禁仰天长叹:“今日之事必败矣!”
战事果如羊侃所料,萧正德为夺皇位,暗中与侯景勾结,接应叛军渡江,使叛军迅速包围京师。梁武帝任命宣城王萧大器为都督城内诸军事先是羊侃已遵诏率千骑驻扎望国门,这时候为挽危局,急命羊侃入城,任副都督,协理城防。当时梁国建立已四十七年,境内素无战事,故叛军猝至,举国震骇,城外百姓竞相入城,城内混乱不堪;士卒争相进入武库,自取武器衣甲,长官不能禁止。而此时建康城内,宿将凋零已尽,少数新进将领又驻防在外,京中几乎无将可用。整个建康城防,实际上完全取决于羊侃一人之手。羊侃凭着自己的胆识和勇力,积极筹划守城。不料萧正德又开宣阳门引侯景军进入外城,羊侃被迫退守台城。侯景纵火烧大司马门及东华、西华诸门,羊侃在城上浇水灭火,又于城头引发弓弩,射杀纵火之寇。侯景又命士卒执长斧砍东掖门,羊侃便令在门上凿洞,用长槊刺死砍门之卒。侯景无奈,只得暂时退却。武帝晋羊侃为侍中、军师将军,又送金五千两、银一万两、绢一万匹犒劳,羊侃一概不受,只以私财赏其部曲千余人。不久,侯景又作尖顶木驴数百,用以攻城,能避城上矢石。羊侃命制作一种带刺的雉尾炬,灌上膏油,点燃后集束投掷,顷刻间便将木驴烧毁。侯景又起东西两座土山,以便居高临下,逼迫城内。羊侃便命士卒挖掘地道,暗中将土运走,使土山始终无法堆成。侯景接着制作登城楼车,高十余丈,想凭高向城中放箭,羊侃道:“车高堑虚,楼车开动后必倒,可不必在意,高卧而观其失败。”楼车一动,果然坠地。部众无不惊服羊侃预见之确。
侯景连日攻城,均遭挫败,便筑起长围,将台城围得水泄不通。梁将朱异等人皆建议出城进击叛军,梁武帝征询羊侃意见,羊侃进言:“此议绝不可行。若出击人少,不足以破贼;若出人多,一旦失利,门桥隘小,难以退却,必多致伤亡。”梁武帝不从侃议,遣千余人出战,尚未与敌交锋,众兵便望风溃退,果然因争着过桥,落水死者过半。
侯景因台城久攻不下,便心生一计,把早先俘获的羊侃长子鷟带到城下,要挟羊侃。羊侃义正辞严地说:“我尽全族之力,报效君主,犹嫌不足,岂还在意这一个儿子。希望早早将他处决。”过了几日,叛军又将羊鷟缚赴城下,羊侃对羊鷟言道:“我以为你已尽忠,没想到还苟活世间?我已经以身许国,誓死行阵之中,决不会为你而有所改变!”说罢弯弓搭箭,要射死羊鷟。叛军深为羊侃忠义所感动,竟未加害羊鷟。
侯景一计不成,又生二计,派遣部将傅士哲到阵前向羊侃劝降,傅士哲言道:“侯王远道而来问候天子,为何不让入城觐见?尚书为国家大臣,理应向朝廷启奏。”羊侃厉声驳斥士哲:“侯将军奔窜亡命之余,归顺我朝,镇守重地,倍受信任,为什么竟举兵反叛?将箭矢射到皇宫之中,哪有作为臣子的竟到这种地步?吾受国家重恩,自当禀承旨意,扫平大逆,决不会妄信你的谰言,开门揖盗!”傅士哲被驳得哑口无言,便一再恳求说:“在北方时,久仰将军威名,只恨无缘相识。今日惟求将军解去戎装,让我一瞻丰仪。”羊侃听了,便免去甲胄,士哲仰望良久,才怅然而去。
侯景劝降不成,再次举兵攻城。两军激战,昼夜不息,适逢一场大雨,城内恃以拒敌的土山崩塌,叛军乘机攻入。羊侃命士卒多掷火把,筑成火墙,阻住敌军,然后突击筑城,终于解除危险。
是年十二月,羊侃由于积劳成疾,病逝军中。梁廷赠其为侍中、护军将军。柱石一失,梁军阵脚顿乱,不久台城即沦陷于叛军之手。后来著名诗人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悲慨地写道:
“尚书(指羊侃)多算,守备是长,云梯能讵,地道能防。有齐师之闭壁,无燕师之卧墙。大事去也,人之云亡!”
羊侃虽已溘逝,台城虽已陷落,但羊族英雄与叛贼侯景的搏杀仍在继续——梁军都督、司豫二州刺史羊鸦仁,亦为自北投南的降将。侯景乱起,他率部入援建康,与叛军大战于东府城,不幸为侯景所破。台城失陷后,鸦仁为侯景所拘,景授其为五兵尚书,加以縻绊。而鸦仁常思奋发,每语及兵败降贼,血泪俱下。后乘机出逃,欲奔江陵,中途为叛党荀晷所害。
羊鸦仁之侄羊海珍,闻叔父被害,悲恸欲绝,因无兵讨贼,愤掘荀晷父祖之墓,焚其朽骨,以舒孤愤。鸦仁之子羊亮,历任吴州刺史,随王琳征讨叛军,承圣三年(554)入援江陵, 狙击西魏军。后因忤阉宦,被暗害而死。
羊侃三子中,长子鷟陷于叛军,下落不明;次子羊球,袭爵高昌县侯,事迹不详;而第三子羊鲲,才识远超两兄。羊鲲在台城保卫战中,便追随父帅,力抗叛党,崭露头角。侯景入城,任羊鲲为库真都督,笼络甚厚。而羊鲲不为所动,密谋为朝廷歼除元凶。后乘侯景兵败,用长矟将其刺死于胡豆洲舟中,成为万众尊仰的一代英豪。羊鲲后仕梁元帝为青州刺史,封昌国县侯,在出征岭南时捐躯疆场,年仅二十八岁。
羊侃之兄羊默,弟羊忱、羊给、羊元,皆随同羊侃自魏投梁,任刺史,亦显赫一时。羊侃之孙羊本,仕隋为襄国郡丞。与羊侃等同著于南朝史册者,还有以下数人:羊徽逸,原任魏北徐州刺史,后投梁为平北将军;羊海,侯景所属直阁将军,后起兵反景,降于东魏;羊车儿,南梁时人,侯景围城时,向梁太子献纸鸦(风筝)传敕之计,以召援军;羊思建,历任西阳太守、殷州刺史;羊瞻,建康令。羊珍孙, 梁武帝时大臣;羊翔, 初为南陈裨将, 仕隋位至上开府。
羊姓中除了泰山一支外,汝南一支也腾达于南朝:羊雄,梁天监十三年(514)除给事、冠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西衡州刺史;其子羊磊,梁太清元年(547)除通直散骑常侍,封梁兴郡开国侯,后又历任南司州诸军事、南司州刺史。梁亡后羊磊奔魏,历仕东魏、北齐,历官至征西大将军。
《梁书》卷三九在羊侃、羊鸦仁合传后论道:“羊侃、鸦仁值太清之难,并竭忠奉国,侃则临危不挠,鸦仁守义殒命,可谓志等松筠,心均铁石,古之殉节,斯其谓乎。”清末学者黄恩彤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说:“侃以疏逖之臣,处危疑之地,苍黄受寄,慷慨登陴,墨守输攻,机牙四应,乃至弃子弗顾之死,他史称其‘志等松筠,心均铁石’。洵无恧焉!”([咸丰]《宁阳县志》)众多羊氏族人为维护国家安定,抗击叛军,坚贞不屈,在南北朝羊姓史上涂写了亮丽的一笔。

(6)邹鲁遗风 英贤不绝

从李唐开始,由于时代的巨变,作为名门士族的羊氏家族已渐呈衰替之势,但羊姓人仍砥砺奋进,不断进取,在此后各个历史时期均留下他们的业绩。
入唐之后,羊氏士族还在社会中保留一定影响,唐初所修《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及《姓氏录》中,均列入泰山郡羊氏。唐代大兴科举取士,羊族中人也多潜心举业,力跃龙门,在有唐三百年中,共出现了七位进士,其中两名是状元及第,真是极一时之盛。
据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考证,羊族共有两状元:一位是天宝五载(746)丙戌榜状元羊袭吉,其名见于《玉芝堂谈荟》中;另一位是乾宁五年(898)戊午榜状元羊绍素。羊袭吉事迹与诗文今已不传,羊绍素是晚唐诗赋名家,《唐摭言》卷五曾记载他创作《画狗难为功赋》的轶事。
此外的五进士是:大历(766~779)年间宏词及第羊滔,贞元元年(785)进士羊士谔,咸通九年(869)进士羊昭业,会昌(841~846)间进士羊愔,乾符年间(874~879)进士羊药。其中羊士谔、羊昭业为中、晚唐诗坛名家;羊滔亦有诗名,大历初游衢州,与李深、李幼卿、刘迥等唱和,与诗人许经邦相交尤善。卒于建中二年(781)之前。《全唐诗》卷三一二存其诗四首。
除上述进士之外,还有几位羊氏才人留名文坛,他们是:史学家羊瑗,著有《分王年历》五卷;古文家羊愉,今有开元三年(715)《景贤身塔》一文传世;道教学者羊参微,著有《金碧潜通经》;书法家羊朝,工书法,书迹飘逸不羁。
在实政方面,最有作为的羊姓人当推羊元珪。元珪于载初年间出任衡水(今河北衡水)令,大举兴修水利,引漳水北流,贯城注隍,世称为“羊令渠”。
唐代羊姓聚居地,逐渐由泰山而洛阳,洛阳遂为羊族活动中心,羊士谔等人虽自称族出泰山,实居于洛中。但泰山故里仍有羊氏族人聚居,武周时期泰山附近的《小石桥碑》,文后“大像主”、“大施主”题名中列有羊选友、羊简贤、羊思恭、羊思福四人;又唐代泰山“鸳鸯碑”之上有“羊希复”题名,可以为证。到了唐末,由于山东战火绵延,留居故里的羊氏族人再次南迁,如羊振文迁于吴中,羊愔迁于浙江,故李唐之后,羊姓名人大多出于南方。
两宋时期,题名金榜的羊姓人物有:羊奭,潍州(今山东潍坊)人,登进士;羊光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隆兴进士;羊永德,缙云(今浙云缙云)人,绍兴进士。名宦人物有:羊福,缙云人,建炎间扈从宋高宗南渡,官至河东节度使;羊瑾,儋州(今海南儋县)人,官庐州司户;羊僎,官四明郡守;羊滋,南宋时楚州兵马钤辖;羊洪,宋末大将,曾与吕文德率师抗击元军,收复五河。宋代羊姓之中,也不乏学术名家,羊永德著有《春秋左传发微》,盛行于学林。
元代羊姓之中,出现了一位以孝悌闻名的羊仁。羊仁为庐州庐江(今安徽庐江市)人,元军南下,羊仁全家皆被掠为奴,羊仁二十余年中,几经苦辛,四处寻访亲人,为其赎身为良,终于举家团聚。这个身处乱世而亲情不泯的故事,感动了朝野。大德十一年(1307),元廷下诏旌表其家。《元史》、《新元史》、《元史新编》、《元书》等重要史籍均为羊仁立传。二十四史之中,隋后十史中为羊姓人物设立专传者,羊仁一人而已。
明代羊姓名人首推羊可立。可立为河南汝阳(今汝南)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历官太常卿。他曾于万历初期,弹劾炙手可热的已故首辅张居正,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明史》卷二三六为羊可立立有附传。在明代政坛上颇有声名的人物还有:羊臣举,南海人,洪武举人,任给事中;羊致中,湖南醴陵人,永乐举人,任教谕;羊弼,江南泰兴人,永乐贡士;羊冕,字文中,宣德初应选贡生,选为高等,授陕西延安府同知,守职廉慎有为,因事忤上官被罢归;羊覃,浙江处州人,正德中官应天府经历;羊世泽,江南靖江人,崇祯时枣阳知县。羊吉,浙江缙云人,明末武官,清兵南下后,他起兵抗击,兵败遇害。
有清一代,羊姓才人辈出。先后有三位进士:羊琦,河南汝阳人,顺治九年(1652)三甲二二三名进士,曾主持纂修《归德府志》;羊焕然,浙江海宁人,雍正二年(1724)二甲四十一名进士;羊鳌,江西金溪人,雍正五年(1727)三甲九十一名进士。与此同时,羊姓中还有众多的学者、艺术家和科学家:羊理,江苏靖江人,乾隆时期方志学家;羊复礼,浙江海宁人,同治时历官镇安知府,文献学家;羊廷机,浙江海宁人,雍正时诗人;羊文森(女)、羊宗道(皆浙江海宁人)、羊毓金(江苏吴县人)三人都以书画名世;海南羊氏精研医术,累世相继,清代名医有羊拱辰、羊其峻、羊焕文等多人。
清代乾隆诗人屈复在凭吊泰山羊祜城时感慨咏道:
沧海北环阔,泰山南面尊。
往来雄地理,灵钟几公孙。
泰山钟灵,汶水毓秀,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羊姓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
 


分享按钮>>羊姓史话之四:羊姓文化(一)
>>羊姓史话之三:羊姓盛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