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侯氏——民国侯氏人物

    中华侯氏网 2010年11月3日 侯尚锫录


    第一节 政军界侯氏
    侯延爽——(1871-1942),字雪舫,东平县大羊村人。著名乡宦。
  1902年,侯延爽中举人,1903年中进士,就任清廷刑部主事,作为第一批留学生到日本学习政法三年。民国初,任临时参议院议员、第一届众议院议员、哈尔滨中国银行行长兼海关总监督。1921年,辞职到济南居住,参加山东省“红十字会”,兴办慈善事业。日本侵略军占领济南后,伪省长唐仰社多次请他到伪政府做官,他严辞拒绝。1942年,病故于济南。
    侯立鉴——(1891年—1935年)。他自小就在满铁沙河口工厂(今大连机车车辆厂前身)做工,受尽了日本人的欺凌,心中积满了民族仇恨。他在地下党的教育下,参加了共产党和大连中华工学会。他在周水子福纺纱厂,组建工学会分会,出任分会委员长、党支部书记。1926年,他领导了震惊全国的福纺纱厂“四二七”大罢工。日本殖民当局将其逮捕,他在狱中坚贞不屈,毫不动摇,最终取得百日大罢工的完全胜利。他出狱后,远走黑龙江,参加苏联国际情报组。在复杂艰难的环境中,身染不治之病,1935年6月故去,终年44岁。
    侯伯泉——(1909~1938),诸翟乡人。14岁进恒裕丰织布厂当学徒,“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后,在家乡进行抗日活动。1938年(民国27年厂月23日,与同乡赵季昌、冯邦佐等在碑坊路口(今新泾乡绥宁路口)伏击敌伪人员,击毙汉奸张熔,汉奸赵嘉猷受伤。8月11日夜,侯伯泉部在诸翟横泾村活动,被赵嘉猷侦知,带领日伪军围袭。伯泉等奋勇迎击,突围时被俘。在日本侵略军沪西司令部,备受酷刑而坚贞不屈。15日,被害于沪西何家角(今中山西路何家角)。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侯绍裘——(1896~1927) 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
    1918年上海南洋公学(现交通大学)就读。五四运动爆发,他满怀反帝爱国激情,发动同学组织“救国十人团”上街宣传演讲,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接受新思想,主张社会革新。 
    1919年,创办上海工界南洋义务夜校,招收工人入学,自编教材讲课,“培养劳工运动中坚人物”。
    1920年,在松江创办《问题周刊》,研究社会问题,提倡社会进步,掀起社会革新的舆论。
    1921年,和朱季恂等接办松江景贤女子中学,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人格”、“以科学的态度应付各种问题的人”,并针对女中的特点,提倡妇女解放,批判封建道德。还请恽代英、萧楚女、沈雁冰等知名进步人士到校举办暑期演讲班,该校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基地,闻名于江浙沪地区。
    1922年秋,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3年4月,侯绍裘创办《松江评论》,宣传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批评地方时政,宣传社会主义。不久,与中共上海地委兼区委领导人邓中夏取得联系。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侯以办学和国民党松江县党部负责人的公开身份,开展推动国共合作的统战工作和在松江、嘉定一带指导建立中共党团工作。1924年,列宁逝世,发动松江各团体举行列宁追悼会,宣传十月革命和列宁光辉事迹。
    1925年,侯绍裘受聘为上海大学附中主任。五卅运动爆发,与沈雁冰、杨贤江等30余人发起成立“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推动全市教职员投入反帝斗争。8月当选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常务委员,10月,由中共上海区委任命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领导国民党左派和各界革命团体、进步人士与国民党新老右派进行斗争,指责他们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当选为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民政府委员。4月初,奉中共上海区委指示,将国民党江苏省党部迁往南京。改组由国民党右派主持的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劳工党部,着手筹建省政府。10日,主持数万群众参加的“南京市民肃清反革命派大会”,愤怒声讨蒋介石反革命罪行。当晚,为国民党当局逮捕,4天后被秘密杀害。
    侯万和——(1908~1947) 历城人。1941年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檞炭村支部书记。1945年发动群众斗争本村恶霸地主。1947年初,地主还乡团反攻倒算,包围侯万和家,杀害其弟和其小儿子。同年6月24日还乡团再次窜进村,将侯万和及其大儿子杀害。8月24日还乡团偷袭檞炭村,侯万和的妻子和侄子亦惨遭杀害。不久在县大队任排长的三弟也在作战中牺牲。为褒扬侯万和“一门七烈”,西营区委、区政府将檞炭村改为“万和村”,并给侯万和一家挂了“七烈共荣”匾。
    侯筱章——(1921~1945) 原名侯承寿。历城人。1934年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读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弃学从军,参加抗日游击队。1939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二营六连政治指导员。1940年调任长清县独立营总支书记。1941年调任峰山县(今长清县)县大队政委。1942年底,任中共峰山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带领县大队和各区小队主动出击,接连攻占崮山头、高家崖、广里、孝里铺、袁道口、归德等敌伪据点,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8月,任中共茌平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5年8月,任冀鲁豫边区第一军分区六团政委。同年12月29日在战斗中牺牲。
    侯伯猷——字肇勋,廷扬公次子,生于光绪二十一年,卒于民国三十七年,白坭田抬轿坡人。少年时期在乡就读,后同堂弟肇文,九叔廷佩入贵阳南明中学,公学习刻苦,文才出众,同学们把他和黔西姜明祝、兴义刘敦吾等八人合称为贵阳“八大公子”,在贵阳南明中学毕业后,回县在城关等地任教。民国(20年代)中期出任二区(沙窝)、一区(城关)区长,任职中的民国二十二年(1933),沙窝地方发生灾荒,作为区长的肇勋公非常忧虑,带头捐粮拾石(5000斤),并向家族及乡中富户劝捐,共募得粮食陆佰余石,及时向灾民放赈,不论大人小孩,每人发粮一升度荒,灾民感激,民众大加赞扬。
    公从政一段时间,目睹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便辞职回乡行医。是时,担任陆军二十五军副军长的宗人侯之担,派弟侯之玺来黔西,邀肇勋公去军部任秘书长,公以“父母在不远游”,且身体不胜军旅而谢绝。又有同学刘敦吾任某司令,邀公出任某县县长,公亦同样婉绝。公不贪荣华富贵,不愿在官场纠缠,甘愿过清静日子,曾题联曰:
    立上等志,做中等人,享下等福;
    朝高处站,向低处看,往宽处行。 
    公在从教从政时,就爱好医药岐黄之术,注意吸取别人的经验,辞官回乡行医,不为索取,主要在救治病人和消闲,治病中合理收费,如遇贫困者,则常免费治疗,经手治愈 许多疑难病证。
    平素还喜于诗联、藏书,提倡教育,1937年同乡中有识之士侯廷模等筹办起农文小学,担任校董,为鼓励后生勤奋学习,题联曰:
    兰桂固腾芳,但需培植;
    诗书原有用,务在精研。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肇勋公因病卒于家中,享年53岁,葬于曾家塘子。
    公生平所作诗文、所藏图书数千册,有很多为稀世之宝,可惜卒后,经过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文革运动,大多毁失,存世极少。卒后,名士丁扬斌、赵笃卿等人前来悼唁,丁扬斌还写有悼诗及悼联。 
    联曰:悼侯伯猷联——丁扬斌
    桑梓正枯,可怜未成霖雨用;
    江河日下,谁知先老济川材。
    侯守常——(1882—1968)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生于1882年1月(清光绪八年)。山西繁峙人,号伯猷。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
    1914年11月军校毕业后派任晋军下级军官。
  1919年7月调升山西学兵团连长。
  1923年7月升任学兵团第2营营长。
  1925年2月调升晋军第1师2旅4团团长。
  1926年10月调任晋军干部学校步兵第1大队大队长。
  1927年6月干部学校改称北方军校,升任教育长。
  1928年10月调任北平高等警官学校校长。
  1931年1月调任晋绥军军事整理委员会督练委员兼军事工程处少将处长。
  1932年2月调任太原绥靖主任公署军官教育团少将教育长。
  1935年8月兼任防共保卫团第5团团长。
  1936年7月防5团改称新编第1团,仍兼任团长。8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
  1937年8月调升正太同蒲铁路护路司令部中将司令。11月调任第2战区军官教导团中将团长。
  1940年2月调任第2战区点编团中将团长。
  1942年1月调任第2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高参。
  1945年11月24日调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1946年7月31日晋任陆军中将后退役。
    1968年7月病逝陕西西安。
    侯连瀛——(1892--1968)少将。字步仙,河南通许人,生于1892年9月16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5期工兵科毕业。1924年任黄埔军校工兵教官,1925年任黄埔军校射击主任教官,1926年10月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工兵团团长,1927年2月任武汉国民政府中央警卫团团长,4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育长,5月任武汉国民政府中央独立第1师师长,7月任第4军参议兼教导团团长,12月在上海被捕,在狱中参加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4年10月获释,1935年任武汉行辕少将高参,抗战爆发后任武穴镇军事要塞少将司令,后任田家镇军事要塞工程处少将处长,1938年任河南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参谋长,不久任第14集团军总部少将高参,抗战胜利后退役,1946年任河南省通许县参议会议长,在河南为解放军提供情报,1948年被胁迫至南京,1949年4月在南京迎接解放,并劝说在南京的国民党人员迎接解放。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监察厅厅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民革河南省委主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1968年1月17日在郑州病逝。 
    侯程达——(1916-) 辽宁辽阳人,1934年9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十一期步兵科、中央陆军步校学校第四期毕业。去台后晋升陆军中将。历任第2师连长、营长、团长、第52军副参谋长、参谋长、第2师师长、第33师师长、第3军军长、预备部队训练副司令、第2军团司令官、参谋总部特别行政助理、金门防卫司令官、陆军副总司令。
    侯腾——(1907-1963)国民党陆军中将。湖北黄陂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及美国参谋大学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陆军大学班主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馆武官、国防部第二厅厅长等。1949年去台湾,任台国防部副部长,台国防大学校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战略计划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1949年后离开大陆。1963年7月16日在美国病逝。
    侯鼎钊——江苏无锡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曾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官校特党部书记长,陆军四十五师宣传处长,第三战区政治部代主任,军委会政治部参议,第六绥靖区政治部主任,政工局办公室主任,国民政府国防部新闻局第一处长,浙江绍兴县长,国防部部员,参议;台湾国民党陆军中将,台湾航业公司顾问,复兴航业公司会计主任。
    侯吉晖——(1895---1980)国民党第十二兵团中将政治部主任。1911年11月13日(宣统三年辛亥九月二十三日)生。五岁起,从祖父习字,望城县青峰山县立第四高小毕业。进省城同时报考明德、岳云和雅礼三所中学,成绩均在前五名被录取,个人选择入读岳云。
  侯吉晖长沙岳云中学初中三年级肄业。初三一年级甲班,侯吉晖为校篮球队队长,放暑假打篮球,因队友顽皮赛后将其反锁于储放室,侯吉晖破门而出,被兼其国文课业的教务主任陈子玉挟私假校方之名以“恃才傲物、侮慢师长、毁损公物、不可教化”开除学籍。为此事,侯吉晖离校之际留有一首诗:“忽听青天霹雳声,惊心丧魄又飞魂。才奇自古招人忌,命舛从来惹祸生。望岳亭边悲寂寂,荷花池畔泪涔涔。多情顿觉难离别,一曲鹂歌恨转深!”
    抗战历程
  侯吉晖1937年在陶广军长军本部担任上校宣传科长(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了有效抗击日本的入侵,国民政府整编了全国的军队,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作战区域。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在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第10集团军司令官刘建绪,下辖第28军, 军长陶广。)
  1945年抗战胜利,侯吉晖随侯镜如将军接受北平。后(1947) 在国民政府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麾下任中将秘书处长。
  1948年9月解放战争期间,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虏。作为国民党高级战犯被囚于北京功德林战犯看守所,1956年病故。
  侯吉晖少年时代好友、现侨居马来西亚的任雨农先生在他的《风雨南洲》一书中撰文《往事几回回味》,这样记叙少年侯吉晖:“我的那位就读岳云中学朋友,是一位奇才,也是一位鬼才,他才思敏捷,他年少风流,他诙谐多急智,他既富文学天才,又有便捷口才,书法隽秀,胆识过人,在当时,我没有见过第二个。就是我后来四五十年的生活阅历中,也还是不曾见到第二个。”
    伟人精神
  2003年6月,任雨农先生致函于吉晖子,评价其家父说:“你的父亲、我的朋友吉晖先生全身细胞、骨胳、血脉才华,处身在五六十年前的社会,我六十年间接近过不少文学、教育、哲学的博士、教授、学者、专家,文学的灿茂、高华、敏捷、清丽,即使和天才如田汉、郁达夫、徐志摩、熊佛西,也未必超前!倘使吉晖专心志在文学诗词上,中国又见一东坡!”
  据靖港侯氏族谱记载,侯吉晖在原籍配徐氏,生一子夭。再据任雨农先生回忆,侯吉晖岳云肄业后,北上天津考上南开中学,几年后进了南开大学。毕业后完婚,为湖南名翰林周笏之婿,寓居北京。1947年与方成德之女方实文结婚。方实文即本人母亲。
  2005年8月,经中央统战部认定:国民党12兵团政治部主任侯吉晖中将为抗日爱国将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金质纪念章。
    附:侯吉晖资料
  (来源:湖南省档案馆)
  民国十七年(1928)因共嫌登记审查国民党党员,20岁。
  国民革命军北路西路政治训练所总队部训练所总队部训育员。
  民国三十二年(1934)中央军校特别班一期学员。26岁,别名“击非”
  民国25年(1936)任少校,26岁。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政训班第三期毕业学员,26岁。
  民国三十年(1941)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第14期第七中队学员,31岁。
  民国三十一年(1942)某政治部主任,32岁。
  民国三十五年(1946)某军少将主任兼高级教官,36岁。
  民国三十五年(1946)陆军第九十二军报务大队训练班官佐,36岁。
  1946年为旅北平湘灾筹赈会常委,36岁。
  民国三十六年(1947)中央训练团新闻工作高级干训班第一中队少将分队长。别名日斋,37岁。
  1948年国防部任命少将处长,38岁。
  (来源:侯庆宁文)
    侯东阳——国民党第五军中将军长,一九四九年被协迫去了台湾。
    侯国忠——(1904-1939) 吉林珲春人。1931年入吉林军。1932年组织部分土兵哗变,率部参加珲春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团长。1936年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五师副师长、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1939年8月23日在吉林安图与日军作战时牺牲。 
    侯之担——(1894--1950)少将。名祖佑,字铁肩,贵州桐梓人。贵州讲武学堂毕业。1924年任黔军第3师2团团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5军1师副师长兼旅长,并兼任川南边防军总司令,1931年任第25军副军长兼教导师师长,1935年在乌江阻截红军,兵败后被撤职关押,释放后于1938年寓居贵州赤水,1949年4月任川南边区反共自卫救国军总指挥,1950年9月28日在四川泸县被俘,同年12月在贵州赤水被处决。
    侯汉佑——贵州赤水人,民国二十五军教导师副师长,川南边防军司令。
    侯中英——(?-1932) 湖北阳新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回阳新组织农民武装,参加创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任红五军五纵队大队长、红八军三纵队大队长和代理纵队长、红五军三师八团团长。1931年9月任红三军团一师师长。1932年3月在赣州战役中被俘牺牲。
    侯之玺——贵州赤水人,民国二十五军教导师旅长,遵义城防守司令。
    侯悌云——(?-1933) 湖南安仁人。又名延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后,任红三军大队长、湘赣红军警卫团团长、湘赣红军独立第三师师长、湘赣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湘赣新独立师师长。1933年5月在酃县战斗中牺牲。
    侯国忠——1904年出生于吉林省珲春县大荒沟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曾读过几年书,后因贫困而中道辍学,年龄稍长,又到一家油坊学徒。不久,原吉林省防军第二十七旅六七八团二营营长王玉振在士兵推动下,率队抗日。侯国忠闻讯,遂加入王玉振部。后来王玉振在日寇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诱降面前,又变节投敌。侯国忠不甘受敌人驱驰,鼓动24名爱国士兵在珲春县马滴达举旗抗日。候国忠的壮举引起了中共珲春县委和珲春县游击队的注意,他们派人与侯国忠联系。经说服、启发,侯国忠认识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遂率队加入珲春县游击队。从此,侯国忠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34年3月,中共东满特委决定合编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四县游击队。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独立师。会后,珲春县游击队改编为独立师第四团,侯国忠先任连长,不久,升任第四团参谋长。
    1935年,3月第二军独立师调整师,团两级干部,侯国忠改任第四团副团长。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侯国忠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指挥部队接连攻克了3个“集团部落”,歼灭了3支伪自卫团。 
    1935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正式成立,侯国忠担任第四团团长。6月,在军参谋长刘汉兴率领下,开始向绥宁地区的东宁、宁安进军,扩大游击区。
    1936年,侯国忠得知一列敌军用列车由牡丹江开往绥芬河。为补充部队装备,侯国忠与第五军留守处主任张中华决定设伏截击。战斗的结果是击毙敌军百名、击伤30余名,死伤战马60余匹,同时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军用物资。
    1938年,中共吉东省委决定派部西征。7月,侯国忠与陈翰章率第五师参加了西征战略行动。他们率部由牡丹江南下,然后向西挺进途中袭击了镜泊湖水电站。接着又破坏了宁安、敦化,图们、宁安两条公路。7月下旬,第五师进入额穆县境,攻破刘家堡,在半截山击毙日寇指挥官。8月,粉碎600余敌军的进攻,毙敌200余名。
    1939年7月,在安图县汉窑沟,第二军四、五师合编组成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侯国忠任第三方面军副指挥。从此,他更加英勇地指挥南征北战、屡立奇功。使第三方面军声威大震。
    1939年8月,第三方面军与第二方面军第九团、第五军陶净非部联合攻打安图县大沙河。侯国忠率一连兵力,埋伏在大沙河南方的杨木条子,准备截击来自安图县方面的日伪援军。8月24日,陈翰章率部攻占大沙河镇。安图县百余名日伪军立即出援。候国忠率部堵截,与日伪军展开激战。
    大沙河之战,是侯国忠参与指挥的最后一次战斗,他用自已的鲜血浇灌了大沙河战斗的胜利之花,谱写了又一曲抗日的乐章。 
    侯万歧——驻旧金山总领事。 
    第二节 文化界侯氏
    侯学愈——(1867-1934)原名士纶,字伯文,号戢庵,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无锡东门驳岸上人。自小喜欢听人讲述民间故事、历史故事。8岁入塾读书,得闲仍爱翻阅稗官野史。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中秀才。后研究古文诗辞,深得堂奥。因家境贫寒、举孝廉不第而辍学,从此授课于乡里达38年之久。授课之余,他广收群籍,涉及经、史、子、集各部,尤其尽心搜访乡贤先哲著作,所藏积至32400卷。为使其得以流传,他择其要者,不分寒暑地亲自校订,先后刊出无锡历代文献著述10种、158卷,内含《梁溪诗钞》(清顾光旭辑)、《梁溪文钞》(清周有壬辑)、《开化乡志》(清王抱承辑)、《锡金识小录》(清黄昂撰)、《锡金考乘》(清周有壬撰)等,其中以他自己编辑的《续梁溪诗钞》24卷搜罗尤富,集548人、诗4347首。他热心地方事业,每刊出一种书籍,都赠给本邑图书馆l份。晚年与人募资重建王问父子之湖山草堂,并在附近作四先生词(即宜兴汤之琦、武进金敞、章大士及无锡顾培4人),以纪念乡贤;还与高攀龙裔孙高映川等重葺高子水居,恢复先哲遗迹。他生平嗜好诗文,所作感情纯挚,情真意切。诗文取法韩(愈)、陆(游)、白(居易)三家,尤崇韩愈,因此改名学愈。一生著作甚丰,流传于世的有《环溪草堂诗稿》、《吟鸥水榭诗稿》、《怀清楼文稿》、《锡麓丛谭》、《戢庵随笔》、《绮岁纪闻》、《尊贤祠考略》等,惜均散佚。民国23年(1934年)秋病逝,终年68岁。
    侯仲章——讳肇铭,号仲章,以号行,举人知县廷珏公次子,生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少时家设熟馆,聘凹水名儒,拨贡陈莜溪先生执教。公学习勤奋,喜于诗词,后入黔西州学,取为廪生,随同侯公廷扬,丁公培之等到顺天府参加乡试未举,回乡继续攻读诗文兼学中医。
    公博览群书,精研典籍,吸取众家之长,不断实践,医术和诗词水平均大有提高。是时,有富户王仲襄在安氏的支持下,在煤洞山白坭田侯氏开基祖刘氏祖婆孺人墓后埋坟,“骑龙榨脉”,谁能忍受?肇铭公同廷扬公、廷修公、廷杰公、季美公等出面交涉无效,族人激怒,挖掉王家坟墓,王家告到黔西州府,暗贿知州,肇铭等公被抓入狱,经姻亲说情,廷扬公获释,肇铭等四人仍在押,且被判成重罪。肇铭公主动承担全部责任,减轻另三人之过,同时向省臬司申诉,因知按察使偏爱诗词,便选抄自己得意诗词十余首附呈。臬台阅申诉状和诗词后感到肇铭公是个人才,便调案件到省城亲审,白日公堂问案,晚上则请肇铭公到府中品茶、谈诗、唱和。在臬台的开脱下,挖坟案很快了结,肇铭等公很快获释。此后,肇铭公居住贵阳,既行医又以诗文会友,结交要求民主进步之士,约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加入自治学社(同盟会贵州支部),结识平刚、王文华、何应钦、周素园等名人,经常参与学社活动,为贵州的辛亥革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民国初期,经新军管带(后为黔军总司令)王文华介绍,公为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后为都督与省长)之女医逾顽症,刘赠彩幅一方表示感谢,彩幅上书“仲章医生留念”,中书“大国手”三个大字,下书“贵州督军刘显世赠”。随之又推荐肇铭公为省署医官兼南明中学校医,后当选为第一届贵州省议员。因公之关系、侯公廷佩、侯公伯猷、侯公肇文等得到南明中学就读。公每次回乡探亲,都积极为乡中办好事,曾协助办理育英小学,带头并劝乡中富户捐资帮助丁扬斌出外求学进取,扬斌也不负众望,后武任陆军少将,文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南京中央财经委员等职。公文才口才诗才兼优,在省之政界文界有声望,曾获存为西南驻京办事处代表(因两派斗争未去任)。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获荐为郎岱厅厅长,出席饯行宴会中遭政敌下毒,卒于贵阳,在贵阳、黔西官方都主持了隆重的追悼会,运回家乡,葬于荷花塘畔,享年四十八岁,遗留诗集《荷花诗抄》数卷遗世,其诗格律严谨,文笔稳健,气势豪放,不亚于贵州近代名诗,与同乡丁扬斌同称“白坭二子”。
    侯鸿鉴——字葆三,号梦狮、铁梅、病骥、沧一,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十九日生,无锡人。5岁入塾,14岁读毕四书五经。16岁时因生活困难,即在家设帐授课。17岁自号“病骥老人”,结诗文社于西溪。他目睹清政府腐败,作《落花篇》,抒发悲愤情怀,为时人传诵,有“侯落花”之称。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年),他4 次应科举考试,均落榜,愤而转向新学,自学数、理、化,并组织西溪算学研究会,编辑《积志学会月报》等。光绪二十三年秋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半日读书,半日教书。是年12月离校。光绪二十四年应岁试,中秀才。后担任上海《时务晚报》主笔。翌年应己亥科试,补廪膳生。后创办务本学堂。光绪二十八年再赴南京秋试,又落榜。光绪二十九年得杨涵修的资助,与顾述之等赴日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研究东西方教育学说,并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为《江苏》杂志写稿。一年后回无锡,后继杨模出任校长。光绪三十一年出资兴办竞志女学,第二年又增设幼稚园。他仿效日本办学模式,结合自己劳苦勤学的精神,以“勤、肃、朴、洁”和“真、实、劳、苦”作为竞志的校训。开办时学生仅64人,后扩充为小学、中学、师范3部,办学成绩卓著,与上海的务本、爱国和苏州的振华等女校齐名, 
    为我国近代最早创办的有影响的女校之一。同时,他还先后组织理科研究会和女子理科研究会,并与锡地同仁合办商余补习学校、西城速成师范学校,撰着《教育丛书》3 册。光绪三十二年,应江苏提学使的聘请,任省视学,以各校褒贬实例及视察所见写成《视学报告》和《教育镜》。宣统元年(1909年)暑期,为筹建竞志新校舍,孤身赴武汉、洛阳、开封、北京、天津等地募集经费,并写出《鄂汴京津旅行记》。宣统三年任江西省视学。辛亥革命兴起,他赶回无锡,发动竞志师生策应秦毓鎏等光复无锡。无锡县议会成立时,被推为副议长;继而江苏省县议会联合会成立,被推为会长。但他无意从政,仍以献身教育为宗旨。民国建立后,他携所著《民国教育制度》2册,赴南京调教育总长蔡元培,建议改革教育。后返任江苏省视学。他3次当选无锡县教育会会长,主编《无锡教育》杂志,发起创办无锡县图书馆、县通俗教育馆,编写《无锡乡土史地教材》,辑《无锡金匮县志补遗》等。从民国元年(1912年)起,他先后担任江苏、江西、河南、福建各省教育厅视学,又以教育部视察名义,到东三省及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等地视察。民国2 年再赴日本,参观大正博览会,游东、西京及名古屋。民国7年7月,从厦门渡海到台湾参观学校,又南游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写出《南洋旅行记》。民国13年,他为探究世界教育情况和国家兴衰强弱之由,只身作环球9.1万余里之游。4月15日从上海启程,经过日、美、英、法、比、德、意、瑞士、埃及、印度、越南等11国,遍及亚、美、欧、非4大洲,于同年9月29日回到无锡,写成《环球旅行记》问世。这一时期,他还兼任过苏州浒墅关蚕业学校、厦门集美师范、泉州明德师范等学校校长;先后应邀赴北平、天津、福建、安徽、浙江等地讲学,并结合考察各地风土民俗,写了不少旅行日记。民国17年秋,他出任福建省教育厅秘书。民国19年9月返锡,被聘任江苏省教育厅秘书。民国21年至抗日战争爆发,改任第四科科长。这期间,他继续为考察教育漫游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诸省,出越南,再到香港,写出《西南漫游记》。
  日军侵占无锡后,在他主持下,竞志女子中学(由竞志女学改名)于民国27年4 月迁上海租界复课,后日军进驻租界,学校被迫停课。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迂回无锡。他以73岁高龄继任校长。
  1949年4月无锡解放,他仍任竞志校务委员会主任。1953年,竟志改为无锡市第二女子中学,他年老退居,任名誉校长。1950年,应邀出席苏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后又被选为无锡市人大代表及政协特邀委员。1961年6月19日因病逝世,享年89岁。着有《病骥文存》以及各种游记。他工诗词,曾参加柳亚子等组织的进步文学团体南社,诗集有《沧一堂诗文钞》、骥鹤唱和集》、《藏经阁诗钞》等。出版的各种著述共有57种。
    侯安国——对汉字研究有一定造诣。清末,渴求新学,入县高等学堂。苦读3年,学得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知识。毕业后,被聘为县立模范学堂语文教员、堂长,兼教高等学堂历史等课。后两校合并,继任主任教员。安国孜孜不倦,力求上进,于民国十九年(1930)、民国二十三年(1934)两次全县小学教员甄别考试皆名列第一。民国二十年(1931),为整顿女子两级学校校风,遴选安国为校长。安国在任职期间,励精图治,力整校风,时间不长,校风校纪井然有序,教学质量显着提高。1934年全县小学毕业举行会考名列第二。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军侵华,女子学校停办。安国满怀抗日救国热情,毅然入山,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担任抗日民主政府驻平川办事处副主任。做平川联络工作,收集情报,运转粮秣,为抗日救国积极工作。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后,安国任城内小学教员。被阎锡山政权遣散回家。安国贫病交加,双目失明,病逝。
    侯正芳——中国革命先遣者,阆中人 (1908~1934),字毅夫,附中老观乡人。民国15年初中毕业后,入黄慕颜在合川办的军事学校学生队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参加刘伯承领导的泸顺起义,作战受伤,由黄彬护送到重庆治疗。伤愈后追赶部队,在湖北远安县一带参加战斗。后因伤复发,返回阆中。
    民国18年,中共老观地下组织决定,派他打入敌人内部,担任老观乡保安队长,利用合法地位,开展革命活动。民国22年,红四方面军到达川北,侯与彭蕴山积极组织地方农民武装暴动,侯担任军运委员,后任老观游击队副总指挥。7月6日,游击队进攻老观场时,侯正芳率领保安队,里应外合,很快占领了乡政府。暴动成功后,侯正芳精选了百余名游击队员,开赴苍溪岳东加入红军,被任命为独立团团长。次年春,张国焘推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肃反扩大化,侯正芳被杀于苍溪文昌宫,时年27岁。


分享按钮>> 中华侯氏——清朝时期侯氏
>> 中华侯氏——中国两院院士