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侯氏当代人物—两院院士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1月3日 侯尚培录入


    侯外庐—(1903---1987),哲学史学家、历史学家。山西平遥人。1923—1926年就读于北京政法大学法律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27—1930年在巴黎大学听讲,开始翻译《资本论》。1930年回国,先后在哈尔滨政法大学、北平大学任教授。1934—1937年继续翻译《资本论》并研究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1938—1945年任重庆《中苏文化》主编。1947年在香港达德学院任教。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历史所副所长、所长等职。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一、二、三、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负责人。
  他是我国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学者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中国古典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上、下册、《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下册(主编)、《中国思想通史》5卷、《宋明学史》。近年著有:《中国近代哲学史》、《封建社会史论》、《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1987年去世。

    侯德榜—化工专家。福建闽侯人。早年考入清华大学留学预备学堂高等科。191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化学工业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开发、建设和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在20年代建立了亚洲第一大碱厂,生产出“红三角”碱。1932年将《纯碱制造》公之于世,为中外化工学者共享。1937年,主持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硫酸铵厂,开创了我国化肥工业的新纪元。1943年,首先在实验室完成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的联合制碱工艺。此法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了一条新途经,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侯德封—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家。河北高阳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我国地球化学、核子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要从事矿产地质研究工作,在煤田地质、铁矿床及有色金属矿产研究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在锰矿找矿方面提出新见解,基本上解决了当时所需的锰矿资源问题。领导并参加了西北石油地质调查工作,积极支持陆相生油理论,认为有无石油的关键首先决定于古气候带和构造区,这对我国找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领导开展了稀有元素及稀土元素研究工作,还提出了核子地质学基本理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侯学煜—生态学家。安徽和县人。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5-1949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植物学、植被制图、植物生态学等研究工作;主张土壤性质明显受母岩性质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单纯气候决定土性论的观点,最早发现和研究中国的土壤指示植物;研究植被地理分布,主张山地垂直地带性服从水平地带性规律,为所著中国植被分区建立了理论基础;中国编制中国植被图的先驱,农业植被制图创世界先例;提出“大农业、大粮食”的观点,大力宣传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侯云德—国家工程院副院长,192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医药本科。1958年到1962年,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获得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相继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副研究员,研究员和抗病毒治疗研究室主任。1996年至今任国家工程院副院长,工程院院士。1984年被中央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6至1996年,由国家科委任命为我国“863”高技术发展规划生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侯云德在1958年赴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1962年越级获得博士学位。1985年任病毒所所长,1986年任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规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40多年来,他的技术研究和商业领域的撒豆成兵战术一样成功。

    侯光炯—土壤学家。上海金山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化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从事土壤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达60年之久,在土壤肥力和土壤地理研究方面发现“光肥平衡”日周期变化的事实,从而开辟了土壤胶体热力学新领域;1986年通过鉴定的水田自然免耕新技术,到 1988年底已在南方13省推广2200多万亩,增产率在15%以上;为适应土壤肥力研究的需要,创建了土壤胶体物理―土壤粘韧率和粘韧曲线,以及土壤胶体热力学十联式ph两种测定方法,并拟定了土壤肥力分类体系,为制定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侯虞钧—化学工程学家。福建福州人。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55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长期从事化学工程、化工热力学研究。与j.j.martin,共同提出气体状态方程(后被称为mh方程),并继续研究使之能同时适用于液相及固相,成为一个统一的状态方程式,它已被有效地用于实际生产厂的设计和研究中。从化工到制冷工程、物理及军工产品,它通用性强,准确度高,有预测性能及理论基础。从事相平衡、对应态原理、制冷剂、超临界流体性质、局部组成概念及传递性质的研究,都取得一定的成果。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祥麟—(1912---) 1912年4月生于广东汕头。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后在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工作。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应聘麻省理工学院任副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首届主席团成员,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是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第七届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曾全面负责石油料研计划的管理,机构队伍的建设;参与历次国家和部门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组织领导、研究开发了若干重大炼油新技术;领导研制出国防急需的多种产品。主编《中国炼油技术》等专著。现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高级顾问,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高级顾问,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主席团成员,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侯仁之—(1911---)祖籍山东恩县,1911年12月出生于河北枣强。1932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获文学士和文硕士学位。1940年留校任助教。1941年12月遭日本侵略军逮捕,1942年6月获释却无迁居旅行自由。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夏赴英国利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进修,专攻历史地理学。1949年夏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到达北京。任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地理系主任。倡仪成立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结合教学和国家建设任务,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开始发展具有中国特点的历史地理学,首先参加了首都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工作,并计划编绘《北京历史地图集》,又进行了承德、邯郸和淄博等历史名城的研究。其次又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宁夏、内蒙古和甘肃的沙漠考察,为日后防护林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主要研究成果见所著《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该书再版后,又有新专题论文相继问世。另有《历史地理学四论》一书,主要是理论问题的探讨。兼有科普写作,并曾当选为中国科学普及学会荣誉会员。

  改革开放以来,多次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曾应邀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伊利诺大学讲学,在康奈尔大学完成"从北京到华盛顿城市设计主题思想试探"专题论文。又曾任国际地理学会及科学历史哲学国际协会所属地理学思理史工作委员会常任委员,先后出席在美国、西班牙与荷兰举行的学术讨论会。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年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99年10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99年11月获美国地理学会the george davidson 勋章

    侯 洵—男,陕西咸阳人,1936年12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第一届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科协副主席、陕西省物理学会理事长。
侯洵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光电子学专家、瞬态光学和光电子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从事光电发射材料及快速光电器件研究四十多年,先后作为主要参加者、学术带头人和主持人研制出一系列电光与光电子类高速摄影机,成功用于我国首次核试验、地下核试验以及激光核聚变研究。侯洵院士是我国八•五攀登计划项目“飞秒激光技术与超快过程研究”首席科学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强场激光物理与飞秒超快过程研究”专家委员会两召集人之一。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是主要贡献者之一,排名第五。自1986年以来,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均排名第一。1986年以来,他与其合作者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90多篇,在第18届、第23届、25届国际高速摄影会议及日本国内第一届高速摄影会议上做了特邀报告。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94年改称院士),1996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侯朝焕—信号处理和声学专家。四川自贡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在水声工程研究中主持研制“水声信号起伏统计特性测量系统”,推动了水声信号场和噪声、混响场的研究。提出了“相移多波束基阵信号处理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全面分析、理论计算、参数选择和优化设计。完成了智能型水声信号处理系统,使系统能与水声信道匹配,达到最优工作状态和最佳处理效果。根据超高速计算的需求,开展了并行阵列处理的研究,主持完成了dsp-l 阵列信号处理机。由60个运算节点并行处理,运算速度达13亿次/秒。在国内率先开展了vlsi信号处理研究,进而将阵列处理系统集成到单个芯片上去,先后完成了多个超高速dsp专用芯片的研制。单个芯片内包含有15个运算结点,单芯片乘加速度达1o亿次/秒。近年来从事兼有cpu和psp功能的芯片研究,并已在国家973计划立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惠民—(1940.10.13- )药物制剂专家。上海市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1990年获日本北海道医疗大学博士学位。现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并任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最早研究控缓释制剂研究的学者之一,获各项奖励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七十余篇。1990年被授予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侯 锋—(1928.2--)。男,蔬菜育种专家。1928年2月3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现任天津市黄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我国黄瓜育种学科带头人。六十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黄瓜抗病育种研究,"六五"以来主持国家黄瓜育种科技攻关项目,采用杂交与回交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攻克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及枯萎病这几道病害难关;利用广泛引进的国内外品种资源,攻克了黄瓜低产劣质的难题,育成津研、津杂、津春三代黄瓜新品种12个,在30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占全国黄瓜栽培面积的80%以上。品种抗病性和丰产性居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及部市级奖励12项。美、日、朝等十余国已先后引种,部分品种出口东南亚等地。注重理论研究,在国内率先研究黄瓜f1遗传性状的规律,系统地研究了耐低温、耐弱光的机理及其鉴定方法;抗霜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等。对我国黄瓜育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创建的黄瓜研究所及倡导的蔬菜育种育、繁、推种子产业化工程体系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进典范。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黄瓜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被农业部"八五"评估列为全国农业科技开发十强研究所之一。中国工程院士。 

    侯芙生—石油化工专家。1923年11月28日生,无锡市人。早年就读东林小学和正风中学。1947年毕业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50年后历任石油工业部东北石油十厂总工程师,石油部生产技术司主任工程师、处长,石化部石油化工科学院处长,石油部炼油化工生产司副总工程师、副司长等职。1983年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正局级),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现任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侯芙生长期从事炼油、石油化工及化纤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研究。多次负责编制炼油、石化生产和科技发展规划;研究以石油为原料的炼油、化工、化纤行业的联合,实行原料的优化互供;指导渣油催化裂化制乙烯等炼油、石油化工重大科技攻关;改革润滑油传统生产工艺;指导节能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能耗;解决重大工程项目如高桥重油催化、扬子加氢裂化、齐鲁氯碱以及抚顺腈纶、巴陵已内酞胺等装置运行中的技术难题。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主编《石油炼制基本知识》、《中国炼油工程师手册》、《走向21世纪的中国石化工业》等专著4本。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德原—(1912.4.21-)邮电通信专家。江苏省泰州市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邮电部高级工程师。曾任邮电部副部长,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从事电信技术工作逾50年,是我国电信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解放初期主持全国长途明线恢复工作,设计成功88交叉取代了旧中国照抄的美国ks交叉,对我国长途明线通信做出重大贡献。1952年至1984年退休前,参与了全国所有重点通信工程的方案制定。审定和实施。领导并亲自参与了对称电缆60路载波和2ghz120路微波通信系统的研制攻关工作,取得了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支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亲自主持引进先进的s1240程控交换机生产线的谈判和组织工作。同时提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话养话"的建议并付诸实施,对市话的迅猛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朝焕—信号处理和声学专家。四川自贡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在水声工程研究中主持研制“水声信号起伏统计特性测量系统”,推动了水声信号场和噪声、混响场的研究。提出了“相移多波束基阵信号处理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全面分析、理论计算、参数选择和优化设计。完成了智能型水声信号处理系统,使系统能与水声信道匹配,达到最优工作状态和最佳处理效果。根据超高速计算的需求,开展了并行阵列处理的研究,主持完成了dsp-l 阵列信号处理机。由60个运算节点并行处理,运算速度达13亿次/秒。在国内率先开展了vlsi信号处理研究,进而将阵列处理系统集成到单个芯片上去,先后完成了多个超高速dsp专用芯片的研制。单个芯片内包含有15个运算结点,单芯片乘加速度达1o亿次/秒。近年来从事兼有cpu和psp功能的芯片研究,并已在国家973计划立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 锋—(1928.2--)。男,蔬菜育种专家。1928年2月3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现任天津市黄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我国黄瓜育种学科带头人。六十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黄瓜抗病育种研究,"六五"以来主持国家黄瓜育种科技攻关项目,采用杂交与回交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攻克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及枯萎病这几道病害难关;利用广泛引进的国内外品种资源,攻克了黄瓜低产劣质的难题,育成津研、津杂、津春三代黄瓜新品种12个,在30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占全国黄瓜栽培面积的80%以上。品种抗病性和丰产性居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及部市级奖励12项。美、日、朝等十余国已先后引种,部分品种出口东南亚等地。注重理论研究,在国内率先研究黄瓜f1遗传性状的规律,系统地研究了耐低温、耐弱光的机理及其鉴定方法;抗霜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等。对我国黄瓜育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创建的黄瓜研究所及倡导的蔬菜育种育、繁、推种子产业化工程体系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进典范。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黄瓜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被农业部"八五"评估列为全国农业科技开发十强研究所之一。是中国工程院士。 

    侯保荣—海洋腐蚀与防护专家。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4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
  是我国海洋腐蚀环境研究和海洋腐蚀与防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主持了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查与研究,明确提出"海洋腐蚀环境"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独立撰写的日文专著《海洋腐食環境と防食の科学》,日本专家认为"奠定了海洋腐蚀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本教科书和指导手册"。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和《海洋腐蚀与防护》两本专著和三本论文集。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ca收录70余篇)。建立了模拟海洋腐蚀环境的实验方法和在不同海洋环境下控制材料腐蚀的工程技术系统。综合多年研究成果提出的"钢铁设施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及其防腐蚀技术",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及国家专利29项。倡导成立了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担任首届主任。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十余名。199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建国—1959年生于福建,1978-198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先后在前苏联科学院结晶学研究所电镜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美国oregon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5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主任。2000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01年9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会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8月起兼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常务副主任。2004年11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研究基金奖、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特等奖、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等多项奖励。2003年,荣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


分享按钮>> 侯氏古代名人—侯一元金殿救父
>> 原政协副主席、黄埔同学会长侯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